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冲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眉冲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眉冲穴的定位 9 眉冲穴的取法 10 眉冲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眉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眉冲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眉冲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眉冲 1 拼音
méi chōng
2 英文参考Méichōng BL3 [中国针灸学词典]
méi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眉冲 汉语拼音 Meichong 罗马拼音 Meichung 美国英译名 Eyebrow Flush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V3 富耶氏 德国 B3 英国 B3 美国 BI3
眉冲为经穴名(Méichōng BL3)[1]。出《脉经》。属足太阴膀胱经[1]。眉即眉毛,冲指直上,此穴在前发际,眉头的直上方,故名眉冲[1]。眉冲穴主治痫证,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目痛,癫痫,目赤,现又多用眉冲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鼻炎,结膜炎等。
4 眉冲穴的别名小竹(《太平圣惠方》)。
5 出处《脉经》:寸口脉紧,若头痛骨肉痛,是伤寒……针眉冲、颞颥,摩治伤寒膏。
6 穴名解眉即眉毛,冲指直上,此穴在前发际,眉头的直上方,故名眉冲[1]。
眉,指眉毛,眉头;冲,有直上之义[2]。本穴在眉头直上,经气沿眉头上行第一穴,因而名之[2]。
7 所属部位头部[3]> 前头[4]
8 眉冲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眉冲穴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3]。
眉冲穴位于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正坐或仰靠取穴[1]。
眉冲穴位于眉毛内侧端直上入前发际05寸处;或于神庭与曲差两穴连线之中点取穴(《太平圣惠方》、《医学入门》)[5]。
眉冲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眉冲穴在头部的位置
眉冲穴的位置
眉冲穴的位置(血管)
眉冲穴的位置(肌肉)
9 眉冲穴的取法眉冲穴位于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正坐或仰靠取穴[1]。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从眉头直上,入发际05寸,当神庭(督脉)与曲差之间取穴。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神庭与曲差的连线,与攒竹垂线之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手指自眉毛向上推,入发际05寸处按压有痛感处即是眉冲穴[7]。
10 眉冲穴穴位解剖眉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皮厚而致密,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管,其神经分布是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皮下组织内含有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连于皮肤与帽状腱膜之间。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5]。
11 眉冲穴的功效与作用眉冲穴有清头、明目、通窍的作用[1]。
眉冲穴有散风清热,镇痉宁神功效。
眉冲穴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经脉循行于头部,本穴又位居头部,故以治疗头、额部疼痛为主[9]。
12 眉冲穴主治病证眉冲穴主治痫证,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目痛,癫痫,目赤,现又多用眉冲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鼻炎,结膜炎等。
眉冲穴主治痫证、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8]。
眉冲穴主治头、目、鼻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塞、癫痫等[1]。
眉冲穴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6]。
眉冲穴主治头痛,目赤,鼻塞,眩晕,癫痫等[5]。
眉冲穴治痫症、头痛、鼻塞[2]。
现又多用眉冲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鼻炎、结膜炎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癫痫;
2 其它:鼻塞。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1][5]。
平刺03~05寸[8]。
向后平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6]。
132 灸法可灸[1]。
