乌爹泥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乌爹泥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乌爹泥 1 拼音

wū diē ní

2 注解

乌爹泥

释名  亦名孩儿茶、乌垒泥。

制法:用细茶末装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出,捣汁熬制,即成乌爹泥。原产地在云南一带。

气味  苦 、平、无毒。

主治

1、鼻渊(鼻孔里常流清涕)。用乌爹泥末吹进鼻孔。

2、牙疳口疮。用乌爹泥、硼砂等分,研末搽患处。又法:用乌爹泥、雄黄、贝母等分,研末,米泔洗净患处后涂搽。

3、下疳阴疮。用乌爹泥末,米泔洗净患处后,涂搽。又方:乌爹泥一钱,真珠一分,片脑半分,共研为末,涂搽。

4、痔疮肿痛。用乌爹泥、麝香,共研为末,和唾液涂搽。

5、脱肛气热。用乌爹泥二分、熊胆五分、片脑一分,共研为末,调人乳搽肛上。此方亦可治痔疮。

附方  此外,乌爹泥还有化痰生津、生肌定痛、止血收湿等作用。

古籍中的乌爹泥 《本经逢原》:[卷一土部]诸土

,治黄肿积块,酒服五钱,潞州者佳。孩儿茶,一名乌爹泥,性涩收敛,止血收湿,为金疮止痛生肌之要药。白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土部

土蜂窠(窠)蚁蛭土(蚁封)蚯蚓泥(六一泥蚓蝼)乌爹泥(乌垒泥孩儿茶)伏龙肝(灶心土)土墼(煤赭)甘

《药性切用》:[卷之五下土部]孩儿茶

一名乌爹泥。苦涩微寒,清膈化痰,收涩止血,为咽喉口齿专药。《药性切用》

《本草述钩元》:附论药品序次

。土部蚯蚓泥。纲目在粪坑底泥前。今次于后。盖与乌爹泥俱名泥。实非泥也。至纲目伏龙肝后。墨次之。今伏

《本草纲目》:[纲目第七卷土之一]乌爹泥

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明堂指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位于四围之中,凡朝会及各处祭祀、庆赏等大典皆于此进行。《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人体部位名·鼻·明堂明堂为人体部位名,指鼻。以其位居面部中央,故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人体部位名·鼻准·明堂明堂特指鼻准。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鼻尖、面王。是鼻前下端隆起之顶部。《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今解剖学名鼻尖。其色泽的改变可作为脾胃病变望诊的参考。针灸经 书·明堂明堂指针灸经 书。如《明堂图》《明堂经》等。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明堂明堂在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为明堂。《医说》:“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将人体经脉孔 称为“明堂图”或“明堂孔 ”。经穴别名·明堂明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穴。《太平圣惠方》:“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GV23,DU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上星穴的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穴名解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指头部。

详见百科词条:明堂 [ 最后修订于2017/2/16 22:44:56 共26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为特征的病证。又称脑漏。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病、多发病。X线片及鼻窦部穿刺,是现代医学诊断此病的关键技术。中医通过辨证,多分以下五种证型治疗。

风热袭肺:临床表现为鼻涕黄浊味臭,鼻塞时作,嗅觉减退,头额胀痛,发热恶寒,咳嗽痰黄,咽干,苔薄黄。治法:疏风清热,芳香通窍。可选方剂: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川芎、黄芩、薄荷、川贝母或浙贝母、淡豆豉、菊花、甘草),还可选加黄芩、金银花、菊花、葛根、连翘等。头巅顶痛,加稿本;前额眉棱骨痛,加蔓荆子;后枕及颈项痛,加葛根;双侧太阳穴痛,加柴胡;痰多,加杏仁、瓜蒌等。成药可选鼻渊通窍颗粒或防芷鼻炎片。

脾经湿热:临床表现为涕黄浊、量多、味臭,鼻塞重,嗅觉差,鼻窍黏膜红肿,头胀痛,肢体困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溲黄赤。舌红,苔黄腻。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可选方剂:甘露消毒丹(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涕黄浊量多,加车前子、鱼腥草以清热解毒利湿。

胆府郁热:临床表现为鼻流浊涕,色黄而臭,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头昏头胀,咽干口苦,耳鸣目眩,两胁胀痛。舌红,苔黄。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可选成药胆香鼻炎片或选鼻渊舒口服液,涕黄绿者,加服龙胆泻肝丸。

脾气虚弱:临床表现为涕或白或黄,黏且量多,无臭味,鼻塞重,嗅觉差,鼻窍黏膜淡红肿胀,肢倦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气,清利湿浊。可选成药补中益气丸。有其他症状时,如湿重时,补中益气丸改汤剂加川木通、泽泻;鼻塞重者,加苍耳子、辛夷、石菖蒲;涕黄浊量多者,加黄连、黄芩、车前草等。

肺气虚寒:临床表现为鼻涕量多、黏白无臭味,鼻塞或轻或重,日久不愈,遇风冷加重,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治以温补肺气,疏散风寒。可选用《疡医大全》温肺止流丹(人参、荆芥、细辛、诃子、桔梗、鱼脑骨、甘草、胡桃肉、肉苁蓉、金樱子、蛤蚧);体虚易感冒者,加服玉屏风散。

患此病的患者应适当休息,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以免诱发或加重鼻渊;忌食辛辣 的食物,尤戒除烟酒,以防上火;多饮开水,保持二便畅通;清洁鼻腔,去除积留的涕液,可做低头、侧头运动,以利窦内液体排出;擤鼻切勿过猛,方法要得当,防止引发中耳炎;患鼻渊后,及时治疗,防止表邪入里,实证转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