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萆薢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萆薢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萆薢的功效与主治 11 萆薢的用法用量 12 萆薢的化学成分 13 《中药大辞典》:萆薢 131 出处 132 拼音名 133 萆薢的别名 134 来源 135 原形态 136 性状 137 化学成份 138 萆薢的药理作用 139 性味 1310 归经 1311 功能主治 1312 萆薢的用法用量 1313 注意 1314 附方 1315 各家论述 1316 备注 1317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萆薢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萆薢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萆薢 1 拼音

bì xiè

2 英文参考

yam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Dioscoreae Hypoglauc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oison ya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萆薢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 的干燥根茎[1]。

4 拉丁名

Rhizoma Dioscoreae Hypoglauc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poison yam (《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萆薢的别名

粉萆薢[1]。

百枝、竹木、白菝葜、硬饭团、山田薯[2]。

7 来源

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萆薢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或绵萆薢D. Septemloba Thunb福州薯蓣D futschauensis Vnine的根茎[2]。

8 产地

萆薢主产浙江、湖南、广东等地[2]。

9 性味归经

萆薢味苦,性平;入肝、胃、肾经[2]。

10 萆薢的功效与主治

萆薢具有祛风,利湿的功效,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小便不利,淋浊,白带,乳糜尿[2]。

萆薢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湿浊,祛风湿的功效。用于湿热浊邪上蒸所致瞳神紧小,目赤如鸠眼等眼病。

11 萆薢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12 萆薢的化学成分

粉萆薢含薯蓣皂苷(Dioscin)等[2]。

13 《中药大辞典》:萆薢 131 出处

《神农本草经》

132 拼音名

Bì Xiè

133 萆薢的别名

百枝(《吴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论》),赤节(《名医别录》),白菝葜(《日华子本草》),粉萆薢(《本草从新》),金刚、硬饭团(《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山田薯、土薯蓣(《泉州本草》),麻甲头(《广东中医》5(11):500,1960)。

134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135 原形态

①粉背薯蓣,又名:黄萆薢、黄山姜、土黄连、黄薯。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茎横生,近于地面,竹节状。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波状,叶片干后近乎黑色,下面常盖有白色粉状物。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单生成2~3枝簇生于叶腋,花序基部的花通常2~3朵集在一起,至花序的顶端通常单生;雄花雄蕊3,开放后药隔变宽,退化雄蕊3,有时存在,常与发育3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状,单生,很少双生,雌花花被6,子房下位,退化雄蕊呈花丝状,柱头3裂。蒴果成熟后反曲下垂,翅宽超过长度或近于等长,表面栗褐色,成熟后顶端开裂。种子四周围以薄膜状的翅,通常两两迭生,着生于每室的中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②叉蕊薯蓣,又名:蛇头草。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茎横生,竹节状。茎纤细,左旋。单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波状,叶面干后黑色,很少呈灰褐色,下面灰褐色;叶柄短于叶片。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单生或2~3枝簇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长卵圆形,**,雄蕊3,药卵形,开放后药隔变宽,常为花药的1~2倍,呈短叉状,退化雄蕊3;雌花序穗状,单生,很少双生;雌花花被6,卵圆形,退化雄蕊丝状,子房下位,长圆柱形,柱头3裂。蒴果,翅顶端稍宽大,表面栗褐色。种子扁卵圆形,栗壳色,具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于山坡疏林下或林缘。分布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③山萆薢

