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音郭楞州若羌县有多少人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新疆巴音郭楞州若羌县有多少人口,第1张

人口:约3万人

人口密度:1人/km2

若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总面积199222平方千米,是中国县域面积第一大县。总人口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若羌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894千米。属暖温带极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115℃,年均降水17毫米。

1985年,全县设5乡1区2镇:铁干里克乡、吾塔木乡、瓦石峡乡、铁木里克乡、祁曼塔格乡,以及祁曼区、依吞布拉克镇和若羌镇。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米兰36团场。1985年末,若羌地区总人口为26852人,全县平均第平方公里013人,为全国面积最大而人口密度最小的县。县属人口以维吾尔族为主,兵团农场以汉族为主,境内还有回、东乡、满、塔塔尔、哈萨克、藏、黎、苗、瑶共11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0130人,占3772%;汉族16189人,占6029%;回族449人,占167%;其他民族84人,共占03%。

县城若羌镇,位于县境中部,城镇面积24平方公里,1985年有1272户,5263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区划

若羌县辖1个区公所(祁曼区工所),3个镇、5个乡:若羌镇、依吞布拉克镇、罗布泊镇、铁干里克乡、吾塔木乡、瓦石峡乡、铁木里克乡、祁曼塔克乡。境内有三十六团场。

地理

若羌县全县山地占295%,戈壁地占2978%,荒地占1261%,沙漠占278%,湖泊占054%,耕地占002%。全县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整个地貌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南部山区,国家在此圈划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是县内的主要牧业基地;中部冲积平原,分为瓦石峡、若羌县城、米兰三块各自呈点状分布的绿洲,为农业种植区东北部为罗布泊风蚀湖积平原与库姆塔格沙漠西北部为塔克拉玛干冲积沙漠平原。沿塔里木河与车尔臣河下游的河漫滩、河阶地广阔地带,生长着天然胡杨林、红柳、梭梭、芦苇等乔木、灌木、草荒漠植被,是若羌县的平原林牧区,形成一条横贯南北长达160余公里、宽约5~10公里的著名荒漠天然绿色走廊,阻止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合拢,保证了塔里木东南缘交通干线的畅通。

县境内最高点为东昆仑山的木孜塔格峰,海拔6973米,最低点为罗布泊洼地,海拔780米。气候属暖温带荒漠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7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193天,全年盛行东北风,8级以上大风平均369天。

若羌地域广阔,有得天独厚的荒漠乔木、灌木、胡杨林84万亩,各类天然草场1700亩,宜用荒地19182亩,农区可耕地72万亩。境内有两大水系,大小河流14条,地表水总径流量达1176亿立方米,现已开发利用的有若羌河、瓦石峡河、米兰河,其中若、瓦二河为若羌县所用,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在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40余种:石棉、玉石、石膏、水晶、黄金、云母、铁、铜、铅、锌、铬、铍、锂、煤、钾盐、芒硝、天然碱、蛇纹岩等。在矿藏中,尤以石棉为著,蕴藏量大,易开发,为国内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现已探明开采的矿床储量就达4000余万吨,而且品位高,质量好,深受国内用户的欢迎。

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已发现的兽类有野牦牛、野骆驼、野驴、藏羚、马鹿、岩羊、盘羊等49种;鸟类有黑颈鹤、黑鹤、金雕、藏雪鸡、秃鹫、环颈雉、金眶鸽、红鹬等92种,其中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鸟类达52种。野生植物有麻黄、野**、雪莲、莎草、禾草、针茅、芦苇、罗布麻、甘草等250余种。农作物品种也较多,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等;油料作物有大麻、油葵、红花、油菜等;经济作物有棉花、黄豆、瓜类、水果、蔬菜等。养殖业主要有牛、马、羊、骆驼、驴、猪、兔、鸡等。土特产有干果、皮毛、毡 毯、粗布、民族手工艺品等。

水文

若羌河 Ruoqiang He

因流经若羌绿洲而得名。位于若羌县城西侧,发源于阿尔金山,源头有两处,一处是玉苏普阿勒克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终年积雪带,积雪范围为30余平方公里,平均积雪厚度为10米,积雪量达三亿立方米,融雪水向北汇流十余公里处渗入地下,又向北十余公里处涌出地面,形成一条东南至西北长55公里,平均宽100米的阿克苏河;另一处是玉苏普阿勒克山积雪带西北20余公里处的泉水和时令河,该地有三条分支,东面分支在巴什布拉克石棉矿西北4公里处,有3眼淡水泉,总流量为18000升/时,汇流后进入东南至西北流向长4公里的翁格勒克萨依,中分支由硝鲁克布拉克泉水汇流后北入南北长14公里的又马尕克其萨依,西分支是一条长约30公里的南北向时令河,5至9月有水,三条分支向北至艾合买提阔什汇合,形成一条南北长20公里的其兰勒克河,继续北流与阿克苏河中段汇合。属罗布泊水系,其上游位于阿尔金山中,河床多为不透水层构成,中游起于阿尔金山北麓,出山口后,河床系第四纪砂砾石层积岩层构成,河床下切很深,流经30千米后又急剧扩散,渗损极大,尾端可达罗布庄,流经铁干里克乡、吾塔木乡、县城等地,全长100千米,流域面积达3000多平方千米。其矿化度为055克/升,PH值79,HCO2-Cl-Ca-Mg型水,年径流量086亿立方米。径流的补给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融雪,年径流量稳定,洪水期出现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下旬。灌溉土地1300余公顷,是该县工农业生产的四大水源之一,现已在龙口以下建成两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500千瓦。

