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热久嗽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肺热久嗽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肺热久嗽的方剂 2 治疗肺热久嗽的中成药 3 肺热久嗽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肺热久嗽 1 拼音

fèi rè jiǔ sòu

2 注解

肺热久嗽 病名。肺热而致长期不愈的咳嗽。兼见身热,肌肉瘦削。治宜清热润肺止咳。《医说》卷四:“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等分,大黄减半,如常制为丸,蜜丸樱桃大一丸,食后夜卧含化,未终剂而愈。”《不居集》卷十五治肺热久嗽,用一物黄芩汤治疗。参见久咳、咳嗽等条。

治疗肺热久嗽的方剂 紫菀膏

减半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如樱桃大。功能主治:治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肉消瘦,将成肺痨者。用法用量:食

五味沙棘散

0mg。功能与主治:清热祛痰,止咳定喘。用于肺热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满闷,胸胁作痛;慢性支气管炎见

含化丸

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功能主治:妇人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者。用法用量:噙化丸(

桑白皮散

甘草半两(炙**),大黄半两(锉,炒)。主治:肺热久嗽不愈,涕唾多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中盏,

二母丸

,花粉8两,桔梗8两,杏仁4两,桑皮4两。主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用法用量:每服1丸,幼童减半,开

更多治疗肺热久嗽的方剂

治疗肺热久嗽的中成药 五味沙棘散

0mg。功能与主治:清热祛痰,止咳定喘。用于肺热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满闷,胸胁作痛;慢性支气管炎见

枇杷叶膏

之功效。主治:《中国医学大辞典》之枇杷叶膏主治肺热久嗽、顿嗽。干呕气逆,咽痛声哑,及痰中带血。用法用

定喘止嗽丸

)。功能与主治:润肺,定喘,止嗽,用于阴虚肺热,久嗽痰喘,胸满呕逆,咳痰稠粘,夜卧不安,烦躁口渴。用

小儿久嗽丸

治:疏风解热,止嗽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而稠,久嗽不已及百日咳。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

养阴清肺颗粒

润肺止嗽。用于阴虚肺热,津液不升引起:咳嗽少痰,久嗽音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乳蛾喉痹。用法与用量:

更多治疗肺热久嗽的中成药

肺热久嗽相关药物 五味沙棘散

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清热祛痰,止咳定喘。用于肺热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满闷,胸胁作痛。用法与用量

更多肺热久嗽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肺热久嗽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咳嗽

(老血在心脾间,咳唾气臭。散胸中热气。)马勃(肺热久嗽,蜜丸服。)桑花热咳。)百合(肺热咳嗽,蜜蒸含

《本草备要》:[果部]枇杷叶

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妇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款冬花、紫菀

《本草述钩元》:[卷十一蔓草部]百部

。根味甘微苦。气微温微寒。入肺。主咳嗽上气。愈肺热久嗽。能润肺保肺。治疳杀蛔蛲(腹中虫)寸白诸虫。百

《本草撮要》:[卷三果部]枇杷叶

款冬、紫菀、杏仁、桑皮、木通、少加大黄蜜丸。治肺热久嗽。身如火燎。肌瘦将成劳。去毛用。治胃病姜汁涂炙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五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喘嗽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大肠咳的方剂 2 治疗大肠咳的穴位 3 治疗大肠咳的中成药 4 大肠咳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大肠咳 1 拼音

dà cháng ké

2 英文参考

cough with eccopresis

large intestine coug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大肠咳为病证名,指咳而大便失禁。见《素问·咳论》:“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治以赤古脂禹余粮汤、桃花散;或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或用回风养脏汤等方。[1]

咳嗽多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宋以前,咳、嗽同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医学三字经·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子肺也。”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从咳嗽的时间与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呷嗽、哑嗽、顿嗽等。[2]