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根茎横生,类圆柱形,作不规则分歧。茎纤细,高很少超过2米,有纵沟。叶互生,心形至三角状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有时呈浅波状,基出脉7~9条;叶柄长于叶片。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总状或圆锥花序,1至数个腋生;雄花有柄,有苞片及小苞片各1,花被片6,长圆形,其中3片较宽,雄蕊6;雌花序穗状或圆锥状,单生,很少复生。蒴果,翅顶端稍宽,表面栗褐色;种子着生于每室中央的基部。种子扁平,卵形,上端翅宽于种子1倍以上。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多生于疏林或竹林下,沿山沟潮湿处。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④纤细薯蓣,又名:白萆薢、铁菱刚、白姜、白薯、白连。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茎横生,竹节状。茎左旋,长圆柱形。叶互生,基部叶有时3~4片轮生;叶片卵状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呈微波状,边缘有明显的啮齿,叶脉通常7条,很少为9条;叶柄与叶片近于等长。雄花序穗状,单生于叶腋;雄花单生,无柄,苞片卵形,小苞片披针形,花被碟形,裂片6,长圆形,雄蕊3,药隔宽约为花药的1/2,不发育雄蕊3,退化为棍棒状;雌花序穗状,单生;花被裂片6,披针形,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柱头3分叉。蒴果具3翅,翅半月形,长约28厘米,宽约13厘米,顶端近于平截或微凹,表面栗褐色,成熟时顶端开裂;种子每室2枚,具膜状的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多生于山坡疏林下、较阴湿山谷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

136 性状

①粉萆薢

为植物粉背薯蓣或山萆薢等的干燥根茎。切片厚约1~3毫米,边缘不整齐或有棕黑色的外皮;切片表面黄白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及不规则的**筋脉花纹,对光照视,极为显著。质坚实有弹性,易折断。无臭,味甘淡。以身干、色黄白、片大而薄、有弹性、整齐不碎者佳。

主产于浙江。广东、广西亦产。

②棉萆薢

为植物纤细薯蓣或叉蕊薯蓣等的干燥根茎。商品多为纵向或斜切圆片,大小不等,厚约2~3毫米。外皮灰**较厚,周边多卷曲。切片表面浅黄白色,粗糙有筋脉。质柔软,易折断。无臭,味微苦。以身干、色白、片子厚薄均匀者佳。

主产于浙江、湖北等地。

137 化学成份

山萆薢根茎主含薯蓣皂甙,尚含纤细薯蓣甙、薯蓣皂素毒甙A(以上皂甙的甙元都是薯蓣皂甙元),山萆薢皂甙、约诺皂甙、托克皂甙元1葡萄糖甙等皂甙。薯蓣皂素毒甙是山萆薢中的杀虫成分。从根茎中分离得到的甙元有:薯蓣皂甙元,含量12%(江苏产)、21%(浙江产)、135%(江苏宜兴产);托克皂甙元,含量006%(江苏产)、009%(浙江产)、032%(江苏宜兴产);雅姆皂甙元,含量004%(扛苏产)、010%(浙江产);约诺皂甙元;考盖皂甙元和衣盖皂甙元。另还分离出少量25异螺甾3,5二烯,可能是水解时薯蓣皂甙元的脱水产物。地上部分分离出约诺皂甙元、托克皂甙元、考盖皂甙元。地上部分除种子外,各部都含相当量的游离的约诺皂甙元和托克皂甙元。地下部分有痕迹的游离的薯蓣皂甙元,其他都成皂甙。种子中含托克皂甙元,其甙元几乎全成为皂甙存在。雌花中分离出薯蓣皂甙元、约诺皂甙元、托克皂甙元和衣盖皂甙元。雄花中分离得到薯蓣皂甙元、约诺皂甙元、托克皂甙元和考盖皂甙元。

纤细薯蓣根茎含纤细薯蓣甙和薯蓣皂甙。浙江产的根茎含薯蓣皂甙元103%。

叉蕊薯蓣根茎含薯蓣皂甙元和少量雅姆皂甙元。昆明西山产的根茎含薯蓣皂甙元22%、淀粉2059%、粗蛋白质1435%、鞣质13%,粗纤维素116%。

薯蓣皂甙元可作为合成皮质酮的原料。

138 药理作用

山萆薢根茎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薯蓣皂甙、克拉塞林甙还有抗真菌作用。

苏联产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兔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甙有拟胆堿样作用,能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并能升高血糖,对抗小鼠的化学性惊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肠等各种组织的通透性。

139 性味

苦,平。

①《神农本草经》:"苦,平。"

②《名医别录》:"甘,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微酸。"

1310 归经

入肝、胃、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脾、膀胱经。"

②《本草纲目》:"入足阳明、厥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肾、膀胱三经。"

