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辞断案文言文阅读答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范正辞断案文言文阅读答案,第1张

1 范正辞断案

范正辞,太平兴国(查下来好象是宋朝的一个年号,例如:太平兴国二年)中期的人,因为饶州有很多没有处理的诉讼,他被派往那里做知州(知州:官职)。

他到达后连夜全部判定、解决案件,当地的官吏因淹狱(长期搁置的案件而使囚犯长期困于狱中)被停职的有63个人。范正辞命令料州的官兵把这些人送到京城去(看意思好像是充军),有一个叫王兴的人,因为留恋故乡,害怕去京城,范正辞就故意弄伤他的脚,用严正的命令杀了他(也就是杀一儆百啦)。

王兴的妻子上诉,宋太宗召见范正辞,让他在大堂上解释这件事,范正辞义正严词的说:“东南的几个郡富饶殷实、繁荣昌盛,人心比较容易浮动,王兴竟敢闹事,煽动民心。如果这样的情况失去控制,那么我将没有处理犯罪的空间了。”

皇帝赞赏他的果敢决断,特意给他调职,让他去江南做转运副使(转运副使:官职)。饶州有个州民叫甘绍的,被盗贼群抓去,州里抓住他们14个人,屈打成招被判死刑要被杀死了。

范正辞按部就班,循循善诱的询问他们,14个人都哭了。范正辞查下来此案件并非真实情况,命令把他们几个迁移到其他地方问讯。

后来有人举报告诉他盗贼的所在地,范正辞悄悄召集军队想乘其不备逮捕他们(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 。盗贼发觉了他的动向逃走了,范正辞立即一个人骑马追出城郊20里追到他们。

盗贼操控弓剑、拿着槊(武器名)逼向范正辞,范正辞大叫一声,用鞭子抽打他,打中盗贼的2只眼睛,他仆倒在地,其余的盗贼渡江分散逃走了。被他用鞭子打伤的人还有气息,在他的身旁发现他遗弃的赃物,按照他的罪状让他伏法,被冤枉的14人都得到释放。

这是我乡里的事,郡里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件事。

2 范正辞断案

范正辞断案

范正辞,太平兴国中,以饶州多滞讼,选知州事。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会诏令料州兵送京,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正辞曰:“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人心易动。兴敢扇摇,苟失控驭,则臣无待罪之地矣。”上壮其敢断,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饶州民甘绍者,为群盗所掠,州扑系十四人,狱具将死。正辞案部至,引问之,囚皆泣下,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讯鞫。既而民有告盗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掩扑之。盗觉遁去,正辞即单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贼控弦持槊来逼,正辞大呼,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余贼渡江散走。被伤者尚有余息,旁得所弃赃,按其奸状伏法,十四人皆得释。此吾乡里事,而郡人多不闻之。

译文:

范正辞在宋太宗兴国年间,因为饶州积压未能判决的案件较多,被任命为知州。到任后,把关押很长时间的人都该判决的判决、该释放的释放了,因为拖延办案而被撤职的下属官吏有六十三人。恰逢皇帝下诏令命令挑选州兵送到京师。有个名叫王兴的,依恋乡土害怕远行,故意用刀砍伤自己的脚,范正辞把他斩了。王兴的妻子上诉朝廷,宋太宗召见范正辞,当场辩论此事。范正辞说:“东南各州,饶州确实比较繁荣兴盛,人心容易浮动,而王兴竟敢违煽动民心,假如不加制裁,如果引起骚动,形势失控,那我可就没有等待治罪的地方了!”宋太宗很赏识他敢于决断,特意升他的官,改任江南转运副使。饶州有个叫甘绍的人,被一群强盗抢掠,州里抓捕拘禁了十四人,案件已经具结将要处死。范正辞巡视公务来到饶州,提审犯人,这些囚犯都留下了眼泪,范正辞觉察出案情不实,命令把这些人改押别处审讯。不久,有人告发真正罪犯的藏身之地,范正辞秘密命令监军围捕强盗。盗贼发觉逃跑,范正辞立即独身一人骑马追击,出郊外二十里赶上了。盗贼搭箭上弓,持长矛向范正辞逼近,范正辞大叫一声,挥鞭甩去,正中一个盗贼双眼,把他打倒在地,剩下的渡过长江四散逃跑。被打伤的盗贼还有一口气,附近找到舍弃的赃物,审问确认他的犯罪事实,然后将他处死,原来无辜的十四人都释放。这是我们本乡本土的事,郡里的人多数还没有听过。

