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枝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槐枝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槐枝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槐枝的别名 24 来源 25 化学成份 26 性味 27 功能主治 28 槐枝的用法用量 29 附方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槐枝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槐枝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槐枝 1 拼音

huái zhī

2 《辞典》:槐枝

21 出处

《别录》

22 拼音名

Huái Zhī

23 槐枝的别名

槐嫩蘗(《唐本草》)。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槐的嫩枝。

25 化学成份

含芸香甙。

26 性味

《纲目》:"苦,平,无毒。"

27 功能主治

治崩漏带下,心痛,目赤,痔疮,疥疮。

①《别录》:"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

②《唐本草》:"嫩蘗枝炮熨,止蝎毒。"

③《本草拾遗》:"木为灰,长毛发。"

④《本草图经》:"春采嫩枝,煅为黑灰,以揩齿去蚛;烧青枝取沥,以涂癣。"

⑤《滇南本草》:"洗皮肤疥癞,去皮肤瘙痒之风。"

⑥《纲目》:"治赤目,崩漏。"

28 槐枝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煎水熏洗或烧沥涂。

29 附方

①治崩中或赤白,不问年月远近:槐枝,烧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②治痔核: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壮,以知为度。(《传信方》)

③治九种心痛:新生槐枝握,去两头。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千金方》)

④疗大风痿痹:槐嫩蘗,煮汁酿酒饮。(《唐本草》槐枝酒)

2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槐枝的方剂 乌槐散

卷三六○:方名:乌槐散组成:乌驴乳12合,东引槐枝10枚(各长3寸)。主治:小儿撮口。用法用量:上

揩齿槐枝散

拼音:kāichǐhuáizhīsǎn别名:槐枝散处方:槐枝1两,皂荚2挺,巨胜子(炒)1两,青盐(

槐枝膏

拼音:huáizhīgāo《鸡峰》卷二十一:槐枝膏:别名:三枝膏处方:槐枝半斤(半寸锉),柳枝半斤(

青盐煎

njiān《医统》卷六十四:方名:青盐煎组成:嫩槐枝1斤,瓦松1斤,青盐1斤。主治:肾不足,齿动欲坠

槐枝汤

音:huáizhītāng《圣济总录》卷一○四:槐枝汤:处方:槐枝(碎锉)2两,秦皮(锉)半两,黄连

更多用到中药槐枝的方剂

用到中药槐枝的中成药 希莶风湿丸

200g威灵仙150g桑枝150g桑寄生150g槐枝100g防己100g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

寒喘膏药

30g茯苓30g白及30g马钱子40g桃枝25g槐枝25g柳枝25g桑枝25g肉桂25g乳香(制)2

筋骨止痛膏

Gao标准编号:WS3B043490处方:槐枝500g桑枝1500g生姜500g大葱1000

希莶风湿片

生150g桑枝150g威灵仙150g防己100g槐枝100g制法:以上六味,防己粉碎成细粉;希莶草、

硇砂膏

甲(炙)6两,棉子油10斤,东丹(炒)100两,槐枝6两,杏枝6两,桑枝6两,柳枝6两,沉香2两,方

更多用到中药槐枝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槐枝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

。愈无瘢痕。圣应膏治诸肿、恶疮、疽、肿毒、疼闷。槐枝(一斤)巴豆(二枚)木鳖子仁(二枚)当归(一钱)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五钱)商陆根(二两锉)杏仁柏子仁松子仁(各五钱)槐枝桑枝柳枝松枝没药轻粉雄黄朱砂云母石生犀角乱发灰白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门膏药主方

蝎麻黄草乌肉桂乌药羌活半夏大戟苏木(各五钱)桃枝槐枝桑枝柳枝(各截一寸长,二十四段)用大磨真麻油十三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却用麻油二两,入川椒四十九粒,慢火煎枯黑去渣;入槐枝四十九寸,煎枯黑去渣;入黄蜡一两,枯矾一钱,轻粉

《普济方》:[卷七十牙齿门]揩齿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来源 4 性味 5 功能主治 6 松针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松针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松针 1 拼音

sōng zhēn

2 拼音名

Sōnɡ Zhēn

3 来源

为松科松属植物中的西伯利亚红松、黑松、油松、红松、华山松、云南松、思茅松、马尾松等的针叶。

4 性味

苦、涩,温。

5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明目,安神,解毒,止痒。用于流行性感冒,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夜盲症,高血压病,神经衰弱;外用治冻疮。

6 松针的用法用量

鲜品1~2两;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松针的方剂 愈风酒

风酒组成:陈海蜇12两,马料豆4两,嫩桑枝4两,松针(杵烂)4两。主治:诸风。制备方法:醇酒7斤,封

风痹瘫痪药酒

:嫩桑枝4两(切片),陈海蜇12两,野料豆4两,松针4两(捣烂)。功能主治: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瘫痪

镇痛膏

ònggāo《中药制剂汇编》:方名:镇痛膏组成:松针500g,樟脑75g,山栀子500g,黄丹100

何首乌酒

,生地黄1两,熟地黄1两,虾蟆1两,侧柏叶4钱,松针4钱,五加皮4钱,川乌(汤泡,去皮)4钱,草乌(

黄丹五倍子水

用法用量:使用前先用西杉木或杉木叶,或松木片,或松针,选其中一种置火上烧烟,以手掌烤熏之,然后取药液

更多用到中药松针的方剂

古籍中的松针 《秘传外科方》:[李世安治疔法]当归散

之证也。可急于患处尖上,用艾炷灸三五状,仍于灸穴松针截法,针断红丝路。如疮于两胯间毒瓦斯欲奔肾者,用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

