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曾助黄帝打败蚩尤,最终被应龙所杀的神女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山海经中,曾助黄帝打败蚩尤,最终被应龙所杀的神女是谁?,第1张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大多数的上古神话都源自此书。不过此书语言晦涩,内容驳杂,许多真相不为后人所知。

就如《山海经》中的天帝到底是谁,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弄清《山海经》中天帝的真正身份,不单有助于我们了解上古神话,对于我们了解炎黄时期,群雄逐鹿的历史真相也大有助益。

神话是历史的折射,《山海经》中的诸多记载,看似荒唐,其实不少都有现实依据。

《山海经》中,主要提及的“天帝”,有两位,一位是帝俊,一位是黄帝。

《山海经》中,曾提及黄帝与蚩尤之战。据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铜头铁额,能食沙石,制造兵器,锋锐无人可挡。黄帝与之大战,连战皆败,后来“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

在《太平御览》中,又曾引用古籍道:“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

第一处提及的“上天”以及第二处黄帝在泰山祈求的对象,其实都是指“帝俊”。

在《封神演义》中,天帝被称为昊天上帝,那位昊天上帝其实就是帝俊,也是中国神话中第一位被神话的人间帝王。

帝俊凭什么会成为“天帝”呢?

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帝俊一共有三位妻子 ,第一个妻子叫做娥皇,她生下了一个国家,名叫三身国,这三身国的百姓人人长着一个头,三个身子。他们能驱使虎豹豺狼。

娥皇也就罢了,生下的都还只是凡人勇士。帝俊的第二第三个老婆实在太牛了。

帝俊的第二个老婆叫曦和,她生了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就是十个太阳。曦和每日都驾着六条龙驱动的神车,带着儿子巡游周天。

帝俊的第三个老婆叫常羲,常羲给帝俊生了十二个女儿,这十二个女儿就是十二个月亮。每天,常羲都会带着十二个女儿去洗澡,神话中又称为“常羲浴月”。

后来,因为十个儿子太调皮,不听妈妈管束,一起跑了去玩耍,以至于人间大旱,生灵涂炭。在人间天子尧帝的祈祷下,帝俊派出羿神下界,弯弓搭箭,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一个照耀人间,人间才恢复安宁。

因为夏朝一位部落领袖,精通箭术,又仰慕羿神美名,于是他自称“后羿”。后世将后羿与射日的羿神混同,以讹传讹,于是有了后羿射日的说法,其实真正射日的是羿,或者大羿,而非后羿。

《山海经》中第二位提到的天帝是黄帝。

《山海经》 中记载: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

这段话意思是说,在天下西南有一座昆仑山,那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由天神陆吾掌管。那位天神陆吾身子像老虎,却长着九条尾巴,有人的容貌老虎的爪子,这位天神不仅掌管天庭九部,还掌管天帝的花园。

对于这位天帝,学界公认为是黄帝。

在《山海经》中,又有五方天帝的说法,即中央天帝黄帝,南方天帝炎帝,北方天帝颛顼,西方天帝少昊,东方天帝伏羲。

这五方天帝中,西方天帝少昊是黄帝的儿子,北方天帝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五方天帝中黄帝一家占了三席。至于南方天帝,也并非与黄帝争夺天下的那位神农氏,而是向黄帝臣服的神农氏后裔。

黄帝明明是人间帝王,部落联盟领袖,为何会成为天帝呢?

这其实是上古真实历史的折射。

黄帝起兵之初,力量算不上强。虽然他统率诸侯,击败了神农氏,但是并未彻底征服整个炎帝部落。神话中,炎帝的后裔蚩尤号称有八十一个兄弟,其实正是蚩尤统率的部族还能得到周边其他众多部族拥戴的证明。

蚩尤统率的众多部族,不但个个勇武,并且成功研发出了史上第一批高精尖武器。军队战斗力大增。

正因如此,黄帝与蚩尤交战之初,接连大败。黄帝万般无奈,只能向上天——也就是帝俊求助。

在上古神话中,帝俊是天帝,那在真正的历史中?

