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观天象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3收藏

怎么样观天象呢?,第1张

要观天象并不难,首先应该选好观测地点,观测地点宜远离城市地区,因为城市地区光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会影响观察。

选好地点以后,夜间天气晴朗时经常能看到月球和星星。如果要观察一些特别的星座或星星,应该查阅天球仪或者天象规律表,此外,一些特别的星座在北半球是看不到的,比如说南十字坐,必须在南半球才能看到。

运用肉眼观测有限,可以尝试使用光学望远镜。

当然,宇宙中的许多天体它们因为种种原因会隐形,比如说迅速远离我们的天体会产生红移现象,这时你可以尝试使用射电望远镜(很专业)或者一些可以观察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的望远镜,这样看到的天体将更多。

最后,要观天象,你可以在以后做太空飞船去宇宙中观察。That's all

检举|2011-01-23 19:20网友采纳

  苏颂(1020年-1101年),宋代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字子容,出身于厦门同安芦山堂(同安城关)一书香门第,其祖先在唐末随王潮入闽,世代为闽南望族,其父苏绅中过进士。

  人物信息

  苏颂

  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字子容,福建泉州南安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先任地方官,后改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九年,得以博览皇家藏书。宋哲宗登位后,先任刑部尚书,后任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以制作水运仪象台闻名于世。

  发明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苏颂奉命检验当时太史局等使用的各架浑仪(见浑仪和浑象)。因此想到应有表演的仪器和浑仪配合使用。先前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张思训曾创造水运浑象“太平浑仪”,后因机绳断坏,无人知其制法。苏颂访知吏部守当官韩公廉精通数学、天文学,告以张衡、梁令瓒、张思训仪器法式大纲。韩公廉写出《九章钩股测验浑天书》一卷,并造成机轮木样一座。后由苏颂和韩公廉于元佑三年(1088年)集合一批工人制造,元佑七年竣工。这是一座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合在一起的高台建筑,整个仪器用水力推动运转,后称水运仪象台,其中有许多突出的发明创造。水运仪象台完成后,苏颂于绍圣初年(约公元1094~1096年间)把水运仪象台的总体和各部件绘图加以说明,著成《新仪象法要》一书。

  深入研究

  苏颂为了能更直观地理解星宿的昏晓出没和中天,又提出设计一种人能进入浑天象内部来观察的仪器,即假天仪。具体设计仍由韩公廉推算完成。它是用竹木制成,形如球状竹笼,外面糊纸。按天上星宿的位置,在纸上开孔。人进入球内观看,外面的光从孔中射入,呈现出大小不同的亮点,好象夜空中的星星一般。人悬坐球内扳动枢轴,使球体转动,就可以更形象地看到星宿的出没运行。这架仪器是近代天文馆中星空演示的先驱。 苏颂在药物学方面,曾组织增补《开宝本草》(1057年),著有《图经本草》(1062年),对药物学考订有很大帮助。

  编辑本段地方任职

  进士

  庆历 苏颂故居

  二年(1042年)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三年任满,正赶上父亲苏绅病逝。他葬父京口,从此移居润州丹阳。皇佑五年(1053年)改任馆阁校勘。嘉佑六年(1061年)出知颍州。嘉佑八年召为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治平二年(1065年)迁三司度支判官。熙宁四年(1071年)任婺州知州。熙宁六年,转毫州知州,八年,知应天府,九年知杭州,熙宁十年又调朝廷修史。

  知开封府

  元丰元年(1078年)知开封府。二年,改知濠州,三年,知沧州,四年,召回吏部任职。元佑八年(1093年)知扬州,再次出任地方官。 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如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畿内积水”,兴修水利,保田防灾。元丰四年(1081年)知沧州时,黄河泛滥。他又上奏指出只修堤防不注意疏通海口的危险性,并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较好的解决办法:“臣窃见沧州东北有三堂泊,纵广百余里,下连海道,地名黑龙港。……其西与御河破藏口及范桥镇相去不过三五十里,可以分引河流,东注泊内。既满溢则由黑龙港以入海,其势甚易。”在杭州任内,他把凤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区,做自来水用,造福于百姓。

  体恤百姓

  在淮南转运使任内,他见到因饥荒造成哀鸿遍野,灾民嗷嗷待哺的惨景,于是立即上书,为百姓请求救济:“臣窃闻近日甚有近北灾伤人民流移往邻路州逐熟,……今并淮诸郡,虽稍登稔,若食口既多,必致物价腾踊。万一将来秋成失望,漂泊之民,未有归业之期。坐食贵谷,便见所失。彼时须烦县官赈救,为惠差迟,则其敝益甚矣。臣以为存恤之法,莫若先平物价,若物货之平,则莫若为粜给,使之常食贱价之物,则不觉转移流徙之为患也。”他不仅想到荒年中对灾民的赈济,而且想到赈救后物价如何保持平稳,流民如何归业安居等等。他想的是很周到和长远的。 当时各地争修寺院,皇帝也滥赐匾额,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苏颂又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臣欲乞朝廷明立条约,今后不许特创寺院宫观。”对违法而建的寺院“并令州县检括指挥一切毁拆,许诸色人收买请射,永为己业”。 苏颂关心民瘼,体恤百姓,深为皇帝所知。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苏杭地区再次闹灾。在选任地方长官时,神宗称“苏颂仁厚,必能拊安吴人。”

  编辑本段朝中任职

  朝中任职

  苏颂全身像

  [1]苏颂于皇佑五年任馆阁校勘,开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迁大理寺丞,至和元年(1054年)同知太常礼院,嘉佑二年(1057年)改任集贤校理、校正医书官,四年,兼任殿试复考官,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六年,出知颍州。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 熙宁元年(1068年)任知制诰,二年,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同知审官院。三年,权同知贡举,因拒绝草诏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而被神宗撤职,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做文秘工作。 熙宁十年,由杭州召回,修撰仁宗、英宗实录,兼提举中太一宫和集禧观,仅一年又改任地方官。 元丰四年(1081年)又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五年,进尚书左丞,七年,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掌握了全国行政大权。

