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对福州方言有研究的福州人,请简单介绍以下福州方言的情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哪位对福州方言有研究的福州人,请简单介绍以下福州方言的情况,第1张

福州话是闽方言之一,闽东话的代表。闽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支,分为闽东话、闽南话和闽北话。福州方言流行于福州市和所辖的闽侯、长乐、福清、平潭、永泰、闽清、罗源等8具(市)以及古田、屏南、南平、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等县(市)。覆盖面占福建省面积五分之一强。

福建由于历史上高山峻岭重叠,交通闭塞,形成地域的隔离,方言形成碎块型,往往造成涉一条溪或过一重山便有同音不同腔的现象。因此福州话中又分为福州本地腔和闽侯腔、长乐腔、福清腔、平潭腔、永泰腔、闽清腔、罗源腔等等。

在我国方言中,福州话不仅以其历史悠久而闻名,而且以语词丰富、语体多样、语流音变复杂而著称,使许多研究古汉语的专家为之神往。历史上由于中原文化数度入闽,因此福州方言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与当时方产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既保存着上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许多旧痕迹,又保存有不少中古汉语的一些特色,是保存中古音(或称唐音)最多的方言之一,许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基本词汇一直为福州方言继续沿用至今。如"筷子"叫"箸","儿子"叫"仔","锅子"叫"鐤","剪刀"叫"铰刀"等等。

其作为量词,在秦以后的古汉语中已不多见,但却保留在福州话里,而且至今使用还十分广泛,如称"十个"为"十其",称"十个八个人"为"十其八"。福州话说"下雨"为"桐雨"(或写成"遏雨"),"桐"字源于"掉",掉从卓,卓福州话念"tok",转成阳声韵则念成"tog",俗写成"桐"。丢失福州话说"拍桐",丢失的丢就是掉,"丢三拉四"实是"掉三拉四"。迷路福州话说"拍桐路",与广州话说"桐失路"是同一类的音理。

日语多用我国中古唐音,如"修理"一词,日语同福州话一样,都念成"锈里"。一会儿,福州话说"仂久",福清、平潭说"一刻古"。"仂"实是蹑,眼睛一眨的意思。"一刻古"的"古"是闽南话的"久",而"刻"不是指古代漏壶的一刻,不是计时的词,人死了合上眼了,叫"瞌目去"。"一刻古"也就是"一合眼之久"。一会儿的"会"又是什么意思呢?繁写"会"字底下是锅中间是蒸笼,上面是盖子,是指整套的炊具,会、合同意,故一会儿,也就是"一合眼之久"的意思。"才"福州话念"财",福清、平潭说"灾"。才写成"fff"是川字中心加一画,显出水道壅塞以成火灾的意思,既不像《说文》说的"草木之初"形状,也不似《甲骨金文字典》猜的是器具形状。上古的"才"与"在""灾"同源,可作伤害或灾害解释。如《屯南》甲骨文有"辛丑贞王甚狩无才",这里的"才"就作伤害解释。

名词附加成份的运用词尾拖个"仔"秆,如"椅仔"(凳子)、"伲仔"(小孩)、"厝仔"(小房子),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子"或"儿"的虚词作用。

动词有特殊用法,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完成时态的在福州话中常见:如"我有收着你的批"(我收到了你的信),"我前一刻共你古好好攀讲"(我前不久和你谈过话),"汝食盲昧?"(你吃晚饭了没有),"你看过**昧?"(你看过**没有)。普通话"主语枣谓语枣宾语枣宾语"的句式在福州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例如"我共汝商量"(我和你商量),"我共汝甲真好"(我和你很亲热)。

动词"去"字在福州方言中常用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如"病已好去了"(病已痊愈),"跑去了"(溜走了)。

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如"买虾皮两斤"(买两斤虾皮),"买碗1副"(买一副碗)等。

倒读句式多,如"欢喜"(喜欢)、"洗过脚手脸",(洗过脸手脚)、"船渡"(渡船)等。

闽方言比较句有特别的结构。如:"伊嫌我肥(他嫌我胖),"汝嫌我细话"(你嫌我多嘴)。

明末编成的福州话韵书《戚林八音》和现代福州话并无太大区别,至今仍被闽剧艺人用作合辙押韵的依据。福州方言,按《戚林八音合订》共有36个韵母,15个声母,8个声调。36个韵母中与普通话相同的有31个。现在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没有入声,福州方言中仍完整地保留着中古汉语的入声。