艾条温灸5~10分钟。
不宜灸[8]。
本穴禁用灸法[6]。
14 眉冲穴的配伍眉冲配百会、风池,有平肝熄风,镇静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眉冲配太阳、鱼腰,有清热明目镇痛的作用,主治视物不明,目痛。
眉冲配合谷、迎香,治鼻炎[6]。
眉冲配百会、头维、太阳,治前额痛[6]。
15 特效常用食指指腹按揉眉冲或用刮痧板刮拭眉冲穴,可治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等眼部疾病,有疏风泻热的效果[7]。
16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若头痛,针眉冲。
《针灸大成》:主五痫头痛、鼻塞。
《太平圣惠方》: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
定义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nasalobstructionduetomildcoldwithpatternofexternalcontractionofwindheat)是指外感风热,以鼻塞,涕黄稠,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伤风鼻塞证候。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的症状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患者鼻塞时轻时重,涕黄稠,鼻痒气热,喷嚏,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证候分析风热上犯,壅滞鼻窍,故肌膜红肿、鼻塞气热。邪热伤津则涕黄稠口渴。邪热犯肺,肺失清肃,故有咳嗽、咯痰不爽、咽痛、喷嚏。热蒸于表,则见身热恶风、头痛。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治宜辛凉通窍,疏风清热。方药可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加减治疗:头痛较甚者,加蔓荆子、藁木;咳嗽痰多加前胡、瓜蒌;咽喉痛者加牛蒡子、玄参、射干、山豆根等。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叶12克,桔梗12克,荆芥10克,蔓荆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头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蒌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参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中成药(1)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2~3次。(2)感冒清片(胶囊),口服,片剂每次3~4片,胶囊每次l~2粒,每日3次。(3)感冒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草药可用桉树叶、黄皮叶等适量煎水服,使邪热从表解。或用浮萍、西河柳各15g,水煎服,以发汗解表。针灸治疗取大推、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毫针浅刺,用泻法。鼻塞选用迎香、印堂穴。强 ,留针10~15m
详见百科词条: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 [ 最后修订于2019/12/30 11:03:55 共155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感冒发烧输液了还可以吃药吗
您好,输液后是可以的吃药的,但是需要根据您的具体情况服用药物,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多喝水,注意休息和保暖,祝您早日康复。
淋雨后感冒发烧 除了吃药 还可以吃什么红糖姜汤 姜中的姜辣素、姜油酮可以发汗,赶走体内蓄积的热气,尤其是水分较少的老姜,促进血液回圈效果更好,新增红糖则可补充热量。但姜汤只适用于外感风寒,得了热伤风的人,则不适合饮用。而且,姜会促进血液回圈,若有发炎、出血情形,也不要吃。 水果 有人认为,感冒期间要多吃水果。台湾台安医院家医科医师刘建辉说,这要视个人情况而定。多吃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C,但是维生素C是否可以治疗或预防感冒,目前仍有争议。 而且果汁或水果多半冰冷,可能会造成支气管收缩,使咳嗽加剧,除了发烧以外,并不适合感冒期间食用。尤其水分多的水果如西瓜、梨等较寒凉,如果有咳嗽、流鼻涕、拉肚子、手脚冰冷等情形,吃了更容易让病情恶化。 发炎或染上流行性感冒—— 一般出现咽喉肿痛、流鼻涕或痰液黄稠、发热高烧等炎症反应时,不宜吃补药,如人参、当归、黄芪及麻油等,以免火上加油,让病情更重。中医认为,性寒的水果如西瓜、梨等具有解热作用,可以用来“熄火”。 此外,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葱豉汤,除可缓解头痛鼻塞,对于发烧的人也有帮助。做法是取青葱葱白部分,加上豆豉煮汤。葱白具有发汗功效,其中的苹果酸、磷酸等会 血液回圈,发汗的效果比姜汤更快;发酵的豆豉则可补充体内的蛋白质。 预防感冒—— 白萝卜、茶白萝卜具有消炎、杀菌及利尿功效,是很好的天然消炎药。日常生活中,将生萝卜汁加点蜂蜜,喝下去后可以缓解喉咙肿痛。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在一项研究中还发现,两星期内每天喝5杯红茶或绿茶的人,身体的免疫能力会大大增强,比起未饮茶者,可以多赶走10倍以上的感冒和流感病毒。
感冒发烧到385度是输液还是吃药不严重的话吃点药就没事了,最好你还是去医院看一下,医生会给你建议的,听医生的吧,祝你早日康复啊!
