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这个字在古籍中的用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外”这个字在古籍中的用法,第1张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outside;outer]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椁(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appearance]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surface;face;outside appearance]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husband]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魏以前无之。——清·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foreign country]。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province;another part of the country]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external things]。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man]。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relatives) of one's mother,sisters or daughters]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minister outside court]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local officcials] 厥初防其*,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servant]。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beyond;outside] 其外之文。——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宋·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before;formerly]。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foreign]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other]。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wai] 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如: 外扮监斩官上。——元·关汉卿《窦娥冤》 这里的监斩官便是外末

词性变化 -------------------------------------------------------------------------------- 外 wài 〔动〕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drift apart]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deviate]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repel]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abandon]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外 wài 〔形〕 (1) 另外;其他;别的 [in addition;besides;other]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different]。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unofficial;irregular;unjust]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1 晏敦复传文言文答案

译文

胡铨被贬到昭州,临安派人让他载上刑具押送到昭州去。敦复去拜见守臣张澄说:“胡铨评议丞相,天下人都知道,祖宗时就因为言论而被贬谪过,治理开卦的人决不能做这样的事。”张澄羞愧地道歉,因此追赶着去掉了胡铨的刑具。当初秦桧刚做丞相的时候,旨意刚下,朝廷众人都来相贺,只有敦复面有忧色说:“奸佞的小人做了丞相了。”张致远、魏矼听到这句话,都认为他言过其实。等到这一次陷害胡铨,敦复对人说:“我以前说秦桧是一个奸佞小人,你们都认为我说的不对。现在他刚手握大权便敢做这样的事,以后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敦复是吏部尚书,同时兼任江淮等地的路经制使。按照旧例,他要去宰相阁汇报,退出的时候,宰相一定要送他几步。可是敦复从来没见秦桧出来相送过,于是每每对人说:“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不久他就请求外调,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去做了衢州的知县,监督亳州明道宫。他在家闲居了几年后辞世,享年七十一岁。

敦复为人沉默寡言好象不能开口说话一样,但是在朝廷上议事却从不忌讳什么。帝曾经这样评论他:“你为人耿直敢言,可是说没有辱没你的先祖啊。”

经费不足——没有办法让寺庙兴旺起来

——回答的意思是说:就是让你来做主持,当然需要你去筹集经费自己让它兴旺起来——也就是说钱是寺的关键,住持是钱 的关键

2 晏敦复传文言文答案

译文

胡铨被贬到昭州,临安派人让他载上刑具押送到昭州去。敦复去拜见守臣张澄说:“胡铨评议丞相,天下人都知道,祖宗时就因为言论而被贬谪过,治理开卦的人决不能做这样的事。”张澄羞愧地道歉,因此追赶着去掉了胡铨的刑具。当初秦桧刚做丞相的时候,旨意刚下,朝廷众人都来相贺,只有敦复面有忧色说:“奸佞的小人做了丞相了。”张致远、魏矼听到这句话,都认为他言过其实。等到这一次陷害胡铨,敦复对人说:“我以前说秦桧是一个奸佞小人,你们都认为我说的不对。现在他刚手握大权便敢做这样的事,以后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敦复是吏部尚书,同时兼任江淮等地的路经制使。按照旧例,他要去宰相阁汇报,退出的时候,宰相一定要送他几步。可是敦复从来没见秦桧出来相送过,于是每每对人说:“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不久他就请求外调,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去做了衢州的知县,监督亳州明道宫。他在家闲居了几年后辞世,享年七十一岁。

敦复为人沉默寡言好象不能开口说话一样,但是在朝廷上议事却从不忌讳什么。帝曾经这样评论他:“你为人耿直敢言,可是说没有辱没你的先祖啊。”

