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古籍善本
草部
甘草 黄芪 人参
沙参 荠苠 桔梗
长松 黄精 萎蕤
知母 肉苁蓉 列当
赤箭(天麻) 术(白术) 狗脊
苍术 贯众 巴戟天
远志 *羊霍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参
紫草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茈胡(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升麻 苦参 白鲜
延胡索 贝母 山慈姑
石蒜 白茅 龙胆
细辛 徐长卿 白薇
白前 锦地罗 檀香
锁阳 铁线草 当归
芎穷 蘼芜 蛇床
蛇床 藁本 白芷
芍药 牡丹 木香
甘松香 杜若 高良姜
郁金 姜黄 补骨脂
荜茏 益智子 缩砂密
白豆蔻 豆蔻 蓬莪茂
荆三棱 莎草香附子 藿香
薰草(零陵 兰草 马兰
香薷 假苏 薄荷
水苏 菊 野菊
淹闾 艾 茵陈蒿
青蒿 白蒿 茺蔚(益母
夏枯草 刘寄奴草 旋夏花
青葙 鸡冠 红蓝花
番红花 燕脂 大蓟、小蓟
续断 漏卢 苎麻
苘麻 大青 小青
胡芦巴 蠡实 恶实
呆耳 无名精 希莶
箬 芦 甘蕉
蓑荷 灯心草 木贼
麻黄 地黄 牛膝
紫菀 麦门冬 萱草
淡竹叶 鸭跖草 葵
蜀葵 龙葵 酸浆
蜀羊泉 败酱 款冬花
鼠曲草 款冬花 决明
地肤 瞿麦 王不留行
葶苈 车前 马鞭草
蛇含 鳢肠 连翘
蒴翟 蓝 蓝淀
青黛 甘蓝 蓼
水蓼 马蓼 荭草
虎杖 匾蓄 蒺藜
谷精草 海金沙 半边莲
紫花地丁 见肿消 大黄
商陆 狼毒 防葵
狼牙 闾茹 大戟
甘遂 续随子 莨菪
蓖麻 蜀漆 藜芦
附子 天雄 侧子
酸模 菖蒲 菰
水萍 苹 萍蓬草
水藻 海藻 昆布
石斛 骨碎补 石韦
景天 虎耳草 石胡荽
螺旋草 酢浆草 地锦
陟厘 昨叶何草 土马
卷柏 石松 马勃
及己 漏篮子 乌头
白附子 虎掌 局箬
半夏 蚤休 鬼臼
射干 玉簪 凤仙
坐拿草 曼陀罗花 羊踯躅
芫花 莽草 茵芋
石龙芮 钩吻 菟丝子
覆盆子 使君子 木鳖子
番木鳖 马兜铃 盍藤子
预知子 牵牛子 旋花
紫葳 营实墙蘼 月季花
栝楼 王瓜 葛
天门冬 百部 何首乌
萆解 菝葜 土茯苓
白蔹 山豆根 黄药子
白药子 威灵仙 茜草
防己 通草 通脱木
钩藤 白英 乌蔹莓
律草 络石 木莲
忍冬 藤类概述 泽泻
羊蹄
木部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火部
糟 烧酒 醋
酱 饴糖 蘖米
红曲 神曲 曲
蒸饼 豆腐 大豆豉
刀豆 扁豆 豇豆
蚕豆 豌豆 绿豆
赤小豆 黄大豆 大豆黄卷
大豆 阿芙蓉 罂子粟
薏苡仁 稗 参子
粟 粱 玉蜀黍
蜀黍 黍 稷
籼 粳 稻
荞麦 雀麦 大麦
小麦 大麻 胡麻
果部
慈姑 乌芋 芡实
芰实- 莲藕- 石蜜-
沙糖- 甘蔗- 猕猴桃-
婴奥- 葡萄- 西瓜-
甜瓜 茗- 盐麸子-
吴茱萸 毕澄茄- 胡椒-
蜀椒- 秦椒- 枳-
马槟榔- 无花果- 波罗蜜-
椰子- 槟榔- 海松子-
榧实- 橄槛- 龙眼-
荔枝- 槲实- 橡实-
阿月浑子- 榛子- 胡桃-
银杏- 樱桃- 杨梅-
枇杷- 枸橼- 柚-
橙- 柑- 橘-
安石榴- 柿- 林檎-
山楂- 榲柏- 楂子-
木瓜- 梨- 枣-
栗- 桃- 榔梅-
梅- 巴旦杏- 杏-
李-
鳞部
青鱼 鲤鱼 鱼子
鳔 海马 虾
乌贼鱼 黄颡鱼 鳅鱼
鳝鱼 鳗鲡鱼 鳢鱼
金鱼 鳜鱼 鲫鱼
鲥鱼 石首鱼 水蛇
乌蛇 白花蛇 蚺蛇
蛇蜕 蛤蚧 守宫
石龙子 鲮鲤 鳄鱼
吊 龙
兽部
猕猴 猬 鼠
水獭 兔 湍
猫 灵猫 麝
麋 鹿 羚羊
熊 野猪 犀
象 豹 虎
狗宝 鮓答 牛黄
黄明胶 阿胶 驼
驴 马 牛
羊 狗 豕
禽部
鹗 鹰 鹊
乌鸦 斑鸠 寒号虫
伏翼 雀 鸽
雉 鸡 凫
鹜 鹅 鹈鹕
鹤
虫部
蛔虫 蛞蝓 蜗牛
蚯蚓 蜈蚣 蝌蚪
蛙 蛤蟆 蟾蜍
蜚虻 蜚蠊 蔗虫
鼠妇 衣鱼 萤火
蝼蛄 天牛 蜣螂
蝉蜕 蚱蝉 蛴螬
蛆 水蛭 蝎
壁钱 蜘蛛 地胆
葛上亭长 芫青 斑蝥
樗鸡 九香虫 原蚕
蚕 螳螂桑螵蛸 虫白蜡
艺翁 露蜂房 土蜂
蜜蜂 蜜蜡 蜂蜜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滴水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滴水丸 滴水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ī shuǐ wán
2 处方黄柏(去粗皮,锉)1钱,轻粉(研)1钱,丹砂(研)1钱,天南星(炮)1钱,半夏(生姜汁浸1宿,汤洗去滑,焙)1钱,巴豆10粒(去心皮,出油尽),水银(结沙子)半皂子大。
3 制法上为末,再同研匀,滴水为丸,如绿豆大。
4 功能主治小儿乳癖。
5 滴水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3丸,煎生姜葱白汤送下。
6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古籍中的滴水丸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攻阵