3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范正辞太平兴国中,以饶

CCDBAD

1C 2C(故:特意。其:指示代词,这;人称代词,他)3D 4B 5A 6D("善于用兵“错)

参考译文

范正辞在宋太宗兴国年间,因为饶州积压未能判决的案件较多,被任命去做饶州知州。他到饶州很快处理了许多积压案件,并把关押很长时间的嫌疑犯都释放了,下属官吏牵涉拖延办案而被撤职的有六十三人。刚好朝廷颁布诏令,让饶州统计选派士兵进东京开封服役。有个叫王兴的,依恋乡土,不愿进京,故意用刀砍伤自己的脚,范正辞把他斩了。王兴的妻子上诉朝廷,宋太宗召见范正辞,当场辩论此事。范正辞说:“东南各州,人口财物众多繁富,人心容易浮动,而王兴竟敢违令闹事,煽动民心。如果引起骚动,形势失控,那我可就没有地方服罪了!”宋太宗很赏识他敢于决断,特意升他的官,改任江南转运副使。饶州有个叫甘绍的人,被一群强盗抢掠,州里抓捕拘禁了十四人,案件已经具结将要处死。范正辞巡视公务来到饶州,提审犯人,他们都纷纷流泪。细察案件都不符合事实,就下令把他们转移到别处,另行审讯。不久,有人告发真正罪犯的藏身之地,范正辞秘密命令监军围捕强盗。盗贼发觉逃跑,范正辞立即独身一人骑马追击,出郊外二十里赶上了。盗贼搭箭上弓,持长矛向范正辞逼近,范正辞大叫一声,挥鞭甩去,正中一个盗贼双眼,把他打倒在地,剩下的渡过长江四散逃跑。被打伤的盗贼还有一口气,附近找到舍弃的赃物,审问确认他的犯罪事实,然后将他处死,原来无辜的十四人都释放。这是我们本乡本土的事,郡里的人多数还没有听过。

4 古文翻译郭颐断案

是敦颐吧!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5 欧阳晔破案文言文翻译及欧阳晔断案的两个步骤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

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

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食物。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是谁?”这个人无言以对。

6 唐执玉审案 文言文

清朝雍正年间的直隶总督唐执玉是个勤于政事的好官,当了总督后依然事必躬亲。

有一次来到一个属县视察,发觉该县所办的一个杀人案似乎有误,当晚他就住在县衙,在烛光下批阅卷宗。那晚正下着蒙蒙细雨,到半夜他听见外面有隐隐的哭声自远而近。

他叫倒水的丫头出去看看是谁在哭,那丫头一到门外就惊叫一声昏倒在地。唐执玉自己手持蜡烛走到门口,见外面跪着个披头散发、满脸血污的人。

唐执玉壮起胆子大喝一声:“你是谁?!”那人在地上边叩头边说:“我是大人所审那件杀人案里的被人杀死的死鬼,县官抓错了人,杀我的是某某。恳请大人下令翻案,抓住真凶,使我能够死而瞑目。”

唐执玉说:“知道了。”那死鬼起身走后,唐执玉半信半疑。

第二天亲自提审在押的嫌疑犯和有关的证人,追问那个死者当时所穿的衣服鞋袜式样、颜色,果然和昨晚所见的死鬼相同。唐执玉就命令把在押的嫌疑犯放了,逮捕那死鬼所说的那个真凶,严加审讯。

无论县官怎么申辩都不理睬,“南山可移,此案不动”。唐执玉的一位师爷见东家这次固执的莫名其妙,就偷偷的询问原因。

唐执玉说了那晚的情况,那师爷问道:“死鬼是怎么走的?”唐执玉说是**走的。师爷说:“鬼有形而无质,来去飘忽无踪,不该**。”

他请唐执玉和他一起到墙边查看,果然见墙上有泥迹,再一路查看几重墙上都有泥迹,直到外墙。师爷指着这一溜泥迹对唐执玉说:“显然是那个在押的嫌疑犯买通了有轻功的小偷假扮死鬼,以谋翻案。”