帝俊其实是东夷玄鸟一族的王者。传说帝俊长得鸟头人身,他生下的儿子就是那十颗太阳,其本体也是三足金乌,同样是飞鸟一族。

换言之,为了击溃蚩尤部族,崛起不久的黄帝不得不选择向东夷部族求助,就如大唐初建时,唐高祖李渊也曾突厥称臣一般。

黄帝向东夷帝俊部族称臣后,帝俊派出了一支强力部队。其首领就是大名鼎鼎的应龙。

在上古神话中,应龙能呼风唤雨,神力强大。正是在他的统率之下,黄帝大军接连斩杀蚩尤、夸父并将刑天彻底击败。

应龙的本体乃是一只肋生双翅的黄龙,同样具有鸟族的特征。

不过,在击败蚩尤刑天,将黄河流域一统后,黄帝实力大大增强,甚至凌驾于东夷部落之上,从而取代帝俊,成为真正的万族领袖。

再后来,黄帝的子孙统治中原数千年,黄帝的第六代玄孙大禹,他的儿子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在夏朝统治期间,对于黄帝的尊崇达到一个巅峰,黄帝也由人间部落领袖,升格成新一任天帝。

多年后,玄鸟一族建立了商朝。想必大家都知道玄鸟生商的传说。传说商朝的祖先是吞服了玄鸟的蛋。一个人吞了鸟蛋当然不会怀孕,商朝的祖先其实正是黄帝时期东夷玄鸟部族的后裔,他们崇奉的图腾,正是玄鸟。因为他们是玄鸟族后裔,天帝也被再次改为玄鸟族祖先帝俊。

只是,多年后,黄帝的曾孙帝喾,他的后人最终击败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朝统治天下八百年,对于先代许多文化历史做出了修订,就连上古神话中的帝俊也被降格为黄帝的后代帝喾。这也是不少人将帝喾帝俊混为一谈的最主要原因。

黄帝与帝俊之间的争斗,并未就此停歇。将六国消灭,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同样是玄鸟一族。可惜,秦朝统治天下的时间太短,玄鸟族供奉的天帝帝俊最终还是被炎黄二族供奉的黄帝彻底取代。

大唐军神在很懂资料中都显示为是李靖,但是李靖在唐代,所以他不可能有一个在封神榜中出现的儿子,他的儿子也没有神力可以杀死传说中虚拟的龙王的儿子。李靖确实是个忠君爱国的大将军,但是并不可以定江山万年不朽。

在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定江山万年不朽之前,我还是要给李靖吹一波彩虹屁。作为唐朝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平定萧铣、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可以说李靖帮助李渊平定了隋末唐初的大唐江山。确实是李渊手下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靖一生都极其受到李渊的信任,在他最后缠绵病榻快要去世的时候,李渊甚至为了他流泪。我相信李渊的眼泪是真实的。因为他确实打下了大唐,让李渊可以在这个位置上坐的更加安心。

李靖去世后被封为了太保,后世对其的评价也是非常多的,当然了,都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唐战神。

不过我觉得所为的可定江山万年不朽确实是夸张的说法,只不过世为了凸显李靖的能力罢了。并不是真的,因为唐朝存在的时间也没有超过万年之久。

最后再说李靖的儿子,李靖真的没有一个儿子叫做哪吒。这是虚构的人物。他一生中有记载的只有两个儿子,李德謇、李德奖。不过这两个儿子的记载不多,也不知道是不想太招摇,还是确实没有自己的父亲有能力。

总之李靖是有功劳的,毕竟没有他在,李渊不一定能够坐上皇位,唐朝可能不会存在,也不可能那么强盛,出现后来的贞观之治,唐朝可能不会成为那个时候世界的巅峰。所以说,军神的称赞一点错都没有。

  扑朔迷离的得姓传说

  李姓是当今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自古以来都属于陈地辖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关于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寿的《北史·序传》和北宋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中讲了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李姓源于嬴姓,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是皋陶的后代。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他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以官职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后代有一个叫理徵的,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陈国人,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回陈国,走到伊侯墟时,母子饥饿不堪,靠采食木子(树木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激木子,躲避纣王追缉,利贞隐去原姓,因为“理”与“李”同音,改理氏为李氏,李利贞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贞母子回到陈国,在离陈不远的苦县定居。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之女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说老子李耳是李利贞的第11代孙,而有的姓氏书说李利贞是老子的六世祖。

  还有一种说法更有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记·索隐》说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八十一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以上关于李姓起源的故事过于生动而富于传奇色彩,难免引起后人的疑义。史家认为这些传说起于唐代,有为李唐宗室抬高门第,强为攀附,主观臆测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贞不见于先秦古籍,是否确有其人值得怀疑。

  那么,李姓的真实渊源是什么呢?

