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用先生来称呼从事哪一职业的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用先生来称呼从事哪一职业的人,第1张

《曲礼 》 儒家最早用先生称呼老师

我国古代有一敬称词,至今还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使用着。那就是“先生”。“先生”这个词顾名思意,就是指先出生在世的人,也就是年长者。同时,“先生”一词,也用来指教师。后来“先生”一词又被用作对一般人的敬称,这种用法,多少有点客气的味道。另外“先生”一词,被人们称呼丈夫。 “先生”指老师首先出现在《礼记》

在元明以前的古汉语里,使用比较多的敬词是“子”。除了直接称“子”外,古人用敬称词还有“夫子”像孔子就有时被直接称为“夫子”。古人常常在人的姓氏后面直接加上“子”字,作为敬称和美称。像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等。为什么古人的敬称和美称都爱用“子”字呢?可能是因为“子”字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位。十二地支之首,自然有始尊之意。当然这是一家之言。

古人有姓有名,此外还有字。姓、名、字三者结合,构成我国古代姓名的结构体系。旧说古婴儿出生三个月或百日后由父亲或祖辈、师长、亲友当中的长者命名。按周制,贵族子弟男二十、女十五为成年,可以正式参加社交活动。据《礼记》载,周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由尊长代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以表业已成人,可以作为父母,故古籍中常有“待字闺中”,“尚未字人”的说法。这样古时男子成年后,就有名有字,但二者又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和不同的使用场合。《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命名用以自称,表示谦虚,命字是用来给朋友呼唤的,表示客气,名除自己、尊长称呼外,神圣不可侵犯,凡尊亲、君上、圣人之名都要讳言。字是由名孳乳而来,是用以表德的,不用讳言。对晚辈及地位卑贱的人只称名不称字,谦称自己时用名不用字,尊称别人时用字不用名,这大概是“字以表德”的缘故。这种称字、称名表现尊卑关系的办法一直沿用到后代。假若我们不明了何为古人之名,何为古人之字,则必然会出尊卑颠倒、上下不分的差错。

字是名的增衍和延伸。《说文》:“字,孳也。”《白虎通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说明古人字与名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古人取字有哪些特点呢?

一、“字”“名”意义相联

这种命字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1、同义互训。如颜回字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渊水也。”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明、亮同义。孟郊字东野,野、郊同义。韦庄,字端已,端、庄同义。白朴,字太素,朴、素同义。再如杜甫字子美,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陶元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曹操字孟德,孙楚字子荆,文天祥字宋瑞,高启字季迪,方东树字植之。

2、反义相对。如楚公子黑肱,字子皙,“皙,人色白也”,黑与白相对。曾黠,字皙,《说文》:“黠,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再如,韩愈字退之,王绩字无功,晏殊字同叔,朱熹字元晦,王念孙字怀祖,今人洪深字浅哉。

3、连义推想。秦百里视字孟明,视者,察也,由此推想到明了。鲍照字明远,由光照推想到远方。张九龄字子寿,由九龄想到长寿。李煜字重光,由煜想到重光照耀。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由观赏想到游玩。周密字公谨,由周密想到严谨。张炎字叔夏,由炎热推想到夏天。唐寅字伯虎,因地支寅与生肖虎相应。再如关羽字云长,是由羽毛而推想到云的。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由云而联想到云中的龙。苏轼字子瞻,轼,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扶轼可向前看,相应。苏辙字子由,辙,车轮压出的痕迹,与“由”义联。

4、辨物统类。如宋公子段字子石,段读为碫,为磨刀石,属石类。李璟字伯玉,璟为玉的光彩,属玉类。范泰衡字宗山,泰山、衡山都属于山类。蔡琬字季玉,琬为没有棱角的圭,而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上圆下方玉器,因此琬属玉类。周鼎字伯器,鼎是古行烹煮用的三足两耳器物,属器类。孟子名轲字子舆,轲、舆同属车类。萧君圭字君玉,圭属玉类。

5、成语贯串。如魏哲字知人,本“知人则哲”。钱谦益字受之,本“满招损,谦受益”。孔尚任字季重,本“任重而道远”。杜审言字必简,本“审言必简”。晏殊字同叔,本“殊途同归”。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克柔”为“以柔克刚”的反串。

