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与养生之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24节气与养生之道,第1张

  立春:“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雨水: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惊蛰:《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对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的地区要注意保暖。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

  春分: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清明:饮食调摄方面,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对形体肥胖者,须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在降低摄盐的同时,还应增加钾的摄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类食品。

  谷雨:“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上冲于面以及素体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诱发本病。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辩其病症。对感受风寒者,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肝胃郁火者,以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针刺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立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小满:“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古代医家对此病早已有所认识。“风疹”的病因病机不外乎三点:一,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博,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二,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三,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当我们了解了发病的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和治疗。

  饮食调养上对各种类似的皮肤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狗、鹅肉类等。

  芒种:养生重点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该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恼怒忧郁不可有,这样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另外,我们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饮食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剩,年龄大者,活动量小,会使血压升高,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吃甜食过多,对人体健康也不利,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逐渐降低,宜引起中间产物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可诱发糖尿病。由此可见,饮食是养生防病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经期或产后期间,虽天气渐热,也忌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它疾病。

  夏至:“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讲“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小暑: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饮食要有节制之理。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饮食偏嗜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饮食调节适当,才能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因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最终酿为痔疮;五味之偏是说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如偏食咸味,会使血脉凝滞,面色无华;多食苦味,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则骨骼疼痛头发易脱落。重要的是由于嗜好偏过,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而致脚气病、夜盲症和瘿瘤等疾病。所以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要适宜,平时饮食不偏食,病时饮食讲禁忌。

  大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医药六书》“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传统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冷开水。实验结果也表明。一杯普通的水烧开后,盖上盖子冷却到室温。这种冷开水在其烧开被冷却过程中,氯气比一般自然水减少了1/2,水的表面张力、密度、粘滞度、导电率等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改变,很近似生物活性细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过细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据民间经验,实验结果,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神奇的益寿之功。日本医学家曾经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做过调查统计,五年内坚持每天清晨喝一杯凉开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牙齿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这些人中也从未得过大病,由此说来水对人体之重要,是千真万确的。除水之外,酒、汤、果汁等都可称为饮品。合理选用都能对人体起到很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立秋: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二、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  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三、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运动调养: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处暑: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个方面:

  一、消除疲劳

  睡眠时,人提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若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体温、血压、心率均相对下降,呼吸及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使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二、保护大脑

  大脑在睡眠状态中的耗氧量大大减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储存,帮助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三、增强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体力的再创造过程,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现代医学常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进发育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的生长速度在睡眠状态下增快,所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是儿童身高增长的条件之一;

  五、利于美容

  睡眠对皮肤健美有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在睡眠的过程中,皮肤表面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加快了皮肤的再生,使得皮肤因劳累过度所造成的颜面憔悴、皮肤出现的细碎皱纹在睡眠中得以恢复。所以说,睡眠也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白露:典型的秋季气候,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秋季的气候特点——干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我们讲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用葱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预防治疗感冒;用甜菜汁、樱桃汁可预防麻疹;白萝卜、鲜橄榄煎汁可预防白喉;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红萝卜煮粥可预防头晕等。苦瓜、芦笋、马齿苋等都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秋分:“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古代医者把乌鸡、羊肉、驴皮、葱、姜、枣等视为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谱和菜肴中,又不难发现有很多药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当药食调配得当时,可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把食物的性能归纳为三大类,即寒凉类、平性类、温热类。其中以常见的三百多中食物统计数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就其作用而言,寒凉性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这类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苹果、梨、柿子、荸荠、菱角、桑葚、番茄、黄瓜、苦瓜、冬瓜、白萝卜、丝瓜、莲藕、茭白、竹笋、慈姑、厥菜、马齿苋、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带、螃蟹等等。

  温热性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鳟鱼等为热性食物,樱桃、荔枝、龙眼、杏、石榴、栗子、大枣、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葱、姜、韭菜、小茴香、鳝鱼、鲢鱼、淡菜、虾、海参、鸡肉、羊肉、鹿肉、火腿、鹅蛋等为温性食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无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莲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黄花菜、洋葱、土豆、黑、赤、黄豆、扁豆、豇豆、圆白菜、芋头、胡萝卜、白菜、香椿、青蒿、大头菜、海蜇、黄鱼、鲤鱼、猪肉、猪蹄、牛肉、甲鱼、鹅肉、鹌鹑、鸡蛋、鹌鹑蛋、鸽蛋、蜂蜜、牛奶等等。