唐执玉恍然大悟。于是又下令把这个案子翻回来。

7 欧阳公断案文言文翻译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纯搬运,我很可耻。

8 李祟断案文言文翻译

延昌初年,李崇加授侍中、车骑将军、都督江西诸军事。

在此以前寿春县人苟泰有个儿子三岁,遭遇贼寇丢失,几年不知在哪里,后来发现在同县人趟奉伯家中。苟泰把情况上告,各说是自己的儿子,都有邻居证明,郡县官不能判案。

李崇命令二位父亲和儿子各在不同的地方,禁闭了几十天,然后告诉他们说:“你的孩子患病,刚才已经突然死亡,可以出去处理后事。”苟泰听说后就号啕大哭,十分悲伤,奉伯仅叹息而已,全无一点悲痛的意思。

李崇察觉而知情,就把孩子还给苟泰,诘问奉伯欺诈的情状。奉伯招供,说先死了一个儿子,所以冒认苟泰的儿子。

9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10 《鹿思》阅读答案

1(1)垂锤陲槌(2)啸哮效肖(3)驱躯岖屈(4)厮撕嘶私(5)造燥躁皂

2 D B C A

3(1)A(2)C

4 因为文中的我认为是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把小鹿救活了。小鹿充实让我孤独的生活,驱散了思乡的忧愁。我认为自己能带给小鹿最好的生活,并且在中间能得到和小鹿相处的许多快乐。所以我私自地不想放小鹿走。

5 “来鸣冤,来示威”表面上是母鹿一声一声的哀鸣,实际上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动物人类的感情,表达了母鹿内心的那种思子之痛,对人类的不满,对人类的控诉,对人类的愤怒,这样的描写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以及为后文作者的忏悔埋下了伏笔,使文章更富有悲怆性。

6在记叙过程中加入议论和抒情更加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作用。

7略。

8这是作者自己的思考,也是对人类提出的倡议,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鲜活的生命,谁都无权剥夺这种生的权利。只有人类放弃对生灵的伤害,学会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才能共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思考实践 略。

玄学书籍可不是一门这么简单,他是一个大范围称呼,包括奇门、风水,六爻,梅花,太乙、相术、遁甲、六壬、六爻、八字、卜筮、命理、堪舆、它们每一个都是玄学的一种,然而每一种玄学里又包括了很多古籍,

最具有代表性,比如出自“古籍阁”所收藏的玄学古籍,基本代表了整个玄学方面的古籍,可以说没有之一

1,风水:《阴宅集要》《阴阳秘诀》《地理正宗臆解》《地理琢玉斧》《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地理直指原真》《地理辨正直解》《雪心赋》《雪心赋辨讹正解》《青乌先生葬经》《青囊奥旨》《青囊心印》《黄帝宅经》

2,奇门遁甲:《奇门遁甲大全》《御定奇门宝鉴》《御定奇门宝鉴阳遁九局》《奇门遁甲统宗》《奇门遁甲金镜宝鉴》《奇门遁甲鸣法》《奇门阳遁》《奇门阴遁九局》《奇门遁甲入门》等

3,相术:《增释麻衣相法全编同治本》《照胆经》《相儿经》《柳庄相法》《演禽三世相法》

《相法摭言》《精考演禽三世相法》《新编相法五总亀》《袁柳庄神相秘诀》《相理衡真》《神相全编》《神相水镜集》《神相汇编》《管辂神相秘传》《麻衣相法》

4,手相《手相秘传》《传统手相绝学》《 中国手相学》《面相手相宝典》《实用手相足相预测》《 手相-学习百科》《 手相速断点窍》《 手相一千二百图》《 手相手纹手诊》《 手相百六种》《 新派手相有图》

5,六爻:《卜筮正宗》《断易大全[清]余兴国辑(4卷3册全)》《火珠林》《增删卜易》《增补详注六爻一撮金易数》《易冒》《易隐》《卜筮全书》《卜筮正宗》等

6,太乙神数:《太乙局》《太乙数统宗大全》《太乙数统宗大全(四十卷)》《太乙淘金歌》《太乙道人命法》

7,大六壬:《大六壬视斯(古本)》《大六壬课经集》《大六壬寻原》《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大六壬立成大全钤》《大六壬集应钤(六壬规约)》《大六壬指南》《大六壬类集》《大六壬银河棹》等

8,四柱命理:《子平管见集解》《子平集要》《新刊合并官板音义评注渊海子平(增补渊海子平音义评注)》《御定五星精义》《滴天髓》《子平真诠》《星平集腋统宗》《望斗经》《渊海子平(宋朝徐升着 古本五卷本)》

