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书库按装什么灯光合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古籍书库按装什么灯光合适,第1张

根据照明建筑设计标准:中国的图书馆里一般阅览室、陈列室、目录厅的照度标准值(300lx),国家、省市及重要图书馆的阅览室、老年阅览室、珍善本舆图阅览室的照度标准值(500lx)。这些只是人工照明设计上的规范,如果建筑设计中有引进自然光的方案就更好了。

图书馆的照明设计

1、采光途径

✦图书馆的采光途径可以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

✦自然采光有顶部采光(自然光通过建筑顶部的玻璃构造直接或间接的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均匀分布在室内)和侧面采光(自然光利用建筑墙体的玻璃窗口投射到阅览室环境内)两种方式;

✦自然采光受建筑实体的影响和制约,很难有效照射到室内每一个空间,在光照度较低的空间区域,即使是在白天,仍然需要适当利用人工照明来弥补它的不足;

✦图书馆宜以人工照明为主,自然采光为辅。

2、灯具布置

图书馆主要分为阅览区和书库区,两者的照明标准也不相同。

阅览室:阅览室面积较大,宜采用两管或多管嵌入式荧光灯或者 LED平板灯,增加灯具的光输出面积,提高室内照明质量。

书库:书库照明设计需要注意的重点是不能让顶棚的光源的光线直射到人的眼里,不能有眩光,书架的垂直面照度要均匀,特别是要确保书架下部的照度要求。

3、不同区域的照明标准

除阅览室、书库外,对于图书馆还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如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阅览室、工作间、出纳厅等都有着不同区域,都有照明标准的设定。

对于喜欢阅读的人,图书馆的照明环境设计也是极为重要的。在灯具上,选择高效节能、光线均匀、舒适柔和的照明产品,即使长期阅读也不会损伤实力。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化石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遗迹类型分为三类: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分子化石。

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瞬间将其掩埋隔离氧化形成。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

扩展资料: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 CFPF )发起于2005年,成立于2008年。公募基金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开展促进中国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募捐活动,接受海内外热心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公益事业的有关组织和个人的捐赠。为增加本基金会资金而进行的基金保值、增值运作和投资活动;

(2)开展有关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知识的科普教育活动,宣传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唤起全民保护意识;

(3)协助政府做好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建立化石博物馆、防止古生物化石被乱采滥挖、倒买倒卖、走私贩运;

(4)重点资助一些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的资源调查研究、科学发掘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项目。奖励对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

(5)按照捐赠者意愿设立的符合本基金会宗旨的资助项目;

(6)开展其他有利于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的公益项目和活动;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其他专项任务。

——化石

唐僧法师于西域所得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共六百五十七部。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是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的古籍查询系统。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和循证平台是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平台的一个实验项目,收录有上海图书馆和加州柏克莱大学图书馆的善本馆藏12万种,普通古籍13万种,历史上有影响的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和版本目录等18本目录书,辅以人名,地名,印章等额外规范数据,并结合分面统计,实体关系分析,时空分析和可视化工具,项目使用关联数据技术,实现各个图书馆现存古籍珍藏的联合查询,规范控制,并提供循证版本,考查源流的功能,未来加入更多机构的馆藏。

《三国志》有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后汉书》亦有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凡七十八国……皆古之辰国也。所以,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而同样的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中有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所以辰韩与辰国的关系就变得无法查证,而辰国被称为古国,其究竟存在于什么时候也有待考证。

当西汉王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四郡的时候,在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中存在两个所谓的“国”,即辰国、马韩国。

马韩国,在史书中也称韩国。朝鲜史书《三国遗事》卷1:“魏满击朝鲜。朝鲜王准率宫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并引甄萱《上太祖书》:“昔马韩先起,赫世勃兴”,认为这个先于新罗始祖赫居世兴起的“马韩”是“以王准言之耳”。朝鲜古籍《箕子本纪》、《东史纲目》、《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书,都把箕准南下所建立的政权称为“马韩”。则中国史书所载箕准的“韩王”称号,应是“马韩王”的省称。参之在此之前的中国秦王朝时,汉人移民进入韩地,“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已经出现了马韩的称号,可见《三国遗事》等朝鲜史书的记载是正确的,此时韩地已分出辰韩,箕准的王号自然是“马韩王”。因此,本书采用朝鲜史书记载的“马韩王”称号。据《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的记载,在箕氏朝鲜为卫满攻夺以后,最后一个王准,“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是箕准率古朝鲜遗民进入马韩人的居住区,因而采用当地主体民族的称号,定国号为马韩,而没有延用其原来的国号朝鲜。