4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干咳嗽的方剂 2 治疗干咳嗽的中成药 3 干咳嗽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干咳嗽 5 治疗干咳嗽的穴位 1 拼音

gàn ké sòu

2 英文参考

nonproductive coug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干咳嗽为病症名。又名干嗽、干咳。咳嗽无痰或少痰者[1]。干咳嗽多因火郁伤燥或脏腑亏损所致[1]。须辨其有火无火,若脏平无火者,止因肺虚,必先补气,自能生津,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必先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加北沙参等药;若兼内热有火,须保真阴,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主之。

《赤水玄珠·干咳嗽》:“干咳嗽者,无痰出而咳咳连声者是也。此本于气涩。涩之微者,咳十数声方有痰出;涩之甚者,虽咳十数声,亦无痰出。”

《景岳全书·杂证谟》:“干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此明系内伤亏损,肺肾不交,气不生精,精不化气,所以干涩如此。但其有火无火,亦当辨治。若脏平无火者,止因肺虚故,必先补气,自能生精,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故必先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之类主之;若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故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主之。若以此证而但知消痰开郁,将见气愈耗,水愈亏,未免为涸辙之鲋矣。”

《类证治裁》卷二:“其脾肺亏损,致咳嗽喘促,畏寒呕泻,及脉见细弱,症见虚寒,咳久不已者,切勿清嗽,但补元气,嗽自止。六味回阳饮,或理中汤,劫劳散,八味地黄丸。”

《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干嗽,肺中无津液也。其脉细涩,必兼气弱或促,乃痰郁火邪于肺中。轻则连咳数十声,方有痰出,重则虽多咳亦无痰,故为干咳嗽,极难治。始宜用苦桔梗以开之,再用补阴降火之剂。不已,则成劳瘵,在不得志者多患此。宜干嗽补肺膏、加味二母丸、琼玉膏。”

4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治疗肺咳的方剂 2 治疗肺咳的穴位 3 治疗肺咳的中成药 4 肺咳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肺咳 1 拼音

fèi ké

2 英文参考

pulmonary coug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肺咳为病证名。

①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之证。《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因寒所致者,用麻黄汤;肺虚有火者,用泻白一物汤、人参补肺汤。参见肺经咳嗽条。

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七日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参见十咳、咳嗽条。

治疗肺咳的方剂 九仙散

益气养阴之功效。主治久咳肺虚证。本方是治疗久咳伤肺,气阴两虚的常用方。现代常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属气

贝母瓜蒌散

g,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之功效。主治燥热伤肺,咳嗽气喘,咳痰不利,咽喉干燥疼痛。本方为润燥化痰之

加味小青龙汤

分,白茯苓8分,陈皮8分。功能主治:春初寒邪,伤肺咳嗽。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少时稍热服。

桑菊饮

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桑菊饮有强大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尤

济阴浚泉丸

烧)3两,补骨脂(酒炒)2两,胡桃肉3两;如火炎肺咳,加麦冬3两,款冬花3两;如火灼肺而痰臭者,加白

更多治疗肺咳的方剂

治疗肺咳的穴位 肺俞

输注,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肺俞。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

肩中外俞

输注,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肺俞。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

输府

肾之经气由此穴入胸,故名俞府。俞府穴主治胸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痰多,骨蒸潮热,呃逆,呕吐,胸满

俞府

肾之经气由此穴入胸,故名俞府。俞府穴主治胸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痰多,骨蒸潮热,呃逆,呕吐,胸满

腧府

肾之经气由此穴入胸,故名俞府。俞府穴主治胸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痰多,骨蒸潮热,呃逆,呕吐,胸满

更多治疗肺咳的穴位

治疗肺咳的中成药 小儿肺咳颗粒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脾不足,痰湿内壅所致咳嗽或痰多稠黄,咳吐不爽,气短,喘促,动

肺力咳合剂

。肺力咳合剂的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用于咳喘痰多,呼吸不畅,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

清肺止咳丸

规定(附录2页)。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多。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清肺抑火膏

IF)。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降火生津。用于肺热咳嗽,痰涎壅盛,咽喉肿痛,口鼻生疮,牙齿疼痛,牙根