  寒露:“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霜降:最适合来点当令水果,柿子梨子和苹果,可以多吃,不过凉性的西瓜就得少碰了,因为天气一冷,凉性的食物吃太多,反而容易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诱发感冒。羊肉炉和其它大补姜汤,因为太过燥热,会让口干舌燥的情况火上加油,还是等天气冷一点再吃吧。

24节气与养生宜忌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绕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禅师这首诗偈教人们从四季的美景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春夏秋冬,四时交替;花谢花开,人事变化,自然界的生灵无时无刻不在受春湿、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也不例外。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与四季轮回相应的二十四节气和保健养生关系密切。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

传统养生学的要点在于顺从自然,即顺从四季冷暖变化,顺从二十四节气气象变……

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 社会 ,干农活要严格地按照季节时令耕种,才能确保有一个好的收成,智慧的古代人类,根据太阳的运转规律把一年分为24个不同的节气,在过去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要做的农事,错过了时节就会影响收成。

经过漫长的演化,我们的身体也完全适应了这个节律,如果能够按照这个节律生活就叫顺应自然,身体就会 健康 ,违背了这个节律身体就容易出现不适。随着 科技 的发展,人们已经有意或者无意地打破了这个生活节律,如何找回这个生活节律?如何 健康 饮食?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时令饮食的话题。

春节前后就是立春,立春寓意着天气开始变暖,阳气开始上升。人体和大自然是对应的,因为刚度过寒冷的冬季,春天刚刚到来,所以这个时候的阳气叫做少阳,意思是说阳气的力量还很弱。

这个阶段也叫青黄不接,意思是地里的青苗还没长出来,陈粮已经不够食用,在过去这个时候是食物匮乏的。现在虽然不存在食物短缺的问题,但是营养过剩同样给人们的 健康 带来很多麻烦,所以这个期间一定要清淡饮食,一日三餐不能过于油腻,让身体处于一种通透轻松的状态。

随着气温的增高,地温也开始上升,这个时候空气湿度开始增大,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气候一天比一天暖和。这个时候寒冷还没有结束,气温变化比较大,虽然这个时期气温不在像寒冬腊月那样冻人,但是由于身体阳气开始上升的缘故,人体皮肤毛孔开始有所张开,腠理也相对疏松,寒气这个时候容易侵犯人体,如果保护不好就容易感冒生病。所以第一还是要注意保暖保温,第二要经常吃一些疏风散寒的食物。

雨水过后春风送暖,地气萌动,春雷一响,地底下的虫子就开始活动了,因为春天风多,这个时候很多致病的细菌、病毒也会随风飘散,所以春季流行病传染病经常出现。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出门要带口罩,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个时候地里的野菜也长出来了,正是吃野菜的最佳时间。很多野菜都有清热消炎的功效。

春分这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燕子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桃花开始盛开,树木开始发芽,到处充满生机。春分开始就可以带着家人,约上朋友到郊外去踏青,去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春分也是小麦起身的时候,如果在农村仔细观察会发现,麦子一天一个样地成长。这个阶段人体也是新陈代谢最旺盛,消化功能加强,生长激素增多,正是孩子们长身体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选择的最佳饮食就是刚刚冒出地面的嫩芽类食材,比如香椿芽,荠菜,菠菜,韭菜,竹笋等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清明这天中国有祭祀扫墓的风俗习惯。过去人们把祭祀当作大事来办,在祭祀前人们就要沐浴更衣,斋戒三日以便调整身心、安定心志。一来是可以体现出对先辈的缅怀之情,二来是祈求祖先保佑今年风调雨顺。清明这段时间自然界的阳气已经升到一个高点,人体的阳气处于最合适的状态。这个时间最合适,静心打坐,安神养心。

谷雨之后,气温继续升高,上火的人又多了起来。因为从中医 养生 的角度讲,春天属木,与肝相应。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天一起上升,到了清明、谷雨达到最旺。这个时候比较适合立大志,创大业,借着天地阳气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

谷雨期间最好不要生气动怒,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导致脏腑机能紊乱。因此,柔肝疏肝,调畅情志也是这一季的养护重点。

