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七味片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伤科七味片 1 拼音
shāng kē qī wèi pià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Shangke QIwei PIan
22 标准编号WS3B073791
23 处方马钱子粉 50g 红花 25g 延胡索干浸膏 140g 丁香 25g 大黄 50g 血竭 25g 三七 50g
24 制法以上七味,除马钱子粉外,其余红花等六味粉碎成细粉,与马钱子粉配 研,过筛,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淡棕色的片;味苦、微涩。
26 鉴别取本品 1片,研细,加水10ml,振摇片刻,滤过,取滤液 2ml,滴加 1 %铁氰钾溶液与1%三氯化铁溶液的等容混合溶液,即显蓝绿色。
27 检查除崩解时限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化或崩解外,其他应符合片剂项下有 关的各项规定(规定11页)。
28 功能与主治祛瘀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断血瘀。
29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2片,一日 3次。极量,一次 4片,一日 3次。
210 注意本品含有剧药马钱子,应严格按规定量服用。
211 贮藏密封。 注:延胡索干浸膏系取延胡索加水煎煮二次,每次 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取上 清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干燥,即得。
古籍中的伤科七味片 《江氏伤科学》:[秘传方]麝香膏去渣,又熬入片黄霜三味,又熬数沸,取起收拾,听用时加麝香、乳香、没药三味药末于膏上。《江氏伤科学》
《江氏伤科学》:[附录验方四则]跌打损伤膏验方药,先浸两三日,后入锅煎熬去渣,再入铅粉,用桑枝搅匀,扇至烟尽,候冷浸水中,愈陈愈妙。《江氏伤科学》
《要药分剂》:[卷八重剂]自然铜入肝经。为散瘀破积之品。(续筋接骨神药入血行血伤科要药)前论丹溪曰。自然铜世以为接骨之药。然此
《伤科汇纂》:凡例之无分两者,可因人变通,增减为用也。更有古方,药味分两与今不同者,尽皆详考群书,别其宜否而载之。一
《江氏伤科学》:[秘传方]接骨膏目录 1 拼音 2 《接骨图说》:马鞭散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摘录 3 《准绳·疡医》卷五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马鞭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马鞭散 1 拼音
mǎ biān sǎn
2 《接骨图说》:马鞭散21 处方
生地黄、蒲黄、马鞭草。
22 功能主治骨节疼痛。
23 摘录《接骨图说》
3 《准绳·疡医》卷五 31 方名
马鞭散
32 组成石楠藤、凉藤子、晚祥西、雪里开、马蹄金、铁马鞭、鬼腰带根。
33 主治马(疒皇)。
34 马鞭散的用法用量水煎,入酒和服。又用雪里开捣糟炒,缚之。又用樟树根皮、山枇杷根皮捣糟炒,缚之。
古籍中的马鞭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五]流注根天灯心狗骨子根真珠帘根草根上水煎,入酒和服。马鞭散治马KT。石楠藤凉藤子晚祥西雪里开马蹄金铁马鞭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马鞭草龙牙草(《图经》)、凤颈草。恭曰∶穗类鞭鞘,故名马鞭。藏器曰∶此说未近,乃其节生紫花如马鞭节耳。时珍
《证类本草》:[卷第十一]马鞭草马鞭草主下部疮。陶隐居云∶村墟陌甚多。茎似细辛,花紫色,叶微似蓬蒿也。唐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醋贴。)箬叶红蓝花苎根益母草金丝草大戟水仙根飞廉马鞭草漏芦荷根鸭跖草续断大蓟根薇衔火炭母泽兰地杨梅地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诸风部]大麻疯门主方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小接骨丹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性味 9 功能主治 10 小接骨丹的用法用量 11 附方 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小接骨丹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小接骨丹 1 拼音
xiǎo jiē gǔ dān
2 出处《陜西中草药》
3 拼音名Xiǎo Jiē Gǔ Dān
4 小接骨丹的别名活血丹、葎叶白蔹、七角白蔹
5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葎草叶蛇葡萄的根皮。秋季挖根;剥取根皮,晒干或鲜用。
