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海南省名字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3收藏

谁知道海南省名字的由来,第1张

1、海南省由来:因其位于南中国海域,境内最大岛屿又成海南岛,故名海南省。

2、正式得名”海南“是在元朝,不是在清朝。

海南,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

3、不是1940年代,而是1988设立海南省。

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设立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4、海南之前的名称有:珠崖、儋耳、琼台。

珠崖:“珠”亦作“朱”,“崖”亦作“厓”。汉武帝于海南岛东北部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县东南。元帝时废。孙吴所置名朱崖,治徐闻(今县西),在雷州半岛,称海南岛为朱崖洲。晋废。隋再在海南岛置郡(珠崖、儋耳、临振),珠崖治所在今琼山东南。唐改崖州,废州存郡时又曾称珠崖郡。

儋耳:"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

琼台:"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

扩展资料

海南省拥有我国最丰富的海洋资源,全省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有中国最南端,面积最大的城市三沙市。海南省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成为多数国人避寒的首选之地。

全省共有5A级景区6家;三亚市崖州区南山文化旅游区,三亚市崖州区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保亭县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陵水县分界洲岛旅游区,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三亚市海棠区蜈支洲岛旅游区。

此外还有著名景点;天涯海角风景区,琼台书院,东坡书院,文昌航天主题公园,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等。

人民网-一张图告诉你中国各省区市名字由来

-海南

地球在40多亿年的 历史 中,曾出现过多次全球性显著降温变冷的时期,冰川一度从两极推进到赤道附近,全球冰冻,形成冰期。

在地球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冰期以后,距今约1万年以来的时期叫冰后期,包括我们生活的二十一世纪,事实上都处在冰后期。

在冰后期阶段,全球气候仍有过多次低量级的冷暖波动,比如距今4000至6000年期间曾出现的较明显的寒冷期,使全球冰川一度扩展前进,被称为新冰期。

近一次较明显的小规模的冰川推进出现在13世纪至20世纪初,大约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达到最盛,通称为小冰期。

后世学者对近代的小冰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从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中华大地遭受了极寒的“小冰河时期”。

只不过明朝则更加倒霉,正好处于了中间位置,是整个“小冰河时期”最寒冷的阶段。

按照《明史·五行志》的记载,南京正常情况是冬天少有风雪,可明朝时却“冬奇寒,河冻数日不解”。恐怕要比如今的东北地区还要寒冷。

此外《阅世编》中记载了安徽地区冬天的天气情况,书载“大雪数天,平地积三尺。”三尺就相当于一米左右。安徽地界积雪厚度一米,若是发生在今天,一定会是触目惊心的景象。

华南地区也很冷吗?

根据《广东通志》记载,公元1506年广州琼州千里飘雪,境内积雪达数尺之厚。最冷的时候雪线甚至覆盖了海南岛北部,用万里冰封来形容都不为过。

因南方人本身就缺乏御寒衣物,再加上严寒天气使得棉花大量减产,因此仅广东地区就有数以万人被冻死。

通过以上史籍的记载不难看出,3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的确是遭遇了全国范围旷日持久的天寒地冻,而寒灾过后总伴随着旱灾。

从古籍《阅世编》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雨雪出现严重地南移现象,这就导致了河洛,齐鲁、吴越、荆楚、三辅等重要产粮地区都出现了连续的大旱灾,粮食几乎绝产;

除此之外,大量的牲畜也被冻饿而死,这无疑是斩断了普通百姓的生路。

小冰期下的明朝,被寒冷、干旱轮番折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口锐减,经济倒退, 社会 动荡,甚至朝代更迭。

1644年4月,闯王李自成率叛军攻破京城,崇祯皇帝亲自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见大势已去,年仅34的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下,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崇祯皇帝至死也不会知道,明朝的灭亡的确跟“上天”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明朝真的很倒霉,恰巧生在了地球”小冰河时期”最寒冷的阶段。

如果没猜错的话,崇祯上吊那天,一定非常的冷。

有资料显示,大约从2040年开始,地球又将进入下一个长达250年的小冰期,不知道到那时候又会发生什么!