感冒发烧吃药,可以吃水果吗?可以 多吃水果 补充必要的维生素有利于病情
希望采纳
感冒发烧还可以喂宝宝吃奶吗,吃药有禁忌吗亲,哺乳期的乳妈感冒了,是可以继续给宝宝喂母乳的,这个时候的母乳里面是会含有感冒抗体的,对宝宝有好处,但是,乳妈要注意,不可能口鼻对着宝宝呼吸,不然有传染给宝宝的危险。可以吃一点中药的。
感冒发烧然后吃了绿豆沙可以吃药吗
吃完绿豆沙不要马上吃药,等一两个小时后才能吃药,不然吃了药也没用的。
感冒发烧可以自己吃药吗不要怕麻烦,无非就是挂个号,让医生检查一下,但这样比较放心。
因为有些病,症状就跟感冒差不多,你把它当作感冒来治,弄不好就耽误了病情,甚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结果,不仅多花钱,人也多受许多痛苦,还连累家人。
感冒发烧,身上发热,头痛,除了吃药打针输液,还可以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好呢发烧头疼感冒,一般都是风寒型,药物“氨咖黄敏胶囊”是主药,服此并大量喝热白开水直至出汗,很快就好了。喝姜汤并蒙被出汗,也可以(不过汗后最少半日不可见风着凉引起复感,要特别注意)。
感冒发烧怎么办?吃药输液都没什么效果感冒分两种,流鼻涕的一般是风寒感冒,如果不流鼻涕,一般是风热感冒。 具体如下: 风寒感冒起病较急,发热,畏寒,甚至寒战,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色白,头痛,周身酸痛,食欲减退,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等。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烧重,但畏寒不明显,鼻子堵塞、流浊涕,咳嗽声重,或有黄痰粘稠,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干、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 风寒感冒其实只要想办法出汗就行。比如喝热茶吧,别太浓。还可以喝生姜汤。 宜进食藕粉、牛奶、稀饭、米汤、新鲜蔬菜和水果。 感冒时饮食要清淡。 室内空气要新鲜,注意通风。 秋防感冒“七饮” 1、葱白饮:大葱白100克,切碎煎汤,趁热饮。 2、姜茶饮:生姜10片,茶叶7克,煎汤,趁热饮。 3、姜枣饮:生姜5片,大枣10枚,煎汤,趁热饮。 4、萝卜饮:萝卜适量,切片煎汤,加食醋少许,趁热饮。 5、三辣饮:大蒜、葱白、生姜各适量,煎汤,趁热饮。 6、桔皮饮:鲜桔皮50克,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7、菊花饮:菊花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以下是一些缓解方法 对于感冒虽然我们不能制服它,但我们还是有预防和缓解症状的办法,在又一个感冒多发季来临之时,一些对付感冒的方法,你都可以试试。 冬季感冒治疗七法 热水泡脚 每晚用较热的水(温度以热到不能忍受为止)泡脚15分钟,要注意泡脚时水量要没过脚面,泡后双脚要发红,才可预防感冒。 生吃大葱 生吃大葱时,可将油烧热浇在切细的葱丝上,再与豆腐等凉拌吃,不仅可口,而且可以预防感冒。 盐水漱口 每日早晚、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在流感流行的时候更应注意盐水漱口,此时,仰头含漱使盐水充分冲洗咽部效果更佳。 健康警钟: 感冒期间饮食误区——感冒期间应吃些滋补食物以增强抵抗力,对付病毒,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冷水浴面 每天洗脸时要用冷水,用手掬一捧水洗鼻孔,即用鼻孔轻轻吸入少许水(注意勿吸入过深以免呛著)再擤出,反复多次。 鼻沟 两手对搓,掌心热后 迎香穴(位于鼻沟内、横平鼻外缘中点)十余次,可以预防感冒及在感冒后减轻鼻塞症状。 鼻子插葱 感冒后鼻子不通气怎么办呢?可以睡觉时在两个鼻孔内各塞进一鲜葱条,3小时后取出,通常一次可愈。倘若不行,可于次日再塞一次。值得提醒的是:首先,葱条要选择粗一点,细了,一是药力小;二是容易吸入鼻腔深部,不易取出;其次,若患者的鼻腔接触鲜葱过敏,可在葱条的外面包上一层薄薄的药棉。 白酒擦身 用铜钱、硬币等光滑硬物蘸白酒,轻刮前后胸、曲池及下肢曲窝处,直至皮肤发红发热,然后喝一碗热姜糖水,约15分钟后便大汗淋漓。汗后周身轻松舒适,此时注意免受风寒,感冒很快痊愈。 可乐煮姜 鲜姜20至30克,去皮切碎,放入一大瓶可口可乐中,用铝锅煮开,稍凉后趁热喝下,防治流感效果良好。 呼吸蒸汽 初发感冒时,在杯中倒入开水,对着热气做深呼吸,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日数次,可减轻鼻塞症状。 热风吹面 感冒初起时,可用电吹风对着太阳穴吹3至5分钟热风,每日数次,可减少症状,加速痊愈。 蒜泥蜂蜜 将等份的蒜泥与蜂蜜混匀后,用白开水送服,每次一汤匙,每天4至6次,对治疗流感有佳效。 香油拌蛋 将一两香油加热后打入一鲜鸡蛋,再冲进沸水搅匀,然后趁热喝下,早晚各服一次,2至3天便可治好感冒愈后的咳嗽
求采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名·面瘫 41 症状 42 面瘫的病因病机 43 面瘫的治疗 431 辨证治疗 4311 风寒外袭 43111 症状 43112 治疗 431121 刺灸法 431122 电针法 431123 穴位注射法 431124 穴位贴敷法 431125 皮肤针 431126 艾灸疗法 431127 推拿疗法 4312 风热阻络 43121 症状 43122 艾灸治疗 4313 气虚血瘀 43131 症状 43132 艾灸治疗 4314 痰浊内阻 43141 症状 43142 艾灸治疗 432 对症治疗 433 医案 434 注意事项 44 面瘫患者日常保健 5 症名·面瘫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面瘫的穴位 2 治疗面瘫的方剂 3 治疗面瘫的中成药 4 面瘫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面瘫 1 拼音
miàn tān
2 英文参考facial paralys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ell’s palsy
facial paralysis
facioplegia
mimetic paralysesprosopoplegia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面瘫俗称口眼斜。1.病名;2症名。[1]
4 病名·面瘫面瘫为病名[1]。俗称口眼斜[1]。是指单纯性的一侧面部肌肉瘫痪[1],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面瘫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1]。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