福州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划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属的5区2市6县通行,今宁德地区所辖的2市5县也能听懂。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常用词

天文

日头--太阳

好天--晴天,天晴

做风台--刮风台

晡时(雨)--雷阵雨

二八天--春秋宜人天气

转润--反潮

秋烘--秋后热天气

悬下日--忽晴忽阴

落霜--下霜

做溪水--发大水

雨蒙--蒙蒙雨

南风天--冬天暖和天气

白露绛--白露热天气

日头花--薄云下的阳光

凊天--冷天

阴乌天--阴天

天光--天亮

雨囝--小雨

地理

平洋--大片平地

园--旱地,园地

江墘--江边

涂沙--沙土

石头子--碎石子儿

坎爿--碎瓦片

涂糜浆--烂泥浆

水涨--涨潮

滚汤--开水

粟埕--晒谷场

洋田--大片平坦的水田

町--畦(菜)

山骹--山脚下

石头卵--==鹅卵石

汤--温泉,热水,汤

水湓--落潮

街中--街上

轻--铝

埕--场子,场院

时间

今年暝--今年

年暝--年关

老后日--大后天

上昼--上午

暝晡--晚上

半度暝--深夜

下(二)日--往后,来日

日把--一两天

旧底--以前,从前

现刻--现在

往(两)帮--先前

仱--现在

年头--年初

明旦--明天

早起头--早晨

下昼--下午

暝头--初夜

尾手--后来

仂久--一会儿

个郎日--整天

方位

位处--地方

底势--里面

前斗--前面

地兜--地上

满(四)世--四下里

门喙--门口

角角--角落,角

尾涿--最后一个

门后角--门后

后向--后边

溪墘--河沿

悬顶--上面

外斗--外面

面(头)前--面前

边兜--旁边

近兜--近旁

台中中--最中间

半台中--半中间

道头--码头,渡口

房舍

厝--房子,家

天星瓦--天窗

露台--阳台

门扇--门板

僻榭--厢房

粪坑厝--厕所

火墙(包)--风火墙

戏棚--戏台

软板--天花板

瓦顶--屋顶

踏斗--室内固定楼梯

槛门(户)--窗户

花厅--客厅

灶前--厨房

起厝--盖房子

弄头--宅院内过道

器具

行架--家具

藤床框--藤床绷子

毡--毯子

行铺--轻便床

月桌--大圆桌

椅条--条凳

鼎筅--炊帚

鼎抒--锅铲

(洋)油猴--煤油灯

自来火--火柴

棕荐--棕垫

铺板--床板

签押桌--大写字台

拨桶--吊桶

缸婆--大海碗

茶桌--茶几

只纱--线团儿

篦梳--篦子

匙--钥匙

火管--吹火筒

罗盆--脸盆

据据--拐杖

咭囝--小汽艇

柴排--木排

针鼻--针眼儿

镜箱--梳妆盒

风抽--打气筒

面桶--木脸盆

箸簏--筷子笼

铰刀--剪子

瓢羹--调羹

动物

