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明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明堂简介,第1张

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明堂指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位于四围之中,凡朝会及各处祭祀、庆赏等大典皆于此进行。《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人体部位名·鼻·明堂明堂为人体部位名,指鼻。以其位居面部中央,故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人体部位名·鼻准·明堂明堂特指鼻准。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鼻尖、面王。是鼻前下端隆起之顶部。《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今解剖学名鼻尖。其色泽的改变可作为脾胃病变望诊的参考。针灸经 书·明堂明堂指针灸经 书。如《明堂图》《明堂经》等。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明堂明堂在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为明堂。《医说》:“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将人体经脉孔 称为“明堂图”或“明堂孔 ”。经穴别名·明堂明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穴。《太平圣惠方》:“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GV23,DU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上星穴的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穴名解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指头部。

详见百科词条:明堂 [ 最后修订于2017/2/16 22:44:56 共26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腰俞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髓俞穴的定位 9 髓俞穴的取法 10 髓俞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髓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髓俞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髓俞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髓俞穴研究进展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髓俞 1 拼音

suǐ shù

2 英文参考

Yāoshū GV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髓俞为经穴别名,即腰俞[1]。见《针灸大全》。

穴位 腰俞 汉语拼音 Yaoshu 罗马拼音 Yaoshu 美国英译名 Lumbar Locus 各

号 中国 G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 富耶氏 德国 LG2 英国 Gv2 美国 Go2

腰俞为经穴名(Yāoshū GV2[2],DU2[3]) 。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别名髓空(《针灸甲乙经》),背解(《针灸甲乙经》),腰户(《针灸甲乙经》),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针灸大全》),髓孔(《针灸资生经》),腰注(《圣济总录》),背鲜(《针灸学》(南京))。属督脉[2]。腰即腰部,俞即输注,此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腰俞[2]。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尿血,泄泻,便血,痔疾,癫痫,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秘,带下,经闭,遗精,淋浊,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

4 腰俞穴的别名

髓空(《针灸甲乙经》),背解(《针灸甲乙经》),腰户(《针灸甲乙经》),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针灸大全》),髓孔(《针灸资生经》),腰注(《圣济总录》),背鲜(《针灸学》(南京))。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6 穴名解

腰即腰部,俞即输注,此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腰俞[2]。

胁之下、胯之上为腰,居身之中。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变。输者,通达传送也。穴在脊椎第21椎节下间腰眼处,居腰部冲要之地,为腰部经气注输之处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谓:“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线循行之初步。由长强上行越过尾闾,透出荐骨之下,由此而上乃腰之分野,此处为腰之输气处,为全腰之俞。试将腰部扭转,本穴如户下枢轴(腰背督脉诸穴,皆具枢动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论,本穴能疏解腰部郁滞之气,故名腰俞。[4]

7 所属部位

骶骨[5]

8 髓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腰俞穴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6]。

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2]。

腰俞穴位于骶部,第四骶椎下,当骶管裂孔中[7]。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

9 髓俞穴的取法

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2]。

俯卧或侧卧,正当骶管裂孔中取穴。

俯卧或侧卧位,先按取尾骨上方的骶角,在与两骶角下缘平齐的后正中线上取穴[8]。

10 髓俞穴穴位解剖

腰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有骶中动、静脉分支。浅层主要布有第五骶神经的后支。深层有尾丛。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2]。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9]。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9]。

布有尾骨神经分支和骶中动、静脉分支[7]。

11 髓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腰俞穴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2]。

腰俞穴具有调经清热、散寒除湿的功效。

腰俞穴为腰的输气之所,主治腰髋疼痛、腰脊背不得回转等腰疾,有调肾气、强腰脊、明耳目之功。凡腰疾之转运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滞委楚之症,则非所宜,当求其罹病之本也。[4]

腰俞穴又与肾经沟通,腰部有疾,求之于肾,故俗称内肾为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户。养生家盘膝运腰时,以本穴为全腰柢础,左右前后反复盘旋,可使两肾生热,添命门之火。[4]

12 髓俞穴主治病证

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尿血,泄泻,便血,痔疾,癫痫,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秘,带下,经闭,遗精,淋浊,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

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2]。

腰俞穴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9]。

腰俞穴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麻木不仁;癫痫;腹痛,腹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便秘;月经不调,带下,经闭,遗精;淋浊,遗尿[8]。

腰俞穴主治腰脊痛,便血,泄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下肢痿痹等[7]。

治腰脊疼痛,脱肛,便秘,尿血,月经不调,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痔疮,淋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2][7][9]。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腰骶部[8]。

132 灸法

可灸[2][8][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7]。

14 髓俞穴的配伍

腰俞穴配长强治腹泻不止[2]。

腰俞穴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2]。

腰俞配长强、膀胱俞、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髋胯痛。

腰俞配环跳,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治冷风冷痹,髋部寒痛。

腰俞配照海,有益肾调经,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经闭,经少,小腹胀坠。

腰俞配悬钟,有强筋壮骨的作用,主治足痹不仁,足痿软不用。

腰俞配百会、大肠俞、承山,治脱肛[8]。

腰俞配大椎、身柱、神门,治癫痫[8]。

腰俞配环跳,治冷风冷痹[8]。

腰俞配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治腰脊强痛[8]。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举,腰俞主之。乳子下赤白,腰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痎疟。

