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令著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林安令著作,第1张

35岁,单身,裸辞3个月了。

工作了10余年,目前自由职业。之前一直在广告公司里面工作,996、007甚至连续通宵2天都试过,加班犹如家常便饭。时间大部分都给了工作,除了睡觉没有私人时间。平时即使生病请假,也免不了在家忙工作的事情,哪怕出门旅游,有工作了也需要尽快完成。曾经试过爬华山的时候,前面就是需要双手攀爬的峭壁,一个电话打来要求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软文,结果只能找了块稍微平坦的地方,现场用手机编辑发给同事。像这样的事情由最初的抗拒愤怒,到最后频繁到无奈默默承受。

即使上班那么多年,依然免不了在每个周末的晚上强烈的焦虑感与忐忑不安,每天上班出门前也总是想要在家多呆一会,有一种上班如上坟的心情。也许内心充满了对上班的抗拒吧。由于常年的高强度加班,日夜颠倒,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混乱,身体上也或多或小有些毛病。而且还时不时感受来着工作的压力、领导以及客户的不合理安排与需求,经常负能量爆棚。上班的种种不好让我感受到了自由职业犹如一缕曙光,照亮未来的人生。

曾经旅游的时候,在景区也遇见很多人。发现原来很多人可以不用上班,也很好奇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也许有一整栋楼收租,也许自己开店开公司,也许家里有矿也只能感慨普通人没有好的背景很难实现。

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林安写的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发现原来自由职业原来有这么多种形式,打开了我的眼界。作者发起了“100个不上班的人”的采访计划,将自由职业者的故事告诉给大家》、《尚书学史》、《尚书源流及传本考》、《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古史续辨》、《顾颉刚先生学述》、《刘起釪经学论集》等书。

2林小安 中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撰有《殷武丁臣属征伐与行祭考》、《武乙文丁卜辞补正》、《殷墟卜辞字考辨》、《字考释》、《字考辨》、《“韦编三绝”正读》、《中国文字起源之我见》等论文。

3裘锡圭 复旦大学教授,著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等书。

4李 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获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成果奖)、《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吴孙子发微》、《中国方术学》等,并译有《中国古代房内考》,主编《中国兵书名著今译》、《中国方术学》、《中国方术概观》等。

5吴树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有《秦汉文献研究》、《风俗通义校释》、《东观汉记校注》、《二十四史简介》、《黄石公三略译注》、《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合著)、《汉英对照论语今译》(合著)等书。

6王煦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撰有《公孙龙指物论诠释》、《目录学研究对象商榷》、《统治阶级道德继承问题》等论文。

7李解民 中华书局编审,著有《尉缭子注译》、《白话续资治通鉴》(合著)、《文白对照续资治通鉴》(合著)、《白话资治通鉴》(合著)、《文白对照资治通鉴》(合著)、《白话二十五史精选》(合著)、《兵家宝鉴》(合著)等书,撰有《开阡陌辨正》、《云梦秦简所载魏律研究》、《刘氏书录研究》等十几篇论文,点校《檐曝杂记》、《竹叶亭杂记》、《春秋左传诂》、《春秋大事表》等多部古籍。

8缪文远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战国策考辨》、《战国策新释》、《七国考订补》等书。

9骈宇骞 中华书局编审,著有《简帛文献概述》、《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春秋校释》等书。

10盛冬铃 中华书局副编审,著有《六韬注译》、《那兰性德词选》等书,撰有《西周铜器铭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清初第一词人那兰性德》等论文,整理《松窗梦语》、《治世余闻》、《继世纪闻》等古籍。

11陈久金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彝族天文学史》、《天文学简史》、《藏历的原理与实践》、《中国节庆及其起源》、《陈久金集》。校点《中国方术概观》中《式法卷》、《星命卷》。

12魏嵩山 复旦大学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与人合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撰有《太湖流域开发探源》、《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等论文。

13蒋非非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撰有《算赋制度问题探讨》、《秦汉移民实边政策简论》等论文。