钱)郁李仁(一钱)大黄牵牛末(各三钱)上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稀涎散吐顽痰。牙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三痰饮门]药方各半斤)礞石(制,一两)沉香(五钱)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隐括其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火证门]药方为细末,水调服。清金丸治肺火。黄芩(炒)为末,滴水丸,白汤下。(《正传》)麦门冬汤治病后火热乘肺,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二]积聚第一并于灯下烧灰存性。各二七个)上件同再捣,拌匀,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一粒;二、三岁二粒;三、四岁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四热门]诸病总论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8 《圣惠》卷六十二 81 组成 82 主治 8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仙拈集》卷四 91 组成 92 主治 9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金鉴》卷八十九 101 组成 102 功效 103 主治 104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八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医学纲目》卷十三引《保命集》 121 止痛散的别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125 加减 126 制备方法 127 附注 13 《圣惠》卷六十八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圣惠》卷三十六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五引盂诜方,名见《普济方》卷三一一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16 《实用正骨学》 161 组成 162 功效 16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171 组成 172 主治 17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止痛散 止痛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ǐ tòng sǎn
2 国家基本药物与止痛散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1109 98 活血止痛散 散剂 15g 袋 11 中成药部分 1110 98 活血止痛散 散剂 3g 袋 2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3 处方柴胡45克 甘草(炙)225克 瓜篓根60克 当归 黄芩120克(一半酒,一半炒)生地黄30克
4 制法上为粗末。
5 功能主治治两额角痛,目睛痛,时见黑花,及目赤肿痛,脉弦,作内障者。
6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临卧热服。
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各15克。
7 摘录《医学纲目》卷十三
8 《圣惠》卷六十二 81 组成
木香2两,紫葛1两半(锉),檀香3分,川朴消2两。
82 主治发脑结肿。
8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用醋浆水调如糊,涂在绢上,贴于肿处。候干再上,以愈为度。
84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9 《仙拈集》卷四 91 组成乳香2钱,没药2钱,人中白(煅)1两,木耳(烧存性)5钱,自然铜5钱。
92 主治受刑,肿痛不堪。
9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牛膝3钱,煎汤送下。
94 制备方法上为末。
10 《金鉴》卷八十九 101 组成防风1钱,荆芥1钱,当归1钱,蕲艾1钱,牡丹皮1钱,鹤虱1钱,升麻1钱,苦参2钱,铁线透骨草2钱,赤芍药2钱,川椒3钱,甘草8分。
102 功效止痛消肿,活血通经,辟风驱寒。
103 主治跌打损伤腰骨,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104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装白布袋内,扎口,煎滚熏洗。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1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八 111 组成黄麻(烧灰)2两,头发(烧灰)1两,乳香5钱。
112 主治折伤筋骨。
11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温酒调下。
114 制备方法上为末。
12 《医学纲目》卷十三引《保命集》 121 止痛散的别名止疼散
122 组成柴胡1两半,甘草(炙)7钱半,瓜蒌根2两,当归4两,黄芩4两(1半酒浸,1半炒),生地黄1两。
