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典籍有哪些种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佛教的典籍有哪些种类?,第1张

佛教的典籍有巴利语和梵语经典两大类,因此佛教文学也分为巴利语佛教文学和梵语佛教文学两大部分。巴利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是《佛本生故事》,梵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品“佛陀生平传记集”。

佛教的你可以看《地藏本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道教的有《道德经》,《南华经》。

佛在《楞严经》中说: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道教说的是归于自然,一切阴阳二气造,自然造万物。(其实自然又岂非是心念造化的境界? 编者加)修仙可以说是归于自然融入自然鸿蒙。道教没有归到自心本性,而是执着外物,心外求法。修仙非是正觉之道,仅仅是“人中炼心”虽得长寿,但不能脱离轮回生死。究竟解脱。

佛教说的是心,三世一切唯心造,心种念头,念头化境,如日思夜想。成佛即觉了自心本来清净真如法性。究竟解脱。

佛为根本皈依处,六道十生,三世一切,包括上帝(佛经中讲天道的帝王)亦在六道的天道,尚未出离生死六道,虽然福德深厚寿命无疆,所在天堂光辉庄严,然于无上道果则未及。不能究竟解脱。虽能教人仁爱大义获福无量,生于天堂,却不能教以无上法味,令得解脱。

广播爱种,爱满世间,能教人远离苦难,往生天道虽是大善!

而佛菩萨则能令众生觉了本来自性光明清净,根本无有厄苦烦恼颠倒妄想,又何需远离?再好的世间救助也只在苦痛之后,信佛念佛,忏悔罪过则能消宿业恶报,压根没有苦报,又何需求治呢?非只苦患,世间一切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只能说是弥补,救得一时一世,不能相救永远。而若用佛法正心,则能救千生万世乃至无量究竟解脱。老病死苦,源于生,生源于业力,业力源于取著境象,境象则由念想幻化,若迷于自心念影境象,再种念想,则念想又复化境。。。如此念境轮回辗转不息,烦恼生死无常轮回亦为不息。是名为苦,不觉悟则无有息时。人生福罪二报唯有心所生,如同日所思夜所梦,一切起心动念都将化作境像出来,这个镜像便是生生世世包括六道轮回十类众生乃至一切见闻受触皆是化出的境像,故而这一世当中的善人也有遭逢灾劫的时候,不善也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正如同居住在美好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恶梦,居住在恶虐的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好梦,梦皆由心念幻化,人一世的境像发生也非由此生的作为单一决定,但是也能影响。有时影响还很大很大,比如学佛修行。这种心念与境像的幻化是随缘的,所以不该抱怨“为什么有的善人遭厄,有的不善无灾”正如人不该抱怨“我过得这么好,你偏要化出恶梦!我过的这么差你偏要化出好梦!”境像的幻化皆与心念有关,非只一世的心念,而是无始以来的一切念想交织幻化,其间非是有谁主宰,而是一个“心”在作用,所以“心外无法”。佛法正是这个“心”的阐述,修行也正是了知觉悟一切本末究竟,原来一切皆是妄想妄生,从而究竟觉了幻灭一切妄想而实无妄想可灭,即为解脱而实无解脱者,本来觉了!”

清朝手抄佛经种类太多,需要区别对待。若是名家手抄本那就是古籍善本,并且是国家的重要文物,市场价值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以上。

若是普通的手抄本,需要看是否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凡是以上三点占任何一点,都可以归为古籍善本,若是三点全部占齐那么也是国家重要文物,起码值小几万。如果以上三点全都不沾边,那么这这种手抄佛经只能归为普通古籍,内容完整,装订考究,字体水平达标,品相完整者市场价值可以达到两百元左右。

(术语)宝生如来四亲近之第四,金刚笑菩萨也 。使一切有情诸根得无量之安乐悦意,故名常喜悦根。见金刚顶经一。

由于显教经典对宝生佛的誓愿、本生故事及佛刹等缺乏详细的记载,所以一般显教佛徒,很少以此一佛陀为供奉膜拜对象。在密教里,宝生佛也是在修法时观想的佛陀之一,象征大日如来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修行之德与福聚之德。

密教修法时,所观想的佛菩萨,各有一定的方位与颜色光明。依《瑜伽焰口》所载,宝生佛在南方世界其身赤色放大光明,手执摩尼宝。依密教经典《守护经》所载,宝生佛的印契是满愿印,即左手持衣角当心,右手仰掌。修法时,观想自身皆融成金色,此身即成宝生如来。并从顶上放金色光,现出无量金色菩萨,各各手中雨如意宝,光照南方恒沙世界。众生如遇此佛光,则所有愿求皆得满足。这种观想法,也象征宝生佛‘满足众生所求’的本愿。