依夏克帕提湖1

瓦石峡河 Waxxari He

因流经瓦石峡绿洲而得名。与塔什萨依河为姊妹河,水源补给形式为融雪水和泉水,同发源于阿尔金山脉的肃拉木塔格海拔5500米以上积雪带,源头积雪面积约80平方公里,融雪水汇合后北流50公里又接纳吐斯也尔布拉克河水。大致为南北向,最高洪峰达7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正常注量为12立方米/秒,流域面积2000平方千米。建成引水灌溉工程,年引水量约2千万立方米,灌溉土地1000余公顷,水质矿化度为128克/升,PH值79,SO4-CL-Na型水,年径流量约4700万立方米,是该县工农业生产的四大水源之一。建成水电站一座,装机总容量为150千瓦,并初步开展的渔业生产。

塔什萨依河 Taxsay He

维吾尔语称喀什塔什萨依,简称塔什萨依,意为石头沟,因河床中有较多的玉石碎粒而得名。与瓦石峡河为姊妹河,同源于阿尔金山脉的肃拉穆塔格海拔5500米能上能下积雪带,源头积雪面积80余平方公里,常年积雪量为4-5亿立方米,由五条较大的冰川补给型支流汇集成河,在积雪带四面又有支叉众多的季节性河流在5至10月补给水量。位于瓦石峡乡驻地西面37公里处,南北向,流域面积为420万平方千米,灌溉土地2600余公顷。洪水期在6-8月,枯期在1-3月,历年流量平均为65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08亿立方米,是该县工农业生产的四大水源之一。建有引水灌溉工程,是塔什萨依农业开发区的重要水源。

罗布泊 Lopnur Po

又名罗布淖尔,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1921年,塔里木河在尉犁县改道涌入孔雀河,东注罗布泊洼地,形成了近代罗布泊。1930年至1931年,罗布泊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55公里,面积在3200平方公里,呈不规则椭圆形。1942年以后,孔雀河水径流减少,罗布泊湖体收缩。1952年,尉犁县拉伊河口英曼里一带筑起大坝,塔里木河入故道 东南注入台特马湖。至六十年代初期,塔里木河下游修筑水库,孔雀河上先后筑起多道堤坝,罗布泊断绝来水日趋干枯。1972年,罗布泊已成为广袤的干湖盆。位于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现已探明的罗北凹地及东西台地三个区段就有孔隙度储量299亿吨(折KCL),是生产纯天然硫酸钾、氯化钾的理想原料,有一些可开垦土地资源,野骆驼等珍稀动物保护地,为南疆石油基地。

阿亚克库木湖 Ayakkum Hu

维吾尔语,意为下面的沙子湖。位于37°30′N,89°30′E,县城以南190公里,祁曼塔格山南麓。面积约52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876米,平均水深10米,最深处达50米。此湖由依协克帕提河和色斯克亚河注入补给水源。自古以来为咸水不冻湖,自1982年始,冬可结冰,冰厚达50厘米。湖面宽阔,碧波粼粼,远山如岛,山水相映,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年平均气温0℃以下,极端高温6℃,极端低温-37℃,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烈。湖面水禽飞舞,湖畔牦牛、藏驴、藏羚等野生动物结队成群。湖中水生无脊椎动物资源丰富,生物量极大,其中鱼虫等作为高蛋白饵料,大片沼泽草甸草是若羌县的重要牧草基地之一。

阿其克库勒湖 Aqqikkol Hu

维吾尔语,意为咸水湖。位于37°05′N,88°25′E,县城以南210公里,鸭子泉检查站西南125公里处,东昆仑北麓。面积约35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240米,平均水深8米,最深处达25米,水略咸,冬季结冰厚达40厘米。属高原盆地气候,年降水150毫米,四周是沙砾地,东西两侧有沼泽地,湖区风光优美,常有成群野牦牛、藏驴、藏羚等珍稀动物活动。夏季来临之时,飞禽集聚,景象颇为壮观,令人感叹为止。湖边有淡水,是高原旅游、狩猎、登山及科学考察的理想扎营地。

依夏克帕提湖2

阿牙克库木湖

罗布泊钾盐湖

鲸鱼湖 Jingyu Hu

湖的形状象一条肥大的鲸,头东尾西,测绘人员给它命名为鲸鱼湖。位于36°20′N,89°25′E,新疆、西藏、青海三省交界处,若羌东南310公里。面积约26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800米,湖深2至10米。由发源于周围山区峰高6275米的许多间歇河供水,在湖东段七分之一处,有一条长达75公里的自然沙砾堤,南北与湖岸相联,将湖水隔成东西两部分,是世界内陆湖泊中一种十分罕见的湖泊类型。两湖对照,东湖汇入了玉浪河大量的冰川融水,有轮虫类、桡足类等大量浮游生物,而西湖无淡水补给,含盐量几乎饱和,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阴阳湖。湖区高寒缺氧,年平均降水200~300毫米,年平均气温0℃以下,湖中无鱼,但卤虫丰富,有待开发,可成为国际狩猎场。

台特玛湖 Tetma Hu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县城北面45公里处。是塔里木河的尾闾湖,也是且末河的尾闾湖。面积约40平方千米,海拔为808米,历史上水深曾达5米。本世纪60年代后,水源逐渐断流,湖现已干涸,仅存片片沼泽和盐碱滩。水源主要由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补给,水量大时可循塔里木河故道东入罗布泊。近年来,经过5次输水,目前,台特玛湖湖面已超过了200平方千米,在湖泊还发现有野鸭、狐狸、白鹭、印度鸭等动物。在康拉克水域还发现曾是塔里木河“霸主”、几乎处于濒危边缘的塔里木裂腹鱼,它早已被新疆列为二级保护鱼种,除塔里木裂腹鱼外,这里还有鲤鱼、鲫鱼、老头鱼等十多个品种,改变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若羌区域没有渔业养殖的历史。