123 主治饥饱劳役,因生目内障,两额角痛,目睛痛,时见黑花,及目赤肿痛,脉弦者。
124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去滓,临卧热服。
125 加减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各5钱。
126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27 附注止疼散(《普济方》卷六十六)。
13 《圣惠》卷六十八 131 组成桃胶半两,松脂半两,黄柏半两。
132 主治火烧疮。
13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用梨汁、生蜜调涂之。
134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14 《圣惠》卷三十六 141 组成铅霜1分,白矾1分(烧灰),黄柏1分(末),麝香1钱。
142 主治口舌疮。
14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每于有疮处贴少许。有涎即吐之。每日3至5次。
144 制备方法上为散。
15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五引盂诜方,名见《普济方》卷三一一 151 组成小麦。
152 主治伤折。
15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和醋蒸之,裹所伤处,重者再蒸裹之。
16 《实用正骨学》 161 组成归身3钱,西红花3钱,血竭1钱,乳香3钱,没药3钱,三七2钱,元寸1钱。
162 功效手术前预服,可防止疼痛。
16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分至1钱,黄酒送下。
16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玻璃瓶收贮。
17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171 组成大蒜1瓣(去皮生用,细研),巴豆1粒(去壳,细研),盐豉7粒(细研)。
172 主治牙疼。
173 止痛散的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擦患处,1日2至3次。
174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瓷器内盛之,密封,勿令透气。
古籍中的止痛散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又接骨议论方之,次将油线缝其合,后将生肌散调敷,内服活血散、止痛散而安。豚骱不比诸骱,惟此最难。此骱出则触在胯内
《跌打损伤回生集》:[卷一]效方开后。至于引经药,皆如紫金丹引经药同。回生内补散(能止痛,壮元,治跌打)白虫(四两,用豆腐煮一枝香)朱砂
《伤科大成》:接骨入骱(骨之小笋也)用手巧法分,加布扎紧,取其担力,不致歪走。此症痛极,先以止痛丹,后投壮筋续骨丹。膝骱处油盏骨,在膝盖之处,其
《伤寒证治准绳》:[卷八药性]燥降收之曰当用四物汤以其内有芍药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入手足太阴经大抵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剂故
《疡医大全》:[卷八]痈疽敷药门主方目录 1 拼音 2 水精丹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水精丹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8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家宝》 81 水精丹的别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水精丹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用药禁忌 8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水精丹 1 拼音
shuǐ jīng dān
2 水精丹的别名水晶丹(《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三)。
3 处方天南星3克 滑石6克 水银粉15克 芜荑仁100片 巴豆50粒
4 制法先研巴豆,次研芜荑及众药,烂饭丸,粟米大。
5 功能主治治夹食伤寒,虫积,食积。
6 水精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量岁数加减,米汤泡葱,空腹及临卧时吞下。
7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四引汉东王先生方
8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家宝》 81 水精丹的别名
水晶丹
82 组成天南星1钱,滑石(各生为末)2钱,水银粉半钱,芜荑(取仁)100片,巴豆50粒(去壳,不去油)。
83 主治婴孩小儿夹食伤寒,及虫积、食积、胎积、惊积、恶物、食伤。
84 水精丹的用法用量每服35丸,随岁数加减,米汤泡生葱空心送下,近夜临卧服尤佳。膈上有食势须吐出,膈下有食方得转泻。
85 制备方法先研巴豆令极细,次下芜荑仁复研,方入众药,研令极细,以烂饭为丸,如粟米大。