二、“字”“名”字形相关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取字时尽量使字与名因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而联系起来。途径有四:

1、字为名的分解。如谢翱字皋羽,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王晔字日华。

2、字为名的省写。叶湜字子是,秦桧字会之,顾媚字眉生,王士禛字子真,吴敬梓字文木,阴铿字子坚,孔子的儿子鲤,字伯鱼,李巘字献之,何汝霖字雨人,黄淼字水心。

3、字为名的加辞。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元恭字显恭,李白字太白,宋濂字景濂,李玉字玄玉,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曾朴字孟朴。

4、字与名完全相同。如庚仲容字仲容,田承嗣字承嗣,崔载字载,孟浩然字浩然,杨砺字砺,王僧孺字僧孺,今人杨振武字振武。

三、“字”有明显标志

1、字前加“伯(孟)、仲、叔、季”或字后加“父(甫)”。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常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长子称伯(庶长子另称为孟),次子称仲,以下称叔,幼子称季。字的后面有时加“父”或“甫”表示美称。用这种办法构成的男子字的全称共三个字,形式为“伯某父”。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有时也可以省去排行,如禽父、尼父、羽父等。

秦汉以后用这种方式取字渐变为字前加排行和字后加“父(甫)”两种形式。分别举例如下:

伯+字。如: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蔡邕字伯喈,孙策字伯符,陈子昂字伯玉,张旭字伯高,李璟字伯玉,刘基字伯温,唐寅字伯虎,李开先字伯华,梁辰鱼字伯龙,沈璟字伯英,袁宗道字伯修,钟惺字伯敬,刘熙载字伯简,李宝嘉字伯元,王守仁字伯安,王引之字伯申,杨枢字伯机。

孟+字。班固字孟坚,曹操字孟德,张载字孟阳,曾朴字孟朴,杨基字孟载,王绂字孟端。庶长子加“孟”,嫡长子加“伯”。

仲+字。孔子名丘字仲尼,王充字仲任,孙权字仲谋,王粲字仲宣,何逊字仲言,钟嵘字仲伟,高适字仲武,钱起字仲文,王建字仲初,张元斡字仲宗,袁宏道字仲郎。

叔+字。嵇康字叔夜,晏几道字叔原,张炎字叔夏,杨锐字叔峤,李芾字叔章,王修字叔治,王珪字叔玠,王蒙字叔明,王逸字叔师。

季+字。贺知章字季真,王之涣字季陵,高启字季迪,孔尚任字季重,李纯字季山,王鸿绪字季友。

字+父(甫)。王安石字介甫,王回字深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陈亮字同甫,归有光字熙甫,茅坤字顺甫,刘大櫆字才甫,王昶字德甫,王恂字敬甫,王衍字夷甫,李濂字川父。

汉以后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表排行的字。如元、长、大、次、幼、稚、少、小等,它们一般也用在字前。如:陶渊明字元亮,王昌龄字少伯,元结字次山,李贺字长吉,王禹偁字元之,杨亿字大年,秦观字少游,朱熹字元晦,辛弃疾字幼安,戴叔伦字幼公,陈鸿字大亮,王世贞字元美,胡应麟字元端,袁中道字小修,葛洪字稚川,洪亮吉字稚存。

2、字前加美辞。

这些美辞主要有表尊老的,表称谓的,表身份的,表形象的,表德性的,表行为的,表赞叹的等等。

常用的美辞有公、君、卿、美、景、令、文、玄、彦、德等。如郭璞字景纯,干宝字令升,鲍照字明远,江淹字文通,谢眺字玄晖,薛道衡字玄卿,刘备字玄德,凌蒙初字玄房,丘迟字希范,刘勰字彦和,刘长卿字文房,张籍字文昌,罗隐字昭谏,杜荀鹤字彦之,林逋字君复,柳永字耆卿,苏洵字明公,司马光字君实,张耒字文潜,周邦彦字美成,吴文英字君特,周密字公谨,吴敬梓字文木,吴承恩字汝忠,李珣字德润,李恒字德卿,杨泉字德渊,杨修字德祖。

