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百兵称号
百兵称号有很多种。
俗话说:“刀为百兵之帅(百兵之胆),剑为百兵之君,枪为百兵之王,棍为百兵之祖(首)。”
不过其中只有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是有古籍出处的。其他的可能出自现代评书或小说。
程冲斗说:“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器难敌也”,“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此”。
《手臂录》中写道:“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不知者曰:血战利短器。夫敌在二丈内,非血战乎?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营巷战,宜用刀鞭棒耳。至于弓弩鸟铳之发,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诸天数。二者虽更长于枪,而非所畏也。”
《手臂录》中提到了枪面对各种兵器都有破解方法,以致可以出现“诸器遇枪立败”的情况。
现代有一项兵击运动。参与者穿着护具使用各种兵器对打。长枪总是能取得非常巨大的优势,在兵击圈胜率极高。因为它兼具了一寸长一寸强的特性,却又不失灵活。甚至连只练过一个月长枪的兵击新手都能在兵击单挑中击败练了多年刀剑的老手。日本同样有“剑道三倍段,长枪九倍段”的说法(日本刀剑不分)。
兵击时,单刀进枪总是九死一生。
可以发现,许多在古籍中使用其他兵器的武将,在正史中也是用的枪。例如在《隋唐演义》中使用双锏的秦琼,在《旧唐书》中被记载的是“跃马负枪而进”,将太宗命令刺杀的骁将锐卒刺于万众之中。其实在中国古代,鞭锏锤这类钝器一般是单手用的副武器,像李元霸其实就是《隋唐演义》的虚构人物了。
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方天画戟的吕布在正史中的武器其实是长矛。他在《汉末英雄记》中被记载的是“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在《后汉书》中则被记载:“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正史中程咬金也是用的槊。
一些人可能会说,矛和槊也不是枪啊。其实唐朝官方典籍《唐六典》和明朝重要兵书《武备志》都将枪作为对矛槊的统称。例如,《武备志》说:“历考诸说则矛槊矟皆枪之类也。”也就是说,长矛和被许多人认为是马战神器的槊其实都是枪的一种。
除此之外,其他的百兵之称号基本找不到古籍出处,属于民间流传。
十八般武艺有将刀放在首位的做法,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刀是十八般武艺之首。正确的解释其实是,十八般武艺分九长九短,刀为“九短之首”,枪为“九长之首” 。而且这个“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是近代戏台出现的,是戏台上的说法,不大适合用于讨论实战方面。
中国传说中的鬼王是钟馗。
钟馗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神之一,后来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他的主要职能是捉鬼。
相传,中国的唐朝(618-907年)时期,皇帝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游后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许多办法都没治好,皇帝非常着急。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宝,皇帝愤怒地斥责小鬼。这时突然出现一个戴着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并吃到肚子里。
皇帝问他是谁,大鬼回答说:臣本是终南山进士,名叫钟馗,由于皇帝嫌弃我的长相丑陋,决定不录取我,一气之下我就在宫殿的台阶上撞死了,死后我就从事捉鬼的事。
扩展资料:
钟馗的最早原型,源于商代成汤右相伊尹。成汤死而伊尹摄政,放逐了太甲,自立为天子,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伊尹化为恶鬼,遂为钟馗。钟馗的形象往往是相貌奇丑,能吃鬼,才高八斗,因为曾经担任过成汤右相。
伊尹,乃奴隶出身。传说成汤的妃子采桑于空桑,忽见桑林河中飘来一木盆,内有一婴儿,遂收养之,取名“伊尹”,伊尹长于庖人之所,从小聪明伶俐,才高八斗,成汤很是喜欢,立为右相。伊尹助成汤革命,灭夏桀,劳苦功高,才高八斗,因此,伊尹也是魁星的代表。
伊尹为右相,为开国功臣,才高八斗,逐渐变得自高自大起来,他曾经为丞相,又当上了成汤孙子太甲的师保,他见太甲不遵从成汤拟定的大政方针,流放了太甲,软禁于桐宫。后来太甲密谋除掉伊尹,潜出桐宫,杀伊尹,商朝大政遂归于太甲。
传说伊尹被杀,怨气很大,化为恶鬼,终日不散,是为钟馗,伊尹在地府不服,整日鸣冤,伊尹自认为身为成汤右相,才高八斗,有功于商,为何被杀沦为恶鬼?天帝不忍,封其为钟馗,专司食鬼。
明嘉靖年间,沿海地区倭患大起,日本浪人联合大明当地走私商、海盗,“联舟数百,拥众数万”,组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这些日本浪人手持锋利的长倭刀,赤裸着身体,骠勇善战,人数虽少,却让大明朝头疼不已。长江南北,数千里的沿海地区,倭寇登陆后,明军不能抵敌,他们便一路上破城入郡,横行无忌,“贼至必焚毁室庐而烟焰数十里,劫杀人民而死亡动数千人”,以至于当时的江南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停耕废织,稼稽失时”。