二母清肺丸

ⅠA)。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涎壅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

更多治疗肺咳的中成药

肺咳相关药物 止嗽口服液

状功能主治止咳祛痰、疏风理肺。用于风邪犯肺咳嗽咽痒,痰不易咳出者。规格每支10毫升用法

止嗽合剂

状功能主治止嗽祛痰,疏风理肺。用于风邪犯肺咳嗽咽痒,痰不易咳出者。规格每瓶装120毫升

止嗽合剂

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止嗽祛痰,疏风理肺。用于风邪犯肺咳嗽咽痒,痰不易咳出者。用法与用量口服

止嗽丸

状功能主治止嗽祛痰、疏风理肺。用于风邪犯肺咳嗽咽痒,痰不易咳出者。规格每7粒重1克用法

止嗽丸

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止嗽祛痰、疏风理肺。用于风邪犯肺咳嗽咽痒,痰不易咳出者。用法与用量口服

更多肺咳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肺咳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咳论

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以肺传与之,称咳为肺咳,然脏腑皆有咳也。)黄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四]咳论第三十八篇

咳,肺病也。形寒饮冷,则为肺咳,而五脏六腑,皆能为咳。五脏则关于肺,六腑则聚于胃,而治各有法。黄帝问

《医述》:[卷十·杂证汇参]咳嗽

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容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肺咳之

《神灸经纶》:[卷之三]中身证略

乘肺皆足致咳其湿咳即分属于风火热燥寒五气中也风乘肺咳汗出头痛痰涎不利火乘肺咳喘急壅逆涕唾见血热乘肺咳

《医门法律》:[卷五咳嗽门]咳嗽续论

目录 1 拼音 2 风寒咳嗽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213 版本 3 风寒咳嗽丸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制法 35 性状 36 鉴别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注意 311 贮藏 4 风寒咳嗽丸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风寒咳嗽丸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风寒咳嗽丸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风寒咳嗽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风寒咳嗽丸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附: 1 古籍中的风寒咳嗽丸 风寒咳嗽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fēng hán ké sòu wán

2 风寒咳嗽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风寒咳嗽丸

Fenghan Kesou Wan

22 处方

陈皮100g、法半夏150g、青皮100g、苦杏仁100g、麻黄100g、紫苏叶100g、五味子100g、桑白皮100g、炙甘草100g、生姜150g

23 制法

以上十味,除生姜外,苦杏仁压榨去油,与其余陈皮等八味共同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生姜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味微苦。

2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种皮石细胞淡黄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孔沟细密,胞腔含暗棕色物(五味子)。气孔特异,保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状(麻黄)。石细胞橙**,贝壳形,壁较厚,较宽的一边纹孔明显(苦杏仁)。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草酸钙针晶束,长32~144μm,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法半夏)。

(2)取本品10g,研细,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弃去乙醚液,药渣挥干溶剂,加三氯甲烷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药渣备用,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味子甲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鉴别](2)项下三氯甲烷提取后的药渣,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加热使溶解,滤过,滤液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二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05%氢氧化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开5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20:10:1:1)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展距12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2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含03%三乙胺的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4:9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理论板数按盐酸麻黄堿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盐酸麻黄堿对照品和盐酸伪麻黄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盐酸麻黄堿15μg、盐酸伪麻黄堿15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研细,取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3g,内径为1cm)上,收集流出液,用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合并流出液及洗脱液,加盐酸1滴,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移至10ml量瓶中,加磷酸1滴,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麻黄以盐酸麻黄堿(C10H15NO·HCl)和盐酸伪麻黄堿(C10H15NO·HCl)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68mg。

28 功能与主治

宣肺散寒,祛痰止咳。用于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喘,症见头痛鼻塞、痰多咳嗽、胸闷气喘。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210 注意

阴虚干咳者慎服。

211 规格

每袋装6g

212 贮藏

密封。

213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风寒咳嗽丸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Fenghan Kesou Wan