古来认为此尊之形像与胎藏界五佛之东方宝幢如来相同,故认为此二尊同体。如本圆《两部曼荼罗义记》卷一即谓,南方宝生佛号为东方宝幢。又,《金光明经》 卷一、《观佛三昧海经》卷九、《陀罗尼集经》卷十等经所说四方四佛之中,‘南方宝相’相当于此一如来。《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则认为‘南方宝幢’也相当于此一如来。

根据世界各国佛教界共同认可的史料记载: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经典的结集共有四次。所谓“结集”,就是佛教徒举行集会,共同审定和编纂佛教经典。

第一次结集,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前举行的,因为洞窟的前边有一株七叶树,故起名为“七叶窟”。为了结集佛教经典,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第七日,大迦叶即决定于七叶窟前建筑精舍,在此召集并主持了首次集会,有500名阿罗汉参加,历时7个月,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阿阇世王为这次结集活动提供了一切费用。

第二次结集,在释迦牟尼逝世100年时,由长老耶舍召集举行,地点在毗舍离城,700名上座长老参加。这次结集主要是审定律藏。事前,东印度跋耆族的比丘提出了关于放宽戒律的十条新主张,如:可以接受金钱布施、可以储存盐姜、可以随意使用大小坐具、可以过午饮食、可以食后加餐、可以喝未发酵的棕榈酒,等等。经审定,宣布十事非法。其他多数僧人对此审定结果极为不满,另外召开万人大会进行结集,宣布十事合法。自此,印度佛教僧团分裂成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派。

第三次结集,释迦牟尼逝世后的第236年时,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召集1000名比丘参加,在华氏城举行结集。由于阿育王实行以“汤药、饮食、衣服、卧具”四事供养比丘,支持佛教发展的政策,外道为了追逐利养,大量混入佛门,导致佛法污染变质,邪见横行。这次结集,主要是剔除外道教义,统一各部派的不同意见,编写成了一部《论事》。

第四次结集,是释迦牟尼逝世500年之后的事情了。由胁尊者主持,500名阿罗汉参加,在迦湿弥罗城(今克什米尔)举行。主要是对三藏作注释,编成200卷的《大毗婆沙论》巨著,系统而又详细地总结了“说一切有部”的佛学基本理论。

此外,据《大智度论》、《金刚仙论》第典籍所述:在大迦叶于七叶窟前举行经典结集之时,文殊、弥勒等菩萨在铁围山令阿难诵出大乘经,称“铁围山结集”。《大唐西域记》又说:在第一次结集的同时,有数百千比丘于七叶窟外另行结集,诵出“经、律、论、杂集、禁咒” 五藏,称“窟外结集”。按照南传佛教所言:南传上座部曾在斯里兰卡举行过第五次结集,首次以巴利文将三藏记录成册。又称:南传上座部还有第六次至第九次结集。但这未能取得各国佛教界的共同认可。

            这两本书同样作为我国的经典著作,在我国的文坛之上是有着极高的地位的。因为知识改变命运,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掌握的多一点,总是有好处的。而在我国的文学史的发展之中,《六祖坛经》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但是在禅宗,佛法里面,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本书中所讲述的佛法禅意是用尽一生也很难完全领悟的。同样的,《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看似是一部讲述神话故事的小说,但是却也有极其深厚的佛法精髓蕴含在其中,唯有细细品味,才能明白。

      《六祖坛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白话文的书籍,由惠能大师所说,其弟子法海所记录的。在这本书中,详细的记录了惠能大师一生的佛法的禅意精髓。其中包括:唯心净土思想。指的是在这个时间,只有人们的内心是唯一的净土,因为只有心是可以做到纯洁无瑕的。还有:见性成佛,顿悟见性等佛法的精髓。修习佛法的人,主要在于修心,内心清净,纯洁不被世俗沾染,那么任何一个地方就都是佛门,都是清净之地。

       《西游记》的佛法都蕴含于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上,其佛法禅意和《六祖坛经》极为相似。主要就是,只要一心向善,一心向佛,那么不论身处在何地,都会置身于净土之中。取经的道路上,师徒四人的一路的艰难险阻,一路的行善,正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深刻的禅意。禅意是需要悟的,它不会在这本书中直接的写出来。但是一旦领悟出来,就会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