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与干姜都是药食同源,功效却大不一样
导读: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的说法,就是根据姜的发散(走)与不发散(守)两个方面所进行的简要归纳。
姜是厨房中必备的调味品之一,也是中医中药古籍中记载的 药食同源品 之一。
但是新鲜的姜与晒干后功效可大不一样! 在中药界,新鲜的姜称“生姜”,晒干后称“干姜”。
晒干也是中医“炮制”方法之一,炮制后用途会有所改变。
生姜和干姜虽然都是姜,虽是同一物品,却作用不同,所以用错不仅不能调理身体,很可能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生姜在栽培的过程中经常培土,它的根茎有趋光性,就会长得又细又长,做生姜用比较好。
因为长得很快, 内在的一些成分积累不够 ,所以晒干以后就是皱缩的,非常轻,不能做干姜来用。
生姜
在栽培的过程中,不培土, 直接把根茎暴露在土表 ,它的根茎不再拼命的生长,使内在的成分不断地积累,晒干以后基本不皱缩,非常沉重,可以做为干姜来使用。
干姜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
干姜的第一条功效是温中散寒。本品辛散性热,主入脾胃经,长于温散中焦寒邪,具有健运脾胃的功能。
中医认为 脾胃虚寒是因为脾胃受到寒气入侵或阴阳不足所引起的 ,腹部发冷疼痛同时伴有腹泻呕吐。
可把干姜单独使用,也可和 白术、党参 搭配在一起,能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帮助调理脾胃。
所以凡是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还是阳气不足的寒证皆宜选用,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若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吴茱萸等温中降逆止呕药配伍;
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饮食减少,呕吐泄泻,常与补气健脾药人参、白术等配伍。
干姜的第二条功效是回阳通脉。本品辛热,入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
素体阳虚并且有在服中药的朋友,对于附子这味中药肯定不会陌生,每次服用都需要久煎的附子,很难让人不注意到。
而说到它的经典搭档,自然不得不提 “附子无姜不温” 的干姜了。
为什么会有“附子无姜不温”这种说法呢?
一是单用干姜强度不够;二是附子挽回阳气比较缓慢;三是附子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前人在治疗亡阳证的时候,常常配伍干姜。
附子和干姜配在一起,一是能够降低附子的毒性,有解毒作用,二是增效,三是附子虽然回阳,但是相对于干姜来说,作用发挥的迟缓一点,两者配伍之后就可以使药力迅速而持久。
附子与干姜,历来便是医者常用的一对配伍药物,早在医圣张仲景手里,这对中药便挽救过许多人的生命。
张仲景的名方四逆汤,便是以附子和干姜作为最重要的药物,附子和干姜也因此成为四逆汤的关键药对。
二者搭配取其回阳救逆之功效,用于心肾阳虚寒厥证的治疗。
回阳救逆四逆汤
那为何干姜的功效不是回阳救逆而是回阳通脉呢?
主要原因是 干姜不能作用于肾 ,不能增强肾中阳气,对于四肢逆冷没有针对性,但是干姜 可助心阳 ,增强心主血脉的作用,故称回阳通脉。
干姜的第三条功效是温肺化饮,本品辛热入脾胃肺经,既能够温散肺中寒邪,以利肺之宣降;
而痰饮可化,又能够温运脾胃,以去湿浊,可绝生痰之源。
故常用于治疗寒痰水饮迫肺所导致的 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嗽或者是喘息者 ,多与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细辛,五味,麻黄等配伍。
下面我们将干姜与生姜来做一比较:
鲜品是生姜,干品是干姜。
其鲜品 生姜 含有水分,气重于味,辛散之力比较强,能够散寒解表,并善于温中降逆,为 外感风寒及胃寒呕吐 之常用药。
干姜 系生姜的宿根母姜干燥而成,水分全失,气足味存,辛散之力减弱,长于温中回阳,为 脾阳衰微、吐利腹痛 之要药。
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的说法,就是根据姜的发散(走)与不发散(守)两个方面所进行的简要归纳。
最后我们将干姜与附子来做一比较:
两者均可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治疗亡阳证、脾胃虚寒证。
其中 附子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为治亡阳证要药;又可以补火助阳,治疗各种阳虚证;(上可以助心阳以通脉,中可以补脾阳以健运,下可以助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祛寒,尤其擅长温肾阳)
散寒止痛又可以治疗寒痹证。
干姜 善温暖脾胃,为脾胃寒证的要药,回阳救逆力弱于附子。治疗亡阳证有“附子无姜不热”的说法;同时又可以温肺化饮,用于治疗寒饮喘咳证。
干姜竟然有这么多功效,是不是对它刮目相看了呢?