3、字前(或后)加助词。

常用的助词有可、以、之、如、若、斯、也、又、哉、犹等。如毛奇龄字大可,郑党民字以道,元稹字微之,王若虚字从之,元和问字裕之,李东阳字宾之,徐弘祖字振之,方东树字植之,韩愈字退之,聂夷中字坦之,梁启超字卓如,洪深字浅哉,冯梦友字犹龙,王渊字若水,李卫字又玠,李在字以政。

4、字前(或后)加“子”。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遍的方式之一是字前加“子”,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美称。如端木赐字子贡,冉求字子有,颜回字子渊,仲由字子路,司马耕字子牛,公孙乔字子产,狐偃字子犯,伍员字子胥。

汉以后男子取名仍相沿袭这种习惯。如刘向字子政,司马迁字子长,杨雄字子云,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阴铿字子坚,庾信字子山,王勃字子安,张九龄字子寿,杜甫字子美,张志和字子同,柳宗元字子厚,蒋防字子征,张先字子野,宋祁字子京,曾巩字子因,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王士禛字子真,袁枚字子才。以上为字前加“子”。字后加“子”较为少见,如张衡字平子,张岱字宗子,孙子龙字卧子,王佐字宣子,王济字武子。

四、“字”的字数固定,以二言为常

古人取名常用单字,古人取字却很少用单字。因此,字是单字的较为少见。如屈原名平字原,管夷吾字仲,枚乘字叔,颜之推字介。古人取字常用二言,大概是怕用单字容易造成重字,且二言容易表达自己的伦理态度和理想追求,正所谓“字以表德”。上面所列古人的字均为二言,且几乎没有重字现象。

以上所说是古人取字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及时、准确地辨明古人的名与字,并能通过对古人名、字关系的探讨,加深对古人称谓的理解,避免出现刘备自称“玄德”曹操自称“孟德”的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古人修身养德、敬人正已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中国有许多别的称谓:

1、赤县神州

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2、华

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

第二种说法是:“华”含有红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为华。

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省略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3、中华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5、华夏

中国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当时的商朝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6、 禹城·禹迹·禹甸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一个叫大禹的人去组织大家治理水灾。据说,禹治水后,按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来世代相传下来称中国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传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古书《淮南子·地形》又记: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以九州的意思还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区等许多名字。

8、海内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周围都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

古代关于我的称呼是:

1、余和予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

2、吾和我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朕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4、昂

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5、侬

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扶桑、倭国-日本

高丽、新罗-朝鲜

安南、交趾、占城-越南

暹罗-泰国

扶南、真腊-柬埔寨

天竺、身毒-印度

波斯-伊朗

大食-阿拉伯帝国

天方-麦加

大秦-罗马帝国

满刺加-马六甲

淡马锡-新加坡

吕宋—菲律宾

南掌—老挝

爪洼-印度尼西亚爪洼岛

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

椤伽、锡兰-斯里兰卡

榜葛剌-孟加拉国

罗刹、斡罗斯-俄罗斯

大西洋国—西班牙

红毛国、和兰—荷兰

勃泥—文莱

骠国—缅甸

琉球—琉球群岛

溜山—马尔代夫

古代不同时代对女子的称呼:

一、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在古代,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二、中华女性称谓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越南——安南

  菲律宾——吕宋

  马来西亚——柔佛 / 马六甲

  文莱——泥国

  朝鲜 / 韩国:Korea

  中国古称:乐浪 /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高丽

  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 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中国古称:扶桑 / 倭奴 / 东夷 / 海东 / 东洋 / 东瀛

  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 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Japan 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中国古称:瓯越 / 占婆 / 林邑 / 环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汉朝设置交趾郡。唐朝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 Malay 半岛的大部分。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国古称:安息

  来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 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Iran为其转音。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其实 Persia 并不单只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称为 Persia 。)

  俄罗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辅罗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联

  中国古称:罗刹

  来源:9世纪下半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诺曼人在东斯拉夫人地区建立基辅罗斯大公国。斯拉夫人把来他们称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 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 Rocia 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时期,Oroccia 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苏联曾是俄罗斯最强大的历史时期。

  西班牙:Spain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这里野兔出没,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语 Shaphan)。渐渐的,转换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尔图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本来翻译成波秋歌更为恰当

  意大利:Italy

  中国古称:大秦

  来源:古希腊人殖民到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 Italoi。后来罗马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拉丁语 ltalia,并用它作为意大利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