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有哪些治国思想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唐太宗有哪些治国思想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第1张

唐太宗有十大治国思想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一、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

1、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2、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

3、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

4、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

5、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二、唐承隋制,继承先进制度,并加以完善。

1、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

2、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

3、行府兵制,寓兵于农;

4、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三、气度宽大,从谏如流。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但是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也发生杀戮大臣的过错,但是大致上还算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这恐怕也是多数明君的共性,难有善始善终。

四、“戒奢从简”,早期能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五、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七、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农业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晚年因连年用兵,营造宫殿,杂税日益苛重。

八、重视工商业发展。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

1、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京城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2、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 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九、整理古籍经典,重视文化传承

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

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

十、实行平等团结的怀柔政策和开明友善的对外关系。

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唐太宗的这种认识和思想,显示了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仁和宽厚的胸怀。在这种思想和胸襟指导下,贞观时期推行了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恐怕也是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有大智慧的古书

      你好!《周易》是一部充满管理智慧的大书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孟子、诸子百家、三字经、十万个为什么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大家熟知的有《孙子兵法》,《战国策》,《三国志》;另外还有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你将 《三国演义》认真看几遍也能发现许多东西 还有就是我主推《鬼谷子》

智慧古书

      天文地理:《山海经》,《孙子兵法》,《水经注》,《甘石星经》,《灵宪》、《浑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 ,《玄图》,《梦溪笔谈》,《括地志》,《徐霞客游记》教人之道:《老子》(道德经),《论语》,《墨子》,《孟子》,《孝经》,《诫子书》,《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算命预测:《周易》,《鬼谷子》,《诸葛神数》,《梅花易数》,《冰鉴》工艺技术(科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

      你好!《周易》是一部充满管理智慧的大书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大家熟知的有《孙子兵法》,《战国策》,《三国志》;另外还有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你将 《三国演义》认真看几遍也能发现许多东西 还有就是我主推《鬼谷子》

十大谋略书籍

      谋略书有:《鬼谷子》、《六韬》、《孙子兵法》、《韩非子》 1、《鬼谷子》,战国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

      1、治国谋略《论语》:国无信不立《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统治谋略《韩非子》: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3、外交谋略《鬼谷子》: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4、军事谋略《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5、做人谋略《厚黑学》: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孙子兵法

最有智慧的古书排名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

      《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 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

      NO10 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 后来才有了杨家枪和杨家将的故事NO3 矛 有古书上也说矛=枪, 但从一些小说和文

朗朗上口的课外文言文

      提供参考—— 苟有闻名者,以为追随者众,遂投新闻节目,以为名出,众人不视之,唯独乐,吾之名闻也,声播四野矣则散发于见者,赞为自号,自娱自乐,何其倥

      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_)(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予尝谓诗文书 文章虽是文言,却明白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2002年湖

      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有:1 《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 《元日》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__日,总把新桃换旧符6 《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古人养成的一种传统,不好说清楚。

古时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就影响了无数人。孔子提倡仁政,有识之士多从政。

人人热衷仕途经济,通俗点讲,这是因为想赚钱的话,就应当从商,可那时严重“重农抑商”,商人为最低等的人民,这个身份是个耻辱,有点能力的人是不屑于去做这些事的;科学技术方面则是个大冷门,当时的统治者根本不太重视这个,大家也都不重视了,也就是说没前途;农民就更不用说了,受尽剥削压榨奴役,贫苦一生,完全是做梦都想摆脱这个身份。所以,学文做官是有权又有钱的选择,能够光宗耀祖,改变命运,毫无坏处。

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在统治者推行的儒家思想统治下,文,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风气,学有所成的人中绝大部分认为自己就应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孔孟之道用于造福人民,治理国家。这也是儒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种风气也就让人人认为从政福民是最伟大最理所当然的事业,不负自己一身才华。还能光耀门楣,都梦想衣锦还乡。

实行科举制度后,对很多人来说,读书做官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三大幸事之首便是“金榜题名时”,可见古人对读书做官推崇到了何种地步。读书有才华的人往往被看做高贵的人,总是高人一等,官更是一等人民,读书的目的大多就是做官,中举之后更是风光无限(可参见《范进中举》等等)。自贵族大族官制垄断破除之后,寒门子弟终于有翻身的机会,还不个个忙得头破血流?

大学士们自然以儒道为自身行为准则,治国平天下也就成了第一要务,文人们最高目标便是平天下。国子监、太学等国家教育机构也是专门培养政治人才的地方。

总之,这是一种社会风气,在统治者的推行下成为一种传统,儒学对人民思想有深刻的影响。以及改变命运等等要素,所以在封建时代,重视文学,文人学士、哲学名家辈出,儒家学说不断被发扬光大,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代代文人的毕生追求。

呃,你这个问题补充就更复杂了,没那么简单,去看看中国近代史你就明白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