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药治什么的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这个中药治什么的呢???,第1张

这个处方太杂啦。开方的大夫似乎想要解表通里,清热解毒,有古方防风通圣丸的意思,但改了许多。

防风通圣丸,出自中医古籍《宣明论方》,是金代名医刘完素著名的代表方之一。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酒蒸)、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生姜18味药组成。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方解方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共为主药;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热,以上共为辅药;火热之邪灼血耗气,故用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用汗、下、清、利四法俱备,上中下三焦并治,共奏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之功。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

清代名医王旭高度评价此方,谓:“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由于该方卓越的临床疗效,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清•雷少逸《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甚至民间俗语“有病无病,防风通圣”,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防风通圣散用途之广,集防与治于一体。近代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各路文献报道,可用于头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肺炎、哮喘、气管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顽固性瘙痒症、痤疮、面部蝴蝶斑、扁平疣、菌痢、热淋、肠痈、乳腺炎、脂肪肝、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糖尿病、前列腺炎、中风、脑梗、精神分裂症等符合上述证型疾病的治疗。

有药理研究发现,防风通圣丸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

结语可见中医药只要病机与药物的主治相投,抓住关键矛盾,对症施药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药物像一把双刃剑,有两面性,服用不当也会造成伤害,一定要谨慎行事,遇到问题多问、多查阅资料,也可网上浏览咨询。如对中医有兴趣,平时多看看有关中医古籍医论以及中药方剂方面的书籍,必有益处,久之,也许你也会成为半个“土郎中”,关键在于实践与心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薜息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乳根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乳根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研究进展 151 治疗乳腺增生 152 治疗早期房颤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薜息 1 拼音

bì xī

2 英文参考

Rǔgēn ST18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薜息为经穴别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即乳根[1]。

穴位 乳根 汉语拼音 Rugen 罗马拼音 Juken 美国英译名 Breast Base 各

号 中国 ST18 日本 18 法

国 莫兰特氏 E18 富耶氏 E18 德国 M18 英国 S18 美国 St18

乳根为经穴名(Rǔgēn ST18)[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2]。乳指 ,根即根部,穴在 根部,故名乳根[2]。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

4 薜息的别名

薜息(《备急千金要方》),气眼[3],胸薛[3]。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6 穴名解

乳指 ,根即根部,穴在 根部,故名乳根[2]。

乳,指 。根,指根底。穴当 下缘,以其所居位置而命名。[3]

7 所属部位

胸[4]

8 乳根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乳根在胸部,当 直下, 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5][6]。

乳根位子胸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2]。

乳根位于胸部,在第五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7]。

乳根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乳根穴的位置

乳根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乳根穴的位置(肌肉)

乳根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9 取法

仰卧位, 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

乳根位子胸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男性在 下1肋,即乳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相交处取穴;女性在 根部弧线中点处取穴[8]。

10 穴位解剖

乳根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腹外斜肌、第五肋间结构。有肋间动、静脉分支及第五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针经皮下组织, 至胸大肌及腹外斜肌, 前肌由胸前神经支配,后肌由肋间神经支配。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其深面,除胸内筋膜、胸膜和肺外,左侧穴位内侧有心包及其内的心脏,右侧则有膈、肝的上缘。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2]。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和肋间神经、动脉分布[6]。

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7]。

11 乳根穴的功效与作用

乳根有通乳化瘀, 宣肺利气的作用。

乳根有降逆定喘、消痈催乳的作用[2]。

乳根穴位于胸部足阳明经上,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本穴位于 根部,有理气活血、通经下乳之功,可治疗 病,是治疗 疾患及心前区疼痛的主穴[8]。

因乳根穴内对应于肺脏,又可治疗胸肺病[8]。

12 主治病症

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

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少、胸痛、咳嗽、呃逆[6]。

乳根主治胸肺、 等疾患:如胸痛、膺肿、咳逆、哮喘、乳痈、乳痛、乳少、呕吐、呃逆、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等[2]。

现代又多用乳根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等[2]。

乳根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以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7]。

乳根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乳汁少,乳痈,乳癖[8]。

主治乳痈、乳少等症,均用灸法[3]。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汁不足,乳腺炎;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08寸,直刺04寸[6]。

一般斜刺03~05寸[2][7],不宜深刺[7]。

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 。

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 [8]。

注意:不宜深刺[7],以免导致气胸[8]。

132 灸法

可灸[2][6]。

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禁直接灸[8]。

14 配伍

乳根配少泽、足三里,治产后乳汁不足[8]。

乳根配少泽、足三里、血海,有补益气血,化生乳汁的作用,主治产后乳汁不足。

乳根配膻中、少泽,治 肿痛[8]。

乳根配膻中、内关,治心前区疼痛[8]。

乳根配乳中、俞府,有降气化痰,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咳嗽痰哮。

15 研究进展 151 治疗乳腺增生

根据报道,选乳根配合屋翳、天宗、肩井等穴,呈25°向外斜刺15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732%[8]。

实验研究发现,刺乳根穴可以条件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2]。

152 治疗早期房颤

实验研究发现,针刺乳根穴,可使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房性早搏短期内相对减少,对早期房颤有一定的复律作用[2]。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胸乳下满痛,膺肿,乳根主之。乳痈,凄索寒热,痛不可按,乳根主之。

《针灸大成》:主胸下满闷,胸痛膈气,不下食,噎病,臂肿痛,乳痛,乳痈,凄惨寒痛,不可按仰,咳逆,霍乱转筋,四厥。

《医宗金鉴》:主治胸前肿,乳痈,小儿龟胸等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