其它的还有一些比较小众一些的玄学书籍我就不描述了,这个门类里面太多了,有限的字数内真的没办法描述的那么详细

  一)音韵学应用例

  1、《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以为“落”当为“滋”字之误。理由是:《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注》(据宋本)作“滋”字,“滋”字和“晞”、“归”字协韵。“滋”、“落”形近,颇疑原作“滋”字,“落”字为后人所改。

  按:“滋”字与“晞”、“归”在汉时并不押韵。依据王力的古韵分部,“滋”在之部,“晞、归”在微部,属不同韵部。王书据宋本《古今注》,孤证不立,颇疑宋人据当时读音改“落”为“滋”。且果如王言,“滋”、“晞”协韵,则前人更不当改“滋”为“落”。

  2、《国朝汉学师承记》(钟哲整理本)第65页第1 行:“熊”之足似“鹿”,从“肉”“乙声”。

  按:此条乃江藩引朱筠言,谓“熊”字“从肉乙声”。此“乙”字当为“ ”(隶作以)字之讹。“乙”在古音质部,“以”在之部,“熊”在“蒸”部,之蒸阴阳对转。检徐铉《说文解字》,正作“以”字,明此作“乙”者非。但不知是朱筠之误,江藩之误,抑手民之误?

  3、《汉志·六艺略·春秋》有《谷梁传》十一篇。谷梁子,鲁人。颜师古注曰:“名喜”。根据《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这一谷梁子的名字有谷梁喜(颜师古注)、谷梁赤(桓谭《新论》)、谷梁寘(王充《论衡》)、谷梁俶(a、《尸子》;b、字元始,阮孝绪《七录》)、谷梁嘉(钱大昭《汉书辨疑》)。

  按:大体说来,钱大昭之说似乎不确,其它几家皆是其名,只是因语音转移而有变化罢了。赤(昌母铎部,据王力先生《同源字典》,下同,似可拟作:thjak)、俶(昌母觉部,thjuk)、寘(章母锡部,tjek),三字声母都在照三组,在上古同属舌音,赤俶双声、俶寘旁纽。而对喜字的解释,需要引入壴字,《说文》喜“从壴从口”。壴字上古音为知母侯部(tio),知母古亦在舌音,与照三组字为准双声。如此赤、俶、寘、壴皆可看作一声之转,窃以为俶字近是,理由同于王先谦所说,“尸子为六国时人,见闻较碻”,另外名俶与字元始也能相应。剩下的问题就是喜与壴的问题了,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喜为壴字之讹,喜下面的口字可能是饰笔;另一种可能就是喜字本来就有壴字的读音。

  4、《管子·兵法》

  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使敌若据虚,旧注为“居常畏惧”,以据为依据,居处之义。

  按:细绎文意,颇疑“据”通作“拒”。拒,《说文解字·止部》段注,“此与彼相抵为拒”。“拒虚”与“搏景(通影)”排比成文,虚、影正无形,即下文“无设无形”之义。“据”(鱼部见母)与“拒”(鱼部群母)古音同在鱼部见组,理得相通。不过检《故训汇纂》,尚无据拒相通例。

  二)校勘学应用例

  5、《说文解字注》误改篆文一例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第603页“攑”字条,段注有:“今按《玉篇》列字次第,捀下扬上作攑,丘言切,举也。《说文》捀下扬上则作 ,显是攑篆之讹。盖希冯作《玉篇》时所据《说文》未误也。《说文》本有举无 ,后人自讹舛耳。《广韵》廿二元亦曰:‘攑,举也(作者按:丘言切)’”。

  按:今检日人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手部捀下扬上作“ ,与居反,举也,从也”。据周祖谟研究,《万象名义》一书,合于《玉篇》残卷,很大程度上当保存了《玉篇》原貌,而今本《大广益会玉篇》则与原本《玉篇》相去较远。此或可说明段所引《玉篇》实非野王原貌。而今本《玉篇》之合于《广韵》,可能是有人因《广韵》而改《玉篇》。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艺文·小学》“雍熙新定广韵”条,“太平兴国二年六月丁亥,诏太子中舍陈鄂等五人同详定《玉篇》、《切韵》”,据此,则此二书间相互改动亦并非妄谈。且可引下条为证:《说文解字注》第607页“揟”字条,段注有“沮,《玉篇》、《广韵》作具,非也。”今检《万象名义》手部“揟”字条正作“沮”,不误。此可明今本《玉篇》不同于古本而近于《广韵》。如此,则段改作“攑”篆,《广韵》、《玉篇》二证实为同一证;且既无原本《玉篇》,则不能明“攑”必在捀下扬上。段注此改实有未安。

