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牖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天牖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天牖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天牖穴的定位 9 天牖穴的取法 10 天牖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天牖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天牖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脑血管的影响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牖 1 拼音

tiān yǒu

2 英文参考

Tiānyǒu TE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Celestial Window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ianyo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iānyǒu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天牖 汉语拼音 Tianyou 罗马拼音 Tienyu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Window 各

号 中国 TE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6 富耶氏 TR16 德国 3E16 英国 T16 美国 TB16

天牖为经穴名(Tiānyǒu TE16)[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1]。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1]。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4 天牖穴的别名

天听[2],天满(《西方子明堂灸经》)。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6 穴名解

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1]。

上部为天。牖指户,墙上通风采光的洞口,窗开旁曰牖,所以助明也。与天窗穴意同,有头窍之意。此穴在颈,其位高,有天之象,位居颈旁,如宫室之旁窗,故喻名天牖,能开通耳目壅塞之气。张志聪注:“牖,窗也,头面之穴窍,如楼阁大牖,所以通气者也。”[2]

7 所属部位

颈部[3]

8 天牖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牖穴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4]。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

天牖穴位于颈部外侧,颞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5]。

另说“完骨下,发际上一寸”(《备急千金要方》);“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风池下一寸,微外些”(《针灸集成》) 。

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肌肉)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骨骼)

9 天牖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卧位,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

正坐或俯卧位,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平下颌角,天容与天柱之间取穴[6]。

快速取穴:乳突后方直下平下颌角的凹陷处即是天牖穴[7]。

10 天牖穴穴位解剖

天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有耳后动脉及枕小神经。皮肤由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双重分布。皮肤厚而致密。皮下筋膜由脂肪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其结缔组织的纤维形成纤维刺,连于皮肤病与深筋(项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致密的项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针由深层的头夹肌,在颈深动、静脉升支的后方,入头半棘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和枕动脉分布[8]。

布有枕小神经和耳后动脉[5]。

11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牖穴具有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

天牖穴有清三焦郁热,祛经络湿邪作用[1]。

以文义揆之,天牖穴所治者,当为头面耳目颈项诸症也。有止痛利节、清头明目聪耳之功,主治头风耳聋,目中痛不明诸疾。[2]

12 天牖穴主治病证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等[1]。

天牖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痛、耳聋、瘰疬、项强[8]。

天牖穴主治目痛,目昏,目眩,暴聋,耳鸣,头痛,头晕,头风,面肿,鼻衄,不闻香臭,喉痹;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瘰疬;多梦;疟疾[6]。

天牖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瘰疬等[5]。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

其他疾病: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

132 灸法

可灸[1][6]。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天牖穴的配伍

天牖穴配人中、迎香、合谷治面肿[1]。

天牖穴配听宫、液门治耳聋[1]。

天牖穴配廉泉、合谷、翳风治喉痹[1][6]。

天牖配风池、太冲,治头痛[6]。

天牖配听宫、中渚,治耳聋[6]。

天牖配颈百劳、后溪,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肌痉挛。

天牖配睛明、太冲,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痛。

天牖配听会、四渎,有通络开窍的作用,主治暴聋。

15 特效

常用中指指腹轻轻 天牖穴,每次3~5分钟,对肩颈不适有良好的调理作用[7]。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针灸甲乙经》:肩背痛,寒热,瘰疬绕颈,有大气暴聋,气蒙瞀,头目不明,头颔痛,泪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风眩,喉痹,天牖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聪。主乳肿,缺盆中肿。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曲渎,主暴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类经图翼》:天牖穴不宜补,亦不宜灸,灸取令人面肿。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脑血管的影响

