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长沙听课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又去长沙听课,第1张

  文君来秀水中学当校长后,又把他的一套作风带来了,他喜欢把老师带到外面去听课,取长补短,用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一九八七年三月的某天上午十点多钟,我和文君、报君、老五、芳老五人动身去长沙,其余老师是下午第一趟车走人,同我们前去的还有我班的学生黄胜兰。

 我们提前走的目的就是联系听课的学校和找住宿。火车一进长沙,我们就分头行动,我和老五、黄胜兰去南村一带黄胜兰父亲那里,他父亲是车队的副队长,我们估计,如果有车,他是会帮忙的。可是,很不顺利,我们乘坐的汽车在沿江路耽搁了八十分钟,街仄车多,我们赶到南村之后,他父亲已经上班去了,时至下午四点,我们的肚皮饿得呱呱叫。我们一边买饼吃一边打电话找人。

 找到一户人家讨水喝,户主是两位七十几岁的老人,一男一女,应是夫妻。他们问我们是哪里人,当听说我们是农村中学的教师时,他们就说,现在农村好啊,农村太好了,你们农村人有湖藕吃,你看我们街上人多可怜,吃你们一斤湖藕要一元多钱,你们吃湖藕可是不要一分钱。湖藕多好吃啊,粉裕裕的,一进嘴巴就化了,吞到肚子里凉浸浸的。在他们的眼里,农村里到处都长着湖藕,而且唾手可得,他们不知道湖藕是长在湖泥里的,他们更不知道抠藕的人要在湖泥里盘出一道道一人深的泥沟才能找到湖藕。可是,我有必要向他们解释吗,又能说得清楚吗,你把嘴巴说出血,他们还认为那是流的苋菜水,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农村里到处有唾手可得的湖藕。

 这两个老应该是从没和农村打过交道的人,我懒得和他们说。

 黄胜兰父亲在二十公里外的地方上班,等他来后,我们进行了交谈,可是很遗憾,他单位上只有大货车,并无面包车,到长沙包车子贵得很,我们只好去地质局找我小弟。

 黄胜兰父亲用小车送我们去地质局,费了好一番周折才找到小弟。我并不认为他还在家里的,因为他说要去郊区检查工作,恰好没走,没走的原因是小吴约了他看戏。经过交谈,我才知道事情又没办好,车是有,就是贵了;旅社也有,还是贵了。小弟赶到小吴那里说明情况后,我们三人又去火车站见文君他们,原说六点半到六中会面的,我们动身时已经超过时间了。

 老师们都来了,我们的先谴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晚上,我们三人又回到地质局住,我看了小弟的影集和藏书。

 第二天还没天亮时,滴滴答答的雨声就催醒了我,心想,糟糕,皮鞋是烂的,又没有带雨伞,白天咋办呢?

 小弟很早就要走,我们也只能早起,在他那里借一把雨伞,一个包,一双鞋,就匆匆赶起路来。

 上午文科的三堂课是政治,语文和作文,三堂课都教的好,富有教益。特别是那位教政治的老师,她是教初一的,教出的课文是《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那课书的内容少,她却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智力,学生们有朗诵诗歌的,有唱歌的,有讲故事的,学生学了不少知识,课堂也显得很活泼。

 下午,看了几个地方之后,我一个人就钻进了新华书店购书。五一路新华书店高达五层,有四层是盛书的。我在下面三层浏览一遍之后,立即上了四楼,在古籍书架旁,看准了一套《全唐五代诗》,一套《昭明文选》,一套《顾亭林诗选》,三种书全都是精装,花了三十几元钱。

 傍晚,乘车去汨罗,明天,去汨罗二中听课。

 第三天起床不早,由于鞋小,脚包得差不多扁了,人也累得实在不行了,就睡了懒床。

 早饭后,小面包车将我们送往汨罗二中。第一节课时候,我们看了他们学校的案卷,第二节听语文课,教的是新闻,教得很成功,主要特点是结合了学生的练习,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三节课我没去听,而是在他们的办公室里抄写他们的各类管理表册,这也是我的任务之一。第四节课,他们的校长向我们推介了他们的经验,他的讲话富有趣味,受到了我们的欢迎。

 为了早一点回家,我们风忙火急地赶回汨罗教工之家,风卷残云扫荡一餐中饭,即刻打点行装去火车站赶那趟开往岳阳的火车。

 我们情愿从黄沙街步行回校,再也不愿意在外面多呆一小时了。回家的路上,遇到费老师,大家在那里又玩了一会儿。

 出门很受罪,也很有收获。

http://wwwgujiushucom/824265html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8篇)

  萨仁高娃 沉眠于雪域高原的《蒙古秘史》

  刘 瑛 芸香屑——即使是落英!