14魏连科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撰有《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文天祥家书诗帖考释》、《顾炎武北方交游考》等论文三十余篇。整理《弇山堂别集》、《玉堂丛语》、《典故纪闻》、《三垣笔记》等多种古籍。

15顾 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编审,编有《顾颉刚读书笔记》,撰有《试论“三年丧”起源》等论文。

16陈绍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撰有《中国宫殿史》(合著)、《中国文明史·秦汉卷》等书,又撰有《百越与匈奴衣食住行之比较研究》、《试论王莽改币》、《汉唐长安规划比较之我见》等论文。

17谢孝苹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撰有《略论河东文化与中国文明》、《读王森然先生〈夏后氏大禹评传〉兼论中国古代文明》、《日本佚存汉籍考述》、《盐铁论校注小议》。

18陈 抗 中华书局编审,与人合著《商周古文字读本》,编有《永乐大典古方志辑佚》、《全唐诗索引》(合编),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今文尚书考证》、《订讹类编》等,曾参加《辞源》修订及《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编写工作。

19胡平生 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著有《阜阳汉简诗经研究》、《孝经评述》、《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敦煌悬泉汗释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等书。

20何法周 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韩愈新论》、《侯方域集校笺》(与人合著)、《唐文选》(与人共同主编)、《李贺诗选》(与人合著)等书。

21马 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编有《秦汉赋役资料辑录》一书,点校《两汉博闻》,担任《白话资治通鉴》一书副主编。

22刘 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撰有《区田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北朝胡人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北魏末期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山东士族入关房支与关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十六国官营手工业初探》等论文。

23夏应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东洋编》、《汉文化史纲》(合著)等书,撰有《亚洲稻作农业的起源及其向西太平洋地区的传播》、《论唐代初期中日韩关系》等多篇论文。

24杨世钰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著有《云南省志·地理志·云南省建置沿革》等书,撰有《南诏的统治制度及其特点》、《孟子名本思想浅议》等论文,主编《大理丛书》。

25谢桂荣 河南大学研究馆员,撰有《侯方域年谱》、《范仲淹师承问题考辨》、《〈文苑英华〉〈唐文粹〉相互关系考》等论文。

26余太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有《哒史研究》、《塞种史研究》等书。

27刘宗汉 中华书局编审,撰有《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经脉书研究之一——从帛书经脉书论内经经脉走向体系的二元性》、《方彝考释》、《比堂忻布新考》等论文多篇。

28李祖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与人合著《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中国货币史》、《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等。

29魏启鹏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简帛文献〈五行〉笺证》等。

30赵 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著有《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华夏衣冠五千年》、《唐代墓志汇编》、《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等书。

《八阵总述》 《美芹十论》 《太公兵法》

《百战奇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太公兵法》佚文附录

《便宜十六策》 《乾坤大略》 《太公金匮》

《兵制》 《潜夫论》 《太公阴谋》

《策林》 《权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群书治要六韬》 《尉缭子》

《范子计然》 《三略》 《卫公兵法辑本》

《古今刀剑录》 《三十六计》 《握奇经》

《鬼谷子》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吴子》

《何博士备》论 《守城录》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黄帝问玄女兵法》 《水战兵法》辑佚 《武经总要》(后集上)

《几策》 《司马法》 《武经总要》(后集下)

《将苑》 《司马法》逸文 《言兵事书》

《军政、军志辑佚》 《素书》 《阴符经》

《历代兵制》 《孙子兵法》 《曾胡治兵语录》

《练兵实纪》 《孙子略解》 《战略》

《刘子》 《孙子算经》 《鹖冠子》

《六韬》 《孙膑兵法》

《纪效新书》《论持久战》

我们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群山脚下,西边胜阳山脚有九女峰,接着是有很多古老传说的由一条古老的架河分开的东西黄石山,北有传说当年的孙二年开店的小土山,东有当年韩信兵败种瓜的瓜屋山-依宿山,依宿山又称徐山,此地置徐山街道起到了保护古地名的作用也避免了邻县篡改徐山地名,依宿山 也有他自己的传说,东边还有城山、艾山、云台山等等。