用动物做颅顶窗法,在解剖镜下观察电针 对脑血管的舒缩作用,电针 “水沟”、“天突”、“天牖”、“足三里”等时,弱 可使脑动脉血管充血(血管扩张20%~50%),强电流 反而使血管发生剧烈收缩(直径减小30%~50%),切断交感神经后不再引起反应[9]。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保持原样或经过整理以供参考的样品·标本 4 从受试物中获取用来化验或研究的材料·标本 5 中医学名词·标本 51 病因与症状的关系·标本 52 经络的标本 521 标本的内容 522 标本理论的应用 5221 近取法 5222 本部腧穴的应用 5223 标部腧穴的应用 5224 本部、标部穴的配合应用 53 疾病与治疗的主次关系·标本 54 运气学说的标本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标本 1 拼音

biāo běn

2 英文参考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llection [朗道汉英字典]

essa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xamp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xempla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rep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reparation [朗道汉英字典]

prep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mpl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p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PEC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pecime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anifestation and root cau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保持原样或经过整理以供参考的样品·标本

标本(specimen)是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矿物样品。如昆虫标本。

4 从受试物中获取用来化验或研究的材料·标本

标本(specimen;sample)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

毒理学中的标本(specimen)是指用于测试的受试物或从试验系统中获取的用来检验、分析获证保存的材料[1]。

5 中医学名词·标本

标本是个相对概念,也是一种主次关系。标本是关于事物主次关系的相对概念,“本”指主要方面,“标”指次要方面[2] 。

“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木下称作“本”,末梢称做“标”。

标本二词在中医学中很常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

从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

从疾病的新旧、原发和继发来说:旧病和原发病是本,新病与继发病是“标”;经络理论中,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为“本”,扩散于头身一定部位为“标”,以此阐明四肢与头面躯干之间气血运行的升降关系。

“本”— 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在四肢下部 ;

“标”— 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在头面胸腹上部。

十二经脉中,末梢与根本,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标”在上而“本”在下。人体头面胸背与四肢比较,其部位有上下之异,前者位置较高。因此,十二经脉中,“标”都在头面胸背等上部,而“本”则在四肢下部。

51 病因与症状的关系·标本

凡病因与症状,先病与后病,正气与邪气,病在内与病在外等,都有标本的关系。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的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2] ;以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2] ;从疾病的新病与旧病,原发与继发来说,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2] ;从疾病的部位来说,病在下、在内为本,病在上、在外为标。《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临证时需用标本关系分析病症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确定相应的治疗步骤。

52 经络的标本

经络在四肢者为本,在头面、躯干者为标(见《灵枢·卫气》)。十二经脉中,末梢与根本,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标”在上而“本”在下。人体头面胸背与四肢比较,其部位有上下之异,前者位置较高。因此,十二经脉中,“标”都在头面胸背等上部,而“本”则在四肢下部。

521 标本的内容

十二经标本的具体记载见《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是,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脉)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

足三阳标部在头面部:

足三阴标部在背俞及舌部:

手三阳标部在头面,与足三阳标部相通:

手三阴标部在胸部及背俞:

各经对背俞和募穴虽然举得不完全,但可以看出:各阳经都是以头面部之标,而各阴经主要以俞募穴为标;各阴阳经都是以四肢为本。本的部位不像“根”那样专指井穴 ,而是位置有高有低,范围较大;标的部位也不像“结”那样着重是指器官,而是指经气散布较广的部位。

十二经标本部位表:

522 标本理论的应用

十二经脉的标本理论,在诊断疾病性质及辨证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灵枢·卫气》说:“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标幽赋》说:“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都说明了经脉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重要作用。

又如《灵枢·卫气》在论标本证候治法时说:“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实)者绝而止之,虚则引而起之”。张介宾对此解释说:“此诸经标本上下各有所候,在下为本,本虚则厥,元阳下衰也;下盛则热,邪热在下也;在上为标,上虚则眩,清阳不升也;上盛则热痛,邪火上炽也。石者,实也,绝而止之,谓实者可泻,当决绝其根而止其病也。引而起之,谓虚宜补,当导助其气而振其衰也。”这是标本理论指导虚实证候补虚泻实的不同治法。

标本理论在取穴方面的应用,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说明临床取穴是多种多样的。

5221 近取法

病在标治其标,在本治其本,这是近取法,也是顺(从)取法。 远取法:

病在本反治其标,在标反治其本,这是远取法,也是逆取法。《素问·五常政大论》说:“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就是逆取法的应用。