32 标准编号

WS3B171094

33 处方

陈皮 100g 法半夏 150g 青皮 100g 苦杏仁 100g 麻黄 100g 紫苏叶 100g 五味子 100g 桑白皮 100g 甘草 (蜜炙) 100g

34 制法

以上九味,苦杏仁压榨去油,与其余陈皮等八味共粉碎成细粉,过筛, 混匀。另取生姜 150g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与上述粉末泛 丸,干燥,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黄黑色的水丸;味微苦。

36 鉴别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组织中。种 皮表面石细胞淡黄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孔沟细密,胞腔含暗棕色物。气孔 特异,保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形。石细胞橙**,贝壳形,壁较厚,较宽一边纹孔明显 。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2) 取本品 5g,研细,加乙醇20ml,温浸15分钟,滤过,滤液挥去乙醇,残渣用盐 酸液(01mol/L)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氨试液使成堿性,加氯仿 5 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液,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中加氨制氯化铜试液与二硫化碳各 5 滴,振摇,静置,氯仿层显**;另一管作为空白对照,以氯仿5 滴代替二硫化碳 5 滴,振摇后,氯仿层为无色或显微**。

3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 页)。

38 功能与主治

温肺散寒,祛痰止咳。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痰多咳嗽,胸 闷气喘。

3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 9g,一日2 次。

310 注意

阴虚干咳者慎服。

311 贮藏

密闭,防潮。

4 风寒咳嗽丸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中药

42 药品名称

风寒咳嗽丸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温肺散寒,祛痰止咳。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痰多咳嗽,胸闷气喘。

49 规格 410 风寒咳嗽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本品适用于风寒咳嗽,其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伴有鼻流清涕,口渴,头痛,恶风。

3阴虚干咳者慎服。

4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用三天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6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或痰色由白转黄者应到医院就诊。

7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风寒咳嗽丸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古籍中的风寒咳嗽丸 《本草简要方》:[卷之四菜部]莱菔

食)肠风。下血。(蜜炙食)子治风寒咳嗽。痰喘下痢后重。消肿毒。莱菔丸。莱(炒)胡椒浓朴各五钱。白术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附:秘传十三方]7玉液丸:

枯矾五钱。共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姜汤下。感风寒咳嗽,桑白皮汤下。咳血,茅根汤下。常咳,茶汤下。咳

《本草从新》:[卷十果部]枇杷叶

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虚寒呕吐。风寒咳嗽忌之。叶湿重一两。干重三钱为气足。拭净毛。(毛

《本草备要》:[木部]川椒

(《千金方》有人冷气入阴囊肿满,生椒择净,帛裹着丸囊,浓半寸,须臾热气大通,日再易,取消瘥。梅师用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风温痉

《中医大辞典》·水苏水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鸡苏、香苏、望江青、天芝麻。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japonicaMiq的全草。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及华东地区。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胃、肺经。功能主治疏风下气,止血消炎。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痿,头风目眩,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血淋。煎服:9~15g。2治带状疱疹,鲜根捣敷。《辞典》·水苏出处《本经》拼音名ShuǐSū别名芥蒩(《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蒩(《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7~8月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刺;花冠淡紫红色,简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本植物的根茎(水苏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性味辛,微温。①《本经》:"味辛,微温。"②《别录》:"无毒。"③江西《草药手册》:"酸涩,微温,有小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②《本草再新》:"入肺经。"功能主治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①《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②《别录》:"主下气,杀谷,除饮食。主吐血、衄血、血崩。"③孟诜:"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

详见百科词条:水苏 [ 最后修订于2015/12/5 14:40:33 共1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痰饮(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phlegmfluid retention)为病名。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湿*所盛……民病积饮……。”奠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方论》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痰饮的发病机理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痰饮的辨证首应根据饮停部位,分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同时还当掌握体虚邪实的特点,从症状区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

痰饮的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详见百科词条:痰饮病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4:00:23 共100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