立夏 ,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此时,温度明显升高,空气湿度加大,地里的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期。《黄帝内经》说:夏季是和心对应,这个时间要经常保持愉悦状态,不要烦躁,远离是非,养护心气。平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吃饭尽量清淡,避免增加肠胃负担。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地理的农活将进入一年当中最繁忙的阶段。小满也意味着地里的庄稼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还不能收割。这个时候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人们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加上外界温度也高内热外热相互交加,很容易出现上火现象。这个时候最好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因为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消暑清热和杀菌消炎的作用。

芒种以后,降雨开始增加,气候炎热,空气湿气过大,在南方被称为“霉雨季节”。这一时节的特点就是闷、热。加上这个期间地里的农活比较繁忙,身体比较容易出汗,平时要注意补充水分,要经常洗澡,衣服也要勤换勤洗,预防中暑。这个时候也是身体自身新陈代谢最快的时候,这个季节也容易耗气伤津,所以要多吃消暑、补气、补益类的食物。

夏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最长的一天,过完这一天后黑夜的时间逐渐变长。人体的阳气在夏至这一天也会强盛到极点,中医讲究物极必反,从这一天开始阴气也开始慢慢滋生。夏至时节,人的气血全部都浮在人体表面,这个时候脾胃的吸收功能就会相对较弱。这个时候避免大鱼大肉,也不要过于地滋补身体。

天气炎热容易心烦意乱,但是我们要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样的天气虽然我们感觉不好但是对于我们身体 健康 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个炎热,就会降低自己的不适感。

小暑象征着盛夏正式开始,“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句谚语深刻地描述了人们对于小暑的真是感觉,这个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后面还有大暑。万物在这个时节也是在疯狂增长的时候。这个时间天地之间的能量是最强的。人体的经络毛孔在这个时候也是全部舒张开来,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个期间的 养生 原则就是“少动多静”避免汗出过多伤津耗气。

大暑一般在“三伏天”中伏前后,是全年最热的时期,当今 社会 工作节奏比较快,生活压力也大,再加上这炎热的天气,人就容易变的急躁,心理的怒火随时就有可能被外界事情给激发出来。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养好自己的正气,就是培养自己的格局,培养自己的正气,用自己的正气,祛除身体里的邪气。所谓冬病夏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熬过了闷热潮湿的夏季,终于迎来了秋季,立秋初期,暑气暂未褪尽,绿意欲去未去,阳气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天地之间逐渐由阳胜转变为阴胜的时节,秋高气爽,降水开始减少,温度开始降低。这个时候和夏季相比空气明显地显得开始干燥,非常容易消耗人体的津液和肺气,容易产生口干舌燥的感觉。虽然秋季天气逐渐凉爽,但是夏天的酷热仍未消去,中午的时候依然还会感觉闷热。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多食水果蔬菜,减少辣椒、洋葱、大蒜等燥热食物。

俗话说得好:“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这个时间段早晚天气凉爽,中午天气炎热炎热,冷热交替很容易引发感冒,所以秋天一开始就被称作为秋老虎。天气是冷热不定,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开始慢慢地由皮表向体内回收。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补,荤素搭配,补充能量。还有就是到了秋天就不能总是熬夜了,一定要早早睡觉,才能养精蓄锐。

在清晨,接近地面空气里的水时候遇到凉气,会在小草上凝结出晶莹剔透的露珠,人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后就把这个节气叫做“白露”。白露的来到意味着秋季真正开始。白露以后,天气转凉,草木凋谢,早晚都会很凉,这个时候身体阳气也收于体内,皮肤腠理闭合,随时随地都要注意保暖保温。这个期间天气也开始干燥,这个时节要多吃一些,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

秋分这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这个时候是天气向上升,地气向下收,天高云淡,气静风轻。万物都开始把自己的能量汇集起来,树叶开始泛黄,地里的庄稼,树上的果实都开始成熟。自然界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这个时候身体也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人要收敛心气,幸福满满。这个时间最好不要有任何情绪,让机体进入一种自我调节状态。

进入秋季的高潮,露水更多,秋意更浓,进入寒露以后,昼夜温差开始变大,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思是在提醒大家,白露一过,就要开始穿长衫长裤了。寒露已过就要开始注意保暖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有手脚冰凉的感觉,说明是体内阳气有点弱,这样的人群一定要注意保暖和补充阳气。