历史

若羌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经是多种文化交流、互化、传播的孔道,又一度是最开放的地域之一。古籍文字记载,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起,“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在这里叮咚了几千年。在佛教史上,我国著名僧侣法显、宋云、惠生、玄奘等历尽艰辛,在西去天竺或东归故土的途中,都曾在这片瀚海圣地讲法拜佛。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历史长河中,若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丝绸之路”古道上闪烁着斑谰夺目的光辉。

境内的楼兰曾作为中亚商旅的贸易集散地长达五个多世纪。罗布泊沿岸是孕育罗布人的摇篮历史上,塞人、羌人、匈奴人、月氏人、维吾尔先民、汉、吐蕃等众多古代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共同开发、建设了中华民族的这块美丽西陲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灿烂文化,众多文人墨客为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和不朽名篇。同时,这里还是古代西域屯垦规模最大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公元前77年,楼兰更名鄯南迁后,原楼兰王城遂成为汉代的屯垦戍边重地。此外,汉朝根据尉屠耆的请求,派司马1人、吏士40人屯田伊循(今米兰)。随后,这里的屯田规模逐渐扩大发展起来,垦区面积曾达45万余亩。公元前53年,汉宣帝遣大将辛武贤率15万人至白龙堆一带“穿卑革候井,欲通渠转谷。”

《水经注》中记载:敦煌索氏家族的索劢,调集酒泉、敦煌兵千人,到楼兰地区屯田,修建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人,“横断注滨河,灌浸沃衍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这块神奇广袤的大地,历经战乱和历史风尘的洗礼,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曾显赫一时的楼兰绿洲逐渐消失。公元609年,隋军打败吐谷浑后,有县境内设立鄯善郡,下设显武、济远二县,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到鄯善屯田。后废郡改置鄯善镇。唐朝,康国康艳典在罗布泊地区主持建造9座新城,录属于沙州(敦煌)管辖。改典合城为石城镇(今若羌),东北有七屯城(又作大屯城)。宋朝时期,若羌境内道路畅通,生活安宁,过往商旅、行人骆驿不绝。

元初,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罗布镇小憩,称罗布是一大城,地处罗布泊边境,臣属大汉,居民崇拜摩诃末。凡行人渡此沙漠者,必息于此城一星期,以解人畜之渴,已而预备一月之粮秣,出此城后进入沙漠。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经从都元帅别迷带之请,在县境内设立罗布、怯台等驿站。明朝时,若羌地区已衰落,青海曲先部众散居、游牧于这一带。洪武九年 (1376),曲先卫被西番朵儿只巴残破后,部众离散,并入安定卫。明正德年间,安定卫最终破亡,若羌地区从此沦落为荒漠,仅在罗布泊沿岸有幸存的罗布人和少数避难者,过着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

19世纪中叶,从克里雅来的几个猎人在若羌河东岸的古“丝绸之路”道旁,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奥托古什汗故虚和周围大片水草丰茂的绿洲。而后,又陆续从于田、和田迁来一些开发者,在这里安家落户。清光绪二年(1876),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翻越天山抵达罗布泊地区,涉足若羌旧土城,当时全城仅有21户人家。他到若羌后,看到毗邻处还有一座更古老的规模较大的古代废城遗址。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裁撤善后各局,设克里克县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夏,升为若羌县。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若羌这块宝地窥视已久。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俄、英、法、德、日、美、瑞典、奥地利等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派遣人员和一支支“旅游队”、“探险队”、“考察队”和“商队”,深入塔里木东南缘地区,穷凶极恶地进行特务间谍活动和文化掠夺,他们勘测地形、水域,绘制地图,刺探情报;滥捕乱杀野马、野骆驼等珍禽异兽,制作采集动植物标本;大肆挖掘盗窃文物,掠夺珍宝,使无数稀世珍宝和古遗址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和毁坏。如俄国的普尔热瓦尔斯基、雷格尔、别夫佐夫、罗波诺夫斯基,奥地利的赛希耐尼、克莱特纳洛兹,瑞典的斯文赫定、博格曼,英国的凯里、利特代尔夫妇、斯坦因,法国的杜特雷依、邦宁,美国的亨亭顿,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团成员结桔瑞超、野村荣三郎等,都接踵蜂拥而至,参与了这场文化大抢劫。特别是斯文赫定和斯坦因,曾数次潜入若羌境内疯狂掠夺盗窃文物,把许多古遗址毁坏的面目全非,使大量珍宝荡然无存。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巴依、伯克的残酷压榨,横征暴敛,加之风沙和水流改道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若羌的各业生产发展缓慢,农牧业生产处于种闯田、狩猎、逐水草游牧的半原始状态,遇到天灾人祸,老百姓便四处流浪乞讨。旧时代,连绵不绝的匪患、瘟疫更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据载:20世纪30年代末,胡赛音等匪帮马队窜入新疆、甘肃、青海三省边界为王,强占若羌东南的铁木力克一带为巢穴,驱赶杀戮在那里放牧的阿革延和唐吐烈等部落牧民达4000余众,并经常纠集驱使匪徒下山到附近的米兰、若羌、瓦石峡抢劫骚扰达10年之久。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捍卫这块神圣的土地,抛头颅,洒热血,长眠于阿尔金山怀抱,他们在若羌大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永不垂朽的业绩。昔日,若羌地区的瘟疫,曾导致罗布泊人大迁徙,疾病蔓延,曾使这里人口锐减。当地流传的民谣道:“过了鬼火关,病魔又来缠,茫茫戈壁滩,泪水流不干。”解放前,若羌县城无大贾,商人均兼营农牧业,狭窄的街道上除了一座较大的清真寺外,几乎全是简陋的平顶小泥屋,没有一个像样的商店和建筑群落。全城屈指可数的几家手工业作坊和铁木加工铺、缝纫铺、制革铺和馕房、饭馆、地摊,交织构成了旧县城的市容风貌。新中国建立以来,若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城的沥青路和四通八达的乡村砾石路取代了尘土飞扬的沙土路,宽敞崭新的农民住宅和城镇兴起的楼房取代了小泥屋,若羌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