5222 本部腧穴的应用

经脉的标本理论与根结理论有其一致性,共同阐述了经气在四肢与头身内脏之间的关系。四肢远端为根、为本,其腧穴特别是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能治疗头、胸、腹及内脏疾病。如:《肘后歌》说:“头面之疾针至阴”;“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标幽赋》说:“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立愈”。《四总歌》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都是本部腧穴的具体应用。

5223 标部腧穴的应用

十二经以人体头胸腹背为结、为标。

头面标部穴:能治疗头面、五官及脑的疾病。如:《通玄指要赋》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百症赋》说:“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胸腹背标部穴:以俞募穴为代表,对诊治胸腹内脏疾病有特殊重要意义。如:

取中府、肺俞、风门、膻中诊治肺的疾病;

取脾俞、食窦、章门、中脘诊治脾胃疾病;

取肾俞,关元、气海、维道诊治肾、肠、胞宫和下焦疾病。

此外,根据标本上下经气相互贯通的理论,上病可下取,下病也可上取,有取用头身部穴治疗四肢疾病,如《千金方》取神庭治疗四肢瘫痪;《外台秘要》取浮白治疗腿足痿软;《肘后歌》取风府医治腿脚疾患;《标幽赋》取魂门治疗四肢筋骨拘挛疼痛等。这些都是标部腧穴的具体应用。

5224 本部、标部穴的配合应用

标部穴与本部穴的配合是临床应用最广的配穴方法,如:

《百症赋》:“廉泉、中冲,舌下肿痛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以上均为一上一下,一远一近标部与本部腧穴相互配合的具体应用。

53 疾病与治疗的主次关系·标本

标本指病人的疾病与医生的治疗主次关系。《素问·汤液醪醴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王冰注:“言医与病不相得也……此皆谓工病不相得,邪气不宾服也。岂惟针艾之有恶哉,药石亦有之矣。”

54 运气学说的标本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串疮的病因病机 41 气滞痰凝 42 阴虚火旺 43 气血两虚 5 串疮的症状 6 串疮的诊断 61 初期 62 中期 63 后期 64 辅助检查 7 需要与串疮鉴别的疾病 8 串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气滞痰凝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方药治疗 8114 针灸治疗 812 阴虚火旺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方药治疗 8124 针灸治疗 813 气血两虚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方药治疗 8134 针灸治疗 814 肺肾阴虚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2 火针 833 挑治法 834 割治法 835 瘢痕灸 84 抗痨治疗 9 串疮患者日常保健 10 医案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串疮的方剂 2 治疗串疮的中成药 3 治疗串疮的穴位 4 古籍中的串疮 1 拼音

chuàn chuāng

2 英文参考

scrof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rvical scrof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denosis scrofulosa [朗道汉英字典]

crewels [朗道汉英字典]

king’s evil [朗道汉英字典]

lymphoid tuberculosis [朗道汉英字典]

scrofula [朗道汉英字典]

struma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串疮为病名[1]。见《辨证录》卷十三瘰疬门。即瘰疬[1]。

瘰疬(cervical scrofula)为病名[2][3]。是指以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窦道为主要表现的痨病[4]。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瘰疬俗称瘰子颈、老鼠疮[2]。又名鼠瘘、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5]。小的为瘰,大的为疬[5]。又因其所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各异,如生于颈前属阳明经者,名为痰疬;生于颈项两侧属少阳经者,名为气疬;生于腋下连及胸胁者,名为马刀侠瘿等[6]。瘰疬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以结核累累成串、溃后脓出清稀、疮口经久不愈为特征[6]。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并可串生,溃后脓液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

《薛氏医案·瘰疬》:“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发热,咽项强痛。”

《河间六书·瘰疬》:“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

串疮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4]。

4 串疮的病因病机

串疮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于颈、项、腑、胯之间[5]。

串疮多因体虚气郁、痰浊邪毒结聚经络所致[2]。

串疮常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以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日久痰湿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渐成虚损。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聚成核。

串疮多因肝气郁结,气滞痰凝,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日久结核溃烂,气血两虚,正虚邪恋[6]。

41 气滞痰凝

肝郁伤脾,脾不运湿,痰浊内生,阻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遂成瘰疬[6]。

42 阴虚火旺

肝郁化火,久则下烁肾阴,或素体肺肾阴亏,均可导致阴虚火旺,痰火日增,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6]。