按朝鲜半岛史书的记载来看,马韩国大约存在了8世200年。《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史籍都仅仅记载了箕准的后代“继立为王”,后来“国弱为百济所并”,对其统治时间与世次没有记载。徐命膺《箕子本纪》称箕准的马韩国共存在了200年。安鼎福《东史纲目》则为202年。李德懋《盎叶记》的记载是箕准之后传了8世。这些晚出的史籍所载的一些细节是无法凭据的,就在当时,《盎叶记》的作者李德懋虽然记载了箕准之后的世次,却也对此持不信态度,这一点在其书中说得很清楚:“赵斯文(衍龟)尝见一书,录箕子以后谥讳历年,为寄余一通,虽甚荒诞,而姑记之,以备竹书路史之异闻焉。”但是,各书都记载箕准及其后裔在韩地统治过一段时间,这一点应该是可信的。也就是说,中国史书中所说的“准后灭绝”,《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不是说箕准没有留下后裔,而是其后裔失去了在韩人中的领导地位。本节所引朝鲜古籍皆转引自日本人今西龙著、李健才译:《箕子朝鲜传说考》,载《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9年第2期。

虽然马韩国存在的时间难以确定,但如果按《盎叶记》所说,是传了8世,显然比仅传了3世的卫氏朝鲜要长久得多。当汉灭卫氏朝鲜设四郡时,马韩国还是存在的。

在朝鲜半岛南部与马韩国并存的另一势力是辰国。

蒙文通认为,“辰之名,古未他见,而国则最古”,“海中古之辰国即箕子之国也。箕子旧封,周秦载记不闻有朝鲜之说,有之自苏秦伏生史迁始。意者汉人以于时习闻之朝鲜说之,倘朝鲜伯济,并是辰之一国,而箕氏之支庶。燕人卫满击破朝鲜而自立为王,卫氏所破之前朝鲜,在前世盖之离辰国而独大,其则东夷之事,自殷末以逮于汉初,盛衰起伏,为变已多。周之衰,九夷八蛮不接于中国,故史文阙而莫详。是辰国原为箕子所建之商国”。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958,第99页。此观点直到最近仍受到学者的引用。参见张军:《辰国小考》,《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张碧波:《古朝鲜文化探源》,《北方论丛》2000年第1期。张碧波虽然也引蒙文通的说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仅引“辰之名,古未他见,而国则最古”等蒙文通书中的段首文字,却不引“海中古之辰国即箕子之国也”,“是辰国原为箕子所建之商国”等结论性文字。事实上,张碧波认为,古辰国是箕子东迁之前就存在于朝鲜半岛北部的商人的海外属地,其与箕子国还不是一回事,这与蒙文通的观点并不一致。但认为辰国出现于商周之际实出于对史料的误解。

据悉,箕子朝鲜的准王(箕准)被燕国遗民卫满击败后逃往辰国,并自称韩王。

《舆地胜览》云:武康王始皇二十七年申巳立,汉惠帝元年丁未,燕人卫满来侵,率佐右宫人浮海南出,立国金马郡,今益山,改国号曰马韩,在平壤为王二十七年,自箕圣东渡己卯后,凡四十一世,历年为九百二十九年。

马韩的国王曾以“辰王”自称并宣布对整个三韩拥有主权。考古发现表明,马韩是三韩中最为发展的一个。马韩鼎盛时期,疆域包括整个汉江流域和今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罗道。也有观点认为,准王逃亡马韩部落建立的国家被称为辰国,其地理位置也大体相当。

在中国的三国时期,朝鲜半岛南部三韩之一,位于带方郡南方,邻接黄海,东为辰韩。马韩为定居民族,已懂得种植谷物、养蚕。尚是部落社会,根据《三国志》记载,全国由54个城邦组成,总十余万户。城邦没有城郭,皆同属一个部落,而每个部落皆有首领。势力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称做臣智,其次称做邑借。

另外辰韩、弁韩各有十二国。三韩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约近百万人。他们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三国志》亦引用了《魏略》,指朝鲜的宰相历溪卿因为向右渠王谏言不果,带同二千余户居民出走辰国[6]。而根据《汉书》,右渠王亦曾代表辰国出使西汉[7]。关于古之“辰国”,(后汉书·东夷传·韩传)亦有记载:

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凡七十八国,……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这段记载所述史事是:其一,“三韩”都是“古之辰国”,也就是说“三韩”之地都是古之“辰国”之地。所谓“古之辰国”,即指“三韩”出现前其先人之居地,这自然使我们联想到《汉书·朝鲜传》中所提到的“辰国”。其二,在三韩之中,以马韩最大,因此各部落都推选马韩人为“辰王”,这“辰王”实即马韩王,取“辰”名,是因为此地为“古之辰国”之地;“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是指马韩建都于目支国,马韩王(即“辰王”)是三韩部落联盟的盟主。持辰国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之说的学者,其论据皆以这段记载为重。然而,他们没有正确理解前述“共立其种为辰王”的真实含义,同时也没有正确解读“尽王三韩之地”的真实含义。从“共立”可知,当时三韩这个部落联盟实行的是联盟议事会制,这个议事会由各部落和氏族的酋长参加,联盟的领袖(辰王)就是这些参加议事会的首领们讨论选举出来的,既然如此,“尽王三韩之地”就不能理解为“辰王”充当三韩之地的国王了,“辰王”无疑就是在“古之辰国”的区域内兴起的三韩的部落联盟的酋长。其三,三韩部落的酋长(“国王”)在担任酋长之前都是马韩地区的土著人,也就是说,除了马韩的酋长是由马韩人充当外,其他二韩的部落酋长也是由马韩人充当。

那么,为什么三韩的首领都由马韩人充当呢?《三国志·东夷传·韩传》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根据:

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者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残馀人。今有名之为秦韩者。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弁韩亦十二国,……弃、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其二十国属辰王。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

由上述资料可知,辰韩的居民主要是“外来户”,他们是在秦朝时迁徙而来的秦人的后裔。当秦人为逃避苦役而成群接队地流人马韩之地(即“古之辰国”)时,土著的马韩人给他们让出了东部之地,自秦而至魏,秦人及其后裔便定居于此,形成了新的部落,始有6个部落,而逐渐发展成12个部落,人口比原来翻了一番。

关于秦人避役于“古之辰国”之东的说法,是可信的。《魏略》载:“及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时朝鲜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此处之“辽东”应指辽东郡。秦朝的辽东长城修到哪里呢?有的学者经考证认为秦长城的东端应是现在朝鲜平壤市西南江西郡以西的咸从里,②这是完全正确的。既然如此,秦朝的辽东郡已由清川江以北而拓展到了清川江以南箕氏朝鲜的西北角一带。但是,《史记》和《汉书》的《朝鲜传》载,这西北一角地带后来竟成了“空地”。③为什么成为“空地”呢?依笔者之见,这一地区的秦人都为避苦役而逃亡了。他们逃亡的方向应是向南、向东,有一部分留居箕氏朝鲜地区,即乐浪地区,一部分徙居“古之辰国”之东,这就是辰韩人“名乐浪人为阿残,……谓乐浪人本其残馀人”的原因,古“辰国”的土著居民对这些逃难者寄于“人道主义”的同情,割其东界以居之,但由于这些秦人“明其为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④要注意,“其十二国属辰王”中的“十二国”既应指辰韩的十二国,亦应指弁韩(即弁韩)的十二国,而“属辰王”的“辰王”不是马韩的“辰王”,而应是辰、弁二韩各自的“辰王”。所谓“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是指辰、弁韩的“辰王”世世用马韩人担任,而不是指“家天下”意义的“世袭”制。“辰王不得自立为王”还是说的辰、弁二韩的“辰王”(部落酋长),不能由本种落流移之人及其后裔中产生,这是世代立下的规矩。