  两件大事

  苏颂在朝廷任职期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他广泛接触有关文献资料,为他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创造了条件。 苏颂在朝廷任职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事件”。拒绝草诏任命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他三次拒绝起草诏书,神宗愤怒地斥责说:“轻侮诏命,翻复若此,国法岂容!”于是将苏颂撤职。但苏颂几次拒绝草诏,都有自己的理由:第一是破格提拔李定违背以前的法令,而官吏的任命必须依法而行。第二是李定不够破格提拔的标准,他“素无声称”,不能因偶有奏对称心,就破格提拔。第三是先做一般提拔,放在皇帝身边考察,果有奇谋硕画,再破格提拔也不迟。苏颂的这些意见是十分诚恳的。 苏颂在朝中任职的第三件事是参与改革。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是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丰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他积极参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职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宋代元丰以前,官用来定品阶俸禄;职为殿阁、文学之士及待制等,以示尊宠。唯差遣为实职,可行使权力。这样造成了官称与实职不符,机构混乱,冗员过多等弊病。苏颂在这方面提过许多有益意见。 在《奏乞将常平仓等公事付逐路转运司其提举官改差充本司勾当公事》中,他提出把发放青苗钱的提举常平司归各路转运使管辖,这样,不致政出两门,使州县长官不知所从。这也是他为当时机构改革所提出的很好的建议。 苏颂所处的时代,朝中派系斗争席卷了整个政治舞台。他却能始终不立党援,不入派系,这正说明了他的坚定和稳健,也表明他确实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编辑本段科技工作

  从事科技工作

  苏颂祠堂

  苏颂第一次领导科技工作是从嘉佑二年(1057年)任校正医书官开始的。最初他参与编撰《嘉佑本草》,后来又领导《图经本草》(也称《本草图经》)的编写工作。他在领导这一工作时采用了发动广大医师和药农呈送标本和药图,并写出详细说明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从书本到书本的脱离实物的弊病,从而为纠正药物的混乱与错讹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颂做科技工作时,不但指导全局,而且亲自动手,不惮繁巨,不畏劳苦。《图经本草》的标本、药图和说明文字来自四面八方,“今天下所上,绘事千名……事有详略,言多鄙俚。向非专一整比,缘饰以文,则前后不伦,披寻难晓”。为整理这堆积如山、其乱如麻的原始材料,他提出了六项原则。苏颂的前三项原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把问题研究明白;后三项原则是实事求是,既不轻易舍弃来自基层的资料,也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两说并存或存疑待考。这也是他的工作能取得重大成就并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采取上述原则,苏颂经过统一整理,重加撰述,终于在嘉佑六年(1061年)完成了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李时珍赞扬《图经本草》:“考证详明,颇有发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苏颂第二次领导科技工作是元佑元年(1086年)十一月受诏定夺新旧浑仪。他于元佑二年八月请求“置局差官”,于是组成了“详定制造水运浑仪所”。这个机构的组成人员都是经过他的寻访调查或亲自考核,而确定下来的。

  寻觅人才

  苏颂接受这项科技工作后,首先是四出走访,寻觅人才。他发现了吏部令史韩公廉通《九章算术》,且晓天文、历法,立即奏请调来专门从事水运仪象台的研制工作。接着,他走出汴京到外地查访,发现了在仪器制造方面学有专长的寿州州学教授王沇之,奏调他“专监造作,兼管收支官物”。然后,又考核太史局和天文机构的原工作人员,选出“夏官正周日严,秋官正于太古,冬官正张仲宣等”,协助韩公廉工作,“同充制度官”。

  实践考察

  苏颂发现人才后,还进一步放在实践中加以考察。例如调来韩公廉后,他经常与韩公廉讨论天文、历法和仪器制造,“因说与张衡、一行、梁令瓒、张思训法式大纲,问其可以寻究依仿制造否。”韩公廉回答说:“若据算术,案器象,亦可成就。”于是,苏颂让韩公廉写出书面材料。不久,韩公廉写出《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1卷。苏颂详阅后,命韩公廉研制模型。韩公廉又造出木样机轮一座。苏颂对这个木样机轮进行严格实验,然后奏报皇帝说:“臣观其器范,虽不尽如古人之说,然激水运轮,亦有巧思,若令造作,必有可取。遂具奏陈乞先创木样进呈。”

  工作谨慎

  苏颂对研制工作是慎之又慎的。他认为,有了书,做了模型还不一定可靠,还必须做实际的天文观测,“差官实验,如候天有准”,才能进一步向前推进,以免浪费国家资财。经过多次实验证明韩公廉的设计“候天有准”,于是在元佑三年五月造成小木样呈进皇帝,并赴都堂呈验。宋哲宗指派翰林学士许将等进行试验和鉴定。元佑四年(1089年)三月许将向朝廷报告,“详定元佑浑天仪象所先被旨制造水浑木样,如实验候天不差,即别造铜器。今臣等昼夜校验,与天道已参合不差。”这时苏颂才开始正式用铜制造新仪。经过三年零四个月的工作,终于制成了有世界性贡献的水运仪象台。

  特点

  苏颂领导科技工作的一大特点是能深入钻研业务,力求精通他主管的工作。嘉佑初年领导编写医书时,他研读了从《内经》到《外台秘要》的历代医药著作,并亲自校订了《神农本草经》等多种典籍,使自己通晓了本草医药知识。他领导研制水运仪象台期间,对两汉、南北朝、唐、宋各代的天文著作和仪器也作了研读与考察。他还勤于向自己的下属学习,如向韩公廉请教历算,与局生亲量圭尺,和学生躬察漏仪。由此,他从一个对天文仪器、机械设计、本草医药知之不多的外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

  编辑本段担任使节

  治平四年(1067年),苏颂任辽朝使臣的伴送使。当苏颂一行行至恩州时,突遇驿馆起火。由于他遇事镇定,举措得当,没有发生混乱,辽朝使者也没有受到大的惊扰,因此很得英宗的赞赏。熙宁元年(1068年)他任贺辽太后生辰使,出使辽朝。二年又任辽朝贺生辰伴使。十年再任贺辽主生辰使。元丰五年(1082年)他又一次任辽贺正馆伴使。 苏颂十分注意辽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军事设施、山川地理、风俗民情、外交礼仪等,并向朝廷反映了辽的实际情况。 两次使辽,他写下《前使辽诗》和《后使辽诗》,记录出使的路线和所见所闻。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神宗命他编写一本与辽朝往来有关各种礼仪和文件程式的书籍。元丰六年(1083年)此书编成,神宗亲自赐名《鲁卫信录》,其中保存了大量宋辽间的交往史料。