气候

若羌县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少雨,风大尘多,日温差悬殊,属典型的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干旱,是若羌地区的一大特点,据新疆地理专家考证:“若羌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最干旱的地方之一。”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与库姆塔克沙漠西南部在这里交织汇集。堪称世界一绝的雅丹风蚀地貌和古人誉为“龙城”、“白龙堆”的壮丽景观分布在境内北部的罗布泊沿岸广大地区。雄伟的阿尔金山横贯县境中部,把若羌分割成截然不同的平原和山区两大部分。在封闭的境域内,戈壁、沙漠、雪山、荒原,这些原始自然景观还占据着巨大空间,还摆出它那狰狞威严的面目。大自然的无情对峙、挤迫,时时在向人们挑战,险峻的环境,恶劣的气候,偏僻边远的地理位置,闭塞的交通,均给若羌的各行各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旅游

若羌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在遥远的古代,《十二木卡姆》和《阳关三叠》的最早形式《摩诃兜勒》与《阳关曲》便在境内广为流传。若羌的“麦西莱甫”,男女成双成对翩翩起舞,独具特色。“若羌赛乃姆”、“艾莱姆赛乃姆”美不胜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手鼓舞、碗碟舞、民族器乐演奏也很流行,深受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各种诗歌、传说、民谣等口头文学丰富多彩,被视为民间文学的宝库。近年来,经过不断挖掘、整理、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同时,群众文艺演出、文学创作、绘画、书法、摄影、集邮等活动开展得很活跃,竞妍斗艳。

在若羌广阔的土地上,遍布着许多名胜古迹和雄奇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和科学工作者。楼兰、海头、伊循、弩支、罗布、和罕等有名的古城遗址和绮丽多彩的壁画、岩画,以及土垠烽燧、汉代长城、戍堡,数以千计的古刻藏文佛经玛泥石块、高山石器场、“玉石之路”、“丝绸之路”、史前文化遗址等,留下了不少难解之谜,把人们带入了遥远而充满神秘的历史年代;奇异的自然景观数不胜数,风光旖旎变幻莫测的魔鬼谷,中外罕见的高山阴阳湖泊--鲸鱼湖,三泉一线的高原沙子泉,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最高的库木库里沙漠,举世闻名的罗布泊,扑朔迷离的雅丹地貌等,既是极好的旅游资源,又有极大的科研价值;横亘荒漠绵延百余公里的天然绿色走廊,全国最大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高原沙漠景观和原生地貌等,它瑰丽的景色,古朴雄浑的气势,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成为人们向往之地。若羌悠久的历史文明,众多古代民族聚居交往的文化,独特的环境,给这块神奇土地增添了神奇色彩。若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奇特的自然景观,更有许多难得的社会人文积累,由于这些原因,若羌被誉为人种展览会、地下博物馆、历史文化长廊,是新疆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兴起了“丝绸之路”热,前来若羌考察、观光的学者、游人逐年增多。县境内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不断增加,一批世界瞩目的重大科学考察成果相继面世,如楼兰古城遗址的精确方位、面积等,争论了一个世纪悬而未决的罗布泊游移问题,阿尔金山高原盆地的地质、气候、生物之谜,等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直到今天,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仍有许多历史和自然之谜等待人们去揭开,还有许多宝藏等待人们去发掘。至于若羌淳朴、浓郁、多彩的民情风俗、传说、故事,独具特色的民间乐舞,寓意深刻的方言、谚语等,也都对无数的学者、专家、文艺工作者产生的极大的吸引力。

2021年4月,若羌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若羌县上榜。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若羌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若羌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新疆片区)。

2018年8月,若羌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7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若羌县为2017年国家园林县城。