  陈 琪 古籍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郑金生 海外求书二十年——国内失传珍稀中医古籍调研回归之路

  曹 杰 四代守护的那一卷古籍

  胡 露 蠹鱼脉望三生愿 楮墨芸香不解缘

  严启勇 心中一支美丽动人的歌

  孙 艳 寂静花开

  三等奖(20篇)

  朱志明 木匠半生惟“补”书

  赵 洛 老兵李一氓

  杨成凯 我与中华古籍四咏

  韩锡铎 我与《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

  顾志兴 我与中华古籍相伴六十年

  黎家芬 我的“教科书”

  王玥琳 不教书林有遗珠——记宋刻本《周易集义》的发现与鉴定

  陈先行 撰写伯克莱加大善本书志的回忆

  刘 明 我与宋本《荀子》结缘

  薛元敬 我与中华古籍的不解之缘

  陆蓓容 孤本的故事

  赵 前 守望古籍善本三十年

杨秀廷 十年甘苦寸心知

  侯妍妍 做事先做人 修书亦修心——一个修书人的碎碎念

  任小玫 俯下身去,从细节处体味“时光修复”

  吴雨晨 一位典籍博物馆讲解员的独白

  姚伯岳 梦想与使命——我与北大图书馆古籍未编书的不解情缘

  张 超 致我们终将离开的8楼

  邵 滨 心魂端赖故纸传

  朱吉红 活出人生的快乐和价值

  优秀奖(50篇)

  胡毅雄 一册在手三十年《楹联丛话》带给我的阅读盛宴

  钱超尘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王泽强 清末才女汪藕裳手稿的发现、整理与出版

  康尔平 圆梦之旅

  张 洪 与“聊斋”结缘

  殷 实 “北图”的特藏解密“法宝馆”