1311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①《神农本草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②《名医别录》:"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者血,老人五缓。"

③《药性论》:"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④《日华子本草》:"治瘫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⑤王好古:"补肝虚。"

⑥《滇南本草》:"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

⑦《本草纲目》:"治白浊,茎中痛,痔瘙坏疮。"

1312 萆薢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1313 注意

肾虚阴亏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薏苡仁为之使。畏葵根、大黄、柴胡牡蛎、前胡。"

②《本草经疏》:"下部无湿,阴虚火炽,以致溺有余沥,茎中痛,及肾虚腰痛,并不宜服。"

③《本草备要》:"忌茗、醋。"

④《本经逢原》:"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小便频数,大便引急者,误用病必转剧。"

1314 附方

①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频数,虽不白浊,亦能治疗: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温服,食前。(《杨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

②治小便频数:川萆薢(洗)为细末,酒和为丸如柄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盐汤、盐酒任下。(《严氏济生方》萆薢丸)

③治小肠虚冷,小便频数:牛膝(酒浸,切,焙),续断、芎藭各半两,萆薢二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汤下四十丸;或作汤,入盐煎服亦得。(《圣济总录》牛膝丸)

④治小便;昆浊:鲜萆薢根头刮去皮须,每次二两,水煎服。(《泉州本草》)

⑤治阴痿失溺:萆薢二钱,附子一钱五分。合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⑥治腰痛,脚气:破故纸(生)、续断,木瓜干、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锉,姜制炒断丝)各一两,萆薢二两。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盐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⑦治小肠气及腰痛:萆薢、杜仲(酥炒去丝)、葫芦巴(生脂麻炒)、破故纸(炒)、小茴香(盐水浸一宿)各一两,胡桃仁(汤去皮)二两。各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酒送下,或盐汤亦可。(《瑞竹堂经验方》喝起丸)

⑧治脚气肿痛,不能动履,不论寒热虚实,久病暴发皆可:萆薢五钱,黄柏、苍术、牛膝、本瓜、猪苓、泽泻、槟梅各二钱。水二大碗,煎一碗。每日食前服一剂。(《本草切要》)

⑨治丈夫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捣筛。每旦,温酒和服三钱匕,增至五钱匕。禁食牛肉。(《广利方》)

⑩沧风寒湿痹,腰骨强痛:干萆薢根,每次五钱,猪脊骨半斤合炖服。(《泉州本草》)

⑾治肠风,痔漏:萆薢、贯仲等分。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服。(孙用和)

1315 各家论述

①《本草纲目》:"萆薢,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雷敦《炮炙论》序云:囊皱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漩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杨仪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薢分清饮,正此意也。又杨于建《万全护命方》云: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便茎内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腑愈加干竭,甚则浑身热,心躁思凉水,如此即重症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热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水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不饮酒者,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又因色伤而然,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水浸少时,以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

②《本草通玄》:"萆薢,胃与肝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入肝搜风,故能理风与筋之病。入胃祛湿,故能理浊与疮之病。古人或称其摄溺之功,或称其逐水之效,何两说相悬耶不知闭蛰封藏之本在肾,气强旺则收摄,而妄水亦无容藏之地,且善清胃家湿热,故能去浊分清也。杨氏萆薢分清饮,正合此意。"

③《药品化义》:"萆薢,性味淡薄,长于渗湿,带苦亦能降下,主治风寒湿痹,男子白浊,茎中作痛,女人白带,病由胃中浊气下流所致,以此入胃驱湿,其症自愈。又治疮痒恶厉,湿郁肌腠,营卫不得宣行,致筋脉拘挛,手足不便,以此渗脾湿,能令血脉调和也。"

④《本草思辨录》:"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痿、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伸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萆藓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萆薢者,所以驱风寒湿也。"