  编辑本段科技贡献

  苏颂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水运仪象台的研制

  苏颂所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高12米,宽7米,像三层楼房一样的巨型天文仪器。苏颂在说明中说:“兼采诸家之说,备存仪象之器,共置一台中。台有二隔,置浑仪于上,而浑象置于下,枢机轮轴隐于中,钟鼓时刻司辰运于轮上,……以水激轮,轮转而仪象皆动。”水运仪象台的上层是观测天体的浑仪,中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下层是使浑仪、浑象随天体运动而报时的机械装置。它兼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以及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的三种功用。它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而且在三个方面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使许多中外科技史专家为之叹服。 首先,置于水运仪象台上层观测用的浑仪,通过“天运单环”与“枢轮”相联,使浑仪能随枢轮运转。这与现代天文台转仪钟控制天体望远镜随天体运动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说水运仪象台的这套装置是现代天文台跟踪机械——转仪钟的远祖。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对这一点给以高度评价:“苏颂把时钟机械和观察用浑仪结合起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了七个半世纪。” 其次,水运仪象台顶部设有九块活动的屋板,雨雪时可以防止对仪器的侵蚀,观测时可以自由拆开。水运 苏颂

  仪象台的活动屋顶是现代天文台圆顶的祖先。所以,苏颂与韩公廉又是世界上最早设计和使用天文台观测室自由启闭屋顶的人。 第三,水运仪象台的原动轮叫枢轮,是一个直径1丈1尺,由72根木辐,挟持着36个水斗和36个勾状铁拨子组成的水轮。枢轮顶部设有一组叫“天衡”、“天关”、“天权”、“左右天锁”的杠杆装置,枢轮靠铜壶滴漏的水推动。当漏壶的水滴满一个枢轮水斗时,“枢权”失去平衡,“格叉”下倾,枢权扬起,轮边铁拨子拨开“关舌”,拉动“天衡”,“天关”上启,枢轮下转。由于“左右天锁”的擒纵抵拒作用,使枢轮只能转过一辐,以次循环往复,等时运转。天衡系统对枢轮杠杆的这种擒纵控制与现代钟表的关键机件——锚状擒纵机构(俗称卡子),具有基本上相同的作用。所以说水运仪象台的天衡系统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了水运仪象台之后,曾改变了他过去的一些观点。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我们借此机会声明,我们以前关于‘钟表装置……完全是14世纪早期欧洲的发明’的说法是错误的。使用轴叶擒纵器重力传动机械时钟是14世纪在欧洲发明的。可是,在中国许多世纪之前,就已有了装有另一种擒纵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

  药物学成就

  嘉佑初年,苏颂受诏校定与编撰医书。嘉佑二年(1057),与掌禹锡、林亿等一起编写了《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佑本草》)。为了改变本草书中混乱和错讹状况,他建议:“诸路州县应将产药去处,并令识别人仔细辨认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并虫、鱼、鸟、兽、玉石等堪入药用者,逐件画图,并一一开说著花、结果、收采时月及所用功效。其番夷所采药,即令询问榷场、市舶、商客,亦依此供析,并取逐味各一二两或一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赍送当所投纳,以昭凭证。画成本草图,并别撰图经,所冀与今本草并行,使后人用药知所依据。” 朝廷采纳了苏颂的建议,并委任他编撰《图经本草》。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在嘉佑六年(1061年),苏颂编撰完成了《图经本草》21卷。 《图经本草》在药物学上有重大价值。唐《新修本草》的药图和《天宝单方药图》都已散佚殆尽,韩保升《蜀本草》的药图也已不存。《图经本草》在这种情况下诞生,其意义更加重大。它不仅对药性配方提供了依据,而且对历代本草的纠谬订讹作出了新贡献,特别是使过去无法辨认的药物可以确认无误。如牛膝,《神农本草经集注》说:“其茎有似牛膝,故以为名。乃云有雌雄,雄者茎紫色而节大为胜尔。”以此很难判断出是什么植物。《图经本草》则写得十分具体:“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我们可以根据匙形对生叶,细实穗状花,节部结牛膝三大特征,断定为苋科植物怀牛膝。 为编写《图经本草》而进行的全国性普查,其另一重要意义是扩大了药源。如菟丝过去从朝鲜进口,现知冤句(山东荷泽)也产此药。奚毒原知只有河南嵩山少室出产,而从提供分析的样品中知道四川也有,等等。 《图经本草》在生物学上也有较大贡献。如它对动植物形态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述:乌贼鱼,“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真切地反映了头足纲乌贼科动物的特点。 《图经本草》在矿物学与冶金技术方面也有一定贡献。如它记载了丹砂、空青、曾青等105种矿物药。丹砂条的描述说:“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阶州,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间,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子……又似云母片可析者,真辰砂也,无石者弥佳。过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于石床者。”这里不仅说明了丹砂这种矿物药的产地和特点,而且简要介绍了丹砂矿的开采过程。 《图经本草》中关于冶金技术也有许多记载,如关于钢铁冶炼的工艺过程:“初炼去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可做鍱者,为鑐铁,亦为之熟铁;以生柔相杂和,用以做刀剑锋刃者,为钢铁。”这简要描述了宋代三种钢铁的冶炼方法及其不同功用。又如对炼银的方法记述说:“银在矿中与铜相杂,土人采得,以铅再三煎炼方成。”对灰吹法炼银的工艺说:“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铅银于灰上,更加火大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这是关于灰吹法炼银的最早最详尽的记载。《图经本草》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发掘。

  机械图纸

  苏 苏颂(右)