头牲--牲畜

鸭雄--公鸭

溪滑--河鳗

青鳌--小海蚌

蚕茧--蚕

蟳--锯缘青蟹

冬鸡--乌贼

虾米--干虾皮

蚂蝴--晴蜓

只只--麻雀

蛤啦--蟑螂

猪哥--公猪

犬母--母狗

水鸡--田鸡

蟛蜞--小河蟹

巴啷鼓锤--蝌蚪

草蜢--蚂蚱

红蚣--蜈蚣

蚂蜞--蚂蟥,水蛭

蚤--跳蚤

蚨蝇--苍蝇

虱母--虱子

涂犬--蝼蛄

兰尾星--萤火虫

化化--八哥

蛎柎--连壳的鲜海蛎

墨束--小乌贼

牛头蜂--大黄蜂

风蚊--蚊子

胡鳅--泥鳅

老鹞--老鹰

潭鲗--鲇鱼

植物

油甜苞--玉米

芋卵--小芋头

广瓜--冬瓜

籽瓜--甜瓜

番椒--辣椒

艾菜--茼窝

莓荠--荸荠

柑--橙子

黄梨--菠萝

秫米--糯米

番囝薯--马铃薯

金瓜--南瓜

番橼瓜--佛手瓜

油白菜--小白菜

茭笋--茭白

春菜--莴苣

茉莉--茉莉花

麻笋--毛竹笋

豆荚--碗豆角

菅蓁--茅草

黄弹--黄皮果

苔菜--海苔

麻竹--毛竹

薸--浮萍

葵菜--一种阔叶菜

乌豆--黑豆

蕹菜--空心菜

番薯--红地瓜

人品

丈夫侬--男人

老侬--老人

外江侬--外地人

单身哥--单身汉

汉码--个子

孀居--寡妇

大细侬--本家

走水--走私者

婆奶--接生婆

诸侬囝--女孩子,女儿

两个声--语言不同的人

下八洞--下等人

矮股--矮个儿

亲房--亲近友好的人

帮侣--同伴,搭档

长年--长工

暗看--巫婆

义女--婢女

拖车其--车夫

菜婆--吃素的女居士

呆侬--坏蛋

败囝--败家子

拨马--扒手

乞食--乞丐

白面(哥)--女

花师--园丁,花匠

涂师父--泥水匠

妥当侬--老实人

番客--华侨

细婆--妾

街扒--小瘪三

称谓

郎罢--父亲

依姆--伯母,大婶

大伯--夫兄,大伯子

姆婶--妯娌

姑爹--姑夫

老公--丈夫

外妈--外婆

丈侬--岳父,丈人

郎奶--母亲

依伯--伯父,老大爷

依婆(姆)--老太婆

细叔--夫弟,小叔子

孙--孙子,侄儿

公妈--爷爷奶奶

老妈--妻子

新妇--儿媳妇

丈奶--岳母,丈母娘

大公--曾祖父

后奶--继母,后娘

后伯--后爹

亲家舅--妻舅

祖妈--老祖宗(女性)

娘姨--姨母

会伯--称朋友之父

大妈--曾祖母

姨妈--姨婆,母之姨

姑娘--小老婆

细姐--姨太太

会母--称朋友之母

饮食

食早--吃早饮

粥配--下粥的菜

炊床饭--蒸饭

含米仁--夹生饭

(豆)腐箸--腐竹

油炸粿果--油条

光饼--小的咸烧饼

扁肉--馄饨

蹄戈--腿肉

上排--带脊椎骨的精肉

瞑昼--午饭和晚饭

凊饭--冷饭,剩饭

糖粿--甜年糕

切面--面条

粉干--粉条

春饼--春卷儿

燕皮--肉剐的馄饨皮

糟鱼--红糟鱼

烰豆干--炸豆腐

番薯烧--地瓜洒

番薯钱--片状地瓜干

番薯韧--熟地瓜干

茶食--油炸小油条

朦糕--发糕

噇--吃(骂语)