在这些群山之间有一片古老的树林-板栗林,自从我们记事起,就知道那片板栗林了,好多板栗树干粗大,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我们每年上山上挖花生,都要经过那片板栗林的,护林员养了几条狼狗,一听到有脚步声狼狗就飞声四起,吓得我们连看板栗都不敢看,只好牵着大人的衣襟跟着大人跑(大人走,我们就要跑才跟得上),再晚一点,板栗就要收获了,我不知道板栗园有多大,反正每家每户都能分到几斤板栗的。

如今那片板栗园仍然屹立在那里,我每次回家都想去看看,可是到家后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我来去都是很匆忙的。回家一般不要目的是看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为那片土地劳作了50多年了,如今他们仍在辛苦的劳作着,他们在用自己的汗水改变家乡的环境,每次看到父母,我都会想到那句话-劳动最光荣,我以我的父母为荣,再过20年我退休后,决心回到家乡陪伴父母,陪伴他们一直耕种的土地,哪里最美,家乡最美,每次节假日我都想回家看看。

今邳州这个地方,远古时代东夷族,少昊曾封鸟夷于艾山,古籍《路史》就把艾王鼎归为少昊国系里。夏朝初年,奚仲因辅助夏禹治水有功,封于薛地,后迁邳,建立邳国。夏朝帝相依靠邳侯与窃国篡权的有穷部落抗衡,延续了夏王朝。商王朝与居住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县境内)的彭伯联合,才使邳国灭亡。远古时候就居住在邳以及周围的东夷部落,逐步形成东夷中最强大的方国——徐国。徐国起源就在今邳州北部及山东郯城一带,短暂的以郯城为国都,后定都良,今邳州梁王城、鹅鸭城一带。徐偃王时,东夷三十六国来附,这是徐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势力达到现在浙江、福建一带东南沿海,国都也由良迁去今泗洪。当徐偃王被周穆王战败,逃来武原东山,后改为徐山,重新以邳为立国基地,良城为国都。良城也就是徐国国都良王城了。三代(夏、商、周)以后,经历战国春秋、秦汉三国、中华大地形成南北朝分治。公元533年(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北魏建义城主兰宝杀死东徐州刺史崔庠,降南朝梁,梁置武州治所下邳。这个梁武帝萧衍不是邳州传说的山东兰陵人,而是南兰陵人。

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朝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镇江丹阳)人,自称是汉代名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建立了梁朝,是为高祖、武帝。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这一年被历史学家视为南朝梁发展的分水岭。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盘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萧衍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由于萧衍酷信佛教,大肆建造佛教寺院,以至于三百年后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江南春》仍记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兰宝降梁时,正是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的高峰,梁朝政权立即在原来古徐国国都良王城遗迹建造一座大型佛教寺庙,因他是崇信佛教的皇帝梁武帝时建造的,所以良王城又被称作梁王庙了。随着历史的消长、湮灭,人们搞不清良王城、梁王庙了,良王城因与梁字同音所以之名逐步消失了,人们“良”“梁”不分,逐步用“梁王城”取代“良王城”,只留下混淆不清的记忆。至今泇口、戴庄仍流传着:前有梁王八百岁,后有梁王拜济公。前一个“梁王”当然是指古徐国在“良”八百岁,其实何止八百岁;后一个“梁王”明显是指梁武帝萧衍,济公是个和尚。地名改变了,以至以后的各种典籍包括邳州地方志书中均称“良王城”为“梁王城”。

这个良王城一改,却给邳州的历史带来了麻烦。很多历史记载发生在下邳(或武原)良王城的重大事件,人们都说在梁王城,而历史上下邳没有任何梁王城的记载,原来的古良王城城池消失了,名称湮灭了,史学家们只好另寻梁王城。河南开封北封丘县,在古梁国的腹地,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又称梁国,如孟子见魏国国君惠王时,古籍称“孟子见梁惠王”。而魏国国都在大梁,当然是“梁”城了。于是很多发生在良王城周围的的故事就被搬到河南封丘的“大梁”王城了。