对了,干姜辛热燥烈,所以有阴虚内热以及血热妄行症状的朋友一定要慎用哦!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三十八 21 组成 22 主治 23 生姜汁酒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生姜汁酒 1 拼音
shēng jiāng zhī jiǔ
2 《圣惠》卷三十八 21 组成生姜汁半合,白蜜1匙,清酒5合。
22 主治服乳石后,少觉不下食。
23 生姜汁酒的用法用量上相和,微温,顿服之。
古籍中的生姜汁酒 《普济方》:[卷三百十一折伤门]诸骨蹉跌(附论)酥炙各半两)吴茱萸白芥子白芨白蔹米粉(各一两)生姜汁酒(各五合)上为细末。生姜汁并酒同煎至七合。旋入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散类
经事不调。当归赤芍没药肉桂细辛甘草麝香上为末。生姜汁酒米饮。空心任意调服。失笑散(和剂)妇人血瘀。蒲
《医说》:[卷四喘嗽]喘病一片展开入江子一个将麻线系定火上烧烟尽留性为末生姜汁酒一大钟呷之过口便定实神方也(名医录)《医说》南
《普济方》:[卷三百十二折伤门]治诸伤折淋熨贴(附论)去目合口炒出汗)白矾(碎)吴茱萸(浸炒各一两)生姜汁酒(各五合)上捣碎六味为散。将姜汁并酒各五合。只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八]服乳石后饮食所宜法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临床应用 8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1 拼音
guì zhī jiā sháo yào shēng jiāng gè yī liǎng rén shēn sān liǎng xīn jiā
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别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桂枝人参芍药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新加汤
3 处方桂枝3两(去皮),芍药4两,甘草2两(炙),人参3两,大枣12枚(擘),生姜4两。
4 功能主治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用法用量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金匮玉函经》)、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普济方》卷四十三)、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医统》卷十四)、桂枝人参芍药汤(《伤寒大白》卷一)、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新加汤(《伤寒论方解》)。
6 各家论述
①《尚论篇》: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1两以去邪,用人参3两以辅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归法也。②《金鉴》:汗后身疼痛,是营卫虚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汤调和其营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放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③《古方选注》: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丝不乱,桂枝、生姜和卫,芍药、大枣和营。今祖桂枝人参汤法,则偏于卫矣。妙在生姜加1两,佐桂枝以大通卫气,不使人参有实邪之患;尤妙芍药亦加1两,仍是和营卫法。名曰新加者,申明新得其分两之理而加之也。④《医学摘粹》: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经脉疑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
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临床应用①误治伤正身冷痛《皇汉医学》引《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1服不得下利,服3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3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23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②妊娠恶阻《浙江中医杂志》(1965;8:26):刘某某,24岁。月经3月未行,四肢酸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纳食,眩晕,嗜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舌苔薄白,即予桂枝汤1剂。复诊:诸证较前有所减轻,脉滑而弱,舌质淡红,续予桂枝新加汤2剂,症状消失。于次年分娩,产后健康。③剖腹产后高热《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1:43):蔡某某,女,29岁。因妊娠毒血症治疗无效,行剖腹产手术,术后高热持续4天,虽用退热药,静滴葡萄糖、氯霉素等,热势不减,体温394℃。苔薄白,脉浮数,发热,汗出,微恶寒,口不渴。病属手术后气血两伤,卫阳不固,营阴不守,风邪乘袭。治宜调和营卫,处方:红参10g、桂枝3g、白芍10g、炙甘草3g、生姜1片、大枣3枚、白薇10g、青蒿5g。服头汁后,体温由394℃陡降至378℃,续服2剂告愈。