  庞文龙 创办图书馆 保护古文献

  朱赛虹 随侍清宫古籍三十七年

  张 磊 有福读书

  李华伟 “援”来如此——话说我与新疆古籍保护之缘

  李 红 古籍编辑的苦与乐

  刘运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侯体健 我与《平斋文集》

  王玉良 谈谈有关中国古代书史问题

  宋惕冰 图书编辑与收藏往事

何亦凡 其人少年,学有根柢

  卢英宏 古籍的高度

  罗 瑛 人生有情泪沾臆

  吉家林 在古籍传承收藏与阅读应用中实现自我

  刘和平 无形的台阶

  史宝友 古籍修复,拿得起却永远也放不下的情结

  靳 菁 抹不开的情缘

  王子科 父亲的医书

  楼科敏 一本《余杭许氏宗谱》

  谢建中 我与固始旧志

  张仲英 祖父的遗产

  俞 冰 我与中华古籍

  张美莺 故纸堆里的温度

  沈秋燕 古籍普查花絮乱弹

  许更生 纠错订正 纯洁典籍

  朱向峰 贸大古籍:中国外贸的历史记忆

  马善军 编写《村志》与古籍的故事

  张国风 我与国图、与古籍的缘分

  王春伟 板凳坐穿十年冷——《道园学古录》版本考证过程及随感

  潘云玲 夏老师

  王永华 让文化瑰宝在我们手中重放光彩

  唐桂艳 由沈从文先生的一封信谈起

邱晓刚 师傅张士达先生的修复理念与纸浆补书技术

  沈怀玉 宝晋梦寻

  兰 侠 一名八零后的古籍缘

  肖喜雨 用执着和平凡来传承中华文明

  李森虎 幸得被劫家藏古籍

  谢方儿 时光中的古籍书店

  王 俊 古籍随想

  张华敏 我与中医古籍

  施文岚 修复人生——我和古籍修复工作的不解之缘

  曾舒怡 古籍印象四章

  吴 梦 归去来兮

  王影聪 《苏东坡全集》给我力量

  李旭光 中华典籍引领着我的生活

  组织奖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

  诗词的平仄

  诗词是依照中古音系统作的,为了保持音乐性,要依照中古音的系统读。(仿作是否也要照猫画虎,问题复杂,以后谈。)这是原则,或理想;真去读,就不能不顾事实的一面。事实是我们不能完全照办。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项是,以普通话为标准,我们已经没有入声。笼而统之说,字字照《诗韵》发音,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烦。不可能,只好放松一些。放松还可以有宽严的等级之别:严是平仄(不是四声)完全从旧,宽是只有关键字从旧。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一首为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加点的字都是读音古今有别的(当然还是就语音系统说),其中除“论”这里旧读平声以外,都是入声字。照入声读不可能,只好退一步,满足于维持仄声,即读如去声。这是严的一路,即凡入声字都读如去声。可以再放松,只关键字维持仄声,其他非关键字从今音。这样,变读的字就只剩下“识”、“论”两个(“曲”读上声,不变为去声也可以)。为什么可以这样放松?以下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问题由音乐性来,相当复杂,甚至相当微妙。前面说过,格律是音乐性的基础,这话没说清楚;想说清楚,就要理清音乐性和格律的关系。先打个比方,音乐性是道德性的,要求严而细;格律是法律性的,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道德管得宽,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几眼的小事(所谓诛心)。法律就不能这样,只要没严重到动手动脚就不管。音乐性也是这样,也许情调的不同也应该算在内吧?如果竟是这样,那就,例如平声韵开朗,仄声韵沉闷,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还可以加细,如同是平声,十五删韵宜于表现豪放,五微韵宜于表现怅惘,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还可以再加细,甚至同是仄声,同是十灰韵,以杜甫的格调高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为例,上声的“扫”换为去声字,“开”换为“裁”,且不问意义,音乐性也会差一些吧?这类细微的地方,我们一向不管,是因为:一,不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而就抓不准;二,即使弄得清,法令如牛毛,负担太重,也必将苦于无所适从。于是不得不退一步,走切实可行的一条路,也就是粗略的一条路,只求合于格律。格律保证的是明显而重大的音乐性,此外就都交给作者去神而明之了。

  格律,与声音有关的主要是两种:一是押韵,二是平仄协调。

  先说押韵,这是用回环的方式以表现音乐美。韵字一般放在句尾。说一般,因为,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韵字是放在句尾的虚字之前。中古以来的诗词之作就不再有这种形式,所以也可以说,韵字都是放在句尾。押韵的格律要求是韵字要同韵(这是就近体说,古体和词限制较宽,详情留到后面说),所以读,遇到韵字古今音不同(主要是平仄不同)的,就要从旧,以保持押韵的音乐美。举下面几首为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读平声)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前两首是诗。第一首押平声十四寒韵,第四句“看”照今音读去声,不能与“寒”、“盘”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平声。第二首押入声九屑韵,韵字照今音读,“绝”是平声,雪是上声,不能与“灭”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后两首是词。前一首押平声六麻韵,上片末尾的韵字“车”,今读chē,不能与“华”、“家”、“哗”、“斜”、“花”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chā。后一首基本押入声六月和九屑韵(只有“阔”是七易韵,词韵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易、八黠、九屑、十六叶同用),“歇”、“发”、“噎”、“别”、“节”、“说”今都读平声,不能与“切”、“阔”、“月”、“设”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

  2 诗词的平仄

  就押韵的格律要求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指平仄协调,下面谈)拘束着,就放松些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例如上面举的四首,第二首的“独”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这是宽的一条路,只求合乎格律,或只管关键字,用大话说是得凑合且凑合主义。目的是减轻负担,让大量有志于学的人不费过多的心思也过得去。当然,如果自愿走严的一条路,像刚才提及的“独”和“直”,因为记得是入声字,就读如去声,于是“独钓寒江雪”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直到城头总是花”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就成为与古人更近,是连今人也不会反对的。