首先是发生在良王城不远的黄池,现在这地方被命名为黄石,但民间称呼为黄池,考邳州历代典籍、志书均称作黄池。无独有偶,宋代有人在山上建一座黄石公庙,于是又被叫做“黄石”。这样良王城变成了梁王城,黄池变成了黄石,邳州没有良王城,而这个南朝的梁王城仅仅是一座梁王庙。况且下邳没有黄池只有黄石,当人们去寻找春秋时期著名的“黄池盟会”遗迹时,自然找到了河南封丘古大梁附近的荆宫乡坝台村,遗憾的是国家各种辞书典籍各种典籍均注解黄池在河南封丘,而真正这次盟会的邳州黄池却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同样封丘也有延陵季子挂剑台,全国各地竟出现十多个挂剑台,延陵季子是春秋末期(公元前544年)在徐君墓前挂剑的,三十二年后徐国就灭亡了。这时徐国先后被周穆王、造父、周宣王、楚国、吴国、鲁国、齐国等打败,疆域被列国分割占领,所剩无几,龟缩在彭城东武原徐山(今邳州泇口、戴庄、岔河)一带,良王城还是他的国都。本来应该是延陵季子挂剑处,邳州人却没有那么做任何表示,但不知其余的挂剑台是谁去挂的剑。

更可笑的是封丘还有宋康王建的青陵台,根据历史记载:宋康王是公元前290年在下邳修青陵台的,当时大梁(今封丘)作为魏国国都已经近百年了,魏国为战国七雄之一,三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魏王这么懦弱,让行将灭亡的宋国国君胡作非为,在魏国国都建青陵台看美女采桑。

又如发生在邳北艾山的“艾陵大战”,被说成在是在山东淄博打得,但不知吴王夫差水军的船是怎么飞过泰山、沂蒙山的。要离刺庆忌也是从淄博艾山出发的,又不知要离庆忌乘船从什么河道去苏州的,难道是天河?所有这些都是地名作的怪。前有良王城变梁王城,后有黄池变黄石,以使邳州历史面目全非。

如今艾山也成了名胜风景区,我们村的那片板栗园总有一天也会文明天下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四十七个国家的二千多个博物馆中,流失的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多数都是战时掠夺品。北京的一些收藏家谈到,在国外参观时,看到数不清的中国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圆明园中的文物。

在法国巴黎东南七十公里郊外,有一座建于一一三七年的法国国王的行宫——枫丹白露宫,宫内有一个“中国宫 ”,里面的陈列品全部来自圆明园。宫内最大的一间展室屋顶上,有三幅巨大的工笔重彩佛像,画上清干隆的鉴赏御印清晰可见。大厅正面是镶嵌珠宝的屏风、宫扇,左侧是两个大多宝阁柜,透过玻璃可见珊瑚、田黄石、白玉等雕刻文物,还有战国青铜器、各代瓷器、清皇帝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还刻写着记录清干隆六十六大寿举行百叟盛事的文章。展厅的另一侧是几个展柜,里面全是大型器物。一件雕绘有双龙图案的景泰蓝瓶的足边上,镌刻着“大清乾隆年制”。

挪威西部有一座叫伯尔根的城市,那里有一个实用艺术博物馆。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一人的捐献,他是挪威人蒙茨。蒙茨一八八七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以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多种职务。蒙茨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许多是价值连城的珍品。

瓷器中有来自清朝宫内的祭蓝天球瓶、青花梅瓶、斗彩笔筒、瓷雕;收藏的丝绣更是堪称极品,有一件仿宋徽宗 “旭日初升图”的刺绣,色彩鲜艳如新,技法高超,如同原画一般。该馆藏品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宴堂铜版画。从上面还能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

在欧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里也收藏有圆明园文物,《圆明园全景图》现保存在巴黎博物馆内。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所绘《圆明园四十景图》的原画,和郎世宁所绘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现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内。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着原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部分图册,还有众多的来自圆明园的瓷器、金器、玉器等。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内到底保存有多少圆明园文物?私人手中又收藏有多少圆明园文物?具体的数字谁也说不清,可能永远是个不解之谜。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事实,兹列举部分国外博物馆重要中国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馆

