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的基本样式:卷轴装 蝴蝶装 经折装 包背装 线装
求解释?
卷轴装(scroll binding),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蝴蝶装,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
经折装,也叫梵夹装。图书装订方式之一。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
包背装,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的书口向外,竖放会磨损书口,所以包背装图书一般是平放在书架上。包背装图书的装订及使用较蝴蝶装方便,但装订的手续仍较复杂,所以不久即被另一种装订形式--线装所取代。
线装,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书”。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订书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封面。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讲究的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以资保护。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书笺,显得雅致不凡,格调很高。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31 组成 32 主治 33 止咳定喘丸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35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止咳定喘丸 1 拼音
zhǐ ké dìng chuǎn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Zhike Dingchuan Wan
22 标准编号WS3B050991
23 处方苦杏仁(炒) 60g 麻黄 60g 石膏 60g 紫苏子(炒) 60g 厚朴(姜制) 60g 陈皮 60g 甘草 60g **壳(蜜炙) 60g 茶叶 200g
24 制法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10~ 120g制 制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苦。
26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7 功能与主治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久咳不止。
28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2丸,一日 2~3 次。
29 规格每丸重 9g
210 贮藏密封。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31 组成杏仁3钱,麻黄3钱,石膏3钱,苏子3钱,川朴3钱,广皮3钱,甘草3钱,米壳3钱,松萝茶1两。
32 主治男妇痨病,伤风痰喘,胸闷咳嗽,昼夜不卧。
33 止咳定喘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开水送下。
3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
35 用药禁忌忌辛辣、油腻。
古籍中的止咳定喘丸 《痰火点雪》:[卷二传尸鬼疰]传尸疰病主方促)麦门冬(去心,一钱,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止咳定喘,去肺中伏火,补心气不足,诸血妄行,虚劳多热,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四]葶苈百十八歧,生角细长,盖甜葶苈也。通身肿满,苦葶苈,枣肉丸,双皮汤下。(验方第一。)水肿喘满,面赤烦渴,小
《顾松园医镜》:[卷一·礼集]草部肾四经。酒拌蒸。形长细坚,味甘不苦者为真,不宜入丸。〕清胃生肌,逐皮肤虚热,〔清胃中之虚热,则胃气
《寿世保元》:[卷一本草]药性歌括本文2023-08-08 19:40: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