  再说平仄协调。汉语语音有声调,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事实”是本土有的,“理论”是外国来的。三国时曹丕写信,说“节同时异,物是人非”(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东晋王羲之著文,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平仄仄平,仄平平仄),等等,正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这高,这妙,这理,不过是玩平仄变化的花样(或无意)。到南朝,沈约、谢朓等不但变本加厉,还吸收翻译佛经中梵语拼音的道理,创四声、八病说,平仄变化的要求就由“暗与理合”变为有意追求。追求什么?笼统说是声音美。具体说就比较麻烦,因为必须讲清楚,李绔的“开门雪尚飘”(平平仄仄平)好听,凤姐的“一夜北风紧”(仄仄仄平仄)差些,如果换为“一夜瑞雪降”(仄仄仄仄仄)就更差。为什么?可以推想,我们的耳朵不愿意接受千篇一律。正面说是爱听有变化的。这里变是平仄变。用最简明的说法,平声的性质是扬,仄声的性质是抑,正好对立,变就是扬后有抑,抑后有扬。何以这样变就好听?也许音乐理论家能够说明,至于我们“家”以外的人,就无妨安于“天性使然”。换个说法,对于耳朵欢迎平仄变,我们容易知其当然,而不容易知其所以然。

  还有不容易知其所以然的,是要求的变不是乱变,而是基本上以两个音节(有人称为“音步”,有人称为“节”)为一个单位的变。以五言的近体诗为例,要求的变不是仄平仄平仄或平仄平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变扩张到句外,就成为上下联的变:

  五言          七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在一联中,两个平仄相同的音节结合为一体之后才要求变;而且要求得彻底,两个方向(左右,上下)的邻居都要变。有极少数诗作是这样循规蹈矩的,如:

  爱此江边好(仄仄平平仄),留连至日斜(平平仄仄平)。眠分黄犊(读仄声)草(平平平仄仄),坐占白鸥沙(仄仄仄平平)。(王安石《题舫子》)

  爆竹(读仄声)声中一(读仄声)岁除(仄仄平平仄仄平),春风送暖入屠苏(平平仄仄仄平平)。千门万户曈曈日(平平仄仄平平仄),总把新桃换旧符(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安石《元日》)

  这是字字合乎格律,一点不含胡。得到的酬报是,读来会感到抑扬顿挫,确是好听。

  可是字字合乎平仄格律的整齐的变,常常不能与意义水乳交融。举例说,一阵有所感,诌了这样一句,“宝佑伤心事”,恰好是仄仄平平仄,字字合乎格律,如意得很;可是想想,事不是出于宝佑,而是出于淳佑,不得不改为“淳佑伤心事”,成为平仄平平仄,怎么办?在这种地方,古人也不敢强硬,于是迁就意义,放弃点声音方面的地盘,甘心顾后不顾前,即承认两个音节,后一个是重点,不得已就放弃前面那个轻的。这还有个名堂,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名堂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要改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翻看诗集,会发现有不少诗句是这样将就的。

  3 诗词的平仄

  举以“诗律细”自负的杜甫为例:

  ·江动·月移石(读仄声),溪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绝句六首》之一)

  草阁(读仄声)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读hè)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读仄声)钱·留白(读bò)鱼。(《解闷十二首》之一)

  加点的字,“江”、“云”、“帆”、“星”、“江”、“溪”、“留”是应仄而平,“月”、“鸟”、“浪”、“哺”、“得”是应平而仄,位置有的是一,有的是三,有的是五,都是一个单位的前一个音节。这样,萧规曹随,比如读这位杜老的以下两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读仄声)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读平声)簪。(《春望》)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读仄声)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之一)

  加点的字,在一位置上的“国”、“白”,在三位置上的“七”、“蛱”,都是入声字,就可以依照放松轻、抓紧重的原则,照今音读。也是依照放松轻、抓紧重的原则,在二位置上的“别”和在四位置上的“十”,也是入声字,就要依照中古音系统,读如去声。

  上面举读音可以通融的例,五言句没有在三位置上的,七言句没有在五位置上的,意思是想补充说明,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即使不是非论不可,也总是以论为好。原因是如果不论,就会成为这样:

  五言          七言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读读试试,不好听。为什么五言句的三,七言句的五,要另眼看待?理难说,无妨设想个现象性质的规律,是也如积薪然,“后来居上”。居上,在耳朵里占重要地位,贵宾不可慢待,因而放松就不妥当了。本诸此理,像这样的诗: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皇甫冉《婕好怨》)

  银烛(读仄声)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位置或三或五,从今读不好听,最好是不惮烦,从旧,读如去声。(平平仄仄平五言句的第一字,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的第三字,也要论,以后谈作的时候谈。)