西沙群岛 南沙群岛

从地图方面来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长期航行南海,绘有《郑和航海图》,后载入茅元仪《武备志》。该图标出了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等岛群名称和相对位置。及至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附图《四海总图》,已经明确标绘有四大群岛的地名和位置。当时称东沙群岛为“气沙头”,西沙群岛为“七洲洋”,南沙群岛为“石塘”,中沙群岛为“长沙”。后来,清政府在开展大规模全国地图测量的基础上,编绘了多种地图。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在《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这些官方舆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

  从古籍方面来说,郑和“七下西洋”的随从人员费信著《星槎星览》、马次著《瀛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等书,其中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时出现的航海著作,如1527年顾蚧的《海槎余录》、黄衷的《海语》等书,对南海航行、岛礁分布及地理特征都有详细的描述。当时出现的海防著作,无不把南海诸岛作为我国海防的“门户”和“天堑”。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海防辑要》一书,就把西沙群岛等岛屿列为我国的海防区域。

  从方志方面来说,明清两代是方志鼎盛的时代,由官方修纂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万州志》等等许多地方志书,都辑录有西南中沙群岛的资料,列为海南岛的附属岛屿。其《广东通志》中就有: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立海防营于万州”的记载。还可以正德《琼台志》中看出当时已把西沙、南沙群岛作为我国的海防区域。

名称演变

南海名称很早就出现于古籍。谢承《后汉书》说“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引三国吴康泰《扶南传》:“涨海中到珊瑚洲”。

“涨海”之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而《梁书》卷54《海南诸国列传》:“干陁国在南海洲上”(干陁国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已开始使用“南海”名称,至唐宋时期“南海”之称渐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诗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诗句(《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以上引述说明,远在1500年前中国人民已经认识南海和南海诸岛,把南海称为“涨海”、“南海”;南海诸岛泛称“涨海崎头”、“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称暗礁暗滩,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滩多,来往船只搁浅难脱,象被磁石吸住一样。

南海

《琼州府志》在解释“涨海”的含义时说:“南溟者天池也,地极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 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类似解释:“炎海善溢,故曰‘涨海’。”反映中国古人对南海潮汐现象的认识。南海在古代除了称为“涨海”、“南海”、“炎海”之外,还有“朱崖海”(晋郭璞注《山海经》:“(离耳国)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对晋左思《吴都赋》注:“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琼洋”(《崖州志》:“州东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为琼洋最险之处”,《琼州府志》同此)、“琼海”(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至琼海万州,曰万里长沙……”;《琼州府志》:“则琼之海,其涨海乎”)等。对南海诸岛的称呼,除了上述“涨海崎头”、“珊瑚洲”之外,还有“木饮州”(前引唐李善对《吴都赋》“饮木”一词的注:“朱崖海中有渚,东西五百里,南北千里,无水泉,有木斩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饮之”,按“饮木”当指饮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饮州,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传》关于“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对南海诸岛珊瑚岛礁成因作出的科学说明。[8]

首现地图

1973年12月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古地图,被历史学家谭其骧命名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9]

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又称《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简称《地形图》,这地图画在长宽各96厘米的正方形绢上,根据与该图同时出土的一件木牍上 “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的字样,可知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所以成图时间当在2100年之前。《地形图》是现存最早标绘南海的地图。《地形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从全图看,主要区域绘制精确细致,其他部分则精度下降。从主区向上往南直到南海,这是西汉诸侯南越(南粤)王的辖区。这部分图的比例尺变小,绘图精度显著下降,图上画有河流,海岸线象征性地画为半月形曲线。不管怎样,2100多年前中国的地图上就已经出现了南海[9-10]。到了唐代,中国古代航海家在“南海”这一地理概念外,又增加一个新的地理概念:“西南海”,它泛指今日印、巴大陆南部海域,还包括了今日阿拉伯海。应该指出的是“南海”、“西南海”均是以中国本土为基准,以中国本土为观察中心点,其地理坐标中心是中国,它们都是中国古代航海家——舟师命名的。

汉代就对南海诸岛有过记载。元代史料更是将“千里长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岛)划入海南岛的管辖范围。明代郑和下西洋曾途经西沙和南沙,并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图。

海南,是全国知名的 旅游 胜地,以椰风、海韵、沙滩,吸引了各方来客。提起海南这个地方,大家都不陌生,但要具体到海南的 美食 ,对于很多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来说,着实是一头雾水。

海南菜,又叫琼菜,虽说没有位列八大菜系之中,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海南菜也自成一派,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海南菜系。