《针灸大成》:主腰胯腰脊痛,不得俯仰,温疟汗不出,足痹不仁,伤寒,四肢热不已,妇人月水闭,溺赤。

《针灸聚英》: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

16 髓俞穴研究进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心俞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心俞穴的定位 10 心俞穴的取法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心俞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心俞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心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率的影响 182 对胃肠的影响 18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8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85 治疗心绞痛 186 治疗心律失常 187 治疗癫痫 188 治疗冠心病 18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1810 治疗多寐症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心俞 1 拼音

xīn shù

2 英文参考

Heart 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n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īnshū BL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xī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心俞 汉语拼音 Xinshu 罗马拼音 Hsinshu 美国英译名 Heart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15 富耶氏 V15 德国 B15 英国 B15 美国 BI15

心俞为经穴名[1](Xīnshù[2]BL15) 。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心俞是心的背俞穴[1]。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4 心俞穴的别名

心念(《灸法残卷图》)。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心俞在五焦(椎)之间。

6 穴名解

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为人体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又是“任”与“容”的意思。《广雅·释亲》:“所以任物谓之心。”任,是容纳负载之意,故心亦谓之“容”。《广雅·释诂》:“心,容也。” 心,神所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气之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气之君也。”血之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血。”《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诸血皆属于心。”形之主,《淮南子·精神》:“心者形之主。”智之舍,《管子·心术》:“心者,智之所舍也。”心不任物,则神不出,气无君,血无帅,形无主,智无舍,而气血失调,惊狂错乱诸症作矣,责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3]

7 特异性

心俞是心的背俞穴。

8 所属部位

背部[4]

9 心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心俞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5]。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心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心俞穴[6]。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

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该穴深部为第五肋间隙。肋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的规律为:在肋间隙后部,即肋角内侧,血管、神经位于每一肋间中间,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间动、静脉和神经进入肋间内肌和最内肌之间,紧贴肋沟前行,为肋骨下缘所保护,其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动脉、静脉和神经。所以针经肋间结构时,应注意避开肋间血管和神经,但不能伤及其胸腔内相对应的胸膜腔、肺及肝。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脉、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5和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通过[5]。

12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心俞穴具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功效。

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的作用[1]。

心俞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3]。

心俞穴与督脉之神道平[3]。心藏神,为心脏之俞,其治为有关心脏近旁诸症,以及食道气道诸病,如心悸、偏瘫、狂痫、神乱、胸闷、目、健忘等[3]。

心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旁,与心脏内外相应,是心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再者根据“阴病取阳”之理,故取阳经的心俞能治疗心脏病[8]。

心主血脉,主藏神,乃神明之府,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心,故取本穴也能治疗神志病[8]。

心肺同居于上焦,故取心俞也可治疗肺脏病[8]。

13 心俞穴主治病证

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心俞穴主治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9]。

心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咳嗽,吐血,盗汗[10]。

心俞穴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5]。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1]。

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绞痛、冠心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肋间神经痛等[1]。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1]。

斜刺05~08寸[7][10],局部有酸胀感[10],可沿季肋到达前胸[10]。

注意:因本穴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心脏[10]。

142 灸法

可灸[1][7]。

少用灸法[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心俞穴的配伍

心俞配巨阙,为俞募配穴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绞痛。

心俞配神门、三阴交,有调心脾,宁心神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惊悸,梦遗。

心俞配太渊、孔最,有清肺热理肺气的作用,主治咳嗽,咯血。

心俞配内关、太渊,治无脉症[10]。

心俞配内关、神门,治心律不齐[10]。

心俞配大陵、百会、合谷、太冲,治癫狂痫[10]。

心俞配神门、肾俞、百会、三阴交、内关,治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神经衰弱)[10]。

16 特效

心俞穴可缓解心惊气促、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症状[6]。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五椎下间主肝热。

《外台秘要》:主心痛,与背相引而痛。

《针灸大成》:主呕吐不下食。

《针灸甲乙经》: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泪出悲伤,心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

《循经考穴编》:心家一切邪热,唇口破裂,心血不能入肝,在上妄行,在下便血。

《外台秘要》:主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

18 心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率的影响

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心俞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增加,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强心排血量,从而有益于心脏和整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动物的“心俞”和“内关”观察,针后心电图T波、ST段明显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时间短,从而证实了电针心俞和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182 对胃肠的影响

针后对牵拉胃肠所引起的痛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18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针后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支气管哮喘发作停止或显著减轻。

18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针刺心俞、肝俞具有明显增强红细胞受体携带或消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具有持续效应,可达24 h以上。

185 治疗心绞痛

用电针心俞、内关、厥阴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常规针刺,得气后带电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症状改善显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心电图改善显效4例,好转6例,无变化20例。

186 治疗心律失常

以心俞、内关腧穴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每穴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结果:显效1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

187 治疗癫痫

以心俞为主埋线治疗癫痫626例。经治疗后1年未发作者为痊愈,316例,占5048%;发作次数减少者222例,占3514%;无效88例,占1408%。总有效率为8562%。

188 治疗冠心病

针刺心俞穴可调整冠心病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缓解周围血管紧张性,降低心排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搏量和冠状动脉供血量,从而解除心绞痛等临床症状[1]。

温灸心俞、厥阴俞等治疗44例,对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均有不同等治420例,有较好疗效。对心电图有一定改善。

18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针刺心俞穴可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1]。

1810 治疗多寐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