葱珠--葱花

糟菜--腌菜,酸菜

冰箸--冰棍儿

豆毛菜--豆芽儿

香干--卤豆腐干

荡--重煮

起居

咯啷喙--嗽口

面汤--洗脸水

食薰--抽烟

客遛--玩

转厝--回家

沕水--潜水

洗面--洗脸

面布--毛巾

食饭--吃饭

做畅--开玩笑

剃头--理发

泅水--游泳

曝日头--晒太阳

困昼--午睡

狂眠--说梦话

歇--休息

起动--劳驾

人情--红包,礼物

交徕--交往

交家--往来

犬吠--胡言乱语

受气--生气

诈死--装傻

细腻--客气,小心

摒粪扫--倒垃圾

做侬客--做客

做阔--摆阔气

生份--陌生

皮厚--厚脸皮,害羞

做面--表面应付

带喙--捎口讯

服饰

皮袄--皮袍

扣--扣子

开斗裤--开裆裤

尿燥--屎布

鞋套--雨靴

肚爿--肚兜

扎脚--绑腿

汗衫--衬衣

裤--裤子

裤斗--裤裆

半长裤--内短裤

领巾--围巾

骹带--裹脚布

碗帽--瓜皮帽

汗巾--手帕

齐眉--刘海儿

抱裙--婴儿用围裙

搭扣--子母扣

人体

面--脸

螺--头发旋儿

目睭--眼睛

目睫--睫毛

目水--眼力

目滓--眼泪

目油--含着的泪水

鼻--鼻子,鼻涕

鼻水--稀鼻涕

下颏--下巴

喙皮--嘴唇

牙槽腮--腮帮

牙齿座--牙床

耳空--耳朵孔

喙须--胡须

喙码--口才

肩头--肩膀

胳洛下--腋下

手腿--胳膊

大姆哥--姆指

心肝前--胸前

腹脐--肚脐

腹肠--肠

骹肚--小腿肚

骹(掌)甲--脚指甲

骹底--脚底

骹腹头--膝盖

骹柄下--胯下

股川--屁股

朘友--男阴

疾病

破病--生病

做病--闹病

惊凊--怕冷

风寒--感冒,伤风

寒积--受寒而消化不良

发癫--发疯

生痱--长痱子

青垢--皮下淤血

冻子--冻疮

病囝--害喜

病屎--发育不良

病哑--哑巴

无头神--健忘

蚨蝇屎--雀斑

猪头瘴--腮线炎

羊眩--羊癫疯

灌脓--化脓,鼓脓

脱肠--疝气

青盲--眼瞎,瞎子

麻面--麻脸,麻子

瘌头--秃头

大舌叵--大舌头

无牧--没治

撮药--抓药

摸脉--号脉

有瘥--(病情)好转

脱轮--脱臼

结庀--结痂

茶囝--简易中草药

着痧--中暑

泄尿--尿床,小便失禁

啡血--吐血

肉柱--粉刺

俚谚语

七留八留无离福州。

铁打延平府,纸糊福州城(南平难攻,福州易失)。

见蛇不打三分罪。

食在在做赖赖工钱都还在。

眠床下踢毽平平悬(床下踢毽子同样高,不分高低)。

七哥问八哥共汝差不多(保守者只求不比人差就行)。

心肝搭搭,伓惊菩萨(问心无愧,不怕鬼神)。

田园日日去,亲戚淡淡行。

风吹单条竹,饿死单身哥。

体得主人意,更是好功夫。

赌钱输穷鬼,犬吠癞呆人。

死的去远远,生的要吃饭。

接亲长长阵,拜堂剩两其(人)。

乌字上白纸,有性没处使。

铁打延平府,纸褙福州城。

手里没把米,呼鸡都不理。

汤水虽热总是水,饭粒虽冻会粘牢。

老虎虽坏不咬囝,铁匠不打刣(杀)囝刀。

平生不作亏心事,半瞑(夜)开门心不惊。

三分人样七分装,七分人样不用装。

看命先生半路死,地理先生没处埋。

走马仓山看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

牛头马面是娘奶,胭脂粉面是别人。

文官把笔安天下,武将持刀保太平。

孝顺必生孝顺囝,忤逆还生忤逆儿。

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还有其他短句如:

城里灯笼乡下骨。

鸭牳装(打扮)死嘴总是扁的。

瓦爿囝也中垫桌骹。

月光处处光。

是金便赤,是银便白。

有心打石石会穿。

和尚是人做的。

好鼓不用重锤。

破鼓总会救得月。

九十九还要问一百。

奶奶死钦钦磕磕(敲动法器发出的声音),老爷死寂寂寞寞。

有钱讲话响叮当,没钱讲话没人听。

诸人囝十八变,上轿还(有)一变。

先是人情后是债。

宁可敆(得罪)初一,不可敆(得罪)十五。

轻声讲重话,会急又没汗。

鼓山戴帽,做土起饿。

雷打秋,晚没收。

一百钱要使,一分钱要俭。

千赊不如八百现。

江中虽大,船头会相碰。

财主困(睡)半暝(夜),穷人起五更。

头过(道)参,二过(道)茶。

衙门有大小,法度总一般。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除湿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世医得效方》卷四:除湿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明医指掌》卷四:除湿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眼科纂要》卷上:除湿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一盘珠》卷一:除湿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女科万金方》:除湿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普济方》卷一一八:除湿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84 各家论述 85 摘录 9 《片玉痘疹》卷十:除湿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回春》卷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12 《玉案》卷三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13 《百一》卷三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医统》卷八十八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功效 144 主治 145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15 《济阳纲目》卷二十八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155 加减 15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除湿汤 1 拼音

