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修《四库全书》为什么要销毁大量珍藏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乾隆修《四库全书》为什么要销毁大量珍藏典籍?,第1张

乾隆皇帝深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他自己学识渊博,擅长诗词,并常常以“稽古右文”标榜自己。他利用百余年来奠定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开展了大规模的搜求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其中有一部大型的综合性丛书,把历代官府主持修书的活动推向了最高峰,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就是《四库全书》。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0c8a786c9177f3e146af7c57bcf3bc79e3d569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帝王以“武功”定天下后又多以“文治”坐江山,即所谓的文治武功兼具。而标榜“文治”,以彰显国富民强的重要手段就是招揽天下文才,搜集典籍,编纂图书,如唐代有《艺文类聚》,宋代有《太平御览》,明代有《永乐大典》等等,都是规模宏大的书目类图书,足以炫耀当朝统治的强盛,同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到了清代,康熙和雍正两朝皇帝也都在此下过大工夫,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皇帝,以天下文治武功第一人自居,更不惜动用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召集当时一流的学者和专门的人才,立志要编纂一部囊括古往今来所有著述的大书。乾隆从小受圣祖康熙皇帝的影响,倡导儒家文化,重视程朱理学,而要讲明儒学,推崇理学,首先就要遍览经史书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乾隆皇帝就发下一道谕旨,要各地督抚学政留心采访书籍,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再次发布谕旨,命直隶督抚采访、购买遗书。此后,访购遗书、整理文献、编纂书籍的活动就声势高涨地开展起来。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8f9d72a6059252ddc6f16cc3f9b033b5ab5b9f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最初,乾隆皇帝只是让地方官吏探访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书籍,但对编一部什么样的书还没有完整的设想。

此时,安徽学政朱筠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了搜访和校录书籍的四点建议:一、征求汉唐以来,特别是辽宋金元四代的价值较高、极少传世的旧本、抄本,由政府出面购买,誊录副本后,将原本给还;二、对内府藏书进行一次普查,编出目录并公布,以便各地献书时参考,并特别提出应对前明的《永乐大典》进行整理,从中辑录独立成书的著作;三、对具有文献价值的金石、图谱等也应列入搜集范围;四、吸收历代编书经验,在征集大量书籍的基础上还应对所收之书进行校勘,并分门别类写出提要。乾隆皇帝十分重视这份奏折,当即交给大学土刘统勋等商议,翰林院的官员们认为朱筠的建议可行,随后又商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d039245d688d43f01f79a3a761ed21b0ff43b9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乾隆亲自为这部书题名为《四库全书》,还设立了专门的“四库全书馆”,作为负责编纂这部大书的特别机构。所谓“四库”来源于我国古代对文献的分类方法。早在西晋时,古人就开始将书籍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主要是孔子、孟子讲授的学问以及后人对孔孟之学的研究的书籍;“史”,包括了各类历史、地理著作;“子”,是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和百科知识方面的著作;“集”则包括了各类文学著作和作家的文集。到唐代,集贤书院等皇家图书馆就按这四种分类法,设置书库,贮藏图书,名“四库书”。乾隆御赐《四库全书》的书名,就是表示该书将世间所有部类书籍收集殆尽的意思。

按照朱筠提出的编纂方针,翰林院首先对宫内收藏的《永乐大典》进行了核查,结果令人吃惊,这部煌煌巨著已经散失很多,其中收录的很多珍稀图书也一时很难找到了。为此,乾隆首先督促查访《永乐大典》的佚本,命令官员们不论谁有该书的刊本都必须尽快上缴,而对于已经进入书肆(书店)的,各地官员收买后上缴京城。为了加快访求遗书的进度,乾隆又下旨,命各地督抚在半年的限期内必须完成访书的事宜,同时警告各地私人藏书家将所藏书籍赶紧献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3119313b07eca807b42322f9a2397dda04483b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有鉴于清初的文字狱,很多藏书家担心受到株连,不敢将藏书献出,而且还担心自家世代传承下来的一些珍本被征之后不得归还,所以搜集图书的进程一开始进展得很不顺利。为此,乾隆皇帝又连发谕旨,申明不会因访求书籍中的瑕疵而罪及藏书人,并保证所有献出的文献一经辑录完成立刻发还。经办官员和藏书家们的疑虑打消了,各地献书也出现高潮,其中献书最多的就是江浙两省,而这些所征之书,构成了《四库全书》的主要来源。

