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农指的是谁?2.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3.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有哪两处典型的原始农耕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1.神农指的是谁?2.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3.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有哪两处典型的原始农耕文化?,第1张

  一、神农指的是: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二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

  1,早先人们吃动物,后来人口越来越多,野生动物不够吃了,于是神农观察气候变化,察看地势水利,制造了各种农具,教民众农业知识。

  2,长江流域在此时的传说中是“蛮荒之地”,没有留下经典代表,若有就是蚩尤了,种的水稻;黄河流域就是炎黄了,种的稷黍。

  三、两处典型的农耕文化:半坡、河姆渡

  1。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种水稻。

  2。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3。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普通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生产方面能种植的更多。

  4。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

  5。半坡居民烧制彩陶。

  6。河姆渡居民在低洼处,并学会挖井。

  7。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第八世炎帝榆罔就是第一世黄帝即玉皇。其生于公元前6007年泰山遨来峰天生寨,只有第八世炎帝即黄帝才发明了农牧业。前七世炎帝因烧窑而称,始于公元前6694年,共历701年。前七世只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前七世。姓:有宋熊氏,其他说法皆为其对手之言  氏:烈山氏

  名:有宋华丝胥即婿 炎帝诞辰:氏族历九月九日,玉王皇历正月初九偏好,黄帝玉帝历十月十六日偏好。简介 由第八世有宋熊氏炎帝榆罔即鱼网和玉王皇之名可知,第八世炎帝即玉皇。由玉帝华丝司胥和戎胥轩之称都有胥字可知,第八世炎帝榆罔就是第一世黄帝。其生于公元前6007年泰山遨来峰天生寨,只有第八世炎帝即黄帝才发明了农牧业。前七世炎帝因烧窑而称,始于公元前6694年,共历701年。前七世只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前七世。前七世时期虽然其人口都只有十余人,但他们都拥有固定的边界;有保卫其边界的具有军队性质的人;有处理民事的王和帝和狩猎的等级制度;有计划生育的制度;有将犯罪者驱逐出境的制度;并且已打破了氏族界限;所以有宋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女登,一日游华阳,被神龙绕身,感应而孕,生下炎帝。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目前史学界同时支持另一种说法,即黄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西侧,炎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东侧,两部落为了争夺统治权,在阪泉也即逐鹿(两者是指同一地点,皆在泰山周围)决战,黄帝战胜并流放炎帝于南方(后召回),开创了华夏一统的局面。

  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或厉山氏,位于黄河上游、渭河地区。据《史记》等古籍追记,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为有娇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古籍记载,在黄帝之前,神农氏存在了五百年。神农氏是一个氏族,为中国传说历史中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由神农开创。其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炎帝部落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姜水(今陕西宝鸡境内)发展,因为与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

根据传说,炎帝神农氏部落有五个方面的贡献:

第一,用木材制造耒耜(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地。

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

第三,从前人们没有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时才开始制造出来。

第四,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知道百草的药性,进而发展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神农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

第五,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发明养蚕的嫘祖便是神农氏的后代。

不确定,神话人物是肯定不存在的,历史没有确定的考古发现(殷商之前都没有,或者是那个时间的考古有,但对应的人物不确定),只有古文献记载,可以推测的是在那个时期,有大概相对应的部落存在,就连是不是炎帝都不确定,那些功绩可能是他自己,或在位时期政举,在古籍史书上推,也有说神农氏是某个部族传承的称号,炎帝也有好几个人选,神农也有可能是几个人物传说混杂在一起的形象(三皇五帝在这个情况上都类似,特别是史记上的世系,为了当时的大一统,融合得非常乱,不同部落的都弄成了一家),总之当个形象图腾之类就好了,就像你相信女娲存在吗,如果存在,是人首蛇身还是部落首领,还是燧人氏的女儿,伏羲的妹妹和妻子呢