⑤《本草正义》:"萆薢,性能流通脉络而科筋骨,入药用根,则沉坠下降,故主治下焦。虽微苦能泄,而质轻气清,色味皆淡,则清热理湿,多入气分,少入血分。《神农本草经》主腰背痛,乃肾有湿热,浊气不去,而腰膂为之疼痛,非肾虚无湿之腰痛,所可浑同施治。强骨节者,宣通百脉,湿浊去而正气自强,非能补益以助其强固,此药理之至易辨者。杨氏有萆薢分清饮,专治湿热淋浊,正是此意,惟方中有益智仁,温而且涩,性正相反,不能并列,殊有误会。濒湖《本草纲目》谓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立说甚允。然又谓杨氏此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云云,则与萆薢性情,两相背谬。《神农本草经》又主风寒湿周痹,颐谓惟湿热痹著,最为合宜,若曰风寒,必非此苦泄淡渗者,所能幸效。又治恶疮不瘳热气者,岂非为湿与热蒸之主药乎《名医别录》谓主伤中,亦惟脾为湿困者宜之,决非补中之药。又治恚怒,颇不可解。又谓阴萎失溺,则湿热闭结者,亦有萎躄不仁、溲溺不利之症,必非可以起虚痿。又谓治老人五缓,关节老血,则语太浮泛,且与萆薢真性,不相符合,何可轻信。不谓缪仲淳因此二语,竟谓此物为补益下元之要药,又谓甘入脾而益血,以渗泄利湿之效用,而说到补阴上去,不如石顽《本经逢原》,谓古人或称摄精,或称利水,何其两说相悬,不知湿浊去而肾无邪热之扰,肾气自能收摄,颇能窥见玄奥也。甄权谓主冷气顽痹、腰脚瘫缓不遂、男子肾腰痛、久冷。按此即周痹阴萎之症,然惟湿热为患。乃宜此药,甄氏冷气久冷之说大误。甄又谓治肾间有湿,膀胱宿水,是也。而今本濒湖《本草纲目》引此二句,脱一湿宇,乃作肾间有膀胱宿水,遂令人无从索解,王好古谓补肝虚,亦不可训。尤奇者莫如《日华本草》,竟谓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头旋痫疾,中风失音云云。"

1316 备注

同属植物福州薯蓣的根茎,亦作棉萆薢入药,产于福建。

另有红萆薢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和土茯苓等的根茎,在云南、四川等地亦作萆薢使用。另详"红萆薢"条。

1317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弱视的病因 41 斜视性弱视 42 屈光参差性弱视 43 屈光不正性弱视 44 废用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45 先天性弱视或器质性弱视 5 弱视的临床表现 51 视力和屈光异常 52 分读困难 53 弱视只发生在幼儿 54 弱视只发生在单眼视病人 55 固视异常 6 弱视的中医辨证分型 61 禀赋不足证 62 脾胃虚弱证 7 弱视的治疗 71 中心注视性弱视 72 旁中心注视弱视 721 增视疗法 722 光栅 疗法 73 红色滤光片疗法 74 压抑疗法(penalization) 75 弱视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弱视的穴位 2 治疗弱视的方剂 3 治疗弱视的中成药 4 弱视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弱视 1 拼音

ruò shì

2 英文参考

amblyop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mblyop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弱视(amblyopia[1])为病名[2]。是指以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单眼或双眼远视力低于09且不能矫正为主要表现的眼病[3]。

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者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与其病变不相适应的视力下降和不断矫正或矫正视力低于09者均为弱视,可以发生于一眼或两眼。弱视中最重要的为斜视性弱视,半数以上的弱视与斜视有关,从症状上来看,斜视为眼位异常,弱视是视力异常。两者关系如马车的两个轮子,屈光不正则象车轴,它粘结著两个车轮。弱视可以形成斜视,斜视可以导致弱视。弱视除与斜视有关的斜视性弱视外,尚有屈光异常、屈光参差等所形成的弱视。有屈光异常者不能得到矫正,就是增加照明或增强注视目标的对比度时,往往也不能使视觉得到改善。

4 弱视的病因 41 斜视性弱视

发生在单眼,患儿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常见于四岁以下发病的单眼恒定性斜视患者,其由于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斜眼的视觉冲动,长期抑制形成弱视,视觉抑制和弱视只是量的差别,一般为斜眼注射时可以解除抑制,而弱视则为持续性视力减退。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42 屈光参差性弱视