  还要顺着后来居上的情况往下说,那是与韵字对称的字,五言句在五位置上的,七言句在七位置上的,虽然也是单数,因为必须与韵字平仄不同,所以非论不可。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读仄声)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读仄声)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崔涂《春夕旅怀》)

  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因为在句末,与韵字对称,所以要从旧,读如去声。

  以上谈平仄协调都是以近体诗为例。读词呢?“基本上”也要求诗那样的平仄变化,关键字为二四或二四六以及句末。

  如: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读仄声),不·觉(读仄声)·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读仄声)·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 诗词的平仄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单数字。

  说“大致是”,或说“基本上”,是因为词的平仄要求比诗严格,平仄变化比诗复杂。差异由词的句法和音律与诗有别来。先说句法。诗,尤其近体,无妨说,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六言的作品极少)。词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只举例说说两端的较少见的。一字的有大断、小断两种,如《十六字令》的开头一字要断句,入韵,是大断;许多领字,如“·渐霜风凄紧”,“·怅客里光阴虚掷”,加点的字读时要顿,是小断。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换头处,如“明月,明月”,“·江·国,正寂寂”。三字的更多,如“萧声咽”,“秦楼月”。超过七字的数量不大,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八字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九字句,“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十字句。再说音律。深追,可以细到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我们不敢这样要求,但也不能退到像诗那样,只满足于平平仄仄的变化。超出诗以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较粗,是平仄的变化不是平平仄仄式。还可以分为缩短和延长两种:缩短是不到两个字就变,如《如梦令》的“如梦,如梦”(平仄,平仄),《天仙子》的“泪珠滴”(仄平仄),《六丑丑》的“愿春暂留”(仄平仄平),都是;延长是超过两个字才变,如平韵《忆秦蛾》的“桃花红”(平平平),《兰陵王》的“似梦里,泪暗滴”(仄仄仄,仄仄仄),《黄莺儿》的“黄鹂翩翩”(平平平平),《声声慢》的“惨惨戚戚”(仄仄仄仄),《夜半乐》的“渔人鸣榔归”(平平平平平),《倒犯》的“驻马望素魄”(仄仄仄仄仄),都是。另一类加细,是不只辨平仄,有些地方还要限定用仄声的哪一种。如《永遇乐》的“尚能饭否”,“否”一定要用上声;《瑞鹤仙》的“又成瘦损”,“瘦”一定要用去声;《红林檎近》的“萧索水云乡”,“索”一定要用入声。(《忆秦娥》、《贺新郎》等习惯押入声韵的词调,韵字当然要用入声。)这么琐细,初学怎么办?有劳、逸两种办法:劳是对照词谱,逸是大致照读诗那样读(注意平仄变化和韵字)。当然,如果仿作,就只能走劳的一条路。

  总括以上所说,以下面两首为例,加点的字,读音就应该从旧,以求不破坏音乐美。

  好雨知时·节(jiè),当春乃·发(fà)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jū)·黑(hè),江船火·独(dù)明。晓·看(kān)红·湿(shì)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zhì)。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jì)。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guò)。钗钿堕处遗香·泽(zè),乱点桃溪,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xì)?》但蜂媒蝶(diè)使,时叩窗·槅(gè)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xì)。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biè)情无·极(jì)。残英小、强簪巾帻(zè)。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xì)。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dè)?(周邦彦《六丑》)

  最后说说理论上没啥实际上也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读,从旧(就说是为数不多)有困难,完全从今不成吗?困难有不同的来源。一个小的是与“省力”有矛盾。这在前面已经谈过,图省力,就只好牺牲音乐美。两条路只能走一条,走哪条是个人的自由,不必勉强,勉强也没有用。另一个大的是与推广普通话有矛盾。据我所知,电台和电视中读诗词,就以此为理由,一律照今音读。这是集体的自由,也不必勉强。但这会引来一个小矛盾,是:读,大多是描画某一首如何美,这美包括意境美和声音美,而如果照今音吟诵,比如与“今夜鄜州月”对称的“闺中只独看”,读为guīzhōngzhǐdúkàn,那声音就成为相当难听了。怎么解决才好?难免左右为难。这就更足以证明,读诗词怎样发音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