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圆地方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天圆地方的说法是怎么来的,第1张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本质来源,是源于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所推演出的天地运行图,天圆地方图,由道家修行者陈抟老祖传出。天圆地方图 。其中外部环绕的卦象,代表天的运转规律,而中间方形排列的卦象,则代表地的运转规律。其中,天是主,地是次,天为阳,地为阴。

两者相互感应,生成了天地万物,其中人又正好是天地的精华物质所构成,因此被视为天地万物之灵,能够感通万物,最灵者也。

扩展资料:

“天圆地方说”又称“盖天说”,大致成熟于商末周初,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宇宙结构学说。此学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认为“天圆似张盖,地方如棋盘”。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所,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是“天圆地方”理念的投射。

除了对天地形状进行描述之外,“天圆地方说”还有另一层内涵,即古人认为,天和地是“不平权”的。据他们观察总结,高处的物体可以自然下落,低处的物体却不能自然上升,这说明空间“天圆地方说”上下不可颠倒,天尊而地卑。

横向来看,“天圆地方说”只是空间概念上的论述,没有牵涉到时间,因而囊括不了古人宇宙观的全貌。事实上,人们对时间规律的理解和凝练很早就开始了。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斗转星移,春秋代序,无一不潜藏着时间流动的痕迹。

人们用滴漏和日晷标记时间,用口传和著书认识时间。例如,民谚“三星正南,就要过年”,说的是猎户座参宿三星正南方升起,预示着农历新年要到。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是大时空观下“时间单向流动”淬炼出的哲学思想。

——天圆地方

人民网——古人眼中天圆地方的宇宙

1 作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启示

待人处世,首贵真诚,为学求知亦是如此。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待知之事却无穷无尽。如果强不知以为知,自以为是、道听涂说、以偏概全,小则炫耀自己,哗众取宠;大则贻误苍生,害人无数。为师者,强不知以为知,必致误人子弟;当权者,强不知以为知,必会残杀善良百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是一种自我省察的工夫,认清自己,正视自身的不足,而且勇于承认自己有所不知,去除心中既有的框框,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 请谈谈你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及启示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

1、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告诉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2、注释(1)前四个“知”的意思是懂得。(2)“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二、启示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句子出处及作品简介

语出《论语·为政》。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的启示是什么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汉书》中的“张释之传”,有一事记载:汉文帝视察圈养野兽的上林苑,问上林尉苑里野兽的数量,十余问,尉不能尽答。文帝颇不满,以为此尉无能,打算撤其职而任用他手下对答如流的“啬夫”。

事情后经张释之的一番劝说而作罢。 上林尉不能尽答皇帝的询问,当然可说是“官僚主义”,未尽职守。

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处。这使我想起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

先哲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又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 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可谓“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现实与人事的。比如,对于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尚且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又如何能去从事神怪之事? 孔子于神怪之事付之阙如,避而不谈,意味着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

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宋代的大臣吕端,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弃“小慧”而就“大智”的一个好例子。《汉书》中张释之为上林尉的辩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立论,从而得到汉文帝理解的。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

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

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

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

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 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

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时刚到 之际,却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

帕瓦罗蒂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

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与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个别官员,在很多问题面前往往表现了“万事通”、“博学家”的“风采”,下基层、搞调研在情况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时候就发指示、提要求、做决定,流露出一种“傲视万众”、“唯我正确”的态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决定有时与基层的实际不相符合,有的甚至离题万里,基层照此做下去,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人非圣贤,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学之要,行政之本,就在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来不得半点虚假。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充当“先知先觉”,更不要自认为能“升”而知之。

4 文言文《动筒尝于国学》翻译

1原文动筒(1)尝(2)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6)有七十二人"动筒因(9)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之?”博士曰:“经传无文(7)”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者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8)2注释(1)动筒:人名(2)尝:曾经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3)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4)着冠:成年(5)岂合:怎么能(6)达者:显达的人(7)文:记载(8)对:回答(9)因:于是3现代文翻译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动筒说:“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成年的有三十个人,未成年的有四十二个人呢?”博士问:“你是根据哪篇文章知道的?”动筒说:“《论语》中说:‘冠者五六人’,五乘以六是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乘以七是四十二,加起来不是七十二个人吗?”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博士没有话语回答他4启示动筒的角度: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装懂,最后只会害了自己博士的角度: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

5 文言文《镜喻》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啊

来个原文及翻译先: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染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眼睛可以看见(其他)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借用镜子来看(自己的脸)镜子可贵在不知道有眼睛,也不求于眼睛而眼睛有求于镜子这世上没有过因为镜子协助了眼睛而使眼睛失去了光明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有人因有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我有眼睛,要镜子有什么用!”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像自己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的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启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在自知之明~需要寻求其他的参照来更好的了解自身,不能主观自我盲目,不去求证~。