  三)文学、历史学与古文献学的反复为用

  正如上面所述,文献学研究的是文本,而文学、历史学研究的却是文本的内容。我们很难想象,只有版本、目录、校勘类的图书之学,而不去研究它的内容;只有研究单个文字的“小学”,而没有那些由文字组成的篇章。就知识的传承来讲,大多数是以文学、历史学的形态来系统进行的。文献学虽然是文学、历史学的基础,但是它并不是脱离文学、历史学等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托各种专门的知识而存在。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种情况。

  6、冤亭卞(全宋诗册二一卷一二六四页一四二五○)

  留题灵岩古诗十韵

  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优。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夜月透岩白,乱云和雨收。甘泉泻山腹,圣日穿崖头。大暑不知夏,爽气常如秋。风高松子落,天外钟声浮。祖师生朗石,古殿名般舟。人巧不可至,天意何所留。老僧笑相语,此事常穷求。移出蓬莱岛,侍吾仙子游。原注:元佑庚午三月二十八日东武王璞书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九引《长清县志》

  此诗又见《全宋诗》册二一卷一二五一页一四一三七卞育,题作《留题灵岩寺》,“优”作“幽”,“穿崖”作“穿岩”,“声”作“身”,“般舟”作“般州”,“此”作“兹”,“侍”作“待”,出清顾炎武《求古录》。

  按:卞育与冤亭卞实为同一人,卞育元佑间曾官济南从事,灵岩寺正在济南,合于诗内容及小注;卞育小传谓其为济阴人,实则为济阴冤句县人,宋元佑元年,改冤句县为宛亭县。而冤亭当即宛亭之异称(宛有二音,一读如碗、一读如冤,冤、宛亦皆有弯曲义)。此诗即冤亭卞育之作。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地名,我们查检不到冤亭这个地名,但是却由之联想到冤句(著名的起义军首领黄巢便是此地人),继而由冤句改名得到宛亭,再由宛、冤声近得到冤亭,绕了一个弯,但结果是令人信服的。此足见历史地理学与古音学对校勘学的功劳。继而,文献学的成果又将为文学服务,此可见文献学与古代文史的交相为用。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汉族,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干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諡文正。李昉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李昉 人物评价

李昉为人宽厚温和,不计旧恶,在相位时小心谨慎,没有显赫的名望。

生平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干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著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諡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主要成就

李昉沿袭中晚唐诗风余韵,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

李昉家聚书多汉唐故事,进《开宝通义》200卷。太宗即位,加户部侍郎,参加修纂《太祖实录》等书。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擢参知政事,兼修国史。一生多在三馆就职,对图籍藏储和文献掌故较为熟悉了解。利用三馆丰富藏书,参与纂辑有大型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称宋代四大类书。因征引材料宏富,多古籍佚文,自汉代到宋初,多有失传之书,赖此得考见其原文。对保存古代文献资料有贡献。又开辟学馆,以延学士大夫,阅书不必见馆主,而下马入直读书。所居有园亭别墅之胜,书室坟籍环列四周,召故友名儒寓乐其中。他还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全宋文》辑有其文两卷,《全宋诗》录其有诗。《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2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逸闻趣事

宴饮故里

李昉随宋太宗出征北汉时,太宗曾驻师常山,因常山是李昉的故乡,太宗便赐他羊、酒,召群臣与李昉宴饮尽欢,乡中百姓及曾与他相交的人都参与此宴。宴会持续七天才结束,时人以此为荣。

为相公正

李昉喜欢结交宾客,北宋灭南唐后,南唐士人归附朝廷的人多与李昉交游。李昉向来厚待张洎而薄待张佖,李昉被罢相时,由张洎起草诏令,他在诏书中刻骨地攻击诋毁李昉,而张佖每到初一、十五却一定去拜访李昉。有人对张佖说:“李公素来待你不好,你为什么还数次拜访他呢?”张佖说:“我任廷尉时,李公刚刚执政,未曾有一事请托,这是我之所以敬重他的原因啊。”