海南的 美食 ,独具特色。如果你来海南,不知道应该吃点啥,不妨考虑下面这6道海南经典名菜,堪称“琼菜精髓”。去海南的当地饭店点上一桌,老板都会以为你是海南人。

文昌鸡,是以产地命名的地方鸡种,产自宋氏三姐妹的故乡—海南文昌,并且长期位居海南“四大名菜”之首,具有非常悠久的 历史 。如果来到海南游玩,白切文昌鸡是必点的一道琼菜。

文昌鸡最早起源于海南文昌潭牛的天赐村,相传村里有几棵大榕树,最初的文昌鸡,就是吃着从榕树上掉下来的树籽长大的。在千百年的进化中,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文昌鸡种。

文昌鸡的个头娇小,皮薄肉嫩,非常适合白切的吃法。海南人逢年过节,或是举办大小宴会,白切文昌鸡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角,除了好吃外,还有大吉大利的寓意。

之所以叫“白切”,是因为这种烹饪手法比较特殊,需要整鸡下锅,无需加任何调料,直接白煮好后,待吃的时候再斩成小块即可。虽说文昌鸡的口感肥美鲜嫩,但因为做法较清淡,自然就少不了蘸料的加持。

海南人吃白切文昌鸡时,通常会搭配上特制的蘸料,用蒜泥、姜蓉、香菜、小金桔、生抽等调制而成,通常还会加入鸡汤。白切文昌鸡这道菜,重在凸显鸡肉的原汁原味,吃起来是无比鲜美。

海南人在烹制肉菜时,比较喜欢清淡些的烹饪技法,更偏爱食材的原汁原味。比如“白切”这个烹饪手法,除了上面提到的白切文昌鸡外,像接下来说的白切加积鸭,也是海南的传统名菜之一。

白切加积鸭选用的鸭子,又叫番鸭,产自海南琼海,据说是300多年前从马来西亚引进的鸭种。加积鸭的肉又肥又嫩,皮薄骨软,很适合白切的吃法。

和白切文昌鸡相似的是,在吃白切加积鸭时,也会配上特制的蘸料,并且一定要挤入酸酸甜甜的金桔汁,如果喜欢辣味,还可以再额外加点辣椒酱。

东山羊,产自海南万宁一带,是万宁地区的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清朝光绪年间的古籍《 琼州府志》中,曾这么描述过东山羊,“瓮(壅)羊是以小羊为栏棚畜之,足不履地,采草木叶以饲之,肥而多脂,味极美”。

东山羊适合的吃法非常多,常见的有红焖东山羊、清汤东山羊等。如果是口味偏重一些的人,会觉得红焖的做法更好吃。出锅后的东山羊,色泽诱人,咬一口肉质鲜美,富有弹性,吃起来是肥而不腻,并且几乎没有什么膻味。

除了东山羊外,和乐蟹也是海南万宁的特产,主要产自万宁和乐镇的浅水小海一带。和乐蟹的学名叫 锯缘青蟹,这种螃蟹在其它地区也有,但是属和乐地区产的最为出名。其蟹膏饱满,还泛着黄油,非常能勾起人的食欲。

早在2008年时,中国烹饪协会向世界首次发布了中国菜里的地域经典名菜,清蒸和乐蟹就被评为海南十大经典名菜,并被推向了全世界。

吃清蒸和乐蟹时,还要配上独具海南特色的“ 搵碟”(酱料),是用蒜末、姜蓉、生抽、青金桔等调制而成。软嫩的蟹肉配上酸咸适口的佐料,吃起来非常香。

干煸五脚猪,也是来海南必点的一道地方特色菜。五脚猪,是海南五指山地区的特产, 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之所以叫五脚猪,并不是这种猪有五只脚,而是因为它的鼻子较长,经常 拱着地走路,看上去就像有五只脚一样。

五脚猪属于小型猪种,瘦肉较多,脂肪含量较少,吃起来不容易觉得腻。经过干煸后的五脚猪,香味浓郁,咬一口细嫩Q弹。那种独特的风味,让人吃过一次就能念念不忘。

在海南海口地区,每年的大年初一,当地人都有吃斋菜煲的习俗。

斋菜煲,顾名思义,就是用各种素食混在一起制成,常用的食材有各种菌菇、瓜果蔬菜、豆制品等。如果来海南玩,一定记得尝下海南斋菜煲,感受下海南当地的 美食 文化。

懒喵心得

上面提到的6道传统菜肴,都是海南地区的特色名菜,说它们是“琼菜精髓”一点不为过。如果你问土生土长的海南人,是否知道这6道菜,相信他们会告诉你,都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家乡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