  颂在《新仪象法要》中绘制了有关天文仪器和机械传动的全图、分图、零件图50多幅,绘制机械零件150多种,其中多为透视图和示意图,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机械图纸。正是根据这些图纸,王振铎、李约瑟等先生,才能较准确地复原出水运仪象台的全貌。例如从这些图纸和说明文字中可以知道,水运仪象台枢轮的运转规律是齿轮系从6个齿到600个齿的传动;每25秒落水一斗,每刻钟转一周,一昼夜转96周,而昼夜机轮、浑象、浑仪也转一周,这与地球运动是大致相应的。又如,通过这些图纸,我们知道水运仪象台第一层木阁内是昼夜钟鼓轮,有不等高的三层小立柱,可以拉动三个木人的拨子,以关拨作用拉动本人的手臂,到一刻钟时,木人出而击鼓,时初摇铃,时正敲钟。而第二层木阁内是昼夜时初正轮,第三层木阁内是报刻司辰轮,第四层木阁内是夜漏金钲轮,第五层木阁内是夜漏司辰轮。要是没有这些珍贵的图纸,我们就难以弄清木阁内的机械木人是如何按时击鼓、摇铃和敲钟的。因此,《新仪象法要》中所附机械图是了解苏颂天文著作及其成就的关键,同时也是进而释读张衡、一行、张思训等同类著作的钥匙。

  星图绘制上的新贡献

  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中还绘有多种星图,如“浑象紫微垣星图”、“浑象东北方中外官星图”、“浑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图”、“浑象北极星图”、“浑象南极星图”、“四时昏晓加临中星图”、“春分昏中星图”、“春分晓中星图”、“夏至昏中星图”、“夏至晓中星图”、“秋分昏中星图”、“秋分晓中星图”、“冬至昏中星图”、“冬至晓中星图”等,计14幅。 这14幅星图中,最有价值的是前五幅。其中“浑象东北方中外官星图”是从角宿到壁宿的星官,“浑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图”是从奎宿到轸宿的星官,“浑象紫微垣星图”,是以北斗七星为主的布列于浑象之北上规的183颗星,“浑象南极星图”和“浑象北极星图”则是以天球赤道为最外界大圆的南天星图和北天星 水运仪象台

  图。苏颂为了星图绘制精确,采取了圆横结合的画法。横图分成两段:东北方中外官星图是从秋分到春分,西南方中外官星图是从春分到秋分。另外,在把球面上的星辰绘制到平面上时,苏颂发现了失真问题,于是他采用了把天球循赤道一分为二,再分别以北极和南极为中心画两个圆图的方法,从而减少了失真,这是星图绘制中的一项新成就。 苏颂星图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全天星图中保存在国内的最早星图。保存至今的唐代敦煌星图,在时间上比苏颂星图要早,但被斯坦因盗走,现存伦敦不列颠博物馆。但是,苏颂星图比敦煌星图更细致和更准确。如敦煌星图绘星1350颗,苏颂星图绘星1464颗;敦煌星图主要依据《礼记·月令》的资料,并非实测;而苏颂星图则是根据元丰年间的实测绘制;敦煌星图是从玄枵(子)开始,按十二次的顺序作不连续排列,中间夹以说明文字,有关分野问题也不科学,苏颂星图则从角宿开始,按二十八宿顺序,作连续排列,并完全去掉了有关分野等不科学成分。 就所列星的数目而言,苏颂星图的贡献也是值得称道的。如欧洲到14世纪文艺复兴以前,观测的星数是1022颗,要比苏颂星图少422颗,因此,西方的科技史家蒂勒、布朗和萨顿等甚至认为:“从中世纪直到14世纪末,除中国的星图以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

  科学上的开拓精神

  苏颂在天文仪器、本草医药、机械图纸、星图绘制方面,都能站在时代的前列,这有诸多原因。例如他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组织集体攻关;善于发现人才,并大胆地提拔任用人才;勤于实验,设计多种方案,反复进行实验;勇于实践,大胆地进行全国性药物普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时研究不通的问题,宁可存疑,决不附会。而最重要的一条莫过于他在科学上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 他的开拓精神是以全面掌握前人的科学成就为基础的。在天文仪器制造方面,他曾详尽地研究了前代天文学家张衡、一行、张思训等取得的成就。他在《进仪象状》中说:“臣谨案历代天文之器,制范颇多,法亦小异……故张衡浑天云置秘室中,以漏水转之,令司之者闭户唱之,以告灵台之观者。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符合。”由此可知他确曾仔细研读过张衡的著作,并继承和发展了张衡划时代的创造,如在浑象上安装一套齿轮系机械传动装置,利用漏壶流水的稳定性推动浑象均匀地绕极轴旋转。 苏颂又说:“唐开元中,诏浮屠一行与率府兵曹梁令瓒及诸术士,再造铸铜浑,为之圆天之象。具列宿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又立二木偶人于地平之前,置钟鼓,使木人自然撞击,以候辰刻。”张衡之后,一行和梁令瓒在天文仪器制造方面,又有了新进展。他们使水运仪象受漏壶控制又能逼真反映天球旋转,创用了反映时间流逝的新装置。苏颂则仔细研究了一行等的新实验,并牢牢地掌握了这一新方向,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设计的仪器中去。 苏颂接着说:“张思训浑仪为楼数层、高丈余,中有轮轴关柱,激水以运轮,又有值神摇铃、扣钟、击鼓。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有十二神各值一时,时至则自执牌循环而出报。”张思训在一行的基础上又有所前进,创造了楼阁式钟、鼓、铃齐备的报时装置。苏颂仔细研究了这台仪器,继承了它“成于自然,尤为精妙”的成就。

评论(3)|6

距离不一定遥远 |四级采纳率54%

擅长:日韩明星电视小说

观山太保为由天下霸唱作小说《鬼吹灯》中出现,历史上并不存在。又作“棺山太保”,书中四大盗墓派系外行踪隐秘,不为人知的一支通晓风水秘术的封氏贵族后人,掌有“观山指迷赋”,以封王礼的后人封师古为首,修建了庞大的地仙村古墓。代表人物:封王礼,封思北,封师古,封师歧,封团长(封学文),孙教授(封学武)。

故事源于刘伯温受朱元璋所托修皇陵,遂引荐“棺山太保”传人封王礼,使朱元璋十分满意,御赐封王礼和他的几个弟子纯金腰牌,从此以后称为“观山太保”,留在御前听用,专职为皇家建造陵墓。