43 气血两虚

若久病不愈,渐致结核溃烂,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正虚邪恋,难以祛腐生肌,致窦道经年不愈[6]。

5 串疮的症状

瘰疬多发于颈项及耳的前后,圆核累累如串珠[2]。临床见圆核三、五枚串生,位于一侧颈项及耳后,甚至连及胸腋[2]。

初生如豆,数目不等,不红不痛无热,渐大如李增大串生,坚硬但可推动[2]。

后期微觉疼痛,结块粘连,推之难移[2]。

将溃时皮色紫红,溃后流出脓汁,稀薄而夹有败絮样物,收口缓慢,常此愈彼溃,久难收口而形成瘘道[2]。

6 串疮的诊断

串疮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及腋窝等处者。

61 初期

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较硬,无疼痛,推之活动,不热不痛,肤似正常。可延及数日不溃。一般无全身症状。

62 中期

结块逐渐增大,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结块亦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块,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若液化成脓时,皮肤微红,或紫暗发亮,扪之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部分患者有低热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63 后期

液化成脓的结块经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脓液稀薄,或夹有败絮样坏死组织。疮口呈潜行性空腔,创面肉色灰白,疮口皮色紫暗,久不收敛,可以形成窦道。此时部分患者出现低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或出现盗汗、咳嗽、潮热等症:如脓水转稠,肉芽转成鲜红色,表示将收口愈合。

64 辅助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红细胞沉降可增快。脓液涂片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必要时可作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本病。

7 需要与串疮鉴别的疾病

失荣: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口腔、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固定不移;溃破之后如石榴样,血水淋漓;常伴头痛、鼻衄。

8 串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5]。后期以滋补肺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5]。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清毒饮[5]。

811 气滞痰凝

瘰疬·气滞痰凝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气滞痰凝,以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4]。

8111 症状

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腻,脉弦滑。

多见于瘰疬初期(结节期)。肿块坚实,全身症状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6]。

8112 辨证分析

情志内伤,肝气不舒,脾失健运,痰热内生,随经络循至颈部,痰凝气结而成结块;病在初期,尚未化热,故皮色不变,不热不痛;苔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

情志不畅,肝郁及脾,脾失健运,蕴湿生痰,阻于少阳、阳明经脉,聚而成块,故肿块坚实。此时正气未虚,邪势尚轻,故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6]

8113 方药治疗

治法:疏肝养血,健脾化痰。

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8114 针灸治疗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6]。

选穴: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肩井、天井、章门、丰隆、肘尖、阿是穴[6]。

随证配穴:若结核发于颈项两侧及腋下者,加翳风、足临泣。若结核发于颌下、项前者,加臂臑、大迎。若伴有胸胁胀痛者,加阳陵泉。伴脘痞纳呆者,加中脘、足三里。[6]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或加灸。

方义:取手少阳经合穴天井,以疏通三焦经气,开郁散结,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肩井可疏通少阳经气,以达行气散结化痰之功。章门为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的交会穴,又为脾的募穴,既能疏泄肝胆经气,又能化痰散结而消瘰疬,故《针灸甲乙经》载有:“章门主治马刀肿瘘”。丰隆能运湿化痰散结。肘尖是经外奇穴,为少阳经所过,用灸法可化痰通络,《疮疡经验全书》载有“肘尖治瘰疬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阿是穴疏通局部气血。[6]

812 阴虚火旺

瘰疬·阴虚火旺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4]。

8121 症状

结块逐渐增大,皮肤粘连,皮色暗红;全身见潮热、盗汗、咳嗽或痰中带血丝,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多见于瘰疬中期(脓肿期)。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伴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6]。

8122 辨证分析

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与虚火互结而成结块;阴虚火旺,则潮热;虚热迫津外泄,则盗汗;虚火伤肺络,故咳嗽,痰中带血丝;虚火内扰心神,则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肝郁日久化火,未得及时治疗,灼伤肾阴;或素患肺痨,肺肾阴虚,均可导致阴虚火旺,虚火煎液成痰,痰火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颌下等处,致结核日趋增大。湿痰属阴,其性粘滞,与虚火相搏,则结核皮色暗红而与皮肤粘连。阴虚火旺,虚热内蒸,迫液外泄,故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6]