楼兰古城  举世闻名的新疆[1]重要古迹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许多商队经过这一绿洲时,都要在那里暂时休憩。 楼兰王国  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历史。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王国逐渐在世界上消失了。究竟为什么会消亡,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楼兰文化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 罗布泊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在楼兰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说明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人类的。 1900年春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阿尔迪克,在返回考察营地取丢失的锄头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但这位机智勇敢的维吾尔族向导,凭借着微弱的月光,不但回到了原营地模到了丢失的锄头,而且还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头半埋在沙中,还有古代的铜钱。阿尔迪克在茫茫的夜幕中发现的遗址,后经发掘,证实就是楼兰古城。 考古  我国考察队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才到达了楼兰古城的。楼兰城内最高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高l04的佛塔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的;塔基为方形,每边长约195米。塔身的南面连接着一大片大型建筑遗址,堆集着许多木料,这些木料都经过精细加工。 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四至五世纪,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诸如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至今还是个偌大的谜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 楼兰城中最显眼的建筑区遗迹是城中部的"三间房"。这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坐北朝南,直接对着南城门。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有的木料长达64米。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衙门府所在地。 考察队还发现了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可能就是古楼兰城居民直接取水的水源。在城内还发现大量的 楼兰遗址文物厚陶缸片、石磨盘断片、残破的木桶和各种钱币、戒指、耳环和汉文木简残片等。这些物品,对研究楼兰古城历史,都是无价之宝。 楼兰遗产  楼兰是祖先留给巴州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巴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挖掘、整理、研究楼兰文化。以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时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就是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的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及古城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实际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以新的生命。 编辑本段遗址的发现发现经过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 斯文·赫定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废墟。1901年1月至3月,斯文·赫定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古城形制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楼兰,史载为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汉时成为西域长史府所在地,后为鄯善国所并,因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成为中原 古楼兰国遗址通西域最便捷的通道。作为当时西域政治、经济、交通的枢纽,楼兰曾辉煌昌盛一时,但东汉以后即隐没于史籍记载,公元4世纪末已人去城空田地荒芜,“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被废弃的最基本原因是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下游地区水源枯竭。因此楼兰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特别是木简文书,不仅弥补了史籍记载的缺乏,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示古楼兰国的古代文明。 编辑本段古楼兰文化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 楼兰文化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纪,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诸如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至今还是个偌大的迷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在楼兰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说明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人类的。楼兰是祖先留给巴州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巴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挖掘、整理、研究楼兰文化。以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时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就是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的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及古城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实际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以新的生命。 编辑本段古楼兰历史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 张骞出使西域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戮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叛。 编辑本段古楼兰兴衰  楼兰古城建于何年,何时形成楼兰王国就目前现有史料没有记载,但在罗布泊周边及楼兰城边地发现有史前石器,如石斧、 楼兰古城石锄、石铲、石刀、石矛、石镞、玉斧、玉铲、玉刀、玉佩等。这说明在史前时期罗布泊洼地与周围就有人类活动,而且很明显在阿尔金山、昆仑山有石城遗址。罗布泊及周边所发现新石器居多,距今有6000年左右。 西汉时,楼兰是西北地区36个城邦国之一,《史记》等当中载:楼兰“有城郭,临盐泽”,人口14000余,圣兵2900多人。当时,古楼兰是古丝绸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西汉末年朝廷动乱,匈奴乘虚而入,与地方统治者相互勾结,致使西域交通断绝,河西一带《后汉书·西域传》曰:“城门昼闭。”自王莽篡位到东汉,西域交通三通三绝,最后趋向稳定得到发展。《后汉书·西域传》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塞下。”到曹魏,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到西域,楼兰又重新开始繁荣起来。 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到了7世纪,唐玄奘从天竺西游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廓岿然,人烟断绝”,玄奘眼里的楼兰,成了一座空城。 编辑本段古楼兰消失之谜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 楼兰沧桑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销声匿迹。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有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是瘟疫。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传说中的说法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那里能活命,就往那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楼兰人欲哭无泪。他们上路的时间,正赶上前所未有的大风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阵势,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如厉鬼,一座城池在混浊模糊中轰然而散…… 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也就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虽然逃亡的楼兰人一代接一代地做着复活楼兰的梦,但是,梦只能是梦。而且,梦到最后,连做梦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楼兰,依然是风沙的领地,死亡的王国。 编辑本段楼兰现状  经历了千年风沙侵蚀的佛塔,是楼兰古城最高的建筑,也是最漂亮的一座“雅丹”,它静静地端坐在古城东边偏北的地方, 雅丹俯视着我们这群朝圣者。在它的西北面,有保护者用木板和粗大的树干在支撑着。在它西边约300多米的地方,是可能充当过官衙的三间房,当年,斯文·赫定在这些墙壁下,曾挖掘出大量文物。眼前的三间房,徒剩四座高大的土坯墙,中间面积稍大,有15平方米左右,两边房子较小,约有10平方米,在房前的地面上,散落着一大堆木桩,上面有明显的铆眼,一根最长的方形木桩足有4米多长。从三间房再往西,就是几所民房的遗迹,房子的规模依然清晰可见,原先砌墙用的胡杨木板、红柳枝依然挺立在沙土中,地上,是盖房用的芦苇或细红柳枝,1000多年过去了,她们依旧完整的保存下来。所有的建筑都建在高台上,在低洼处,到处散落着或黑或红的陶片,陶片有些粗糙,这么多的陶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当年楼兰古城的繁华与辉煌。在民房的北边,有两座类似雅丹高约3米的土堆,这是古城墙的遗址。 1901年斯文·赫定和1906年斯坦因,先后在此挖掘出土了木雕像(佛像)和佛像座,雕有莲花与其他种类花纹的装饰及造型,还挖掘到许多精制白羊毛织品。最为重要的是挖到汉文和佉卢文(公元前四五世纪流传于北印度的一种文字)木简和纸文书。 编辑本段古楼兰文物出土文物  在楼兰遗址上,曾出土了大量的汉、晋、唐等朝代的书简钱币等物,还出土了许多男女木乃伊,其中的一具女性木乃伊,被成功复原,世人称之为“楼兰美女”。经检测,这具女木乃伊距今已有3800多年,死亡时年龄约40岁,身高约155米。透过木乃伊,仍可以找出死者生前典型的美女特征:大眼睛、低颧骨……。专家后来认定,她有欧罗巴人的血统。随行的旅游专家毕亚丁说,这位远古的楼兰女性,年龄已有40多岁,不能称为美女。 在所有有关楼兰古城的谜团当中,争论最多,最引人关注的是楼兰古城消失之谜。楼兰消失的原因有战争说、气候变迁说、冰川说、沙漠风暴说等多种。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科学钻探科学考察队在对楼兰古城实地考察后发现,它的消失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悉,3000年前,罗布泊湖水面积曾达12000平方公里,古孔雀河水源充足,楼兰一方面为了靠近水源依水建城,一方面又害怕洪水侵扰,所以他们选择了有孔雀河支流穿过的高地。科学家测量后发现,这块高地比现在干涸的罗布泊湖底高出近30米,比现在的孔雀河流域也高出十几米。 专家分析  据专家介绍,随着气候的变化,罗布泊的逐步退缩,河流和罗布泊之间入湖的高差加大,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下切的过程则使高地越来越高。专家解释说,随着高地的抬升,人们取水开始变得困难,穿城而过的古孔雀河支流也渐渐干涸,最终古孔雀河改道而行,罗布泊湖水大量萎缩,人们离最近的水源也要走好几公里,科学家表示,在这种环境下,社会体系已经相当脆弱,经受不起任何例如灾害、战争,经济衰退等大的人文自然波动。 专家因此认为楼兰古城的消亡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诸如战争、(丝绸之路)改道和其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则只是楼兰古城消失一个次要的原因。 最近有学者运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大量图像的判译,从环境地质学角度分析研究了楼兰地区古河道的变迁,认为楼兰古城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后出现过两处滑坡崩塌,造成堵江,形成堰塞湖,从而切断了楼兰古城的供水源。古孔雀河是当时流经楼兰地区的唯一河流,也是楼兰古城唯一的淡水源,楼兰终因断水而被遗弃乃至消亡。 还有人提出,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因为人类不尊重自然导致的。比如乱砍乱伐胡杨,致使生态恶化,无法居住。这个观点的证据之一就是当时此地盛行的木葬。在楼兰古城附近,曾发现了神秘莫测的太阳墓。这种墓葬外表奇特,围绕墓穴深埋着一层又一层由细到粗的圆木,圈外又呈放射状埋放着一行行圆木,就像太阳的光芒,正是因为这种墓葬外表酷似太阳,被称为太阳墓,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最多的一座竟然用了一万多棵圆木。 还有人认为,是洪水毁灭了这座地处交通要道上的古城等等。从目前的状况看,这种争论还将持续下去,楼兰的神秘也许将永远无法揭开。 罗布泊、楼兰、太阳墓之谜或许就是同一个谜底。 而为了寻找这个谜底,著名科学家彭加木,1980年5月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之后一直未找到他的遗体。 编辑本段遗址消失原因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但至1972年,却最终干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这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最近,中科院罗布泊环境钻探科学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环境科学考察。考察队认为:据初步推断,随着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万年前的快速隆升,罗布泊由南向北迁移,干旱化逐步加剧,最后导致整个湖泊干涸。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则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 楼兰古城的复原图大约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一万年之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约10000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这三大环境格局变化为地质、生物、化学与物理的古环境研究所证实,只是在三阶段划分的时间上,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这种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但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这表现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柽字用在名字里,放在第三位置读音为:chēng 