以下是小说原文(详见巫峡棺山-第三十七章-观山盗骨图):

孙教授说要搞清楚“地仙村古墓”究竟有什么秘密,必须先知道“观山太保”的来历,这伙“观山盗墓”之徒,与传下“烧饼歌”的明代奇人刘伯温渊源极深。

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为了反抗元朝暴政,各地农民起义蜂起,俗话说“乱世必出奇人”,此言实是不虚。

当时朱洪武龙兴“大明”,将胡人逐回漠北,一日在金銮殿上以烧饼为“象”,请刘伯温推算今后天下兴废之事,但天机难言,于是刘伯温当即做《烧饼歌》,据卦撰词,将明代以后的兴旺成败之数,都藏于这首歌诀之中。

这是民间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不入正史,实际上刘伯温确实曾为朱元璋演卦推算,但事情并非如同那些野史传说一般。

在朱元璋还未“面南背北”之时,刘伯温就觉得此主是“真龙天子”,将来必有“九五之尊”,于是投到他帐下效力,由于刘基刘伯温谈吐不凡料事如神,十分被朱元璋器重,大事小情悉以问之,刘伯温一向对答如流,屡献良策奇谋。

有一天朱元璋率部与元兵交战,军中粮草接济不上,陷入苦战,恰好刘伯温求见,便以仅有的几个烧饼款待,随后二人说起当前局势。

刘伯温对朱元璋说,眼下我军虽然处境艰难,只因天时未到,等时机来临,主公必定能成就一方大业。

朱元璋隐隐听出刘伯温的话里话外,似乎在暗示自己将来能当“皇上”,再加追问,果然如此,便说:“当年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亲自在河边连拽了姜子牙八百单八步。结果周王朝一脉。得享了八百单八年的天下。倘若真如军师说言,我朱元璋这辈子能有开国定基的福分,不敢奢求江山永保万年,也不敢比周文王那等圣君明主,能有四百年的国运就很知足了。”说罢,便请刘伯温演卦推算,看看朱家龙兴的气运能有多少年。

刘伯温见帐中正好有几个烧饼,于是当即以此为“机数”,占验得出“卦象”。但最后得获的结果,却遮遮掩掩地不肯对朱元璋明说。

朱元璋说世间的得失成败,都是天意,但讲无妨,没有什么可忌讳的。刘伯温这才说按此卦象来看,胡人虽将败亡,但北龙气数不衰,将来这锦绣河山,还得有胡人的一段天下,我主国运恐怕到不了四百年。甚至三百年都不到。

朱元璋闻言大惊。他倒不是为国运长短担心,担心什么呢?主要是这些年南征北战,曾经见过许多被盗毁的荒坟野冢,尤其是在南宋诸帝的陵寝附近,如今只剩下几个巨大的土坑,里面杂草丛生,多有狐鬼出没。

在元灭南宋之后,这些帝陵都被胡人盗空了,南宋皇帝的尸体也惨遭蹂躏。都被与牛马猪狗的骨头混在一处,给埋在了“镇南塔”下,看宋陵遗址。当真是“田竖鞭骷髅,牧童扫精灵;如今荒凉虚无地、昔日君王埋魂处”,其景象之凄惨,足令见者嗟叹,闻者伤怀。

朱元璋说,要是北方的胡人在几百年后还能占据天下,我即便真当了“皇帝”也高兴不起来,怎么呢?这世上没有不死之人,我如今要是能将胡虏逐回漠北,光复汉家河山,建立这等功业自是快事,可世上从来没有不死仙药,有生就有死,有始就有终,“真命天子”恐怕也难逃取龙归天地一日。

天子死后自然要下葬到皇陵之中。可瞧瞧南宋北宋的帝陵如今是什么下场?还不都被胡人所平,我当了皇上,在位的时候有“文臣武将”保驾,死后葬在墓中,就算在陵区布置大军守陵,却早晚要有一日国破山河碎,改朝换代多是天道循环的定数,计较不得,这最要命的是将来要亡在胡人手中,咱们那现在荡平胡虏,其辈子孙一但得势,必要大肆报复今时之恨,那我和我的子孙入葬在皇陵……还不都得被奸贼们一发掘出来鞭尸焚骸?

想起宋室皇家寝陵的荒废景象,再想想自己将来的下场,不免心生寒意,即便当着“皇帝”又有什么滋味?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精通南龙风水,就问他世上有没有什么办法,使“皇陵”永远不会被胡人盗毁?

刘伯温说您想得太长远了,现在要琢磨的是怎么夺取天下,皇陵之事等大业已定之时再筹划不迟,此事尽管放心,到时候肯定给主公想个安稳的法子。

由于当时大战在即,这件事说完就完了,谈论几句之后,也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南征北战始终都没机会再提过,直到朱元璋以大明天子开国太祖的身份坐了龙庭,按古例,各朝天子登基当了皇上先不干别的,立刻就要着手筹备自己的皇陵,从选取龙脉,到寝陵规模格局,一丝半毫也马虎不得,都是国家一等一的大事。

洪武皇帝就召来刘伯温,说起以前那件事来,这建造皇陵的重任,必须得由刘伯温来策划主持,大明王朝的皇陵,绝不能让胡人盗发。

刘伯温当年许了个空头愿,事到临头也是觉得心里没根,忽然双眉一皱,计上心来,先请皇上宽容十天,十天之后必有良策。

洪武皇帝就耐着薪资等了十天,果然在十天之后,刘伯温上殿来,行了君臣之礼,便取出一幅图画来:“修造大明皇陵之事,非从此图中来不可。”

洪武皇帝还以为是货真价实的“风水陵谱”,当即龙颜大悦,赶紧听内侍取到驾前御览,谁知展卷翻阅一番,竟是大为诧异,皇上根本看不懂这张画是什么意思,就开金口动玉言问道:“刘爱卿,你这图中所画……却是些什么名堂?”