8123 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降火。

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8124 针灸治疗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散结[6]。

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天井、少海、三阴交、太溪、百劳[6]。

随证配穴:若伴有潮热盗汗者,加阴郄、膏肓。兼见咳嗽者,加列缺、肺俞。[6]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6]。

方义:三阴交、太溪用补法以滋阴降火,乃“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天井用泻法,能清热化痰,散结消瘰。百劳为经外奇穴,少海为手少阴经穴,均用平补平泻法,能补虚降火除烦,止盗汗而化痰浊,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6]

813 气血两虚

瘰疬·气血两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舌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4]。

8131 症状

溃后或经切开后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或夹败絮样物,创面灰白,形成窦道,不易收口;兼见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胃纳不香;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多见于瘰疬后期(破溃期)。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6]

8132 辨证分析

气血不足,不能酿化为脓,故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头晕;脾失健运,则胃纳不香,精神疲乏;舌质红、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瘰疬久延,局部溃烂,脓水淋漓,久不愈合。此时邪毒已衰,正气已耗,气无所主,血无所生,阴阳俱虚,故虽疮破脓出,但脓出清稀,且夹有败絮样物。久病气血亏耗,形体失养,神气不充,故消瘦神疲。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均为气血两虚之象。[6]

8133 方药治疗

治法:益气养血。

香贝养营汤加减。

8134 针灸治疗

治法:补气养血[6]。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足三里、三阴交、膏肓、百劳、气海、膈俞[6]。

随证配穴:伴虚热者,加陶道、太溪[6]。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加灸[6]。

方义:足三里、三阴交,以加强气血生化之源。膏肓、百劳可疗诸病百虚。膈俞为血会,配气海补气血两虚。加灸气海、膏肓可振奋元气,扶正祛邪,祛腐生肌。[6]

814 肺肾阴虚

瘰疬·肺肾阴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结核累累成团块,移动性差,久则皮色转暗红,成脓溃破,脓稀薄,形成窦道,伴身体羸瘦,咳嗽痰红,潮热盗汗,口干颧红,遗精、经闭,舌质红,光亮少津,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4]。

82 外治法

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外用丹药或生肌散[5]。

初期局部结块处可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中期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可用千捶膏。若脓已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

后期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掺于药棉纳入溃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如肉芽红活,脓腐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如有空腔或窦道时,可用千金药线,也可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组织清除。

拔核疗法:适用于肿核较小,不能内消。体质尚好者。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盖贴于结块处,每3天1次,结核小的7天左右脱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将结块拔去。待结核脱落后,可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因所用药物有很大 性,故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结块较大而深在的,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或年老体弱的,均不宜使用本法。

8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其中火针与灸法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但火针针刺不宜太深,《针灸大成》有“切勿太深、恐伤经络”的记载,应慎之[2]。

对已化脓者,局部不宜直接针刺;对已破溃者,应配合外敷药物;久不收口者,局部配合温和灸,有利疮口收敛[2][2]。

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过劳[2]。

831 体针

取天井、百劳、肘尖等穴为主,瘰疬局部用隔蒜灸[2]。颈部瘰疬者加臂膈透曲池、手三里;耳项部瘰疬者加翳风、支沟、足临泣;腋下瘰疬者加肩井、少海、阳辅[2]。

直接刺入肿大的结块,配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等 。对已成脓的不宜应用。

832 火针

方一:火针加热后自结核正中刺入核心,每核1针,隔2~3日1次[2]。

方二: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结核点。按火针操作方法,每次选2~4穴,采用速刺疾出方法,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6]

方三:取病灶局部,肿块结节型者,于最早出现或最大结节肿块的上、中、下各刺1针,快刺疾出,刺入核心或基底部;肿块已化脓未溃者,用粗柄火针直刺病灶中心,使脓液尽快排出;已溃破者,在破口周边05cm处用火针浅围刺;有窦道渗出形成瘘管时,用相应长的火针直刺管腔。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6]