经费不足——没有办法让寺庙兴旺起来

——回答的意思是说:就是让你来做主持,当然需要你去筹集经费自己让它兴旺起来——也就是说钱是寺的关键,住持是钱 的关键

3 清史稿列传五十四翻译 张英,字敦复,江南桐城人

张英字敦复,江南桐城人。康熙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因父丧归家,服丧期满,授予编修的官职,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提拔为侍读学士。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选拔那些勤奋认真有学问的大臣每天陪伴在身边。特意任命张英在殿堂中值班,侍奉在左右,并赏赐给他一套西安门内的宅院来居住。文学大臣允许住在皇宫之内就是从张英开始的。当时正值讨伐三藩之乱中期,康熙每天到乾清门听政后,即到懋勤殿召集儒臣讲论经义。张英一概都是晨入暮出,每日进讲,有时刚刚退朝又被宣召,就停止吃饭跑步至宫门,每天兢兢业业,不敢稍懈。康熙更加器重他,每次到南苑去或出巡四方必让张英跟从。一时典诰之文,多出张英之手。

张英曾担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二十年因为埋葬父亲再次请假回老家,皇上答应了,并赏赐白金五百两、表里缎二十匹。张英回家后,在桐城龙眠山修筑房屋居住守孝,居四年被召回京师,重新任命他担任原来的官职。康熙二十八年,提拔他担任工部尚书,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理詹事府事务。后来调到礼部任职,兼任的官职还和原来一样。编修杨瑄撰写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措辞失当,被罢官流放,。张英字敦复,江南桐城人。康熙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因父丧归家,服丧期满,授予编修的官职,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提拔为侍读学士。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选拔那些勤奋认真有学问的大臣每天陪伴在身边。特意任命张英在殿堂中值班,侍奉在左右,并赏赐给他一套西安门内的宅院来居住。文学大臣允许住在皇宫之内就是从张英开始的。当时正值讨伐三藩之乱中期,康熙每天到乾清门听政后,即到懋勤殿召集儒臣讲论经义。张英一概都是晨入暮出,每日进讲,有时刚刚退朝又被宣召,就停止吃饭跑步至宫门,每天兢兢业业,不敢稍懈。康熙更加器重他,每次到南苑去或出巡四方必让张英跟从。一时典诰之文,多出张英之手。

张英曾担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二十年因为埋葬父亲再次请假回老家,皇上答应了,并赏赐白金五百两、表里缎二十匹。张英回家后,在桐城龙眠山修筑房屋居住守孝,居四年被召回京师,重新任命他担任原来的官职。康熙二十八年,提拔他担任工部尚书,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理詹事府事务。后来调到礼部任职,兼任的官职还和原来一样。编修杨瑄撰写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措辞失当,被罢官流放,张英也被斥责为评审不认真而遭受牵连,被革去尚书的官职。仍管翰林院、詹事府,教习庶吉士。不久又官复原职,相继任《大清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等总裁官。康熙三十六年,张英主管会试。不久,因为身体有病请求休假,皇上没有答应他。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英性情温和平易,从不炫耀,(凡是)举荐有才能的人,始终不让那人知道。生活起居平平常常。在朝中陪侍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中的快乐痛苦、生老病死,天下发生的水旱灾难,知无不言。圣祖曾经对身边执政的官员讲过:“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康熙四十年,张英以衰老和疾病再次请求辞职回家休养,得到皇上允准。临出发前,皇上在畅春园赏赐宴席,并诏令张英返家时使用沿途驿站,不限常额。四十四年康熙南巡,张英到淮安迎驾,皇上赐御书榜额、白金千两,他随从皇上至江宁(南京)。康熙即由江宁北返时,因为张英恳奏,多留了一天。当时总督阿山拟加征钱粮耗银供皇帝南巡费用,江宁知府陈鹏年坚决不答应。阿山平常就怨恨陈鹏年,欲借此加罪于他。康熙随从及侍卫人员,又中伤陈鹏年横征暴敛、贪污受贿,罪在不赦。等到张英入见,皇上询问江南廉洁的官吏,张英首先推举陈鹏年。陈鹏年因此被皇上了解,成为一代名臣。康熙四十六年,皇上再次南巡,张英亲自到清江边的渡口迎驾,仍一路陪伴到江宁,皇上赐赉有加。