刘伯温奏道:“陛下容禀,修造皇室寝陵非同小可,臣才疏学浅,恐有负圣望,其中若有些许差错,实是万死莫赎。”

随后刘伯温为洪武皇帝保举了一位“奇人”,此人身怀异术,通天晓地,足可担当建造“皇陵”之重任,但他本事深山中的隐逸之辈,恐其找借口推诿,故献画一卷,等将他召至宫中,先明示其意,然后不论他答不答应,只要把这轴图画给他一看,他必不敢再行推托。

洪武皇帝将信将疑,就立刻遣人将刘伯温保举的“高人”请来,此人的姓名是“封王礼”,他本是在巴蜀之地烧炼铅汞的方外之士,也常做些倒斗的勾当,专门喜欢搜寻一些“丹砂异书”之类的古物。

封王礼被召至金殿之上,得知是要让他修造“皇陵”,自古有道是“伴君如伴虎”,这是极容易掉脑袋的事情,他哪肯答应,忙谎称自己不懂“葬制”和“寻龙”之道,想要推托掉这份“皇差”。

洪武皇帝一看果不出刘伯温所料,就让人把那卷图画取出来,给封王礼当面观看,封王礼看了图中所绘,当时就惊得魂不附体,跪倒驾前,连称:“皇上恕罪,草民罪该万死。”

原来刘伯温这幅画,画中所绘是一派险峻的悬崖绝壁,壁上挂棺而悬,藏了许多“悬棺”,画中有几个盗墓贼,其中一个贼人抱着松皮粗鳞的棺材盖子正在用力挪动,显然是刚刚揭开棺盖;另有一贼攀在绝险的陡壁上,拿绳索套在棺中古尸颈中,把棺中老者的尸体拽得坐了起来;还有两个盗墓贼蹲在棺材旁边,从棺中抱出一块块“骨甲”,那骨甲上满是“星图”和“蜗虫古篆”。

画幅旁边注着一行字“观山盗骨图”封王礼看此图看得心惊肉跳,原来画中所绘的盗墓场面,正是其先祖所为。

“封氏”为地方上极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峡。那峡中地形险恶剥断,藏有无数“悬棺”,封氏现任就曾经在“棺材峡”中**过许多“天书异器”,借此发迹,习得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巫术,进而痴迷“炉火之术”。

到了元末明初,传到封王礼这辈,自称“棺山太保”,仗着精通“棺山指迷术”。在各地秘密发掘古冢山陵,实际上封家有得是钱,其辈盗墓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此刻见了“观山盗骨图”,还以为自家的秘行败露,惊动了天子,肯定逃不开灭门之祸,而且这件事从无外人知道,这说明皇上身边有“高人”。对“棺山盗墓”之事必定是一清二楚。此时只好硬着头皮,按照洪武皇帝的要求设计皇陵。

刘伯温当时在朝中已萌生退意,但在修建皇陵之事上,被皇帝逼得脱不开身,想起世上还有这么一伙“棺山太保”,最适精通陵谱和遁甲之术,就把这件“皇差”推到了他们头上,他还算留些情面,之把画卷称做“观山盗骨”。并未名言实际是“棺山盗墓”。

封氏专攻奇门异术,行事手段常人难料,而且从骨甲中掌握了许多风水秘术。对陵墓结构和选址都有独到之处,使洪武皇帝十分满意,御赐封王礼和他的几个弟子纯金腰牌,从此以后称为“观山太保”,留在御前听用,专职为皇家建造陵墓。

洪武皇帝出身于社会底层,所以对民间风物多有了解,他又问封王礼,即便皇陵得以不遭胡人盗毁,却未必是万全无忧了,因为咱们汉人也不是吃素的,听说自古以来世上便有“发丘摸金”之事,这些人要是打起大明皇陵的主意来却又如之奈何?

封王礼说臣以为民间倒斗之辈,真有手段能盗发皇陵的并非仅有“发丘摸金”,更有“搬山卸岭”,“搬山道人”擅长生克制化之术,行踪隐秘难寻,许多年来很少与外人相通,但他们所做只为求取“丹珠”,只要皇陵中不置“金丹珠鼎”之物,搬山道人就绝不会打盗发皇陵的主意,倒是不足为虑;而卸岭群盗多为“响马贼”,其辈忽聚忽散,专一的要挖山陵巨冢,最难防范,又常有谋反之意,只有派大队官军加以剿灭,彻底斩草除根,使这个山头的香火断绝才是上策。

另外还有“发丘天官”之徒,实为一脉,最为精通风水寻龙之道,摸金之首领为“发丘天官”,此贼携后汉印符,上铸“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字,寻龙倒斗无所不为,但他们十分看重祖师爷传下来的行规,没有“发丘印”和“摸金符”,便不肯做“倒斗”的勾当,所以想对付他们,应当先毁掉发丘摸金的“符印”信物,使摸金之术不复存在于世,便可一劳永逸,永绝后患。

皇上见有这等妙策,当即龙颜喜动,随后朱元璋就下了旨,历大明朝,各地严查“倒斗穴陵”之徒,不过“发丘摸金、搬山卸岭”的踪迹散布天下,朝廷拿他们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直到“永乐”年间才找到机会把“发丘印”和七枚“摸金符”毁去,但世上仍是剩了三枚古符下落不明;“卸岭响马”也屡剿不尽,不过这些举措还是起到了一些效果,在明代中期,盗墓倒斗的勾当确实一度销声匿迹。

“东南西北本姓张” 东:东姓有五种来源。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氏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在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有东这个姓。 东姓目前在中国分布较广,在江苏海门、天津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数不多。 西:西姓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做姓。第二种说法,是说战国魏国时邺县有个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种是由满族姓氏改过来的,清朝满族八旗中锡克特哩氏后来改成了西姓。 外关于西姓的来源,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岭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也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 目前,西姓在山东广饶、邹平、潍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数也不是很多。 南: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来源,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宣王时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成姓;第四种来源,也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就改姓南。 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北:北姓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在远古有个叫北的地方,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这里,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北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高句丽姓氏中不但有北姓,还有东姓,由此推断,应该是以方位为姓;还有一些北姓是由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这些复姓改过来的。 目前,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的包头都有北姓。

我这个字可以分为两个字,一个田字,一个木字。接下来我会详细的说明说明果这个字。

首先:果,汉语常用字[1],读作guǒ,最早见于甲骨文[2],其古字形像结满果实的树,本义即果实,后引申为使内部充实,使变成圆球形、事物发展的结局、善于决断的、有结局的等含义。[2]