该馆东方艺术馆,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可谓应有尽有,总数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价之宝。

大英图书馆

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该馆最出色的收藏是东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国文物,数量多、质量高。

波士顿美术馆

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芝加哥美术馆

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引人入胜的是一件战国提梁盉。

俄国东方文化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从殷商到明清的青铜器、绘画和雕刻作品。绘画中有唐代周颉的《贵妃出浴图》、明仇英的《侍女图》、清任伯年的《荷花》等杰作。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该馆几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国文物,包括书画、佛教艺术、铜器、玉器、陶器等。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该馆收藏相当数量的中国壁画、石雕、青铜器、玉器、绘画等珍贵文物。

此外,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馆吉美博物馆就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卢浮宫还收藏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法国巴黎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其中尤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最丰,设有五大展厅展示中国文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收藏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著称,尤其是汉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骏”中的拳毛马和飒露紫就在该馆。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万,难以计数。

面对如此光彩夺目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此众多的无价之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民间企业积极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赎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流失在海外上百万、数百万的祖国文物相比较,能够回到祖国的文物实在少之又少。

所谓封建,应该为封土地、建诸侯。秦始皇(前259—前210),封建社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战国时期属于奴隶社会,这是社会制度,以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实行超经济奴役为主要特征。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 假:非正式的,代理的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掠夺,夺取

C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属:聚集

D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通“促”,催促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B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

C常为画策臣 为其功多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 雍齿与我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良最初本打算去跟随景驹,后在途中遇到了带兵夺取下邳以西地区的沛公,就跟从了沛公,并为他出谋划策。

B张良善于独立带兵作战,战功赫赫,刘邦很赏识他,因而在封赏功臣时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C刘邦从桥上望见将一些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于是主动地向谋臣张良询问情况,并积极地寻求应对之策。

D张良先用危言引起刘邦的重视,再借机指出封赏失误并为其运筹谋划,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5分)

译文: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8C(属:适才,刚刚)(3分)

9D(D都是介词,和、同;A:助词,用于判断句中,表示停顿/助词,这里可译为“……的人”;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C:动词,担任、充当/介词,因为)(3分)

10A

11B(“ 善于独立带兵作战,战功赫赫”表示错误。原文“未尝特将也”“良未尝有战斗功”表明张良不曾独立带兵作战,也不曾有战功。)(3分)

12(1)这些人怕陛下不能都封赏,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到被诛杀(的地步),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反叛。(“属”“见”“及”“诛”各l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2)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所以……者”“备”“出入”“非常”各l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张良多病,不曾独立带兵作战,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臣子,时时跟从汉王。