张英壮年即有山林之思,退休后,徜徉山水,咏吟自娱地生活了七年。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作品,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的处世之道诰诫子弟们。康熙四十七年去世,康熙帝赐谥号“文端”。雍正帝曾读书于乾清宫,时张英任侍讲官,雍正即位后,追念旧学,遂赐张英“太子太傅”, 并且赏赐御书榜额张贴在祠宇中,雍正八年入祀贤良祠。乾隆帝即位,又加赠太傅。

4 文言文 刚正晏敦复 中哪几件事表现了敦复 的刚正敢言

胡铨被贬到昭州,临安派人让他载上刑具押送到昭州去。

敦复去拜见守臣张澄说:“胡铨评议丞相,天下人都知道,祖宗时就因为言论而被贬谪过,治理开卦的人决不能做这样的事。”张澄羞愧地道歉,因此追赶着去掉了胡铨的刑具。

当初秦桧刚做丞相的时候,旨意刚下,朝廷众人都来相贺,只有敦复面有忧色说:“奸佞的小人做了丞相了。”张致远、魏矼听到这句话,都认为他言过其实。

等到这一次陷害胡铨,敦复对人说:“我以前说秦桧是一个奸佞小人,你们都认为我说的不对。现在他刚手握大权便敢做这样的事,以后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敦复是吏部尚书,同时兼任江淮等地的路经制使。

按照旧例,他要去宰相阁汇报,退出的时候,宰相一定要送他几步。可是敦复从来没见秦桧出来相送过,于是每每对人说:“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

不久他就请求外调,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去做了衢州的知县,监督亳州明道宫。他在家闲居了几年后辞世,享年七十一岁。

敦复为人沉默寡言好象不能开口说话一样,但是在朝廷上议事却从不忌讳什么。帝曾经这样评论他:“你为人耿直敢言,可是说没有辱没你的先祖啊。”

5 晏敦复传翻译

《宋史·晏敦复传》晏敦复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孙。

少学于程颐,颐奇之。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

绍兴初,大臣荐,召试馆职,不就。特命祠部郎官,迁吏部,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

会有为敦复直其事者,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吏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请以淮东私田易淮西田,帝许之。

敦复言:“光世帅一道,未闻为朝廷措置毫发,乃先易私亩。比者岳飞属官以私事干朝廷,飞请加罪,中外称美,谓有古贤将风。

光世自处必不在飞下,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经理淮南,收抚百姓,以为定都建康计,中兴有期,何患私计之未便。”权吏部侍郎兼详定一司敕令。

渡江后,庶事草创,凡四选格法多所裁定。敦复素刚严,居吏部,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

冬至节,旨下礼部,取度牒四百充赐予。敦复奏:“兵兴费广,凡可助用度者尤当惜,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遂寝。

有卒失宣帖,得中旨给据,太医吴球得旨免试,敦复奏:“一卒之微,乃至上渎圣聪,医官免试,皆坏成法。自崇宁、大观以来,奸人欺罔,临事取旨,谓之‘暗嬴指挥’,纪纲败坏,驯致危乱,正蹈前弊,不可长也。”

汪伯彦子召嗣除江西监司,敦复论:“伯彦奸庸误国,其子素无才望,难任澄清。”改知袁州。

又奏:“召嗣既不可为监司,亦不可为守臣。”居右省两月,论驳凡二十四事,议者惮之。

复为吏部侍郎。彗星见,诏求直言。

敦复奏:“昔康澄以‘贤士藏匿,四民迁业,上下相徇,廉耻道消,毁誉乱真,直言不闻’为深可畏。臣尝即其言考已然之事,多本于左右近习及奸邪以巧佞转移人主之意。

其恶直丑正,则能使贤士藏匿;其造为事端,则能使四民迁业;其委曲弥缝,则能使上下相徇;其假宠窃权,簧鼓流俗,则能使廉耻道消;其诬人功罪,则能使毁誉乱真;其壅蔽聪明,则能使直言不闻。臣愿防微杜渐,以助应天之实。”