6 原形态
落叶木质藤本。小枝光滑或偶有微毛。卷须与叶对生,分叉。叶互生,阔卵形,长宽7~12厘米,3~5掌状深裂,基部心形,具宽凹,边缘有粗齿,上面光滑,鲜绿色,下面有粉,光滑或脉上有微毛,叶柄长。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细,长于叶柄。花淡**;萼片合生成杯状;花瓣5;雄蕊5。浆果球形,径6~8毫米,淡**或淡蓝色;种子1~2粒。果期8月。
7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沟谷。分布东北及陜西、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
8 性味辛,热。
9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炎解毒,生肌长骨,除风祛湿。治跌打损伤,骨折,疮疖肿痛,风湿性关节炎。
10 小接骨丹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11 附方①治跌打损伤瘀血:小接骨丹研末,五分至一钱,温酒冲服。
②治疮疖:鲜小接骨丹适量,捣敷患处。
12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小接骨丹的方剂 劳伤药酒
五加5两,白花草1两,白龙须4两,木通根3两,接骨丹根5两,随手香3两,老颧草4两,碎补3两,红毛
玉龙散音:yùlóngsǎn《伤科汇纂》卷七:别名:接骨丹组成:人中白(醋煅7次)。主治:跌打损伤,昏晕
接骨膏踠折伤筋损骨,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每用2钱,以小黄米粥相和,摊在油单子上,裹伤折处,3日1易。制
牛膝丸如梧桐子大。《御药院方》卷六方之牛膝丸:别名:接骨丹组成:苁蓉(酒浸)1两,牛膝(酒浸)1两,防风
更多用到中药小接骨丹的方剂古籍中的小接骨丹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宜忌类]上部末药
上共为细末,每服,加麻油炒黄荆子三分,若重伤加接骨丹三分,酒调饱腹服下。轻伤只用接骨丹一分。一方加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修整法加棉纸数层,再以粉板夹好,过一二日换膏药,日进接骨丹两服。若遇热天用清茶洗净,勿令阻气。若胫骨别出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七气罂瓶愈久愈妙,必要取其朝天之得精华者,研末入药用。接骨丹绛雪园方∶七气罂口锉末、水飞一钱;古文钱,有半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总论]灸法,又用粉匣板,以长布什穿缚在腋下紧紧缚定,方服接骨丹。凡金井骨在胁下有损,不可夹缚,须捺平正,方用
《金疮秘传禁方》:秘传叶保太仙授接骨奇方临症口诀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仙拈集》卷四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 74 用药禁忌 8 《活人方》卷六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叶氏女科》卷二 91 组成 92 功效 93 主治 94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 95 加减 10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引《集验》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 104 加减 11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四妙散 1 拼音
sì miào sǎn
2 处方威灵仙(酒浸)15克 羊角灰9克 白芥子3克 苍耳(一云苍术)45克
3 制法上药研末。
4 功能主治治痛风走注。
5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克,水煎去滓,用生姜1大片擂汁,入汤调服。
6 摘录
《丹溪心法》卷四
7 《仙拈集》卷四 71 组成
花粉5钱,苦参5钱,皂刺49个(炒黄),土茯苓3斤。
72 主治疬核,不拘久近,已破或未破者。
73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共煎汤,当茶饮。
74 用药禁忌忌牛肉。
8 《活人方》卷六 81 组成川黄柏,茅山苍术(先以泔水润透,切片,晒干),向东桑皮(3种各分为2份,以1份用童便,以1份用酒,各浸透,晒干,炒微**),陈胆星各等分。
82 主治湿痰,风痹,筋骨拘挛,气虚体肥,经络酸麻疼痛。
83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3钱,早、晚空心以药酒吞服。
8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9 《叶氏女科》卷二 91 组成当归2钱,川芎1钱,白术1钱(蜜炙),黄芩1钱。