(基本信息栏

参考资料:

[3])

中文名

拼音

guǒ

注音

ㄍㄨㄛˇ

部首

统一码

679C

相关视频

61万播放 | 01:17

“果”字的前世今生

25万播放 | 00:27

贝瓦启蒙学汉字:果

26万播放 | 00:27

“果”

字的规范书写

34万播放 | 07:03

注意,里、果、早这类字的字头,一定不要写大,以免头重脚轻

18万播放 | 01:20

儿童识字:看动画学习汉字 “果”,学前常用500个汉字轻松学

74万播放 | 03:25

“过、果、裹、国”的草书如何写?用怀素风格写“国”字,很大气

41万播放 | 05:46

练字视频教程: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一类字)

18万播放 | 04:22

用2个简单字小试牛刀,看完要抑制住自己的练字冲动哟,会上瘾的

7367播放 | 04:29

少儿硬笔书法大师课—45天写成一手好字

相关星图

包含"果"字的成语

共17个词条2493阅读

忠果正直

忠果正直,汉语成语,

拼音是zhōng guǒ zhèng zhí,意思是忠诚果断,公正刚直。出自汉·孔融《荐祢衡表》。

前因后果

前因后果,汉语成语,拼音是qián yīn hòu guǒ,意思是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出自《南齐书·高逸传论

掷果潘郎

掷果潘郎,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 guǒ pān láng,意思是比喻为女子所爱慕的美男子。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查看更多

包含"果"字的词

共4个词条2120阅读

如果

如果,汉语词语,拼音是rú guǒ,意思是假如,假使,倘若。

果腹

果腹是汉语词汇,拼音:guǒ fù,释义:使肚子饱出处《憎王孙文》。

果实

果实,汉语词语,拼音是guǒ shí,意思是植物所结的实;

比喻一切努力的成果。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字形书法

音韵汇集

方言音韵

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

果,象形字。果的甲骨文(图A、图B),像树上结满球状的籽实,《说文》:“果,木实也。象果形在木之上。”金文(图C)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多颗籽实省略成一颗“田”形状,并在“田”中画出籽粒,如果金文(图C)上部分单独出来,恐字形不够明确,所以把生长果实的树木也起画了出来。篆文(图D)

将金文字形中的籽实形状简化成“田”形状。隶化后楷书(图F)将篆文的“木”简化成现今的“木”。由于“果”多用于引申义,遂加“艹”旁分化出“菓”字来表示本义。新中国成立后,“菓”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果”字。[6]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guǒ

名词

我这个字可以分为两个字,一个田,一个木字,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些帮助,望采纳。

怎么学习夜观天象

其实夜观天象主要是古人的做法,他们经过长时间夜观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所以在4000年前中国的古书《鹖冠子》,曾有这样的记载:“斗柄东指,天下场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令的季节。而这种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就叫做“观象授时”。在没有历法的时代,曾经为古人使用过一段很长的时间。

首先、要学习中国古典朴素哲学、即五行学说!再次、拜读《易经》、《道德经》!最后学习中国古典天文学、即星宿图、太极说、分野学、四象论、周天理!

目前这是一个屠龙之技!

昨夜我夜观天象

结果你就出生了,哈哈哈

女人不来大姨妈,有你们吗?哈哈哈

怎么样观天象呢?

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三垣 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 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

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二十八宿释名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张衡在《灵宪》中有一番描述:“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下面结合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对宿名作一介绍。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东方七宿

1 东官青龙

东方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

角,就是龙角。在现代的星座组织系统中,角宿属于室女座,其中较亮的角宿一和角宿二分别是一等和三等星,现代称它们为室女alpha及室女zeta。黄道就在这两颗星之间穿过,因此日月和行星常会在这两颗星附近经过,古籍上称角二星为天关或天门,也是这个原因。

亢,就是龙的咽喉。《尔雅 释鸟》上云:“亢,鸟咙”,注称:“亢即咽,俗作吭。”亢宿也属于室女座,但较角宿小,其中的星也较闇弱,多为四等以下。南京地区四月下旬,室女座在晚上9时前后位于东南方的半空中。

氐,《说文》:“氐,至也;从氏,下著-,-,地也。”。《尔雅 释天》:“天根,氐也。”注称:“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因此氐可理解为龙的前足。氐宿属于天秤座,其中的氐宿一(天秤sigma),氐宿三(天秤beta)和氐宿四(天秤alpha)都是二至三等的较亮星,这三颗星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顶点的氐宿四就落在黄道上。

房是胸房。《史记 天官书》:“房为府,天驷也。”府通腑。《尔雅 释天》:“天驷,房也。”注称:“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房宿属于天蝎座,房四星就是蝎子的头,它们都是二,三等的较亮星(天蝎beta,delta,pi,rho)。

心是龙心。心星,即著名的心宿二(天蝎alpha),古代称之为火,大火,或商星。它是一颗红巨星,呈红色,是一等星。心宿也属于天蝎座,心宿三星组成了蝎子的躯干。

尾即龙尾,《左传》:>>

如何夜观天象

怎样夜观天象?其实星座位置是按一定规律运行的,而且和地球上气候变化是相对应的。中国的老祖先经过长时间观察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令的季节。而这种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就叫做“观象授时”。在没有历法的时代,曾经为古人使用过一段很长的时间。