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本病起病急骤,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
面瘫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面神经麻痹症)和面神经炎[1]。
41 症状
面瘫起病急骤,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2]
面瘫通常急性发作,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42 面瘫的病因病机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可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而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
至于脑中风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与本病病理虽然不同,但可参照本治法进行治疗。
43 面瘫的治疗 431 辨证治疗面瘫一般分为风寒外袭和痰浊内阻两型。
4311 风寒外袭 43111 症状起病急,多在晨起起床后发现一侧口角歪斜、流口水,不能自止,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进食后易造成食物残留,不能鼓腮、吹口哨等,可伴有恶寒发热,颈项不舒,多在吹风、吹空调后犯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2]
43112 治疗431121 刺灸法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处方:太阳 阳白 地仓透颊车 翳风 合谷
方义:风中经络,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翳风疏解风寒;合谷循经远取,亦有“面口合谷收”之意。
随证配穴:人中沟歪斜加地仓透水沟,体弱加足三里。不能蹙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痛加完骨;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海泉[1]。中枢性的则加太冲、风府[1]。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亦可温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合谷穴可取健侧穴位,10次为一疗程。注意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
431122 电针法
选穴:太阳 阳白 地仓透颊车 翳风 合谷。
方法:面部穴针剌后,通电10~15分钟,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面部肌肉微见收缩为宜[1]。每2穴为一组,每次选1~2组,得气后分别接通电极,通电15~2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量以患者耐受为宜,早期患者不宜电针法。
431123 穴位注射法
选穴:太阳 阳白 地仓透颊车 翳风 合谷。
方法: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或加兰他敏,或胞二磷胆堿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3~4穴,每日或隔日1次。
431124 穴位贴敷法
选穴:太阳 阳白 地仓透颊车 翳风 合谷。
方法:将马钱子锉成粉末03~05g,撒于胶布上,贴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白附子研细末,加少许冰片作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431125 皮肤针轻叩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至微出血,然后加拔小火罐,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面部板滞感等面瘫后遗症[1]。
431126 艾灸疗法
[2]
选穴:风池、翳风、颊车、太阳、合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1127 推拿疗法[3]
选穴:印堂、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髎、下关、颊车、听宫、承浆、翳风、风池、合谷。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穴开始,经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髎、下关至颊车,往返5~6遍。用双手拇指抹法自印堂穴交替向上抹至神庭穴,从印堂向左右抹至两侧太阳穴,从印堂穴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穴沿两侧颧骨抹向耳前听宫穴,从迎香穴沿两侧颧骨抹向耳前听宫穴,治疗约6分钟。指按揉承浆、翳风、每穴约1分钟。用大鱼际揉面部前额及颊部3分钟左右。在患侧颜面部向眼方向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患者取坐位,用拿法拿风池、合谷各1分钟。
注意事项:推拿治疗时,手法要轻柔,以防止擦破皮肤;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寒冷 ,以便加速康复。
4312 风热阻络 43121 症状多见于起病初期,多继发于风热感冒、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一侧口角歪斜,流口水不能自止,闭目不全,不能鼓腮、吹口哨等,可伴有恶风、头痛、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2]
43122 艾灸治疗[2]
选穴:阳白、下关、地仓、曲池、合谷。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13 气虚血瘀 43131 症状多见于恢复期及病程较长或外伤日久不愈的患者,证见口角歪斜,闭目露睛,伴有肢体困倦乏力,面色淡白或暗,头晕头痛,舌淡有瘀点,舌下络脉瘀黑,脉弦涩。[2]