柽拼音:chēng,注音:ㄔㄥ,部首:木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9画

五笔:SCF,G仓颉:DEG,郑码:FXB,四角:47914,结构:左右,电码:2906

区位:7263,统一码:67FD,笔顺:一丨ノ丶フ丶一丨一

释义:

1木名。河柳,即柽柳。一种落叶小乔木,老枝红色,叶子像鳞片,夏秋两季开花,花淡红色,结蒴果。能耐碱抗旱,适于造防沙林。枝干可编筐,枝叶可入药。也叫三春柳或红柳。

2古地名 。春秋宋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西北。

3姓。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只有4个:

1柽乳 [ chēng rǔ ] 

赤柽树脂。

2殷柽 [ yīn chēng ] 

河柳。

3柽柳 [ chēng liǔ ] 

落叶小乔木,枝条纤弱下垂,老枝红色,叶子像鳞片,花淡红色,结蒴果。能耐碱抗旱,适于造防沙林。也叫三春柳或红柳。

4柽子 [ chēng zǐ ] 

传说中的木名。

楼兰,西域古称。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小国,其首都是楼兰市(遗址在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海岸)。它连接着西南的且末、精觉、祖密、玉田,北有车市,西北有焉耆,东有白龙堆,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中国人属于印欧语系。武帝初所有出使西域的使节都要经过楼兰。楼兰多次充当匈奴的耳目,袭抢西汉使者。丰三年(公元前108年),韩出兵讨楼兰,擒其王。楼兰被汉所降,又被匈奴所袭,于是派仆从向双方臣服。后匈奴世子立为楼兰王,于是亲匈奴。王、屠坚向汉朝投降,并向汉朝报告了这一情况。皇帝赵元丰第四年汉武帝在位(公元前77年),派傅介子到楼兰,刺杀,立魏图姬为王,改国号鄯善,建都于虎尼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后来汉政府经常派官员在楼兰城旧址屯田,从玉门关到楼兰,沿途设置烽火台亭垒。魏晋梁倩时期,楼兰城成为历史悠久的西域所在地。大约1600年前,楼兰消失了,只剩下古城的废墟。古楼位于东经892222,北纬402955。它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部边境,罗布泊西北角,距孔雀河南岸7公里。楼兰古史尚不清楚。楼兰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记》年。755-79000记载公元前3世纪左右,楼兰人立国,楼兰由越人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越国,楼兰归匈奴管辖。