chú shī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除湿汤

21 处方

半夏麹(炒一钱半) 厚朴(姜制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二钱) 藿香(一钱) 陈皮(去白一钱半) 白茯苓(去皮二钱) 白术(二钱) 甘草(一钱)

22 功能主治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著,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赤涩。

2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前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世医得效方》卷四:除湿汤

31 处方

半夏(汤洗)厚朴(去粗皮,切,姜汁炒)各30克 藿香叶15克(去土)陈皮(去白)15克 甘草9克 苍术(米泔浸)30克(切,炒赤)

32 制法

上药锉散。

33 功能主治

燥湿健脾。主周身重著;或多食生冷,吐利俱作。

3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红枣1枚,煎至160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35 摘录

《世医得效方》卷四

4 《明医指掌》卷四:除湿汤

41 处方

厚朴(姜汁拌,炒)1钱,苍术(米泔浸,炒)1钱,半夏1钱,藿香叶3分,陈皮5分,茯苓5分,白术5分。

42 功能主治

痢疾病久,所下若鼻涕、冻胶,脉迟弱,形体虚怯,四肢倦怠。

4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44 摘录

《明医指掌》卷四

5 《眼科纂要》卷上:除湿汤

51 处方

连翘、滑石、车前、枳壳、黄芩、川连、木通、粉甘草、陈皮、白茯苓、荆芥、防风。

52 功能主治

风弦赤烂外障,脾胃湿热甚者。

5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4 摘录

《眼科纂要》卷上

6 《一盘珠》卷一:除湿汤

61 处方

苍术、白术、白苓、甘草、干姜、橘红、丁香各等分。

62 功能主治

中湿。

6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水煎服。

64 摘录

《一盘珠》卷一

7 《女科万金方》:除湿汤

71 处方

槟榔、甘遂、威灵仙、赤芍药、葶苈、半夏、厚朴、苍术、藿香、陈皮、白茯苓、白术。

72 功能主治

诸湿,腰膝肿疼,项颈浮肿,筋骨紧急, 凝滞。

7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服。

74 摘录

《女科万金方》

8 《普济方》卷一一八:除湿汤

81 处方

平胃散加半夏曲(炒)、藿香、白茯苓、白术各等分(一方去白术,用赤茯苓)。

82 功能主治

寒湿所伤或脾虚停湿,身体重著,腰脚酸痛,面足浮肿,腹胀痞满,大便溏,小便涩,及湿疟,泄痢。大病后,及疟痢疮疥后,脾土虚弱,一身之间,惟面与双足浮肿,早起则面甚,晚来则足甚。湿热痞满不食。泄泻溺涩,脉缓者。坐卧卑湿,或冒雨露,或著湿衣而伤湿、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腰脚痹冷。伤食兼湿。

8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2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84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湿滞伤脾不能健运,而湿流关节,气闭不行,故腰脚肿重,泄泻溺涩焉,苍术燥湿强脾,厚朴散滞消肿,陈皮理气和中,藿香温中快胃,白术燥脾湿以健中,半夏理脾湿以醒胃,茯苓渗脾湿,甘草缓中州,生姜以温散寒湿也,使湿散脾强,则肿退泻除,而小便亦利矣。此除湿健中之剂,为湿滞伤脾肿泻之专方。