86 用药禁忌忌生硬果肉。
87 附注水晶丹(《卫生总微》卷十三)。
古籍中的水精丹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三]风疳第五为末,每用不拘多少,以井华水调贴。如未安,须用水精丹取,后用调气观音、人参散等药补,仍再贴,兼与疳
《幼幼新书》:[卷第十四]夹食伤寒第十者,面青吐逆,浑身发热;或发渴、烦躁头疼,宜用水精丹取之(方见本门),至天明须取下;准前用观音散三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八·脾脏部(下)疳]肝疳为末。每用不拘多少,以井华水调贴。如未安,须用水精丹取后,用调气、观音、人参散、等药补,仍再贴,兼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二]宿食不消第七《家宝》∶小儿宿食不消,身体发热或发吐泻,宜用水精丹利之(方见夹食伤寒门中),却下补药调理。如身上
《幼幼新书》:[卷第十九]潮热第六目录 1 拼音 2 《红蓼山馆经效方》 21 组成 22 主治 23 五停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24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五停五积丸 1 拼音
wǔ tíng wǔ jī wán
2 《红蓼山馆经效方》 21 组成甲先服方:使君子肉5枚,巴豆肉2枚半;乙接服方:老松香8斤,黄连2两,潮脑2两,朱砂(水飞)2两。
22 主治远年近日丹停(人面青黄,肚腹胀痛,小便不利短少)、水停(面黄浮肿胀痛)、酒停、食停(心胸胀或干呕)、气停(胸前不利)、妇人瘀血停(面黄青肿,月经不调);妇女血疱、血块,气裹食积,干病潮热,或经水不通;及男妇血积、气积、酒积、食积、虫积膨胀。
23 五停五积丸的用法用量甲方:共捣成丸1枚,以此作为1剂,用红糖开水空腹送下。乙方:共为末,以开水调和成丸,如绿豆大。每服5粒,用红糖开水空腹送下。服此药后约12小时即泻下,或23次,或67次不等,随以酸筋草煎浓水1碗服之,以止其泻;12日后再以猪蹄1对,炖桐子根、通花根、臭草根、棬子根、打碗子根、百节藕、见肿消等草药,稍入盐服之。
24 用药禁忌忌食糯米、菜油1月,并忌房事4月,病即除根。
古籍中的五停五积丸 《女科经纶》:[卷八杂证门]瘕癖证
,而无有六聚。以聚为气病,积为血病也,故东垣有五积丸治法。若《巢氏病源论》载七八瘕,但有八瘕名证,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三积聚门]药方药末食之。《肘后方》∶治腹中冷癖,水谷凝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揉之转逆,妨害饮食。取大蟾蛛一枚去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一积聚门]积聚心腹胀满(附论))当归(切焙)甘草(炙锉)木香芍药枳滓食后十味五积丸治五积气呕吐酸水。心腹胀闷。不思饮食。沉香(锉
《脉因证治》:[卷三]三十、积聚行之;酒肉食等积,以所恶者攻之,以所喜者诱之。五积丸治积块。黄连(肝肾五钱,心肺一两半,脾七钱)浓
《丹溪手镜》:[卷之下]积聚(六)目录 1 拼音 2 耳聋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213 版本 3 耳聋丸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制法 35 性状 36 鉴别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4 《青囊秘传》之耳聋丸 41 组成 42 主治 43 耳聋丸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耳聋丸 51 组成 52 功效 53 主治 54 耳聋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耳聋丸 耳聋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ěr lóng wán
2 耳聋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耳聋丸
Erlong Wan
22 处方龙胆500g、黄芩500g、地黄500g、泽泻500g、木通500g、栀子500g、当归500g、九节菖蒲500g、甘草500g、羚羊角25g
23 制法以上十味,羚羊角镑丝,用羚羊角重量30%的淀粉制成稀糊,与羚羊角丝拌匀,干燥;再与龙胆等九味混合,粉碎成细粉。每100g粉末加炼蜜150~17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苦。
2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韧皮纤维淡**,梭形,壁厚,孔沟细(黄芩)。种皮石细胞**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长多角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厚,有大的圆形纹孔,胞腔棕红色(栀子)。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地黄)。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当归)。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不规则碎块稍有光泽,均匀分布裂缝状或圆形孔隙(羚羊角)。