(倭寇,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时,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区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通称,除日本海盗外,还有大明当地的海盗和走私商加入,主要在沿海地区劫掠百姓,从事中日地区的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中称日本为倭国,故将这些海盗集团称作”倭寇“。)
▲《倭寇图卷》中的倭寇形象,发型是典型的半月形,上身着单衣,下身赤裸,光着脚,仅有兜裆布遮羞。
孤军深入,装备简陋,却还能令盔甲武备,样样齐全的明军节节败退,这支入寇的倭寇军队的战力可想而知。据记载,当时入境的倭寇,手持的武器多是长倭刀,即是日本刀,另外还有长枪和弓箭,火器也有,不过很少,一般都是明朝”海盗王“王直和一些有势力的走私商人的队伍中,才装备有少量火绳枪,像这些曾经深入内陆的小股倭寇军队,不见其有使用火器的记载。
▲万历朝鲜之役(壬辰倭乱)时,日本的火器相比较同时期的明朝仍处于劣势。
铠甲方面,真正的日本倭寇大多都是浪人,在日本分裂时期,居无定所,又穷困交加,方才在日本势力的指使下,入大明掠夺。所以装备简陋,就算在入大明后,有王直等明朝海盗势力的资助,但仍是不改原貌,多是裸身而战,有载,倭寇“战士身无甲,冬夏一花布衫,下短裤轻捷如飞”,“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而明朝军队中人人皆有的甲胄,在倭寇中,只有头目才有资格穿戴,“一先锋衣红锁金短袄”,“贼首号二大王者,躯干魁桀。戴铜兜鍪,衣铜甲,束生牛皮。”
▲14世纪初,日本南北朝分裂,失败的南朝势力不甘心,就组织浪人入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劫掠,以图东山再起。
这群倭寇,人数少,战力高,号令严明,再加上他们所乘坐的海船多是小船,水战虽然无用,但快速灵活远胜明军战船,《日本图纂》有载:“日本造船与中国异……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横风、斗风,行使便易,数日即至也。”故此,倭寇以此几点优势,孤军深入大明,让明军难以招架。明朝历经过倭患的官员郑若曾,在他编撰的《筹海图编》中这样记述倭寇的一天,鸡鸣即起,由头目为首,确定下劫掠之处,便立下队伍、队长,多者不过三十人,少者仅有二三人。每小队相去一二里,便以吹海螺为号,各自队伍中只要听到,就依照命令或救援,或助战。劫掠结束后,将该地以火焚之,等暮色至即乘船回返,各队献上所劫财物,不可私匿。
▲倭寇入大明时,势力尚弱,皆因和大明当地海盗、走私商势力勾结,才致使”倭寇“日益壮大,难以根除。
不仅号令严明,进退有法,倭寇在对明军时还异常狡猾。遇到小股明军,倭寇便多以伏击为主,遇到明朝大军,便以游击战术迎敌,若不敌,就乔装打扮,”多效吾民装束,又类吾军装束“。这样一小股倭寇,乔装入人群、军队,几如鱼入大海,故此倭寇借此”混而无别,遂致常胜。”除此之外,倭寇在对敌明军时,还有一种被称作“蝴蝶阵”的战法,《筹海图编》中载:“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首,则从下砍来。又为长蛇阵,前耀百脚旗,以次鱼贯而行,最强为锋,最强为殿,中皆勇怯相参。
”(当时的日本处于战国时期,因我国《孙子兵法》等兵书的传入,日本方面也随之研发出日本风的鱼鳞、锋矢、鹤翼、长蛇等阵,但不见“蝴蝶阵”之记载。应为倭寇为对付明军而独立创制的新式阵法。)
《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此“蝴蝶阵”,重点在于两翼之间的配合进攻,应为“鹤翼阵”的变种。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他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提到,倭寇和明军对阵时,都是让一两个半裸持刀的倭寇出阵,在两军阵前“跳跃而蹲伏”,以此侮辱、挑衅明军,诱使其以火枪、弓弩攻击,而后趁火力衰减之际,倭寇头目便以吹海螺或挥扇为号,命众人舞刀进攻,以此屡败明军。而且,虽说倭寇人少,但单体战力高,
据载,倭寇手持的长倭刀锋利无比,“斫一刀,十数枪齐折”,而且不仅倭刀厉害,倭寇的刀法也是一绝,据记述,倭寇的刀法“双刀上诳而下反掠,故难格“,此外,因其枪、弓皆与中国不同,”钯枪不露竿,突忽而掷,故不测“,”弓长矢巨,近人则发之,故射命中”,故此也让明军难以预料和应付。在这样的情况下,倭寇又善用伏击,明军和倭寇每战至酣处,倭寇“必四面伏起,突阵后,故令我军惊溃。”因此几点,故此倭寇虽然人少势弱,但仍能屡败明军,为祸大明朝多年不灭。
龙胆亮银枪,乃是赵云生前所用长枪,自己曾经拜师学艺学会了百鸟朝凤枪,又自学成才练就了七探盘蛇枪,随刘备南征北战,做了两朝元老,后来病逝,刘禅伤感不已,追赠为大将军,并把这把枪留给了他的儿子赵统,所以这把枪不是真的。
剑。
剑是百兵之君。君,在儒家文化里的含义,要求立身正气、不走偏门邪路,作为兵器来讲,剑的出现要早于刀,最为普遍,并且没有刀的狠劲,符合中庸之道,从剑的做工上可以看到,剑锋左右对称,在使用上主要有刺剑;正如两军对垒勇往直前,常听说的刺杀。
在三军对阵主帅常佩剑以示地位;另外剑分长短历史上文官武官都方便佩戴既有地位象征也可随时防身自卫。
相关传说:
传说世间的第一把剑就是黄帝所铸的这把剑,又被称为轩辕剑。
传说中此剑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是一柄圣道之剑。
根据后世推断,黄帝所处的时期应当是石器时期的晚期至青铜文明的初期,总之得出的结论就是,剑的创造出世时间极为久远,而且都跟黄帝挂钩了,可谓是历史悠久,比其他的兵器的辈分高出天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后人又将剑冠以“兵器之祖”的名号。
本文2023-08-08 20:27: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