833 挑治法

方一:在肩胛下角以下的背部脊柱两侧寻找小米粒大,略高于皮肤的红色小点或压痛点,用粗针挑破并挑出皮下纤维样物的根[2]。隔3~5日1次[2]。

方二: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找寻结核点(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的即为结核点)进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进行挑治。

方三:取正坐位,从胸6~9旁开15寸的区间内寻找阳性反应点。常规消毒,局麻,用手术刀横向切开皮肤约05cm,再用消毒三棱针于切口处将白色纤维逐一挑断,直至脂肪处。术毕缝合切口,涂上碘酒,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间休1周。本法适用于结节期,皮肤有炎症者禁用。[2]

834 割治法

选膈俞、肝俞两穴,消毒后在局麻下用手术刀切开穴位表皮1~2厘米长,取出皮下脂肪少许,术毕缝合[2]。每周1次,每次1对穴[2]。

835 瘢痕灸

取瘰疬穴(定位:以患者中指末端至肘横纹长度为标准,从长强穴沿脊柱正中线向上量至标准长度的端点,再作垂直于该线的水平线,其长度以患者的口角间距为准,水平线左右等距,其端点即是瘰疬穴),按瘢痕灸法程序操作。用黄豆粒大小的艾炷5~10壮直接灸,灸后用硼酸软膏外敷,以防感染。每灸1次需间休2个月。[6]

84 抗痨治疗

进行正规抗痨治疗,持续1年左右。可口服异烟肼1~2年,或配合肌注链霉素1~2月。

9 串疮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精神愉快,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适当增加营养,忌食辛辣 性食物。

3.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

10 医案

例1.己巳岁,尚书王西翁乃爱,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曰颈项之疾,自有各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大抵颈项乃横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窜之势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针灸大成)

例2.张××,男,17岁。左颈项瘰疬急性发作,引起高热,肿块直径15cm。白细胞计数138×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85。患者神清烦闷,两脉弦滑,苔薄白。脉证合参为少阳风热与厥阴郁火互结而成。治疗:取手足少阳之会穴翳风、肩井,用泻法久留针,以疏风热而散郁火;再取经验穴百劳温针灸法,以散结通络。治疗8次,肿块软化并明显缩小,经2个疗程(每疗程针灸12次)治疗,肿块完全消失告愈。(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

11

目录 1 拼音 2 经穴别名·天听 21 天牖穴的别名 22 出处 23 穴名解 24 所属部位 25 天牖穴的定位 26 天牖穴的取法 27 天牖穴穴位解剖 271 层次解剖 272 穴区神经、血管 28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29 天牖穴主治病证 210 刺灸法 2101 刺法 2102 灸法 211 天牖穴的配伍 212 文献摘要 213 研究进展 2131 对脑血管的影响 3 经外奇穴名·天听 31 定位 32 主治病证 33 刺灸法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听 1 拼音

tiān tīng

2 经穴别名·天听

天听为经穴别名,即天牖[1]。见《针灸穴名解》。

穴位 天牖 汉语拼音 Tianyou 罗马拼音 Tienyu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Window 各

号 中国 TE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6 富耶氏 TR16 德国 3E16 英国 T16 美国 TB16

天牖为经穴名(Tiānyǒu TE16)[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2]。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2]。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21 天牖穴的别名

天听[1]。

2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23 穴名解

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2]。

上部为天。牖指户,墙上通风采光的洞口,窗开旁曰牖,所以助明也。与天窗穴意同,有头窍之意。此穴在颈,其位高,有天之象,位居颈旁,如宫室之旁窗,故喻名天牖,能开通耳目壅塞之气。张志聪注:“牖,窗也,头面之穴窍,如楼阁大牖,所以通气者也。”[1]

24 所属部位

颈部[3]

25 天牖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牖穴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4]。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2]。

天牖穴位于颈部外侧,颞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5]。

另说“完骨下,发际上一寸”(《备急千金要方》);“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风池下一寸,微外些”(《针灸集成》) 。

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肌肉)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骨骼)

26 天牖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卧位,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2]。