(2)取本品12g,剪碎,加硅藻土10g,研匀,加乙醚4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药渣备用。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05g,加乙醚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鉴别](2)项下的药渣,挥去乙醚,加盐酸3ml与三氯甲烷4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冰醋酸(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磷钼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本品10g,剪碎,加硅藻土8g,研匀,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40分钟,滤过,取药渣挥去乙醚,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为15cm,柱高为20cm),用水100ml洗脱,弃去洗脱液,再用乙醇100ml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分层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黄芩苷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鉴别](4)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及上述对照品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27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酸(50:50: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黄芩苷60μ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剪碎,混匀,取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称定重量,用稀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26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180mg。
28 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利湿通窍。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耳内流脓。
29 用法与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7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210 注意忌食辛辣食物。
211 规格(1)小蜜丸 每45丸重7g
(2)大蜜丸 每丸重7g
212 贮藏密封。
213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耳聋丸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Erlong Wan
32 标准编号WS3B250497
33 处方龙胆 500g 黄芩 500g 地黄 500g 泽泻 500g 关木通 500g 栀子 500g 当归 500g 九节菖蒲 500g 甘草 500g 羚羊角 25g
34 制法以上十味,先将羚羊角镑丝,用羚羊角重量30%的淀粉制成稀糊,与羚 羊角丝拌匀,烘干,再与龙胆等九味混合,粉碎成细粉,每 100g粉末加150~ 170g炼蜜, 制成大蜜丸,即得。
35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圆形蜜丸;味苦。
36 鉴别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韧皮纤维淡**,棱形,长60~250μm,直 径9~33μm,壁厚,孔沟细。种皮石细胞**或淡棕色,长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长至230 μm,直径60~112μm,壁厚,纹孔甚大,胞腔棕红色。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 胞核。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表面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有时可见菲薄的 横隔。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不规则碎块稍有光泽,均匀分布裂缝状或圆形孔隙。具缘纹孔导管大,直径约至328μm, 多破碎,具缘纹孔类圆形,排列紧密。
37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A)。