因两眼不同视,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清晰度不同,屈光度较高的一眼黄斑部成像大而模糊,引起二眼融合反射 不足,不能形成双眼单视,从而产生被动性抑制,两眼屈光相并300D以上者,屈光度较高常形成弱视和斜视。以至被动性和主动性抑制同时存在。弱视的深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有关,但与注视性质有关,旁中央注视者弱视程度较深,这类弱视的性质和斜视性弱视相似,是功能性的和可逆的。临床上有时也不易区分弱视是原发于屈光参差,还是继发于斜视,此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配戴眼镜,可以预防。

43 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为双眼性,发生在高度近视、近视及散光而未戴矫正眼镜的儿童或成年人,多数近视在600D以上,远视在500D以上,散光≥200D或兼有散光者。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并无双眼物像融合机能障碍,故不引起黄斑功能性抑制,若及时配戴适当眼镜,视力可逐渐提高。

44 废用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在婴儿期,由于上睑下垂,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因眼睑手术后遮盖时间太长等原因,使光 不能进入眼球,妨碍或阻断黄斑接受形觉 ,因而产生了弱视,故又称遮断视觉 性弱视。

45 先天性弱视或器质性弱视

由于出生时黄斑出血,导致锥细胞排列不规则,在婴儿出生后双眼形成以前发生,因而预后不好。有些虽然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能查出明显的病变,目前仍认为属器质性病变,因现有检查方法不能发现,此型为恒定性弱视,治疗无效。

5 弱视的临床表现 51 视力和屈光异常

弱视眼与正常眼视力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有的病人主诉视力下降,但客观检查,视力仍然10或12。这可能是患者与自己以前视力相比而感到视力下降。此外,可能在中心窝的视细胞或其后的传导系统有某些障碍,有极小的中心暗点,自觉有视力障碍,而在客观上查不出。

如果弱视眼无器质性改变,而其视力在001以上,02以下者,多伴有固视异常。

弱视与屈光异常的关系,远视眼占的经重多,+200D轻度远视占弱视的377%,近视出现轻度弱视的多,故弱视与远视程度高者有密切关系。

斜视性弱视的重度弱视光斜视比外斜视多见。可能由于内斜视较外斜视发病要早的缘故。

52 分读困难

或称拥挤现象。

用相同的视标、照明度和距离检查视力时,视标的间隔不同所测的值示不同。分读困难是弱视的一个特征。

分读困难就是弱视眼识别单独视标比识别集合或密集视标的能力好。即对视力表上的单开字体(如E字)分辨力比对成行的字要强。

分读困难的原因有多种说法:认为长期持续的存在着斜视致使锥体细胞群发生局限的轴向变化。看视标呈现向一侧歪扭变形而与其方向的视标相重。

53 弱视只发生在幼儿

双眼弱视是出生后至9岁期间逐步发展形成的。在此发展时期若出现斜视或形觉丧失等原因可导致缔视。9岁以后即使有上述原因也不会发生弱视。

54 弱视只发生在单眼视病人

若交替使用两眼者不会发生弱视。

55 固视异常

弱视较深者由于黄斑固视能力差,而常以黄斑旁的网膜代替黄斑作固视。偏心固视是指中心窝外固视,其形成的学说很多,但其表现有中心凹旁固视、周边固视、黄斑旁固视、游走性固视。

6 弱视的中医辨证分型 61 禀赋不足证

弱视·禀赋不足证(amblyopia with constitutional insufficiency pattern)是指禀赋不足,以胎患内障术后或先天远视、近视等致视物不清,或兼见小儿夜惊,遗尿,舌质淡,脉弱为常见症的弱视证候[3]。

62 脾胃虚弱证

弱视·脾胃虚弱证(amblyopia with spleenstomach weakness pattern)是指脾胃虚弱,以视物不清,或眼睑下垂,或兼见小儿偏食,面色萎黄无华,消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便溏,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为常见症的弱视证候[3]。

7 弱视的治疗

根据弱视程度和注视性质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下:

71 中心注视性弱视

一致主张采用主导眼全遮盖法即传统遮盖法(conventional occiusion),强迫弱视眼注视,并嘱在家做些描图、穿针、穿珠子等训练(精细目力的工作),以促进视力提高。

72 旁中心注视弱视

各家意见不同,有些学者主张仍用主导眼遮盖法,认为弱视眼经强迫作注视眼后能自动改变旁中心注视为中心注视,并增进视力。亦有学者主张手术前宜先使旁中心注视转变为中心注视。才能在术后保持正视位,采用的方法有:

721 增视疗法

采用有闪光装置的后像镜,以强光束照射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假黄斑),闪光 前以镜中直径为3度或5度的黑色圆点遮住黄斑区,不使黄斑受强光照射,然后嘱病人看白色屏幕上黑色“+”的中心点,待产生负后像,即见一照亮的中心被一暗圈围绕着,借以训练正常黄斑注视功能,经多次治疗后,将旁中心注视转变为中心凹注视,以达到增视的目的。治疗期间弱视眼必须遮盖,直到中心凹注视重新建立,待视力增至06~07时,可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训练或手术矫正眼位后进行训练。

722 光栅 疗法

不同空间频率的黑白条纹或手术矫正眼位后进行训练。 治疗机,最容易使视觉神经轴突得到活化。

治疗机有一个旋转的光栅,上方置一块透明图案板,让患儿遮闭健眼在描绘趣味图案的过程中接受背景潜在的光栅 ,使视兴奋,达到治疗效果,治疗后不必遮盖健眼。

73 红色滤光片疗法

由于典斑区锥状细胞对红光较敏感,因此在弱视眼镜上加一红色滤光胶片(波长620~760mm),同时遮盖主导眼,能促使旁中心注视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当注视性质转变后,可取消红胶片,继续用传统遮盖法治疗。

游走性和黄斑旁注视眼用红胶片疗法尤为适宜。

74 压抑疗法(penalization)

1958年Psandl和Pouliquen分别介绍此法。治疗原则是利用光学及药物方法减弱主导眼视力,同时促进弱视眼的功能,因无需遮盖,患儿容易接受,常使用的方法有下列数种:

1抑制主导眼看近:方法是主导眼每日滴1%阿托品,戴矫正镜片,弱视眼戴过矫+200D镜片,迫使弱视眼单独进行阅读或做近工作,适用于严重弱视,有或无旁中心注视者。

2抑制主导眼看远:方法是主导眼每日滴1%阿托品,戴过矫+300D镜片,只能看近,弱视眼戴矫正镜片,迫使单独看远,适用于轻度弱视或防止弱视复发及治疗异常视网膜对应。

3选择性压抑:方法是主导眼点阿托品,戴矫正镜片,弱视眼给过度矫正+200D,采用双光镜片,促使看近并消除调节性内斜视,适应症是弱视已基本纠正,但有调节性集合过程看近时有内斜者。

4交替压抑:方法是配二付眼镜,一融使右眼过矫+300D,另一副使左眼过矫+300D,不滴阿托品药水,每日交替换戴眼镜,适应症为双眼视力已基本相等,但异常网膜对应尚未纠正者;或因某种原因暂不能进行手术者,对年幼儿童斜视初期可预防弱视和发生异常网膜对应。

75 弱视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1无效:包括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一行者。

2进步:视力增进二行及二行以上者。

3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9者。

4痊愈:经过三年随访,视力保持正常者。

注:若有条件,可同时接受其他视功能训练,以求恢复双眼单视。

8

长江三峡之巫峡的神话故事:

巫峡的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

据唐广成《墉城集仙录》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狂章、虞余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立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神女峰。

扩展资料:

巫峡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十二峰之外,还有众多的险峰异壑,令人目不暇接。苍峡连彩霞,出峡复入峡。

巫峡是三峡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

巫峡名胜古迹众多,除有十二峰外,还有陆游古洞、大禹授书台、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悬崖绝壁上的夔巫栈道、川鄂边界边域溪及“楚蜀鸿沟”题刻,还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纤痕等,无不充满诗情画意。滋润了历代迁客骚人的生花妙笔,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章。

—巫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