楼兰,西域古称。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小国,其首都是楼兰市(遗址在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海岸)。它连接着西南的且末、精觉、祖密、玉田,北有车市,西北有焉耆,东有白龙堆,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中国人属于印欧语系。武帝初所有出使西域的使节都要经过楼兰。楼兰多次充当匈奴的耳目,袭抢西汉使者。丰三年(公元前108年),韩出兵讨楼兰,擒其王。楼兰既被匈奴攻击,又被汉人攻击,于是派仆从去两面受敌。后匈奴世子立为楼兰王,于是亲匈奴。王、屠坚向汉朝投降,并向汉朝报告了这一情况。皇帝赵元丰第四年汉武帝在位(公元前77年),派傅介子到楼兰,刺杀,立魏图姬为王,改国号鄯善,建都于虎尼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后来汉政府经常派官员在楼兰城旧址屯田,从玉门关到楼兰,沿途设置烽火台亭垒。魏晋梁倩时期,楼兰城成为历史悠久的西域所在地。大约1600年前,楼兰消失了,只剩下古城的废墟。古楼位于东经892222,北纬402955。它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部边境,罗布泊西北角,距孔雀河南岸7公里。楼兰古史尚不清楚。楼兰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年。755-79000记载公元前3世纪左右,楼兰人立国,楼兰由越人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越国,楼兰归匈奴管辖。现状楼兰古城现占地12万平方米,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场地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丫蛋地貌群中。古楼城址西北距库尔勒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330公里。楼兰古城的发现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鹤顶探险队沿着孔雀河干涸的左河床到达罗布荒地。在穿越一片沙漠时,人们发现他们的铲子昨晚在营地里意外丢失了。贺定只好让助手回去找。助手很快收回了铲子,甚至捡起了几块木雕碎片。何丁看到残片非常兴奋,决定挖掘废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发掘,发现了一座佛塔、三个大厅、带有希腊艺术和文化的木制建筑构件、五枚泰铢钞票、一封古卢语信件和许多其他文物。后来,他们在这片废墟的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直延伸到罗布泊西岸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是楼兰古城。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几乎全部被流沙掩埋。城墙由泥土和红柳条交替夯筑而成。有一条古运河从西北向东南斜穿过这座城市。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圆顶土坯佛塔。在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质建筑遗址,以及汉文和鲁文文献、竹简、五铢钱、丝毛织品、日用品等。已经出土。在西南运河的中段,有三座规模较大的木质土坯房。房屋内及周围出土了大量汉文文献、木简和早期粟特语、葫芦文献,估计是衙门遗迹。西边一组院落可能是官邸,南边分布着小房子。市内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称为罗布泊文书。在20世纪初的考察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外国代表团带走。楼兰文化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上最人文的景观。据考古学家介绍,塔里木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我

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古烽火台、木乃伊、古岩画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楼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神秘的名字。它过去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中国人对楼兰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表明,楼兰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人类。楼兰是祖先留给霸州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霸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对楼兰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霸州人更应该有责任用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和古西域文化。21世纪即将到来,时代为巴州人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即以经济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和古城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事实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新的生命。根据楼兰国(《史记》和《史记匈奴列传》)的历史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一个著名的有墙的国家在西部地区。东至敦煌,西北至焉耆、尉犁,西南至若羌、且末。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从楼兰分叉。中国,魏晋和前凉时期,西域研究所历史悠久。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部。它是根据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献命名的,其中称该城为库洛莱娜与楼兰和HuluLaina。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等人多次来到这里。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毗邻敦煌,与公元前后的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记载基于《史记大宛列传》、法显、玄奘的记载。055-79000记录:鄯善王国,本名楼兰,王治之安泥城,去阳关一千六百里而昌长达6100英里。5570户,441万户。佛法说,这片土地崎岖而贫瘠。俗服与汉同,毯棕不同。它的国王为法律服务。懂小乘的僧人有4000多人。在他的旅行结束时,玄奘三藏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叙述:从此,他跋涉千里,来到了那波波故国,即楼兰地。汉朝的楼兰国,时而成为匈奴的耳目,时而依附于汉朝,玩弄两面派政策,介于汉朝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自己的政治生命。因为楼兰地处汉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交通枢纽,汉能不能越过这个区域去打匈奴,而匈奴可以不使用楼兰就威胁不到汉朝的力量。汉、匈奴都极力对楼兰实行绥靖政策。汉武帝派博王侯张骞出使大月氏,未能订立攻守同盟。此后,他又派兵讨伐遥远的大宛国,并多次向西域各国派遣使者。这些使者经过楼兰时,楼兰因负担过重,将使者杀死。汉武帝终于出兵讨伐楼兰。结果楼兰王子被送到汉朝当人质作为投降的证据。楼兰还派太子出使匈奴,说自己在匈奴和汉人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某诸侯国时,楼兰王与匈奴结缘,在匈奴家中驻扎伏兵,触怒汉室朝廷。汉武帝再次出兵讨伐楼兰,逼得都城屹立泥城。楼兰王吓坏了,马上打开城门道歉。汉武帝让他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了,汉朝被掳为人质的太子回去继位。王子很伤心,不愿意轻易回国,他的弟弟继承了王位。新国王没有t死了很长一段时间,匈奴人借此机会与前国王的长子继承王位,他在他的o