又论:“比来百司不肯任责,琐屑皆取决朝省,事有不当,上烦天听者,例多取旨。由是宰执所治烦杂,不减有司,天子听览,每及细务,非所以为政。

愿详其大,略其细。”八年,金遣使来要以难行之礼,诏侍从,台谏条奏所宜。

敦复言:“金两遣使,直许讲和,非畏我而然,安知其非诱我也。且谓之屈己,则一事既屈,必以他事来屈我。

今所遣使以诏谕为名,傥欲陛下易服拜受,又欲分廷抗礼,还可从乎?苟从其一二,则此后可以号令我,小有违异,即成衅端,社稷存亡,皆在其掌握矣。”时秦桧方力赞屈己之说,外议群起,计虽定而未敢行。

勾龙如渊说桧,宜择人为台官,使击去异论,则事遂矣。于是如渊、施廷臣、莫将皆据要地,人皆骇愕。

敦复同尚书张焘上疏言:“前日如渊以附会和议得中丞,今施廷臣又以此跻横榻,众论沸腾,方且切齿,莫将又以此擢右史。夫如渊、廷臣庸人,但知观望,将则奸人也,陛下奈何与此辈断国论乎?乞加斥逐,杜群枉门,力为自治自强之策。”

既又与焘等同班入对,争之。桧使所亲谕敦复曰:“公能曲从,两地旦夕可至。”

敦复曰:“吾终不为身计误国家,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桧卒不能屈。

胡铨谪昭州,临安遣人械送贬所。敦复往见守臣张澄曰:“铨论宰相,天下共知,祖宗时以言事被谪,为开封者必不如是。”

澄愧谢,为追还。始桧拜相,制下,朝士相贺,敦复独有忧色曰:“奸人相矣。”

张致远、魏矼闻之,皆以其言为过。至是窜铨,敦复谓人曰:“顷言秦之奸,诸君不以为然,今方专国便敢尔,他日何所不至耶?”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

故事,侍从过宰相阁,既退,宰相必送数步。敦复见桧未尝送,每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寻请外,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闲居数年卒,年七十一。

敦复静默如不能言,立朝论事无所避。帝尝谓之曰:“卿鲠峭敢言,可谓无忝尔祖矣。”

译文胡铨被贬到昭州,临安派人让他载上刑具押送到昭州去。敦复去拜见守臣张澄说:“胡铨评议丞相,天下人都知道,祖宗时就因为言论而被贬谪过,治理开卦的人决不能做这样的事。”

张澄羞愧地道歉,因此追赶着去掉了胡铨的刑具。当初秦桧刚做丞相的时候,旨意刚下,朝廷众人都来相贺,只有敦复面有忧色说:“奸佞的小人做了丞相了。”

张致远、魏矼听到这句话,都认为他言过其实。等到这一次陷害胡铨,敦复对人说:“我以前说秦桧是一个奸佞小人,你们都认为我说的不对。

现在他刚手握大权便敢做这样的事,以后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敦复是吏部尚书,同时兼任江淮等地的路经制使。按照旧例,他要去宰相阁汇报,退出的时候,宰相一定要送他几步。

可是敦复从来没见秦桧出来相送过,于是每每对人说:“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不久他就请求外调,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去做了衢州的知县,监督亳州明道宫。

他在家闲居了几年后辞世,享年七十一岁。 敦复为人沉默寡言好象不能开口说话一样,但是在朝廷上议事却从不忌讳什么。

帝曾经这样评论他:“你为人耿直敢言,可是说没有辱没你的先祖啊。”。

6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7 罗必元文言文答案

原文

罗必元,字亨父,隆兴进贤人。嘉定十年进士。调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复摄司法。郡士曾极题金陵行宫龙屏,迕丞相史弥远,谪道州,解吏窘极甚。必元释其缚,使之善达。真德秀入参大政,必元移书曰:“老医尝云,伤寒坏证,惟独参汤可救之,然其活者十无二三。先生其今之独参汤乎?”调福州观察推官。有势家李遇夺民荔支园,必元直之;遇为言官,以私憾罢之。知余干县。赵福王府骄横,前后宰贰多为挤陷,至是以汝愚墓占四周民山,亦为直之,言于州曰:“区区小官,罢去何害?”人益壮其风力。