6 有关《墨子》、《庄子》读读《墨子》和《庄子》,抄写你觉得有启

1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庄子曰:“慷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壕上也” 2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 鹤亦知人意文言文答案

原文:卢仁畜二鹤,甚驯。后一创死,一哀鸣不食。卢仁勉力饲之,乃食。一旦,鹤鸣绕卢侧。卢曰:“尔欲去,吾不尔羁也。”鹤乃振翅云际,徘徊再三而去。卢老病无子,后三年,归卧乡间,晚秋萧索……族人葬之墓左。

卢仁养了两只鹤,非常驯服。后来有一只受伤死了,另一只哀鸣不吃东西。卢仁尽力喂养它,它才进食。一天早上,那只鹤在卢仁旁边便绕边叫。卢仁说:“你要走的话,我不羁留你。”那鹤于是振翅飞上云际,徘徊好长时间才走了。卢仁年老体病又没有子女,过了三年,回到乡间养病,晚景凄凉……族人把它葬在卢仁的墓旁

2 鹤亦知人意的译文

卢仁养了两只鹤,非常温顺。后来有一只受到创伤死了,另一只鹤悲伤地鸣叫不吃东西。卢仁尽力喂养它,它才进食。一天早上,那只鹤在卢仁旁边边绕边叫。卢仁说:“你想要离开,我就不束缚留你了。那鹤于是振翅飞上云霄,反复徘徊了一会儿后离开了。卢仁年老体弱又没有子女,过了三年,回到乡间养病,深秋季节十分清冷寂寞,他拄着拐杖在林间,忽然看见一只鹤盘旋在空中,鸣叫声十分凄惨悲切。卢仁说:“你不是我的同伴吗?如果是,就马上下来。”鹤竟然轻快地下来了,投到卢仁的怀里,用嘴牵着衣服,旋转飞舞着不停。卢仁马上带它回家。卢仁看它像看亲生孩子一样,鹤也通晓人的意思,对卢仁像亲人一样。后来卢仁死了,鹤最终因为一直不吃东西而死了,族人把它葬在卢仁的墓左边。

3 有谁做完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第11单元和第12单元的答案,麻烦报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0 2 第12单元 21 鹤亦知人意 卢仁畜二鹤,甚驯。

后一创死,一哀鸣不食。卢仁勉力饲之,乃食。

一旦,鹤鸣绕卢侧。卢曰:“尔欲去,吾不尔羁也。”

鹤乃振翅云际,徘徊再三而去。卢老病无子,后三年,归卧乡间,晚秋萧索,曳杖林间,忽见一鹤盘空,鸣声凄切。

卢曰:“若非我侣也?果是,即下之。”鹤竟翩翩而下,投于卢怀中,以喙牵衣,旋舞不释。

卢遂引之归。卢视之如赤子,鹤亦知人意,侍卢若亲人。

后卢仁卒,鹤终不食而死,族人葬之墓左。 译文 卢仁养了两只鹤,非常温顺。

后来有一只受到创伤死了,另一只鹤悲伤的鸣叫不吃东西。卢仁尽力喂养它,它才进食。

一天早上,那只鹤在卢仁旁边边绕边叫。卢仁说:“你想要离开,我就不羁留你了。”

那鹤于是振翅飞上云霄,徘徊很长时间才走了。卢仁年老体弱又没有子女,过了三年,回到乡间养病,深秋季节十分清冷寂寞,他拄着拐杖在林间,忽然看见一只鹤盘旋在空中,鸣叫声十分凄惨悲切。

卢仁说:“你不是我的同伴吗?如果是,就马上下来。”鹤竟然轻快地下来了,投到卢仁的怀里,用嘴牵着衣服,旋转飞舞着不停。

卢仁马上带它回家。卢仁看它像看亲生孩子一样,鹤也通晓人的意思,对卢仁像亲人一样。

后来卢仁死了,鹤最终因为一直不吃东西而死了,族人把它葬在卢仁的墓左边。 翻译重点句 尔欲去,吾不尔羁也:你想离去,我不束缚你。

若非我侣也?:你不是我的伴侣吗? 注释 1、畜:养 2、驯:温顺、驯服 3、创:受伤 4、喙:禽类动物的嘴 5、引:牵,引,带 6、羁:拴住(jī)7、曳:拉拖;此指拄着 8、卒:死 9、若:像 10、去:离开 11、即:就 12、释:放开 13赤字:婴儿。 14萧索:清冷寂寞的样子。