85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一八

9 《片玉痘疹》卷十:除湿汤

91 处方

羌活、苍术、防风、木通、猪苓、泽泻、白术、赤芍、官桂。

92 功能主治

内渗其湿,外燥其表,令好收靥.主痘疮,如初饮冷水,浸湿脾胃以致收靥不齐者。痘当收敛之时,有因湿盛而不得收敛者,其现证轻则有孔漏浆,重则遍体溃烂,肚腹胀、小便短。

9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 摘录

《片玉痘疹》卷十

10 《回春》卷五 101 方名

除湿汤

102 组成

人言2两。

103 主治

风湿凝住,脚气疼痛。

10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裹脚板上,出汗,如毡湿透,再换1片,出令汗尽即已。

105 制备方法

水煮滚热,再用毡片剪如底样56片,入内同煮,令汁干为度,取出毡片,晒干或焙干。

11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 111 方名

除湿汤

112 组成

半夏、苍术、厚朴、藿香、陈皮、甘草、白术、茯苓、木瓜、槟榔、白芷、生姜、大枣。

113 主治

腿、股、膝、膑、胫、足病之因于湿者。

11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 《玉案》卷三 121 方名

除湿汤

122 组成

茯苓8分,泽泻8分,茵陈8分,猪苓8分,黄芩6分,黄连6分,知母6分,天花粉6分,白术6分,防己3分,陈皮3分,青皮3分,苍术3分。

123 主治

黄疸内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12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

13 《百一》卷三 131 方名

除湿汤

132 组成

白术1两,白茯苓1两,苍术(米泔浸)1两,藿香叶(去土)1两,甘草1两,橘红1两,厚朴1两,半夏1两,附子6钱(炮),生姜2两。

133 主治

一切中湿,自汗,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阳虚自汗,呼吸少气,风湿,风温,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腠理开疏,气道壅塞,虚汗,盗汗,目黄身肿,胸膈溢满,腰疼体痛,呕吐涎沫。治寒湿所伤,身体重著,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中湿,伤湿,疟。

13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2大盏,加生姜10片,煎至1盏,不拘时候。

135 制备方法

厚朴、半夏、生姜一处捣作饼子,焙干,同众药为粗末。

14 《医统》卷八十八 141 方名

除湿汤

142 组成

人参、白术、苍术、茯苓、半夏、厚朴(姜炒)、陈皮、藿香、大腹皮(洗)、甘草(炙)各等分。

143 功效

助脾去湿。

144 主治

小儿寒湿所伤,手足软弱,不能抬举疼痛,吐泻。

145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不拘时候。

15 《济阳纲目》卷二十八 151 方名

除湿汤

152 组成

茯苓1钱,桔梗8分,枳壳(麸炒)8分,半夏5分,桑白皮5分,杏仁(去皮尖)5分,甘草(炙)5分。

153 主治

诸咳嗽。

15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2片,水煎服。

155 加减

伤风致咳,鼻流清涕,加防风、羌活、薄荷、荆芥、苏叶各1钱;肺受火邪、痰壅口干,加黄芩1钱、黄连7分;肺受湿痰,身重,加苍术、防己、山栀(炒)各5分;寒喘痰嗽,加麻黄7分;恶寒多汗,加桂枝、防风;风寒,加南星、竹沥半盏,姜汁少许;痰气咳嗽,加苏子、贝母各1钱;日晡咳者,火浮于肺,加5味子7粒,知母(炒)1钱,五倍子7分;久嗽,气虚血少,加参、耆、归身、款冬花、紫菀;午后阳虚咳嗽,加知母、川柏(俱蜜水蒸)4分,当归、生地、竹沥、姜汁、天门冬、贝母各等分;嗽若有血,加清血凉血之剂。

156 制备方法

上锉。

古籍中的除湿汤 《普济方》:[卷一百十八寒暑湿门]中湿附论

。用绵包之。大有神效。一料分作七处。七日用之。除湿汤治寒湿所伤身体重著。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涩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三·诸气门]肿

。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宜先用五皮饮。升降汤。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四磨饮。兼吞桂

《证治准绳·杂病》:[第二册诸气门]水肿

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可先用五皮饮,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四磨饮兼吞桂黄

《医碥》:[卷之三·杂症]肿胀

,宜五皮饮。(五皮饮,不论阴阳水,俱可先用。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如未效,四磨饮兼吞桂黄丸,仍用赤

《医灯续焰》:[卷十一]水病脉证第七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