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于营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这一年,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南宫,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皇上说:“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反叛呀。”皇上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这些人怕陛下不能都封赏,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到了被诛杀(的地步),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反叛。”皇上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皇上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1、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部落间的战争,人们对军事问题也开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军队成为国家机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周时已有师、旅、卒、两、伍等编制,青铜兵器广泛应用于军事。著名的战争有甘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周公东征等,作战样式有步战、车战,多为"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也开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书》等古代史料及大约在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兵书中都有反映。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 伸张正义和保民。《尚书》的《甘誓》、《汤誓》、《泰誓》等都提出以天命作为出兵征战之由,以"恭行天之罚"、"吊民伐罪"、"保民"相号召。军事决策和行动要以天象和占卜的吉凶定取舍。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师出以律,失律凶也"(《易·师》);"尚桓桓"(《尚书·牧誓》),以成威武之师;严赏罚,"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尚书·甘誓》)。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不穷不能","成列而鼓"(《司马法》);战争实践中也已注意到以谋取胜。鸣条之战、牧野之战,都采取了阴蓄其力、争取与国、剪敌羽翼、运用间谍、侦察敌情、掌握时机、攻其腹心等方略。《军志》、《军政》中有"允当则归","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地利为宝"等谋略思想的记载。④在作战指挥上,已注意到前锋和主力、车兵与徒兵的配合及阵法的应用。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2、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对战争的认识逐步深化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师直为壮,屈为老";"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战国时兵学家进一步将战争区分为"义"和"不义",指出:"禁暴救乱曰义"(《吴子·图国》),"义者,兵之首也"(《孙膑兵法·下编·将义》),并由此确定了自己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仁本》);"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尉缭子·武议》)。对战争的起源问题,提出"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吕氏春秋·孟秋纪》)的观点。对战争的起因问题,认为由于人民众、财货寡、事力劳、供养薄,故民争而不免于乱,已注意到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探讨战争的起因。在对战争与政治、经济、地理的关系和制胜因素的认识上,指出国家安危"在德不在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法必本于政胜"(《商君书·战法》);"以武为植,以文为种"(《尉缭子·兵令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兵要在乎"善附民"(《荀子·议兵》)。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们进一步提出军事改革的要求,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尤重耕战,强调富国强兵,"显耕战之士"(《韩非子·和氏》);视富国为强兵之本、之先、之急,即"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管子·侈靡》)。以法家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张为统一而进行战争,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形成系统的建军理论突出反映在将、法、教方面。《孙子》提出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的条件,对军队组织编制、将官职责、军备物资、费用等也都有严格要求,管理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把"士卒孰练"作为胜负的重要条件等,奠定了中国古代建军理论的基础。其后战国军事理论家更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理论内容。《吴子》要求将帅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素质;《尉缭子》强烈批评世将制度,提出将帅要有威、惠、机、战、攻、守、无过等全面修养;《六韬》不仅考察将帅个人的条件,而且强调统帅机关整体素质的互补和提高;《韩非子》主张从基层中选拔有实战经验的人为将领;等等。在军事法制方面,出现了许多关于作战、内务、纪律等法规性的文献,体现了以法治军、以治为胜的思想特点。同时强调以仁为本,恩威并用,赏罚严明,认为"善将者,爱与威而已"(《尉缭子·攻权》);要爱护士卒,甘苦与共;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要"刑上极,赏下通"(《六韬·将威》),和军同欲。在军队的教育训练方面,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吴子·治兵》);要"因便而教,唯利而行"(《管子·兵法》);简募良材,料民选卒,依勇力、技艺分别编组,按级训练;装备要精良等。从本质上说,这是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为主、吸取儒家仁学理论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适应当时军队特点的建军理论。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提出了诸如"尊王攘夷","威不轨而昭文德","观衅而动","兼弱攻昧","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等有价值的战争指导思想。重信义的观念逐步被"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所代替。《孙子》对以往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进行总结,认为善战者必须了解和把握道、天、地、将、法"五事",重视谋略,强调"庙算"和先计后战。指出了用兵的"诡道"、"诈立"特征;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进攻速胜的指导原则;强调主动、惑敌和因情用兵;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任势、我专敌分、兵情主速、奇正相生、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因敌制胜等基本原则。战国时期,伐谋、伐交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注重联盟战略,纵横捭阖,分化敌对力量;强调必攻不守,先机制敌,灵活应变;产生并发展了骑战、城战及不同地理、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原则。《吴子》、《六韬》和《孙膑兵法》关于骑兵的地位、作用、特点的论述,已带有总结经验和理论概括的性质,其中"十胜"、"九败"和"用骑十利"已比较系统。在"攻城围邑" 和"救守"之法上,也有习用器械、集兵攻城、错绝其道、阻援攻虚、守不失险、守必出之、中外相应等论述。《墨子》中《备城门》等几篇晚出的墨家之作专论守城之法,对守城设施、布局和器械制作、使用等均有详细记述,核心思想是"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亲"。

奠定古代军事哲学思想的基础 《孙子》反对战争的不可知论,认为战争可先知、先算、先 胜,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注重人事,反对"取于鬼神"、"像于事"、"验于度";注重以"智"使"力"和趋利避害;注重从总体上联系上多方面地观察战争,体悟到军事领域中许多矛盾对立及转化的现象,提出了虚实、奇正、形名等一系列反映军事理论认识对象的性质、范围和内容的范畴。战国时的兵家更注重对"战道"(战争规律)的探讨,视之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同时对军事领域内的诸矛盾关系、军事与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也更为广泛深入。