38 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利湿通窍。用于上焦湿热,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耳 内流脓。
39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310 规格每丸重 7g
311 贮藏密封。
辽宁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青囊秘传》之耳聋丸 41 组成巴豆2粒,全虫2个,麝香2厘,石菖蒲2寸。
42 主治《青囊秘传》之耳聋丸主治耳聋。
43 耳聋丸的用法用量右聋塞左耳,左聋塞右耳,两耳俱聋者,次第塞之,日1易。
44 制备方法蒜汁为丸,莲子大,丝绵裹好。
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耳聋丸 51 组成龙胆草1两,大黄1两,黄芩1两,生地1两,醋柴胡1两,泽泻1两,木通1两,当归1两,车前子(炒)1两,黄柏6钱,甘草6钱,生栀子6钱,芦荟5钱,木香3钱。
52 功效《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耳聋丸具有清肝热,泄火通便之功效。
53 主治《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耳聋丸主治肝胆火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大便秘结,小便涩赤。
54 耳聋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开水送下。
5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冷汗水泛为小丸,每16两用青黛1两、滑石粉2两5钱为衣,闯亮。
56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古籍中的耳聋丸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外科皮科骨伤科]松脂,煎膏而用。牙疼恶痹崩中,研末而尝。咽干含化,耳聋丸吞。松脂感太阳之气而生,燥可去湿,甘能除热,故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二耳证门]药方(《三因》)补肾丸治肾虚耳聋耳鸣。山茱萸芍药干姜(炮)巴戟(去心)泽泻桂心菟丝子(酒浸)远志(酒浸)
《奇效简便良方》:[卷一耳目]耳痛出水杏仁,炒焦,末,葱涎为丸,棉裹塞耳,兼治耳聋有脓。《奇效简便良方》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耳聋头)泽泻(锉各一分)上一十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治耳聋,黄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耳聋早在后汉时期以前,有关本草学的著作除了《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二书外,据《吴普本草》佚文所引可以考知者尚有数家本草学专书,其中包括:《黄帝(本草)》(按,此书原名全称不详,今暂附以“本草”二字,下同)、《岐伯(本草)》、《雷公(药对)》、《扁鹊(本草)》、《医和(本草)》和《李当之(本草)》6种。惟在这些古本草学的佚文中只能看到个别药物性味和有毒、无毒的文字,如果将这部分内容与《桐君》佚文加以对照,除了记述相同者,颇有些差异之处。这种在古代早期的多种本草著作中的论述互有差异的情况,也可以在唐代初期成书的《新修本草》一书孔志约序文中明确地看出。孔序的原文是:“梁·陶弘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君)、《雷(公)》众记,颇或蹖驳。”(“蹖驳”一辞,义为杂乱,不一致)不难看出,唐代时期所能见到的《神农本草经》与《桐君采药录》、《雷公(药对)》等古代早期药学著作相互间已经具有不少明显差异。现将《桐君采药录》与其他古代早期本草学著作的差异之处据《证类本草》中的现存佚文,分别对照比较如下。
与《神农(本草)》比较
莽草——《桐君》:苦,有毒。《神农》:辛。
狼牙——《桐君》:咸。《神农》:苦。
落(络)石——《桐君》:甘,无毒。《神农》:苦。
虎掌——《桐君》:辛,有毒。《神农》:无毒。
与《黄帝(本草)》比较
牡丹——《桐君》:苦,无毒。《黄帝》:苦,有毒。
巴豆——《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狼牙——《桐君》:咸。《黄帝》:苦。
贯众——《桐君》:苦,(一经):甘,有毒。《黄帝》:咸、酸(按:“一经”系指《桐君》之别本)。
与《岐伯(本草)》比较
丹参——《桐君》:苦。《岐伯》:咸
玄参——《桐君》:苦。《岐伯》:咸。
芍药——《桐君》:甘。《岐伯》:咸。
牡丹——《桐君》:苦。《岐伯》:辛。
与《扁鹊(本草)》比较
班猫(斑蝥)——《桐君》:有毒。《扁鹊》:有大毒。
石胆——《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
与《雷公(药对)》比较
落(络)石——《桐君》:甘。《雷公》:苦。
芍药——《桐君》:甘。《雷公》酸。
本文2023-08-08 20:36: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