李昉在中书省任职时,有人请求李昉选用自己,李昉虽然知道此人才能可取,但一定正色加以拒绝,之后再任用;如果此人才能不足,也一定和颜悦色地对待。李昉的子弟向他询问原因,李昉说:“任用贤能之人,是皇上的事情;如果接受他的请求,是卖私人的恩惠,所以要坚拒他,使他感恩皇上。如果不加以任用,既让他感到失望,又没有好的言辞,这是结怨的做法啊。”

不疑故友

李昉向来与卢多逊交好,对他从不怀疑。卢多逊数次向太宗诬告李昉,有人将此事告诉李昉,李昉不相信。等到李昉为相时,与太宗谈及卢多逊谋反案,李昉为他多作解脱。太宗说:“卢多逊经常毁谤你一钱不值。”李昉才开始相信,太宗因此越发看重李昉。

思劳成疾

李昉主管诰命三十余年,因积劳思虑过度而患有心脏病,每隔数年便发作一次,每次发作后一定要过一年才痊愈。等到任宰相时,他愈是忧愁顾虑。

为叔辩冤

后晋的侍中李崧,是李昉的族叔,时人称李崧为东李家、李昉为西李家。后汉隐帝时,李崧被冤杀。至宋太宗时,李崧的儿子李璨从苏州常熟县令之职赴朝待调,李昉代他为李崧辩冤,并且说:“周太祖已经替他昭雪赠官,追还他家的田宅,录取李璨为官。然而李璨年近五十岁,还任州县之职,臣从前与他同难,难道只有臣应该蒙圣明君主之恩。如果陛下能一视同仁施恩于衰微的人,那过去的冤屈就得以伸张,而继绝之恩将永远光耀史册啊。”太宗下令任命李璨为著作佐郎,李璨后来官至右赞善大夫。

三世同命

李昉致仕后,在陪同祭祀南郊时扑倒,因伤寒病去世;他的儿子李宗谔任玉清昭应宫副使时,从斋戒场所得病去世;李宗谔的儿子尚书右丞李昭述,在祫祭奏告景灵宫时突然发病去世。祖孙三代都死于祭祀之事。

至道九老会

李昉的居宅有园亭别墅之美,他曾召来很多朋友亲戚在家里宴饮欢乐。李昉致仕后,想仿照洛中九老旧事,当时吏部尚书宋琪七十九岁、右谏议大夫杨徽之七十五岁、郢州刺史魏丕七十六岁、太常少卿(已致仕)李运八十岁、水部郎中朱昂七十一岁、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七十九岁、太子中允(已致仕)张好问年八十五岁、吴地的僧人赞宁七十八岁,众人商议准备集会,因遇到王小波、李顺在成都起义而中止。

李昉的诗文 如蓬短发不胜簪,筋力衰赢分所甘。清职美官皆遍历,物情时态尽深谙。乘轩服冕身可用,啸月吟风意尚躭。安得故人频会面,一罇相对共醺酣。——宋代·李昉《自思忝幸因动咏吟》

自思忝幸因动咏吟

宋代 : 李昉

如蓬短发不胜簪,筋力衰赢分所甘。

清职美官皆遍历,物情时态尽深谙。

乘轩服冕身可用,啸月吟风意尚躭。

安得故人频会面,一罇相对共醺酣。 自喜身无事,闲吟适性情。欲依芳树歇,更傍小栏行。地僻疏还往,年高倦送迎。临轩瞑目坐,神思当时清。——宋代·李昉《自过节辰又逢连假既闭关而不出但欹枕以闲眠》

自过节辰又逢连假既闭关而不出但欹枕以闲眠

宋代李昉

自喜身无事,闲吟适性情。

欲依芳树歇,更傍小栏行。

地僻疏还往,年高倦送迎。

临轩瞑目坐,神思当时清。 济地才略本纵横,翻向文章振大名。政事堂中辞重位,图书阁下养闲情。高高节行将谁比。的的襟怀向我倾。吟得新诗只相寄,心看轩冕一铢轻。——宋代·李昉《辄歌盛美献秘阁侍郎》

辄歌盛美献秘阁侍郎

济地才略本纵横,翻向文章振大名。

政事堂中辞重位,图书阁下养闲情。

高高节行将谁比。的的襟怀向我倾。

吟得新诗只相寄,心看轩冕一铢轻。 查看更多李昉的诗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