3、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唐代发明了火药并开始应用于战争。骑兵、水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北朝后期创立的府兵制经隋至唐初而趋完善,成为兵农结合的军事制度;征兵制、募兵制等兵役制度交相施行。 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楚汉战争中,汉对经营基地、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盟国以及正面坚持、敌后袭扰、两翼牵制等战略运用甚为成功。东汉统一战争中,采取西和东攻,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在多极斗争中,联盟战思想的运用生动、突出。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孙权的"联魏击蜀",曹魏的离间吴蜀、坐山观斗等,在不同情况下分别运用,各有成效。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了分清形势,建立根基,内修政事,外和诸戎,联盟抗敌的战略思想。隋唐五代时,隋先采取北和南攻,后又采取击北防南的战略,对突厥"离强合弱",击逆抚顺;对陈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并用,虚实结合,疲敌误敌,伺机一举击灭。这些都表现出战略运用的灵活性。李渊集团为统一全国采取的因势借力、以屈求伸、乘虚入关、居险养威、先急后缓、各个击灭群雄的战略,取得成功。周世宗柴荣的"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战略规划,亦不失为有识之举。这些战略思想和决策体现了从实际出发、驾驭全局、远谋多算、灵活用兵的共同特征。《黄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训》、《战略》等专门阐述战略思想的军事著作的出现,使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艺术更加深刻和系统,而"贵谋贱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败在乎智","以计代战一当万"等,均成为脍炙人口的重视战略运用的名言。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汉朝组建大规模骑兵集团后,转而采取"以骑制骑"之策,抗击强大的匈奴骑兵,由单纯防御转入攻势防御。汉朝还在秦徙民实边的基础上,推行军屯实边措施,形成了兵农结合的一种强边新形式。秦汉时,重视军事交通建设,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干线纵横、通向边远地区的交通网,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汉初"文武并用"的治国强兵方略,"以蛮夷攻蛮夷"的对匈奴之策,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军事战略区,采取重首轻足、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等,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作战指导思想有新的发展 重视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采用多路出击、以快制敌、长途奔袭、穷追猛打的战法,注重多兵种运用;大规模江河作战,水陆配合,多路分进合击;城邑战地位突出,要塞攻守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李世民的"持久以弊之"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影响深远。野战中更注意对地形的详尽考察,聚米为山(即沙盘雏形),因地用兵。《卫公兵法》提出了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联系战争实践,对虚实、奇正、攻守等范畴的阐述更为系统、辩证,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夺取战争主动权)是兵法精髓,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太白阴经》强调战争胜负取决于人谋和国家富强;提出"战胜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虚实变化神之功而用在形",阐明了"形"(物质)与"神"(精神)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孙子》关于"形"的理论。

4、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辽宋~清朝(前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随着火器的发明及其大量装备部队和运用于实战,火器部队成为独立兵种。作战规模日益扩大,战争样式更加多样。随着武学的兴盛,《武经七书》成为将帅及武科举子的必读书,强调精神感化的理学、心学学说渗透到治军领域。以《武经总要》、《武备志》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军事类书相继问世,明确区分军事门类,系统整理军事资料。有关军事训练、军事人物、兵制、守城、阵法、车营、火器、军事历史地理、海防边防等专题性兵书大量涌现,反映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研究的广泛深入,也增添了更多的有价值的军事思想内容。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明、清两朝统治者也将集权原则奉为圭臬。兵权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宋初由皇帝亲制阵图,并派出排阵使监督将帅战守的做法违背了因情应变的基本原则,也容易束缚将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兵将互不相习的弊端,削弱部队的战斗力。

练兵、练将思想日益深化、系统随着武举、武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对将领的培养教育制度化、系统化,重视选练和军事教育。宋代岳飞严于治军,信赏明罚,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为信条。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坚持阵法要与伍法相结合,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比较适用的练将、练兵的原则和方法,认为"练兵之要,在先练将";练将既要入武庠(军事学校),也要到实境中锻炼;对士兵的训练,则贯彻选、练兼顾的原则,主张兵贵选乡野老实之人,摒弃市井油滑之徒,注重练胆、练艺。