综上所述,“古之辰国”即是后来的三韩之地,此“辰国”仅指地域,而非真正的国家实体,后来在“古之辰国”地区形成了三韩,三韩的部落酋长都称“辰王”,并皆由马韩人充当,马韩的辰王是三韩部落联盟中的盟主。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中存在两个所谓的“国”,即辰国、马韩国。韩国,在史书中也称韩国。朝鲜史书《三国遗事》卷1:“魏满击朝鲜。朝鲜王准率宫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并引甄萱《上太祖书》:“昔马韩先起,赫世勃兴”,认为这个先于新罗始祖赫居世兴起的“马韩”是“以王准言之耳”。朝鲜古籍《箕子本纪》、《东史纲目》、《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书,都把箕准南下所建立的政权称为“马韩”。则中国史书所载箕准的“韩王”称号,应是“马韩王”的省称。参之在此之前的中国秦王朝时,汉人移民进入韩地,“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已经出现了马韩的称号,可见《三国遗事》等朝鲜史书的记载是正确的,此时韩地已分出辰韩,箕准的王号自然是“马韩王”。因此,本书采用朝鲜史书记载的“马韩王”称号。据《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的记载,在箕氏朝鲜为卫满攻夺以后,最后一个王准,“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是箕准率古朝鲜遗民进入马韩人的居住区,因而采用当地主体民族的称号,定国号为马韩,而没有延用其原来的国号朝鲜。朝鲜半岛史书的记载来看,韩国大约存在了8世200年。《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史籍都仅仅记载了箕准的后代“继立为王”,后来“国弱为百济所并”,对其统治时间与世次没有记载。徐命膺《箕子本纪》称箕准的马韩国共存在了200年。安鼎福《东史纲目》则为202年。李德懋《盎叶记》的记载是箕准之后传了8世。这些晚出的史籍所载的一些细节是无法凭据的,就在当时,《盎叶记》的作者李德懋虽然记载了箕准之后的世次,却也对此持不信态度,这一点在其书中说得很清楚:“赵斯文(衍龟)尝见一书,录箕子以后谥讳历年,为寄余一通,虽甚荒诞,而姑记之,以备竹书路史之异闻焉。”但是,各书都记载箕准及其后裔在韩地统治过一段时间,这一点应该是可信的。也就是说,中国史书中所说的“准后灭绝”,《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不是说箕准没有留下后裔,而是其后裔失去了在韩人中的领导地位。本节所引朝鲜古籍皆转引自日本人今西龙著、李健才译:《箕子朝鲜传说考》,载《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9年第2期。然马韩国存在的时间难以确定,但如果按《盎叶记》所说,是传了8世,显然比仅传了3世的卫氏朝鲜要长久得多。当汉灭卫氏朝鲜设四郡时,马韩国还是存在的。在朝鲜半岛南部与马韩国并存的另一势力是辰国。有之自苏秦伏生史迁始。者汉人以于时习闻之朝鲜说之,倘朝鲜伯济,并是辰之一国,而箕氏之支庶。燕人卫满击破朝鲜而自立为王,卫氏所破之前朝鲜,在前世盖之离辰国而独大,其则东夷之事,自殷末以逮于汉初,盛衰起伏,为变已多。周之衰,四夷不接于中国,故史文阙而莫详。是辰国原为箕子所建之商国”。

《三国史记》记载,百济温祚王在位期间常与北方的靺鞨和东方的乐浪郡交战,因此将国都慰礼城迁往汉水之南,并于公元9年左右并吞了当地的马韩国(辰国)。

大六壬的书籍有几百本,全部买有些不现实,怕是你家也装不下那么我的实体书,现代网络这么发达其实已不需要去买大六壬的实体书了,网上也有很多大六壬的电子书,也不需要去买,

比如大六壬现代入门的有《六壬金针》;《六壬辑要启蒙》;《袖里乾坤》;

大六壬古籍的有:《六壬大全》、《大六壬说约》、《御定六壬直指》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大六壬书籍

其它的比较经典的大六壬书籍如:

可以说参考出自 古籍阁 的丰富六壬书籍不会让你缺失某一本大六壬方面的书,也是我这么多年学大六壬时积赞下来的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大六壬的书籍,

《壬学琐记》具有相当高的六壬预测水准和理论素养。读过此书以后,对于读壬书、鉴别壬书水平、看课例、分析课例都会上一个相当在原台阶。把日常的占验解释、对六壬一些焦点问题的分析记录下来编成一书,是为《壬学琐记》,

《大六壬指南》可以说其中的一句顶一万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背再背。是最经典、最实用的两部壬学秘笈之一,虽然流传广,似乎不难弄到,但实际上比之很多所谓的六壬“秘本”更秘本,但《指南》简要高深,一般人很难入其门。

《六壬粹言》

清道光六壬名家刘赤江,一生唯此二书是宝,身体力行,把壬学推到另一个高度。此两书部分内容很简,缺乏注释,不易学进去。本书分四部分:辨谬、毕法补谈、指南汇笺、占验集全六十例。

《六壬断案》

六壬学经典《毕法赋》即是凌福之据《六壬断案》的例子总结出来的,这部《六壬断案》有实例二百一十六个,每一个都是神奇精妙,六壬的“占卜之王”的价值,在此书中表露无遗。

《壬归》

讲授六壬最简明切实的判断方法;细致地解说各种分类占的方法技巧;读了即可知道六壬该如何判断,又能学到细微的技巧。

《大六壬大全》的价值想来不必赘述了。但流传在市面上的几种大全盗版且错字连篇,正文与注解相互掺杂,难以识别,而《四库》本又缺兵占部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