43132 艾灸治疗[2]
选穴:听会、阳白、颊车、足三里、血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14 痰浊内阻 43141 症状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可见患侧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可伴有言语不利、舌强硬、舌歪斜等证,舌淡胖,苔白厚或腻,脉弦滑。[2]
43142 艾灸治疗[2]
选穴:翳风、阳白、颊车、丰隆、阴陵泉。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2 对症治疗面瘫常伴有感冒症状,临床可以加用以下方法[2]:
选穴:大椎、肺俞。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病愈即止。
433 医案罗某,女,18岁,学生。主诉左侧面部不适、口眼歪斜1周,伴左侧面部疼痛及左侧头痛。查体:左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闭目,鼓腮漏气,面部潮红、水肿,耳后乳突处压痛强阳性,血象不高。于外院针刺后面部疼痛加重,考虑为 量过大引起之反应,予以颈项部及患侧头部 ,2次后疼痛消失,施以面部轻微针刺同时配合推拿,1周后痊愈。[3]
牛某,男,56岁。1998年6月3日当晚在激烈运动后觉闷热、多汗,便用空调直吹乘凉而睡,第2日醒后觉右耳后跳痛,右口角麻木,漱口流涎,右侧闭目露睛,右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遂到我康复科治疗。考虑其为风寒乘虚而入面部经络,至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㖞僻,遂以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局部取听会、颊车、太阳、下关等穴,经治疗几天,患者病情好转,1周后康复出院。[2]
434 注意事项(1)艾灸治疗的患者应在1周内配合针刺治疗,效果更佳,若超过1个月未进行治疗则极有可能迁延不愈[2]。
(2)面瘫患者若还伴有语言功能下降、一侧或双侧肢体活动能力下降、行动较前迟缓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以避免脑出血或者脑梗死等脑病得不到及时治疗[2]。
(3)治疗期间应避免面部吹风受寒[1]。
(4)眼睑闭合不全者,每日须点眼药水2~3次,以防感染[1]。
44 面瘫患者日常保健(1)患者尽量避免食用海鲜发物及 性食物[2]。
(2)注意面部的保护,避免感受风寒,导致加重病情[2]。
(3)预防眼部感染,可配合滴眼药水或涂眼膏[3]。
(4)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患者可对镜练习瘫痪面肌的随意运动[3]。
5 症名·面瘫面瘫为症名。指伴发于他病中的面部肌肉瘫痪。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中枢性面瘫。前者临床多表现为病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向健侧歪斜,流涎,不能皱眉、蹙额、鼓腮、示齿等,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病人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症。病程日久,可因患侧面肌挛缩而使嘴角歪向病侧,称“倒错”现象。后者多无眼部症状,常伴有同侧偏瘫或上肢瘫。[1]
6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公历每年10月23日到24日交节。进入霜降之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并不意味着“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花,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天牖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天牖穴的定位 9 天牖穴的取法 10 天牖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天牖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天牖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脑血管的影响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牖 1 拼音
tiān yǒu
2 英文参考Tiānyǒu TE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Celestial Window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ianyo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iānyǒu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穴位 天牖 汉语拼音 Tianyou 罗马拼音 Tienyu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Window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6 富耶氏 TR16 德国 3E16 英国 T16 美国 TB16
天牖为经穴名(Tiānyǒu TE16)[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1]。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1]。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4 天牖穴的别名天听[2],天满(《西方子明堂灸经》)。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6 穴名解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1]。
上部为天。牖指户,墙上通风采光的洞口,窗开旁曰牖,所以助明也。与天窗穴意同,有头窍之意。此穴在颈,其位高,有天之象,位居颈旁,如宫室之旁窗,故喻名天牖,能开通耳目壅塞之气。张志聪注:“牖,窗也,头面之穴窍,如楼阁大牖,所以通气者也。”[2]
7 所属部位颈部[3]