22 明义法师之鸠 浙江盐官县庆善寺明义法师,屏居乡里。一日晨起,行径中,见鸠雏堕地,携而归,躬自哺饲。

两月乃能飞。日则纵飞林间,夜则投宿法师屏几间。

是岁十月,明义法师之徒惠月主掌管庆善寺,迎其师归。至暮鸠返,室寂无人矣,不见法师,旋室而匝,悲鸣不已。

守舍者怜之,谓曰:“吾送汝归法师处。”明日,笼而行,适法师处。

自是不复飞出,日与法师为伴,以手抚摸皆不动,然他人近之,辄惊起。呜呼!孰谓禽兽无情乎?(据《虞初新志》改写) 译文 浙江盐官县庆善寺明义法师,退居到乡村。

有一天早晨,在小路中行走时看见有一只小斑鸠掉落在地上,便带它回去,亲自喂养。两个月后就能飞了。

白天被放在林间飞翔,晚上就投宿在法师家屏风和几案间。这年的十月,明义法师的徒弟惠月掌管了庆善寺,迎接他师父回来。

到了晚上斑鸠回去,屋里十分寂静,没有人,它没看见法师,便绕着房间盘旋,不停地鸣叫。看房子的人可怜它,对斑鸠说:“我送你回到法师那儿。”

第二天,他将鸠装在笼子里出发,到法师那儿。(斑鸠)从此不再飞出去,天天和法师作伴,用手抚摸都不动,但当别人靠近它时,总是惊慌地飞走。

啊!谁说禽兽没有感情? 注释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1 1 法师:对和尚的尊称。 2 屏居:退居。

3 径:小路。 4鸠:斑鸠。

5 乃:就。 6 日:白天。

7 纵:被。 8 则:就。

9 旋:围绕。 10适:到。

11暮:晚上。旋:围绕。

12 匝(zā):周。 13鸣:叫。

14 已:停。 15 堕:坠落。

16 携:带。 17 自是:从此。

18 辄:总是。 19投宿:寄宿。

20 是岁:这年。 21归:归来。

22至:到。 23情:情义。

24笼:装进笼子。 25复:再,又。

26孰:谁。 27、躬:亲自。

28、怜:可怜,怜悯。 29、明日:第二天。

30主管:主持掌管。 句子翻译 1躬自哺饲:(法师)亲自喂养它。

2笼而行:他将(斑鸠)装在笼子里出发。 相关成语 1、“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

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晦”解释为:昏暗。

文言知识 “笼而行”的语法现象。“笼而行”当然不该理解为“笼子而走”。

在这句话中,“而”连接两个动词——“笼”与“行”。因此“笼”作动词用,要理解为“装进笼子”。

又,“灯而行”,意为提着灯走;“舟而遁”,意为乘船逃跑。 文化常识 法号与法师。

“法号”又称法名,是出家当僧尼或道士后另起的名字。上文所说的“明义法师”,“明义”是僧人的名字。

他原有姓名,但出家后都以法名相称。如“惠仁法师”、“智深法师”、“德洪法师”等,其中“惠仁”、“智深”、“德洪”都是法名。

“法师”是对和尚的尊称。 23 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砍〕薪为生。

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渐渐〕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

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十天〕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坚持)请。

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

李氏深悔之。(据《小豆棚》改写) 译文 博山有个姓李的人,凭借砍柴谋生。

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幼鹿,就带回家喂养。鹿渐渐长大,十分驯良,见到人就呦呦地叫。

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每次出去,到傍晚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监督,猎户很着急,因为限期就要送上(。