92 功效和血凉血,健脾安胎。
93 主治胎漏。
94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服。
95 加减如未效,加阿胶(炒珠)1钱。
10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引《集验》 101 组成骨碎补、制生姜、乳香、当归。
102 主治打破跌损内伤。
103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擂酒热服。
104 加减接骨,加自然铜。
11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111 组成白及半两,白蔹半两,木鳖子半两,桑螵蛸半两。
112 主治莲花痔瘘及鸡冠痔。
113 四妙散的用法用量上为散,汤磨乳香,调令稀稠得所,摊故帛上,贴之,次日连皮拆下,更无疮瘢。
古籍中的四妙散 《丹溪心法》:[卷四]痛风六十三上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一丸,温酒送下。四妙散痛风走注。威灵仙(酒浸,五钱)羊角灰(三钱)白
《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安胎上]胎漏。然亦不可使之多下,治宜和血凉血,健脾安胎,宜四妙散。益母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炒)川芎益母草黄芩
《金匮翼》:[卷六痹症统论]行痹。若其他风病而未入于阴者,则固不得谓之痹症矣。四妙散治行痹走注疼痛。威灵仙(酒浸,焙干,五钱)羯羊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忌热及相反药,上下皆同。治风湿相搏,腰脚疼痛。四妙散威灵仙酒蒸五钱,羊角灰三钱,苍术一钱半,白芥子
《医学正传》:[卷之四]痛风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骨伤科外治法 1 拼音
gǔ shāng kē wài zhì fǎ
2 英文参考External treatment for osteonosus and traumati
3 注解
骨伤科外治法是对伤病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除针拨、牵引、手术、理伤手法及正骨器外,常用外治法还有:
(1)敷贴。即将药膏或膏药贴附于损伤局部。膏药或药膏按其功用可分为消瘀退肿止痛类、舒筋活血类、接骨续筋类、温经通络类、祛风除湿类、清热解毒类、生肌拔毒长肉类等。
(2)掺药。是将药物碾成细小粉末直接掺在伤口上,或掺在软膏上敷贴患部的外治法,常用于止血收口、生肌长肉、去腐拔毒、温经散寒、清凉散风、祛寒散毒等。
(3)涂搽。即将药物制成液状药剂,直接涂搽或配合理伤手法使用于患部.常用的涂搽制剂有水剂,油剂、酒剂三种,多用于早期伤口感染,治疗跌打损伤或理筋手法时的局部涂擦,或用于闭合性新伤及陈伤旧患。
(4)洗涤。即将药物煎成汤液或用盐水等外洗伤口局部,适用于治疗开放性损伤。能达到清洁伤口、预防感染或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增生、促使伤口愈合的效果。
(5)熏淋。即将药物煎汤,乘热在患部进行熏蒸和淋浴,适用于坎组织损伤初期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者,或骨关节损伤后期,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者,或损伤而引起局部邪毒感染者。
(6)热熨。即将药物加热后用布袋装好,熨贴于损伤局部,适用于骨关节损伤时间较长,局部瘀血凝聚、肿痛不消者;或慢性腰腿痛、风湿关节痛等。近年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电热熨贴,适用于治疗一切骨关节损伤。
(7)药线。又称药条。是用桑皮、纱纸或棉纱捻成线条状外粘或内裹具有拔毒去腐功效约物以作腐蚀瘘管壁或引流脓液之用,适用于附骨痈疽、流注及骨痨形成的瘘管者。
(8)针灸.即使用针刺或艾灸人体相应穴位,从而治疗损伤的方法。
(9)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而达到治疗伤病的目的。适用于治疗软组织挫伤,肌肉、关节劳损,以及骨关节损伤后期。
古籍中的骨伤科外治法 《伤科大成》: 法摩者徐徐揉摩之。因损伤皮肤筋肉,肿硬麻木,而骨未有折断者。《伤科大成》清赵濂公元16441911年
《江氏伤科学》:[秘传方]续筋骨方(第二十二)土鳖血竭龙骨共等分,研细末唾调涂。《江氏伤科学》
《伤科大成》:[应用诸方]整骨麻药生南星(各五钱)晒脆为末,以烧酒和敷,任刀割接骨不知痛苦。《伤科大成》清赵濂公元16441911年
《伤科补要》:器具总论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伤科补要》清钱潢公元1808年
《伤科补要》:[器具总论]杉篱本文2023-08-08 19:55: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