正坐或俯卧位,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平下颌角,天容与天柱之间取穴[6]。

27 天牖穴穴位解剖

天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有耳后动脉及枕小神经。皮肤由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双重分布。皮肤厚而致密。皮下筋膜由脂肪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其结缔组织的纤维形成纤维刺,连于皮肤病与深筋(项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致密的项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针由深层的头夹肌,在颈深动、静脉升支的后方,入头半棘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2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2]。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7]。

2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和枕动脉分布[7]。

布有枕小神经和耳后动脉[5]。

28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牖穴具有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

天牖穴有清三焦郁热,祛经络湿邪作用[2]。

以文义揆之,天牖穴所治者,当为头面耳目颈项诸症也。有止痛利节、清头明目聪耳之功,主治头风耳聋,目中痛不明诸疾。[1]

29 天牖穴主治病证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等[2]。

天牖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痛、耳聋、瘰疬、项强[7]。

天牖穴主治目痛,目昏,目眩,暴聋,耳鸣,头痛,头晕,头风,面肿,鼻衄,不闻香臭,喉痹;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瘰疬;多梦;疟疾[6]。

天牖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瘰疬等[5]。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

其他疾病: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

210 刺灸法 2101 刺法

直刺05~1寸[6][7][5][2],局部有酸胀感[6]。

2102 灸法

可灸[2][6]。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11 天牖穴的配伍

天牖穴配人中、迎香、合谷治面肿[2]。

天牖穴配听宫、液门治耳聋[2]。

天牖穴配廉泉、合谷、翳风治喉痹[2][6]。

天牖配风池、太冲,治头痛[6]。

天牖配听宫、中渚,治耳聋[6]。

天牖配颈百劳、后溪,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肌痉挛。

天牖配睛明、太冲,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痛。

天牖配听会、四渎,有通络开窍的作用,主治暴聋。

212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针灸甲乙经》:肩背痛,寒热,瘰疬绕颈,有大气暴聋,气蒙瞀,头目不明,头颔痛,泪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风眩,喉痹,天牖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聪。主乳肿,缺盆中肿。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曲渎,主暴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类经图翼》:天牖穴不宜补,亦不宜灸,灸取令人面肿。

213 研究进展 2131 对脑血管的影响

用动物做颅顶窗法,在解剖镜下观察电针 对脑血管的舒缩作用,电针 “水沟”、“天突”、“天牖”、“足三里”等时,弱 可使脑动脉血管充血(血管扩张20%~50%),强电流 反而使血管发生剧烈收缩(直径减小30%~50%),切断交感神经后不再引起反应[8]。

电针动物“天牖”穴组,可兴奋呼吸,提高血压,扩张脑血管,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2]。

3 经外奇穴名·天听

天听为经外奇穴名[9]。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31 定位

经外奇穴天听位于颈后部,枕骨下际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与乳突下凹陷连线之中点直下05寸处。左右计2穴。[9]

32 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天听主治耳聋[9]。

33 刺灸法

有。

1,一般放血疗法多用到的是三棱针进行面部相关穴位的一次性点刺的方式,并配合面部专用拔罐来进行放血,用这几种方式放血治疗就注定了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不然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2、放血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皮肤清洁和针具消毒等,非常容易造成肌肤伤口感染细菌,引起发炎等。

3、放血疗法中对放血角度、放血量、放血力度和速度以及针刺的深度、针具的选择以及尺寸等都有很高的要去,一旦出现丁点失误,很容易造成面部放血过多或者刺激到其他神经、组织等,带来难以想象的危机。

4、如果不是专业医师或者有经验者,请不要随便操作,以免意外事故发生。

扩展资料

一,使用针灸的穴位的推荐:

1,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

2,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也可用电刺激治疗机作电针治疗。

二,使用针灸的注意事项:

孕妇慎刺,一般妊娠前3个月禁刺,以免引起流产。在月经期间,亦不应针刺。

若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也不宜针刺。

美容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求美者,不宜针刺。

头面部禁刺穴位:中医古籍中记载头面部承泣穴、总会穴、脑户穴、神庭穴、玉枕穴禁用针刺。

扩展资料

有事没事扎针灸?别这样养生 人民健康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