淳祐中,通判赣州。贾似道总领京湖,克剥至甚。必元上疏,以为蠹国脉、伤民命,似道衔之。改知汀州,为御史丁大全按去,后起干行在粮料院。钱塘有海鳅为患,漂民居,诏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风。必元上疏力止之。帝召见曰:“见卿《梅花诗》,足知卿志。”度宗即位,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致仕。卒,年九十一。必元尝从危稹、包逊学,最为有渊源,见理甚明,风节甚高,至今乡人犹尊慕之云。

译文

罗必元,字亨父,是隆兴府进贤县人。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任咸宁县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县丞,又掌管司法。当地士人曾极因在金陵行宫的龙屏上题字,冒犯丞相史弥远,被谪往道州,押解的小吏对待他非常不好。罗必元给他松绑,让他顺利到达目的地。真德秀担当要职,罗必元写信给他说:“有个老医生曾经说,伤寒之类的重疾,只有独参汤可以救命,但是吃这药能活下来的十无二三。先生你就是当今的独参汤么?”后调任福州观察推官。有个有权势的人家李遇抢夺平民的荔枝园,罗必元为之打抱不平。后来李遇当了谏官,以此私怨罢了他的官。后来他在余干县做官。赵福王府在当地骄横,前后几任官员大多被其排挤陷害。罗必元到任后,因赵汝愚的坟墓占了四周平民的山地的缘故,又为平民撑腰,对州官说:“我不过是个区区小官,罢免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更加为他叫好。

淳祐年间,做赣州通判。贾似道总领京湖,克扣剥削极为厉害。罗必元上疏,认为他侵蚀国脉、伤害民命,贾似道(因此)记恨他。改任汀州知州,被御史丁大全调查去职,后又起复在粮料院任职。钱塘县有海鳅为祸,淹没民居,诏令方士治理此害,都人鼓扇成风。罗必元上疏极力制止此事。皇帝召见他说:“见到你的《梅花诗》,即足以了解你的志向了。”度宗即位,罗必元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退休。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罗必元曾经跟随危稹、包逊学习,治学最有渊源,学理非常明白,风度节气很高,至今乡里人仍然尊敬仰慕他。

8 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了。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

9 文言文晏景初的意思

晏景初,姓晏名郭复,字景初,古人一般以字相称。

晏敦复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孙少学于程颐,颐奇之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初,大臣荐,召试馆职,不就特命祠部郎官,迁吏部,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会有为敦复直其事者,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吏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请以淮东私田易淮西田,帝许之敦复言:“光世帅一道,未闻为朝廷措置毫发,乃先易私亩比者岳飞属官以私事干朝廷,飞请加罪,中外称美,谓有古贤将风光世自处必不在飞下,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经理淮南,收抚百姓,以为定都建康计,中兴有期,何患私计之未便”权吏部侍郎兼详定一司敕令 渡江后,庶事草创,凡四选格法多所裁定敦复素刚严,居吏部,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冬至节,旨下礼部,取度牒四百充赐予敦复奏:“兵兴费广,凡可助用度者尤当惜,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遂寝有卒失宣帖,得中旨给据,太医吴球得旨免试,敦复奏:“一卒之微,乃至上渎圣聪,医官免试,皆坏成法。。

推荐一份:最值得读的27部中国通史类入门好书(收藏)!

希望可以帮到题主!

一、中国史书单明细

权威版中国通史

01《中国史纲要(上下) 》| 翦伯赞

02《国史概要(第4版) 》| 樊树志

03《国史大纲》| 钱穆

04《中国通史》| 钱穆

05《中国通史》| 吕思勉

06《吕思勉讲中国历史》| 吕思勉

07《白寿彝史学二十讲(十一册)》

08《中国历史通论》| 王家范

09《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国外经典中国通史

01《剑桥中国史》(全11卷)

02《哈佛中国史》(全6卷)

03《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全十卷)