疮起吉,无凶。若疔在虚软不便处,不可用针,只可用松针法,针断红丝路。若生两胯间,毒瓦斯欲奔肾者,用松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外治

围四畔,灸痛为度。调末敷上,急裹,经宿连根自出。松针法取向北松枝上叶极硬者,顿齐作一束,扎令极紧。缓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大麻风

归尾穿山甲(炙)生地黄熟地黄虾蟆(各一两)侧柏叶松针五加皮川乌(汤泡,去皮)草乌(汤泡,去皮,各四钱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三发无定处(中)]大麻风

中国古代纺织印染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1.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作者: 楚歆慕 2008-1-29 17:23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中国古代纺织印染(转自中国风格在线)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两个鼎盛期。在丝织方面也是空前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并有许多实物流传下来。长期以来,中国不但是发明丝绸的国家,并且是有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由于高级丝织品的向外输出,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

国"。

现在所称的"绸",是丝织物类称。绸,质地较细密,但不过于轻薄,有生织、熟织、素织、(平纹上起简单花纹)之分。

中国丝织物的图案花纹,一开始就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不论小花、大花、单色、彩色,也不论几何自然形,都适应着丝物结构和实际用途,并且且又与同时代的艺术装饰相映照。中国传统的工艺装饰图案,在题材和内容上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更强调吉祥的含义。那些辟邪驱恶的命题也是为了平安纳福。

丝绸锦缎,以其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人类的珍爱,又以各种不同的织造技艺使其繁杂多样,加之风格独异的艺术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辉煌。

服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的。汉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围巾、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著。

地毯

中国约在(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间(1860-1871)开始生产地毯。地毯图案设计,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最后的几年。20世纪初,中国地毯在图案设计、设色、工艺三方面渐趋成熟,至20年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地毯。

中国地毯的标准制式:

地毯图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内纹样的布局以圆夔纹样为主占据地毯中心部位,四个角隅由等边三角形的角云装饰,地毯的外部环绕着小边和大边,地毯的边缘是一圈狭窄而没有任何装饰的匝边。

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于朝廷礼仪、帝后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数为民间喜庆活动使用。

中国地毯图案的格局、纹饰以富丽堂皇、庄重肃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称于世。1920年以后,中国地毯又产生了彩枝式、美术式等类图案。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虎骨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虎骨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虎骨 1 拼音

hǔ gǔ

2 注解

虎骨 ①骨名。即腕骨。详该条。 ②中药名。虎的骨骼。味辛性温,入肝、肾经。祛风寒,健筋骨,镇惊。

用到中药虎骨的方剂 熊油虎骨膏

gǔgāo《饲鹤亭集方》:方名:熊油虎骨膏组成:虎骨全副(捶碎),熊油10斤,当归8两,川芎8两,木

虎骨胶丸

拼音:hǔgǔjiāowán别名:虎骨膏丸处方:虎骨2斤(锉碎,洗净,用嫩桑枝10两,金毛狗脊去毛1

八效虎骨散

拼音:bāxiàohǔgǔsǎn《博济》卷五别名虎骨散、大效虎骨散处方虎骨(酥炙)、败龟(炙)、当归

虎骨酒

拼音:hǔgǔjiǔ《普济方》:虎骨酒:处方:虎胫骨1具糯米25kg曲适量炮制:1将虎胫骨炙黄打

虎骨丸

拼音:hǔgǔwán《圣惠》卷二十三:虎骨丸:处方:虎胫骨6两,硇砂1两(先以醋1中盏浸化,于虎胫骨

更多用到中药虎骨的方剂

用到中药虎骨的中成药 虎骨木瓜丸

Wan标准编号:WS3B115092处方:虎骨8g豹骨(油炙)72g铁丝威灵仙(酒炙)75g木

麝香虎骨膏

处方:麝香024g药材浸膏100g薄荷脑40g虎骨0075g水杨酸甲酯255g豹骨0225g

虎骨追风酒

jiu标准编号:WS3B009589处方:虎骨10g独活15g麻黄5g补骨脂30g草乌(制)

金天格胶囊

药剂型:每粒04g。金天格胶囊的主要成份:人工虎骨粉。金天格胶囊的药理作用:具有健骨作用。金天格胶

骨痛丸

g浙贝母75g川贝母75g鹿角胶60g三七60g虎骨(制)50g制法:以上二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

更多用到中药虎骨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虎骨 《跌打损伤回生集》:[卷一]效方开后

鹿茸(五钱)全归(酒浸,一两)龙骨(醋炒,二钱)虎骨(炙,一两)寸身(即麝香,一分)朱砂(四钱)灰面

《普济方》:[卷一百十一诸风门]白虎风(附论)

昼静而夜发。发则痛彻骨髓。或妄言妄虚弱为风理也方虎骨散(出圣惠方)治白虎风。走注疼痛。发歇不定。积年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兽之二]虎

,似豹而小,腰以上黄,以下黑,形类犬,食鼠见下。虎骨修治颂曰∶虎骨用头及胫骨,色黄者佳。凡虎身数

《本草简要方》:[卷之八兽部]虎

风痹。挛急不得屈伸走疰疼痛。腰脚不随。小儿惊痫。虎骨丸。虎骨(醋炙)四两。五灵脂(炒)白僵蚕(炒)地

《普济方》:[卷九十三诸风门]风瘫痪(附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