  其实,李姓起源并不复杂,不过与“李树”无关,也与“食木子”的传说无关。李氏出于理姓,先祖为大理之官,后代“以官为氏”,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战国时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和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中,就考证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只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见东汉的时候还没有那些神化的传说。

  李姓起源在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很普遍。春秋时有里氏,见于记载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晋献公的重臣,里革是鲁国太史,里析是郑国大夫。战国时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离、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踪迹遍及列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离、李悝、李斯都曾是执法大臣,与“李(理)”氏的含义相同。李离在晋文公时任大理。李悝战国初年在魏国主持变法,李悝开战国变法运动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经》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对后世法律有重要影响。李斯则在秦国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划者。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论和实践,继承了李(理)氏家族的历史传统。

  李姓远祖皋陶与嬴姓的分支

  东汉以来的姓氏著作大都将李(理)氏的渊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视为李氏的远祖。那么皋陶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写作咎繇,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和许多传说时代的人物一样,既是一个真实的部族首领,也代表了一个部族名号。皋陶生活在尧、舜、禹时代。《尚书》中有一篇《皋陶谟》,记述了皋陶与舜、禹议政的许多言论。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还差一点成为继舜禹之后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禅位于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罢。这些传说,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声名显赫的地位和影响。

  帝舜时,皋陶的官职是“大理”。相传“皋陶作刑”,他是中国刑法的创立者。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儿子伯益被舜帝赐姓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赵、徐、黄、江、秦等都是当今中华大姓。

  赵氏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穆王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以赵为氏。周幽王时,造父的裔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为秦国所灭,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为氏,称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传至十几代,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一带。

  此外,出自嬴姓的还有马氏。马氏形成于战国后期,出自赵氏,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赵国人,为赵国将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

  李唐王朝的建立与陇西李氏的兴盛

  旧时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挂这样两幅对联:一是“陇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经传道德,名重谪仙。”两幅对联除了颂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联提到了涌现出飞将军李广和建立盛唐的陇西李氏,下一联提到了也是出自陇西李氏的诗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史记·老子传》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但对老子后代家世的记载却十分详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李假汉文帝时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为胶西王昂太傅,于是居住在齐地。这说明西汉时李姓已有一支迁往山东。又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8世孙李昙时,战国时迁居赵国和秦国,这一派后来分为两支。一支为长子李崇,任陇西太守、南郑公,居陇西,后来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一支为四子李玑,居赵郡,成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这两支人丁兴旺,都成为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后来涌现了赵国大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学家李阳冰。陇西李氏从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肃陇西,世代为官,其孙李信任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信的后人“飞将军”李广和他的儿子李椒、李敢,孙子李陵都是西汉将军。到了十六国时,李广的16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国。李暠的16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是最尊贵的姓氏,在唐朝蓬勃发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朝李氏贵为“国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剧扩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孙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繁衍的优越条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儿子自然也众多。这些皇子们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当地的贵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数十人,各成一支,子孙繁衍,又为李姓扩充了许多人口。李姓人口扩充的第二个原因是赐姓。李唐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以褒赏、恩惠、笼络的手段,赐给外姓人以“国姓”,使他们更忠于李唐王朝,这也为李姓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由于“国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被赐姓者来说,也是一种无尚的荣耀。据史书记载,唐朝被赐李姓的有汉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诸姓,也有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经唐代大发展后,子孙开始向全国播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省。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 500余万,为全国第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9%,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时到当今,李姓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陈地除是李、陈、胡、田、孙、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还是阳夏(今太康)谢氏、陈郡袁氏、阳夏何氏、长平(今西华)殷氏、南顿(今项城西南)应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加起来,数字将是十分惊人。从陈楚地区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的主要源头,汇入中华民族的浩翰大河,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炎黄子孙根脉相连。陈地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来陈寻根祭祖,认祖归宗。

《三字经》中的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扌卑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学习资源1、嘉嘉玩三字经有声教学软件:

收录了三字经有声朗读、三字经有声释义、三字经歌曲等内容,适合儿童自学及家长、教师教学用。软件操作界面友好,

2、三字经学习网:

介绍最完整的三字经全文阅读和最全的新三字经,详细讲述三字经的起源和作者,以及三字经解释等相关文章。

3、刘宏毅《三字经讲记》

刘宏毅教授讲于奥克兰,《三字经》讲座是直剖经义,辅以文字,以经义为纲,文理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三字经的意义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那么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经》,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在看似浅显的词句中,都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为什么古人认为,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而对于现代人来说,《三字经》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吗? 《百家讲坛》特聘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用风趣幽默的讲述,告诉我们《三字经[1]》背后的故事,阐释《三字经》内含的道理,并通过《三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帮助我们认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需要继承的精华,何为应该摒弃的糟粕。因为《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化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 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 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