一、天象特点介绍山脉,甚至小山都是天气的影响者。

山地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更能使风、温度、降水和闪电产生重大变化,往往会给山区旅行的人员造成威胁。风,山地的风也是多种多样,通俗的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上坡风,这是由于山地温差的变化而引起的夜间冷空气向下坡的倾泄和白天暖空气向山上的爬升所致。上坡风大多出现在日出之后15--45分钟内,并在正午或地面受到的太阳能量最强时达到最大风速。一般是,南坡接到的能量最大,因此上坡风最强。北坡则无上风出现。上坡风通常直向山涧和峡谷里钻。当天空有飘动的云团时,太阳光的时隐时现能够像"开关"一样及时地控制上坡风的发生和停息。下坡风,相对较为温和而稳定,多发生在近地表面,在日落之后的15--45分钟内开始起风,一直到次日的日出,从山顶刮向峡谷的底部。下沉风,即"冰川风"。它往往出现在冰川上,不受昼夜变化的影响,因为冰川的表面温度总是低于其上面的空气温度,所以它总是沿着下坡刮起。但在冰川向斜坡延伸的末端处,也会出现上坡风,这种风的强度往往受冰川范围大小的控制。峡谷风,这是受地形控制的风,也是上坡风与下坡风的混合风,主要出现在斜坡表面有缺口的半封闭式山谷附近。它也受日照温差的控制,即中午多为上谷风,入夜转为下谷风,而且山谷风往往会出现极强阵风的状态。旋风,这也是山区常见的风,每当地面有显著变化而四周的风很强时,就会产生旋风。在大多数情况下,旋风具有瞬时特征且多形成在北风坡。降水,山区存在着大量的上升气流,它使得空气不断的冷却,所以降水量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潮溼的热带地区,山区降水量增加得特别明显。而大量降雨所产生的山洪则是对山区旅行者的最大威胁。山区最常见的是雾,它实际上是接触地表的云,有时山谷里全天都可能是雾气茫茫的。闪电,登山运动员、徒步旅行者、野营人员都特别容易受到山区闪电的袭击。在崎岖的山地地形所产生的上升风使得那里雷暴更加猛烈、更加频繁。温度,温度对于山地旅行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山区,温度随高度而降低,这种变化在夏季约为冬季的两倍。山峰上的相对溼度比山谷里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衣服是不良绝缘体,所以,在冬季要使身体温暖、在夏季保持凉爽都是不易的。一般来讲,高度每上升300米,温度平均下降1。2度,这可供山地旅行者参考。

二、天象策略雷暴雷暴最初通常是由小块积云开始的,然后迅速发展,经过浓积云发展时期并进入成熟的积雨云阶段,它是一种猛烈的、恶劣而急剧变化的天气。

野外活动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积雨云开始堆积并且便黑时就有可能发生雷暴。

2、雷暴通常持续时间很短,要保持镇静,不要害怕,留在可躲避的地方。闪电的危险性在于击穿物体和人体,引起火灾,以及所产生的雷声震破人的耳膜。

所以,应该记住:

1、汽车往往是极好的避雷设施,可以在闪电时躲在汽车里。

2、最好的防护场所就是洞穴、沟渠、峡谷或高大树丛下面的林间空地。

3、如果在露天下,应蹲在离开孤立大树的高度的两倍距离之处。

4、当你感觉到电荷时,即头发竖起或皮>>

“昨夜老夫夜观天象…”完整版是什么啊?

昨夜,老夫夜观天象,发现天象异动。新帝王星已出现,隋朝将有一场浩劫,望好自为之。

古代怎么夜观天象

古代的天空,没有现在这么差,很清澈。古人所谓的夜观天象,是借助星图,配以易算,来预测未来,当然,多数都是靠蒙的。

古人夜观天象到底是在看什么

大家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星星,绝大部分都是恒星,恒星构成了星空的主体。所有恒星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运动规律也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对恒星观测的内容也比较少,神秘性也小,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计时,一是为其他天体提供位置参考。  关于计时,是看北斗星的斗柄,有这样四句话:“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星的斗柄仿佛一根巨大的指针,在天空转动,随时标示出当前的日期。对于有经验的观测者,只凭观测斗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断当前的节气。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一点似乎不值一提,不过在古代,历法系统没有这么发达,也没有这么准确,看星斗定时是有其作用的。  更有内容的观测,来自所谓“五星、七政”。“五星”即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七政”是在“五星”的基础上增加太阳和月亮。对他们的观察,离不开对他们所在位置的描述。这就是恒星观测的第二部分内容。我们都听说过所谓的“二十八星宿”,所谓“宿”,就是指行星和日月暂时在此“住宿”的意思。由于恒星的相对位置不动,形成了一幅天空地图,“七政”们运行到哪里,可以用此来描述。这二十八宿,又分为四个大区:东方青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并且,每个星宿对应着不同的人间地理位置。二十八宿,是黄道星宿,与西方天文的黄道十二星座大致相对应,五星、七政的运行基本在其中,但行星有时会有比较大的张角,所以也会运行到其他星座中(古代称作星官)。  月亮是夜晚最显眼的天体,月相圆缺的变化直接和农历的日期对应。对月亮的观测,大约也有两个方面意义。一个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天气,一个是预测日月食。  从月亮来预测天气,有一些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一句古语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如果月亮周围出现光晕,就说明第二天刮大风的可能性很大。不知道诸葛亮借东风的当晚是否也有“月晕”的迹象。这多少还是能让人想象出一些原因的,比如出现光晕,可能意味着空中的水气含量比较大,也许和温度也有一些关系,也许是会有风雨出现。但还有一些,似乎更加神秘,比如《尚书·洪范》中提到过:“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诗经·小雅》中也对此进行印证:“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都在说月亮运动到毕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金牛座的一部分)位置,则会有大雨出现。究竟是不是这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  预测日月食,是靠精细的计算月亮和太阳的运动位置和趋势,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自然就会发生日月食的现象。这只是普通的技术工作,古代有专门的天文官负责观察和计算。如果出现漏报和误报,都是重大失职。  内容最丰富的观察,是对“五星”——  水星也称为辰星。  金星也称为明星,又名太白,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也称为岁星。  火星也称为荧惑。  土星也称为镇星或填星。  这五颗星的运行规律又可以分为两类:水星和金星在太阳系中处于地球内侧,他们在地球上的视觉角度不会离开太阳太远。所以只能在黄昏或黎明出现。而其他三星,则可以出现在远离太阳的位置上。他们以相对难以计算的规律运行于不同的星宿,注意,每个星宿都对应着人间不同的地理位置。这种对应,称为“分野”,现在看来,多少有些牵强。比如:斗宿、牛宿对应地上的扬州;箕宿、尾宿对应地上的幽州;心宿、房宿、氐宿对应地上的豫州(战国时期的宋),等等。  而这五颗星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火星(荧惑)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战争和灾难,如果移动到心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天蝎座的一部分),就称为荧惑>>

古人夜观天象,怎样的天象有怎样的情况?

古代人说的天象很玄乎,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吹牛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