战略思想更加丰富、系统《武备志·战略考》按"非略弗录"和"略非奇弗录"的原则辑选春秋至元各代的用兵方略。《读史方舆纪要》系统论述了山川形势对战争的影响。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如辽朝女军事家萧绰的长驱直入、紧逼腹心的谋略;蒙古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突然奔袭、中间突破以及假道南宋的灭金方策;后金统帅努尔哈赤面对强军,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都从不同角度为中国古代战略增添了新的内容。朱元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也采纳了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后又采取了先断羽翼,再攻腹心的方略,逐步消灭群雄,建立明朝。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明代逐步形成以长城为骨干,因险守塞,择点分片(建立九镇),宽正面大纵深,有重点和层次,精兵机动和城守相结合的边防思想。针对倭寇自海上入侵的新情况,《筹海图编》一书提出要海陆结合,分区、多层、要点设防,强调实行哨于远洋,击于近海,巩固海岸,严守要城的海防思想。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战略思想。

火器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作战指导思想的发展明代前期建立了以火器为主的特种部队——神机营,嗣后火器大量装备部队,有了火器和骑兵、步兵编组成军的车营。在作战中,重视发挥火器的作用,阵形和战法都有变化,并提出了火器在先、各兵种配合的思想。《车营叩答合编》专论火器部队的作战特点和方法,适应用车在用火,用火在用叠阵的原则,使车、骑、步之间交相更迭、配合,保证了火力的发扬。火器的发展也引起城邑攻防理论的变化,城池防御工事层数增加,注意骑墙、敌台火力相交,并构筑附城敌台,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其体系确立于先秦时期,历朝历代均有丰富和发展,其中包括古代农民起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升华,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义兵必胜、以战止战;在国防建设上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在战略和作战指导上强调先计后战、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胜"、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不厌诈、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各个击破、造形任势、动敌、致人、我专敌分、并卒击敌、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逸待劳、善择战机、兵贵神速、灵活应变;在治军思想上要求以治为胜、制必先定、兵权贵一、教戒素行、气艺并重、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励士练锐、精兵良器、将帅贤能、 智勇双全、上下同欲、三军齐心;在后勤保障上提倡聚财积力、足食强兵、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在兵役思想上坚持寓兵于民、因势改制等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有广泛影响和突出地位,不仅在历史上对指导人们的军事斗争有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称道,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VUAB141&xpos=3

  《孙子兵法》的科学价值

  1、《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2、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书中不少计名、典故,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1、黄石公

黄石公是秦朝末年的隐士,非常有本事。他传给张良兵书,使得张良成为著名谋略家和军事家。有个典故叫“圯桥进履”,说的就是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那时张良是年轻的公子哥儿,黄石公为了

考验张良,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然后让张良去捡,捡来后又要让张良把鞋给他穿上,看到张良能忍辱,就与张良约定五日后在此桥见面。

连着两次张良迟到,受到黄石公斥责,第三次张良干脆不睡觉,半夜就在桥上等着,黄石公来了后,很满意,就传给张良一部兵书《黄石公兵法》。

2、老子

春秋老子,著《道德经》,洞大智慧,其思想为中国道家文化之始之源,实是中华文化之本,鲁迅先生曾讲:(大意)中国的文化之根,全在道家。两千年封建统治,都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且老子之影响已至于全世界。

3、孔子

儒家文化之开创者。影响整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孔子成为中国统治文化的精神教父。历代谥封,加之大成至圣文宣王。现影响整个世界,美国评一百位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孔子以第四列前茅。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4、鬼谷子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有著作《鬼谷子》传世,为纵横家的鼻祖。

鬼谷子有四套学问。一是占卜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军事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纵横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他的弟子有军事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后世占卜师也奉鬼谷子为祖师爷。

5、墨子

墨子,名翟。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

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6、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 。他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7、朱熹

朱熹,字元晦,世称朱文公。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

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

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8、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他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郭沫若评论他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9、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

明朝灭亡后,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

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10、严复

清朝著名教育家。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严复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