04《中国史》| 宫崎市定

通俗轻读中国通史系列

01《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吕思勉

02《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张宏杰

03《中国史纲50讲》| 施展

04《国史纲要 》| 雷海宗

05《半小时漫画中国史1》| 二混子

06《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 二混子

07《半小时漫画中国史3》| 二混子

08《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 二混子

09《易中天品三国》

10《易中天中华史:先秦到隋唐(16卷全)》

11《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12《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13《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14《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本文首发:菲乐悦读书院

二、书单简介

无论哪种历史书单,通史一定是居首的。

而读通史,首先必读权威大家通史巨著。

我个人读历史书时读的通史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其书作为教材,优点在于集众家之力编写,对待史实较为客观。但书中的意识形态也很明显,读来略显枯燥。

而对于无太多基础的爱好者来说,我更推荐樊树志的《国史概要》。

樊树志先生在《国史概要》中,将漫长的历史分为100个点去讲述,语言生动,极为好读。

然缺点有二,一是全书叙述到了鸦片战争便没有往下再写,二是生动有余却深度不足。整本书虽然好读,但却近于高中历史课本的升级版,其作用只是让读者熟悉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无法引起读者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由白寿彝先生之子白至德先生编著的《白寿彝史学二十讲(套装十一册)》,大家观点通俗阐释,是一部精略的中国通史。全套丛书共十一册,每册二十讲,时间跨度由远古时期至公元1949年,内容丰富选材精要,适合作为通史性质的大众历史读物。

白寿彝教授秉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曾受到国家***的肯定和重视,此点高度吻合党政机关学习历史的需要。该系列图书很好地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不仅适合历史专业工作者阅读、研究,而且适合一般读者学习、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而国学大师、历史大家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史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曾通读数遍。他也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中国通史》在国内举足轻重!

而对于钱穆来说,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如此读完国内权威中国通史巨著,基本对中国史有系统性辩证性的认识。

有句老话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外国学者的中国通史著作也是可以借鉴的。

日本方面,宫崎市定的《中国史》(中文版译作《宫崎市定中国史》)值得一读。

宫崎市定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当中去看待,跳出了从中国出发去看待中国的视角。全书部分论断虽然较为武断,但是宫崎市定的视野和见解,还是值得去了解的。

宫本一夫的《中国的历史》 讲谈社(十卷本)日本历史学的系列著作,近年来日本在中国史方面的著作。书中由上古直至近代,撰述者皆为各领域的代表性作者,通俗易懂,富于洞见。吸取了近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并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是一套可读性较强的大众历史学佳作。从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为阅读中国史提供新的角度。

而费正清等编写的《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注重文献的辩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其中有的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并未考虑过的。所以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思考和开阔我们的视野。

此外,国外中国通史不得不提到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的《哈佛中国史》,集结罗威廉、路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视野、多学科学识地阿奴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成,是继《剑桥中国史》后西方又一本高水准的多卷本中国史。本书英文原名译为“帝制中国史”,从全球史视角进行写作,从秦朝建立直到清朝,内容较为全面,面向的是大学本科水平的读者。

清代曾三次编修《一统志》。

一是康熙《大清一统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敕修,徐乾学、韩菼、蒋廷锡、方苞等先后主其事,历三朝六十八年,至乾隆八年(1743年)始成,凡三百五十六卷。“自京师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次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职官、户口、田赋、名宦。诸州府又各立一表,次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等二十一门。

二是乾隆《大清一统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敕修,后由和珅任总裁。乾隆四十九年告峻,历二十年,凡四百二十四卷。较之康熙志,“门目仍其旧,而体例加详”,修订讹舛,增补内容,反映版图扩充及政区变迁、职官汰增等变化。

三是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嘉庆十六年(1811年)敕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敕续纂,以穆彰阿主其事。历三十一年,道光二十二年成书,凡五百六十卷。内容增辑至嘉庆二十五年,绘“皇舆全图”于卷首,新增税课等门,边疆地区改动增补尤多。嘉庆志“旁搜博采,确切参稽”,是清三部一统志中最完善的一部,亦为我国古代地理总志的总结之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