4 走进文言文的作品目录

阅读黄琬聪慧训练1、杨修啖酪2、王戎识李3、诸葛恪得驴4、谢道韫咏絮5、曹冲称象 阅读陆绩怀橘训练1、黄香温席2、陈遗贮焦饭3、哑孝子4、郑人买履5、鲁人锯竿入城 阅读文徵明习字训练1、智永退笔冢2、一箧磨穴砚3、王羲之书六角扇4、掩耳盗钟5、红毛毡 阅读神钟辨盗训练1、盲子窃钱案2、张佐治遇蛙3、焚猪见真情4、蜜中鼠屎案5、谜语一则 阅读鹦鹉灭火训练1、鳝救婢2、二鹊救友3、知恩图报4、蝙蝠5、杀驼破瓮 阅读鼠画逼真训练1、虎画2、正午牡丹3、朱元璋画像4、苏东坡画扇5、铁杵磨针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训练1、食粥心安2、鉴真东渡日本3、少年志存高远4、陈蕃有大志5、画龙点睛 阅读包惊几笃于友谊训练1、黄仙裳济友2、刘氏善举3、李氏之友4、田真兄弟5、张用良不杀蜂 阅读放驴破案训练1、赛跑定案2、拷打羊皮露真相3、钱若赓断鹅4、欧阳晔破案5、螳螂杀蛇 阅读伯乐爱马[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训练1、人有卖骏马者2、的卢救主3、马啮盗髻4、王行思爱马5、齐人攫金 阅读黠猱训练1、乌鸦喜谀2、黠鼠3、粤令好谀4、子产受骗5、狮子王与豺 阅读林逋养鹤训练1、鹤亦知人意2、明义法师之鸠3、鹿亦有智4、喜嗔之人5、艾子邻人卖犬 阅读道士救虎训练1、越人道上遇狗2、张五不复猎3、隋侯救蛇获珠4、华隆因犬获救5、齐人有好猎者 阅读韩信受辱训练1、韩信始为布衣时2、天下有大勇者3、韩娥善歌4、冯相与和相5、南方多没人 阅读子罕弗受玉训练1、公孙仪不受鱼2、杨震“四知”3、迂公修屋4、庖夫5、治驼 阅读樊重树木训练1、一生之计在于勤2、张溥与“七录斋”3、用力多者收功远4、为者常成5、望梅止渴 阅读刘庭式娶盲女训练1、韩云门与盲女偕老2、孙泰3、二犬情深4、雁家5、义犬报火警 阅读曾子杀猪训练1、陈谏议教子2、陈万年教子3、卞庄子刺虎4、势利鬼吴生5、偷鸡贼的托词 阅读宋濂苦学训练1、葛洪苦学2、王冕僧寺夜读3、欧阳修家教4、司马光幼时5、程门立雪 阅读项籍不肯竟学训练1、赵某误子2、高凤笃学3、王充市肆博览4、赵伯公肥大5、燕人返国 阅读鲁侯养鸟训练1、揠苗助长2、砚眼3、农夫耕田4、稚犬5、鷧鸟中计 阅读镜喻训练1、枭将东徙2、世无良猫3、河豚之死4、刻舟求剑5、鹬蚌相争 阅读陈在衡啐鬼训练1、曹竹虚族兄遇鬼2、疑鬼3、畏鬼致盗4、畏影恶迹5、鸲鹆噪虎 阅读孟母三迁训练1、孟母戒子2、孟母不欺子3、秦西巴纵麑4、屠夫吹狼5、郢书燕说 阅读陶母责子训练1、陶侃尝出游2、木屑竹头3、墨子怒耕柱子4、李存审戒子5、芒山盗临刑 阅读欧阳修论作文训练1、读书与作文2、卖瓜减字3、修改一法4、歧路亡羊5、二叟钓鱼 阅读关羽刮骨疗毒训练1、张飞横矛当阳桥2、次非斩蛟3、溺鼠4、鸡感恩5、猫儿索食 阅读顾况戏白居易训练1、刘道真戏谑2、唐明皇赐名3、偷鸭求骂4、何梅谷之妻5、庸医 阅读老马识途训练1、马诉冤2、楚人有担山鸡者3、某甲夜暴疾4、涸泽之蛇5、盗牛者强辩 阅读王烈义行[王烈以德威人]训练1、于令仪诲人2、乡人藏虱3、别字秀才[秀才读别字]4、画鬼易5、吹牛 阅读老妪斗辽敌[唐河店妪传]训练1、巾帼潘将军2、擒贼3、吕某刺虎4、笼中鹦鹉5、搔痒训练 阅读子路见孔子训练1、孙权喻吕蒙读书2、响遏行云3、王元章砍神像4、空中楼阁5、熊与坎中人 阅读任末好学勤记训练1、蛇衔草2、智犬破案3、神针道人4、杨务廉有巧思5、多言何益 阅读盲人摸象训练1、盲子道涸溪2、瞎子触象3、木刻钟馗4、商鞅立木5、阿柴折箭以喻 阅读匡衡凿壁借光训练1、承宫拾薪苦学2、蔡侯纸3、牧竖拾金4、解铃系铃5、认“真”[艾子后语(文2)] 阅读武城旋风训练1、地震2、多忧者3、穿井得一人4、不识自家5、两瞽 阅读焚鼠毁庐训练1、莽汉断棘2、宾卑聚自杀3、齐之好勇者4、引婴儿投江5、楚人有不识姜者 阅读南岐人之瘿训练1、狂泉2、鼠技虎名3、北人不识菱者4、病忘5、斗牛而废耕附:参考答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