8 摘录《伤寒论》
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摩腰膏。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玉函。脉经。千金翼。身下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四]太阳经证治上九十五条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又曰。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新加汤证十(太阳八十)汤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温营血而充经脉也《伤寒悬解》
《医述》:[卷四·伤寒析疑]问难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方中桂枝、麻黄、石膏、生姜,能不发汗耶?答∶太阳病,风伤卫则用桂枝汤解肌,
《伤寒论类方》:[卷一桂枝汤类·一]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八)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姜皮 21 拼音名 22 姜皮的别名 23 来源 24 功能主治 25 姜皮的用法用量 26 注意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姜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姜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姜皮 1 拼音
jiāng pí
2 《全国中草药汇编》:姜皮21 拼音名
Jiānɡ Pí
22 姜皮的别名生姜皮
23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栓皮及附着的一部分表层。将生姜洗净,浸于清水中过夜,用刀将深色的栓皮及附着的一部分皮层剥下,晒干。
24 功能主治
辛,微温。
25 姜皮的用法用量行气消水。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26 注意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2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姜皮的方剂 麻黄方
gfāng赵炳南方: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
苍防五皮饮拼音:cāngfángwǔpíyǐn处方: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大腹皮、防风、苍术。功能
参术健脾汤方可用半夏、橘红、苍术、白术、大剂与之;呕甚,加姜皮。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准绳·类方》卷二
内伤膏1两,红花1两,法半夏1两,川乌1两,白芷1两,姜皮1两,桂枝1两,菖蒲1两。主治:闪腰岔气,跌仆损
达气和中汤拼音:dáqìhézhōngtāng处方:姜皮1钱,大腹皮1钱(炒),苏叶1钱,黄芩1钱,白术(土炒
更多用到中药姜皮的方剂用到中药姜皮的中成药 罗浮山百草油
0g砂仁055g独活055g羌活055g姜皮055g陈皮055g香附05g野菊花05
王回回狗皮膏痛,湿寒带下,积聚痞块。用法与用量:生姜擦净患处皮肤,加温软化,贴患处或穴位。注意:孕妇忌贴脐、腹
肾炎消肿片g、香加皮129g、苍术129g、茯苓129g、姜皮129g、大腹皮129g、关黄柏129g、椒目8
伤科万花油没药紫草茸大风子马钱子(制)草豆蔻肉豆蔻芦荟荜茇姜皮蔓荆叶葱头紫草大蒜三七木棉花葛花三七姜谷精草九层
羚翘解毒丸地5两,花粉3两,泽泻3两,郁金3两,公英3两,姜皮3两,大黄3两,生石膏6两,羚羊1两,苦梗1两。
更多用到中药姜皮的中成药古籍中的姜皮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二]臌胀水肿门
复之虞。熟附子冬术茯苓通草桂枝焦六曲牛膝陈皮泽泻姜皮又肿胀由乎脾肾,阳虚水湿偏*。通阳化湿水邪平,方
《古今名医汇粹》:[卷三病能集一(杂证九门)]疟疾门麦冬。渴而汗少,加葛根。若涉深秋,或入冬,宜多加姜皮。因虚加人参。虚汗多加黄、桂枝,汗止即止,桂枝不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九节·夹胀伤寒含石、真针砂、同醋煮透研各三两、制附子、紫桂、干姜、茯苓、当归、羌活、川芎、炒蒺藜、淮牛膝、青皮、
《友渔斋医话》:[第四种肘后偶钞下卷]肿可奏效。党参黄生冬术大腹皮苏梗砂仁壳橘红茯苓泽泻姜皮又,前方添归身、白芍、煨木香,减砂仁壳、苏梗,
《胎产心法》:[卷之上]子肿子气子满论本文2023-08-08 18:53: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9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