楼兰边境靠近玉门关,汉族使臣经常通过玉门关前往西域各国。他们必须经过楼兰一个叫白龙堆的沙漠。沙漠里经常有风,风把流沙抛向空中,使人迷失方向。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由于汉使多次辱骂向导,楼兰拒不服从他们的命令,两人关系恶化。汉武帝终于派刺客刺杀新王。嫁给一个在汉室做人质的王子,送一个玛姬回楼兰继承皇位。但是国王害怕被暗杀。汉武帝以护王为名,出兵屯兰,从而获得了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的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朝衰弱,楼兰再次背叛。楼兰之谜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他在《汉书西域传》里说这个地方是到处都是鸟兽,到处都是,只有死人的骨头被用作鉴定耳朵。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楼兰,曾经辉煌了近500年,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公元4世纪后,楼兰突然消失了。据《汉书西域传》年记载,东汉以后,楼兰因塔里木河中游河道改道,严重缺水。来自敦煌的索勒率领1000名士兵来到楼兰,还从鄯善、焉耆、龟兹等地调用3000名士兵,日夜从河边引水到楼兰,缓解楼兰的缺水问题。然而,在那之后,尽管楼兰为了疏通河道,楼兰古城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和尝试,最终因断水而被废弃。据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人类造成的这违反了自然法则。楼兰人盲目砍伐、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异常、瘟疫流行、水量减少、盐碱堆积,最后王国必然灭亡。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楼兰人最后受到的打击是瘟疫。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叫做热巢病在传说中。一种疾病导致一个村庄,一个家庭死亡。面对大灾难,楼兰人选择逃往——,就像之前的迁徙一样,是被迫的。楼国崩,人盲目上塔里木河。哪里有树和水,他们就去哪里。能住的地方,他们就去了,能住的只是少数。懒人欲哭无泪。当他们上路的时候,他们赶上了前所未有的沙尘暴,他们被埋在了坟墓里。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音如厉鬼。理想的城市崩溃了,散落在阴霾中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从历史中无声无息地永远消失了。虽然逃难的楼兰人一代又一代梦想着复兴楼兰,但梦想只能是梦想。此外,最终,即使是梦想家也能不要等待和消失。楼兰还是沙尘暴的地盘,死亡的王国。TTGTTG楼兰:汉代西域俗称鄯善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300年,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一个什么时间跨度?3800年,夏朝在位。文章中的楼兰姑娘,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管当时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楼兰姑娘的美穿越了时空,留给了生活在3800年后的我们。没去过古墓沟的人不容易找到。事实上,这是一个发展中的丫蛋地貌,相似的沟壑一个接一个,看似均匀而又分离。我们费了好大的周折才在这个沟壑群中找到古墓沟。古墓离孔雀河只有几里地,墓地选在平台上,也有防洪的危险。看来当时的人很喜欢风水。第一眼看到墓地,就给你一种震撼感。巨大的墓地上,仿佛落下了无数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每一颗太阳都是一座坟墓。我可以不禁想起这一幕:孙一枪击案发生后的第二天拍摄的九个太阳是落在这里的吗?每个c

我数了数,胡杨木圈的每个墓地都有七层,七这个数字在当时一定有某种意义。也许它它和七层宝塔一样吗?在墓地的外围,有一些浅埋的小墓。正是这些小小的墓地,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第一具木乃伊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都冲上前去拍照,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但我陷入了沉思。我看过楼兰的斯文赫定拍的照片那一年的女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我会亲眼目睹楼兰的真实形象亲眼所见的女尸,给我很强烈的感觉。楼兰姑娘真漂亮。他们的脸很小,下巴尖尖的,眼睛大大的,似乎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双明亮的眼睛里的清澈和欣慰。长长的睫毛,数不清。高鼻梁有效的提升了整张脸的美感。浓密的黄褐色自然卷曲长发,很拉风地宽松披肩,头顶卷着一顶尖尖的毡帽。黑色毡帽的边缘用耀眼的红色羊毛装饰,颜色和谐美观,帽顶周围还有几根色彩鲜艳的羽毛。脖子上覆盖着一层毛绒绒的皮毛,既保暖又好看。赤裸的身体紧紧地裹在羊毛毯子里。露在外面的脚穿着一双补了好几遍的短腰皮靴。整体形象是一个迷人漂亮的女孩。后来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研究员告诉我,他们以墓谷墓地出土的木材、呢子、羊皮为材料,先后请国内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做了共10组碳14测量。除了两组相差较大,其余都在3800左右。基本上可以认为古竹沟墓的埋葬日期在3800年前左右。曾经有一个关于两组不同测量值的故事。那一年,新疆考古研究所派人去了楼兰的女尸运往上海展览,而迫不及待的记者们赶到机场迎接她。考古所负责护送的同志不小心说出了误测的女尸年龄。第二天,上海《汉书西域传》首先发表了一篇报道,称楼兰年代女尸6000年。这具6000岁的尸体远远超过了埃及法老5000岁木乃伊的记录,轰动世界。好在大量测试结果出来后,这个错误被纠正了。娄女尸虽然只有3800岁,但保存在自然状态下,保存完好,足以创下世界纪录。在出土的女尸上,我们在她纤细的金发中发现了枯萎的臭虫和死去的虱子。虱子和臭虫是热致寄生性昆虫,但它们没有是因为人类的死亡和冷却而离开,还是因为他们与美丽的楼兰姑娘有着深厚的爱情?这可能是一个值得昆虫学家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美丽的楼兰姑娘的生活其实很艰难。从她几乎不包裹身体的粗糙皮毛和她穿的皮鞋可以看出,当时的物质并不十分丰富。从出土的木乃伊或人骨标本来看,当时的人年纪很小就去世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导致他们过早耗尽精力,走向生命的尽头。楼兰姑娘是哪里来的?看到古墓沟里的女尸后,我强烈的感觉到她们和今天很像高鼻子、黄褐色卷发和尖顶毡帽是塔吉克人的特征。考古学家告诉我,我的感觉是正确的,他们确实与塔吉克民族有某种亲缘关系。在古罗博人的墓葬中,包裹尸体的毯子上有一个小袋子,袋子里有一些切碎的细亚麻枝。根据瑞典学者贝格曼的研究,这种埋葬习俗类似于巴哈教我是印度人。在宗教仪式中,巴伊亚人用一种植物产生所谓的horma或soma,让灵魂安全升天。古代人在罗布中使用的亚麻碎枝大概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巴希人是古依兰人的一个分支,新疆的塔吉克人也是古依兰人的一个分支。这种习俗的一致也可能是他们种族起源的反映。当然,这由于文化观念的交流,邻近地区也有可能表现出相同的风俗。

新疆考古学家还对楼兰郊区墓葬中出土的6个头骨进行了民族志测量,其中5个属于欧洲人种,1个属于蒙古人种。5个欧洲人种的4个头骨形态相似,接近地中海东支的印度-阿富汗型,另一个介于地中海型和帕米尔-费尔干纳型之间,但在很多特征上可能仍是地中海人种的变异。属于蒙古人种的头骨,略接近南西伯利亚的类型。因此,可以推测,古洛布人的民族构成以欧洲人种地中海东支为主。这一特征与帕米尔塞克居民相似,表明他们之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