8 天牖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天牖穴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4]。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
天牖穴位于颈部外侧,颞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5]。
另说“完骨下,发际上一寸”(《备急千金要方》);“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风池下一寸,微外些”(《针灸集成》) 。
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肌肉)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骨骼)
9 天牖穴的取法正坐或俯卧位,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
正坐或俯卧位,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平下颌角,天容与天柱之间取穴[6]。
快速取穴:乳突后方直下平下颌角的凹陷处即是天牖穴[7]。
10 天牖穴穴位解剖天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有耳后动脉及枕小神经。皮肤由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双重分布。皮肤厚而致密。皮下筋膜由脂肪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其结缔组织的纤维形成纤维刺,连于皮肤病与深筋(项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致密的项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针由深层的头夹肌,在颈深动、静脉升支的后方,入头半棘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和枕动脉分布[8]。
布有枕小神经和耳后动脉[5]。
11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天牖穴具有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
天牖穴有清三焦郁热,祛经络湿邪作用[1]。
以文义揆之,天牖穴所治者,当为头面耳目颈项诸症也。有止痛利节、清头明目聪耳之功,主治头风耳聋,目中痛不明诸疾。[2]
12 天牖穴主治病证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等[1]。
天牖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痛、耳聋、瘰疬、项强[8]。
天牖穴主治目痛,目昏,目眩,暴聋,耳鸣,头痛,头晕,头风,面肿,鼻衄,不闻香臭,喉痹;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瘰疬;多梦;疟疾[6]。
天牖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瘰疬等[5]。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
其他疾病: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5~1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
132 灸法可灸[1][6]。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天牖穴的配伍天牖穴配人中、迎香、合谷治面肿[1]。
天牖穴配听宫、液门治耳聋[1]。
天牖穴配廉泉、合谷、翳风治喉痹[1][6]。
天牖配风池、太冲,治头痛[6]。
天牖配听宫、中渚,治耳聋[6]。
天牖配颈百劳、后溪,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肌痉挛。
天牖配睛明、太冲,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痛。
天牖配听会、四渎,有通络开窍的作用,主治暴聋。
15 特效常用中指指腹轻轻 天牖穴,每次3~5分钟,对肩颈不适有良好的调理作用[7]。
16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针灸甲乙经》:肩背痛,寒热,瘰疬绕颈,有大气暴聋,气蒙瞀,头目不明,头颔痛,泪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风眩,喉痹,天牖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聪。主乳肿,缺盆中肿。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曲渎,主暴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类经图翼》:天牖穴不宜补,亦不宜灸,灸取令人面肿。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脑血管的影响用动物做颅顶窗法,在解剖镜下观察电针 对脑血管的舒缩作用,电针 “水沟”、“天突”、“天牖”、“足三里”等时,弱 可使脑动脉血管充血(血管扩张20%~50%),强电流 反而使血管发生剧烈收缩(直径减小30%~50%),切断交感神经后不再引起反应[9]。
手阳明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I。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五行属金。《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阳明胃经。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手阳明大肠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34(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手阳明 [ 最后修订于2015/11/10 14:50:27 共49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8 19:23: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