通过对皇宫、官家、民间各种途径的搜集,去掉重复的,最终大约有15000种图书汇集到四库全书馆。书籍收集上来了,但如此空前规模的编修和审订,还需要大量的人力。乾隆在四库全书馆内设置正总裁16人,副总裁10人,分别从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挑选,负责总管馆内事务;之下设立总阅官15人,总纂官3人,总校官1人,缮书处总校官4人,分别负责管理不同职责的分机构;在各机构下,还有具体办事官员,分工负责校勘、编辑、刊刻、装订、整理等事务,总共任命负责的官员达360人,校对和抄写的人员有3800人之多。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7fd5266d01609243e05a9d3df0735fae7cd34d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为了保证这部书的质量,乾隆皇帝网罗天下人才,如纪昀、陆锡熊等被乾隆任命为总纂官,而各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也都是学有专长、造诣颇深的学者,有经学家、校勘学家、史学家、算学家、古文学家等,四库全书馆可谓鸿儒硕学荟萃一堂,他们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在各自的职务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总纂官纪昀,他把《四库全书》中每一部书的渊源、版本、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考证,编写了200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乾隆帝本人也对各篇《提要》和部分原书亲自加以审查,保证了该书的编纂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经过10年的努力,到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编修完成,在编修的过程中还编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等副产品,作为工具或目录,方便了对《四库全书》的查阅和利用。此后3年内,又缮写了3份复本。这四部书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号称北四阁。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28da9773912b31b7032c6e18d18367adbb4e19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考虑到江浙地区文人会聚,为了方便他们就近阅读,乾隆皇帝又命将《四库全书》再缮写3份,分别藏于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行宫的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此外,翰林院中还收藏了一份《四库全书》原本,供翰林学子们抄阅。由于抄写完成的时间先后不同,期间又有抽补等情况,所以各地所藏《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书籍数目不同,成书的卷册数也不同,仅文津阁所藏一部共收书3503种,79337卷。而七部书共缮写了1600万页,共计60多亿字,动用缮写人员达3800多人。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所动用的物力、财力、人力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个经济基础雄厚,又长期安定的环境,这项亘古未有的巨著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四库全书》几乎收集了古往今来所有知识领域的文献,它的编纂无疑对保存古代典籍、传播历史文化、推动学术研究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编书的过程中,同时对大量书籍进行了查禁、篡改甚至销毁。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2de9c82d158ccbf0cc4bef212d8bc3eb03541f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据统计,达3000多种书籍遭到收缴禁毁,将近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余的书籍,又分作应抄、应刻、应存三类。应抄是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是清廷提倡的著作,除抄入《四库全书》外,另外用木活字版印刷;而应存是认为没有价值的著作,仅录存书名。归进应抄的图书,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凡书中有对清朝统治者不利字句的文字,严重的整段删除,轻微的则篡改原文,就连宋代人指责辽国金国、明朝人批评元朝的话,都属于触犯禁忌。这样一来,很多古书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意。所以,《四库全书》是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它同时寓禁于修,被学人们称为是一部“功魁祸首”之作。

感谢您阅读我们的原创文章,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请为我们点赞,若有不同的观点请进行评论和大家一起讨论,小编真诚欢迎您能关注我们,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四库全书》非常重要,乾隆要动用四千余人进行编修才来得及制作。

《四库全书》非常重要,它的文献价值独一无二。

《四库全书》的范围超级广,包括了、史、哲、理、工、农、医等等,简直是当时的文化的一种总结。虽然这本书请示了西方科技方面的知识,把儒家经典放在了首位,但是记录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修书的时候有些书籍已经是孤本或者已经失传很久,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直接消失在历史当中。并且因为这次修书带来的经验,给后来的整理古籍书本提供了经验,也提升了印刷技术。

《四库全书》到现在真是历经了沧桑,多份抄本还在战火当中被毁掉了一部分,还好康熙特地手抄了7部,分开收藏在各个地方。《四库全书》是跟字典一样的巨作,它横空出世,收取了精华部分,让我们得以触摸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机会吸收先人的智慧。它几乎囊括了古代那个时候的所有图书,省了我们现在多少的力气。

乾隆要动用四千余人进行编修才来得及制作,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此举。

这本书囊括了3000多种书,在当时的印刷技术下,还需要多人同时抄写。乾隆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他编写《康熙字典》、《大清会典》、《全唐诗》之后才发现这些还深深不够。有康熙的那么多成就在,他也希望自己能有辉煌的历史。刚开始只是无意识地收集图书自行查看,在多次编辑经验以后他发现可以弄个更大的。因此他自行主持纪昀等学者同时编写,这么大的工程,需要调用的人越来越多,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早点完成这件大事。

编写完毕还需要抄写,总是需要人手的。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古籍馆共收录古籍60387种,689761032个字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编纂过程毁书则更多。“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1773年)二月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负责,任命内阁大学士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三千六百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三千八百人。

  《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征收准则以阐明性学治法、考核典章、九流百家之言为优先,族谱、尺牍、屏障、寿言、唱酬诗文等等则不在考虑之列。据统计,光是征收得的图书就达13501种。当时乾隆还规定,凡从坊肆来的,应该付给一定的费用;若是家藏图书,则装裱印刷;如未曾刊刻,则抄本存留。这些书筛选后按“着录书”及“存目书”分别收入,其中“存目书”不录全书,只摘部分内容,而“着录书”则经过整理、校勘、考证后,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写存入,誊写完成后,还要与原本反复校勘。最后收录的图书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

  《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采用分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套书陆续完成,全书共抄7部,分别贮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师翰林院。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工整。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库全书》时发现一些书有诋毁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检《四库全书》,并最终删除《诸史同异录》等11部。但这11部书虽然从《四库全书》中删除,但是依然存在宫中,没有销毁,这11部书中的9部还流传到今天。

  嘉庆八年(1803年)由纪昀主持《四库全书》最后一部分官修书籍的补遗工作,进一步完善《四库全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