霜降是阳气有收到藏的一个过渡转化,这个时候地面上的阳气全部都沉到地下,地面上的阴寒之气不断地在加重。这个时候身体也是在经历着由收到藏的过程。这个时候人体会出现各种干症,这是因为身体缺乏津液滋养的原因。所以从这个时间开始有条件的话就可以多吃一些滋补的食物。

立冬意味着冬天正式来临,草木枯败,蛰虫伏藏,万物都准备养精蓄锐。从中医的角度讲,冬天就比较适合偷懒,这个时候就要舍弃不必要的应酬,抛开多余的情绪,寻求一份安宁,体悟当下,感受一下人生的惬意。

气温下降,天空开始降雪,阳气潜藏,阴气渐盛,天地闭塞,这个时候天气转入严寒的冬天。小雪 养生 首先讲究的是一个藏字。这个时候要让身体的精气好好地藏在体内。这个时候要保持乐观,节喜止怒,遇到不顺心的是要经常找人交流,纾解心结。这个时候要多吃黑色食物更有利于身体 健康 。

大雪的到来,说明天气更冷,气温更低,降雪量开始比小雪的时候更大。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抵御寒冷,保持一定的热量就要加大营养物质的摄入。这个季节更适合多熬粥喝,因为熬粥用的都是植物的种子,种子里凝聚了植物的精华,很多植物要靠种子才能传宗接代,所以多食谷物之类的食物自然可以补精益髓, 养生 开慧。

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天最短,冬至也是冬天到了极点之时,表面上看起来自然界没有一丝生机,其实这个时间阳气已经马上处于萌生状态。在这个阳气初生之际, 养生 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守护好这个阳气,所以《黄帝内经》里讲冬不扰阳最好是静静的静养,尽量做到“目不极视、坐不至久、行不疾步、耳不极听、卧不极疲”。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年节将至,年味渐浓,人们开始着手采购年货、写春联、剪窗花……全国上下一起为春节做着准备,也是人们最感温暖的时刻。

在日常饮食中,如能多吃些红枣、白菜、萝卜、牛肉、鸡肉、鱼肉等温性食物。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大寒时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因此 养生 要顺应冬季“冬藏”的原则,大寒正是冬藏与春生的转折关键点。从 养生 的角度讲,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多食用温热食物,以此来抗寒气、保阳气。

《24节气与养生》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二、十二时辰养生法

子时:前最宜上床睡觉,改掉吃宵夜的坏习惯。

丑时:最宜深睡,有了火气,一定要发泄出来。

寅时:最忌打扰肺经。如果在这时醒过来,就闭着眼睛继续睡,也可以做小动作干梳头,耳揉轮,按摩肚脐,摸搓脚心。

卯时:最易排便。

辰时:最宜吃早餐。

巳时:最宜户外活动。

午时:最宜午休,十二点点半吃午饭,肠胃病离你远远的。

未时:最宜养小肠。

申时:最宜喝开水。申时学习与工作效率最高。

酉时:再喝一杯水,洗肾又能洗膀胱。

戌时:最易培养夫妻感情。

亥时:是行房事的最佳时间。

注:

胆、肝、肺、大(肠)、胃、安脾。

心、小(肠)、膀胱、肾、心、三。

三、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性五味五色五谷五果五畜五菜。

1、寒凉平温热,辨清食物属性好养生。

寒凉性食物:清热,泻火解毒。

温热性食物:温阳,散寒。

平性食物:补益健胃。

2、酸、苦、甘、辛,咸五味调和益健康。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3、红、黄、绿、黑、白,五色养五脏。

4、

5、

6、

7、

随四季吃饭

春天少酸多甘。夏天要过得清苦。秋天少辛多酸。冬季避咸忌寒。

不同年龄饮食

四、运动养生

五、情志养生法

黄帝内经根据喜、怒、悲、思,恐五种情绪的属性,将它们分别归入火木金,土,水,五行以与心、肝、肺,脾、肾,五脏相对应,这一归类就真的找出了治疗情志病的规律。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水克火。

喜为火。悲为金。怒为木,思为土,恐为水。

心红,肺白,肝绿,脾黄,肾黑。

所以,

六、女七男八节律养生

七、体质养生法

八、经络养生法

对症养五脏

生活小细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