  神农伐斧遂——传说中最早的战争

  --------------------------------------------------------------------------------

  2004-11-17 14:30:25

  徐南洲

  我国古代兵书中最早的战争记载,当推神农伐斧遂。

  这次战争见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和《战国策.秦策》。据记载:孙膑为了说服齐威王用兵,列举了许多古代战例,首先就谈及“神戎战斧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同样以“神农伐斧遂”作为最古老的战争讲述。《孙膑兵法》的注者称:“神戎,即神农。斧遂或作补遂”,认为孙膑和苏秦讲的是一回事。可见这次战争并非一家之说,而且在战国,至迟在秦汉时候已由口头流传进而载人简册。

  然而两文所载,除寥寥五字外,都无下文。现仅以有限的文献资料,对此次战争的起因、结局和意义作些初步的探讨。

  神农和斧遂的社会性质

  神戎在传说中有四种涵义:人名、氏族或部落名、朝代名、指整个农业社会而言。①

  从传说中看神农氏并不是固定的,不论是神农氏这个称号,还是他的活动都是发展的。起初,最先发明原始农业的人被称为神农,以后神农所在的氏族部落也被称为神农氏。后来,邻近的民族部落学会掌握了种植农作物以后,也由牧业进而为农业氏族部落,而被称为神农氏族,或者神农民族的子孙繁衍,分离出去组成的新氏族,也袭用神农的称号。到了最后,凡是以农业为生的氏族部落,都通称为神农氏。所以,古籍中所记载的神农氏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例如:《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姜水为渭河支流,在今岐山以东;《大清(乾隆)一统志》引《荆州记》与《据地志》称,神农氏兴于今湖北随县以北的厉山(又称烈山);《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崩葬于长沙, 《世本》称葬于茶陵;《管子》:“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据《大清(乾隆)一统志》说,淇山在河南辉县西北: 《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路史.后纪三》注引《都国志》等书称: “神农初都陈,后别营曲阜。”《吕氏春秋.用

  ① 其一,指人名,如毛白虎通令:“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戎,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相,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立之,故谓之神戎也。”又如《春秋左传》:“神戎生三展而能盲,五日而能行。七朝而渔具。三岁而知称符、般戏之事。”其二,指民族或部落名。如《帝王世纪》: “炎帝,神戎氏,姜性也。”炎帝是人名。为神戎氏族的一员,则神戎氏当为姜姓氏族中的一个民族。其三,指整个原始农业社会而言。如《易.系辞》:“包牺氏没,神戎氏俗”,又曰:“取牺牲以亢包厨,放号目包牺年”。用禽兽肉为主食的叫包牺氏,以农作物为主食的则称神戎氏,说明包牺、神戎是两个时代的代名词。其四,指朝代名。《吕氏春秋.棋势令》:“神戎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史记。五帝本纪》曰:“符辅之时,神戎氏世表。诸侯相侵钱,暴虐百姓,而神戎氏弗能动。”用这种改朝换代的帝王观点去解释原始社会的现象,古籍中为数甚多,也不奇怪,因为任何作家总离不开自己时代的政治观念和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

  民》:“夙沙氏,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据《说文》说:“古者宿(凤同音字)沙初作煮海盐。”这个煮盐的手工业氏族在今山东临淄地区。

  《淮南子.主术训》称神农“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汤谷,西至三危。”这种种传说,比春秋各国疆域的总和还大,显然这不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

  斧和遂为两个地名。以一个字命名是古代氏族部族的特点。正如神戎氏本名历山氏,也可单称“厉”。尧兴于陶后也单称“唐”一样。又如前面所说神戎氏建都之淮阳。古时也单称一个“陈”字。斧和遂这两个氏族部落就因其居住之地而得名。

  斧,在今山东定陶县境内,春秋时名釜丘,又称陶丘民。釜、斧古音都在五部。从斧字的意义看,大概斧民族善于打制石器斧,或者也长于冶烧陶器。石斧不但能砍伐树木和当武器使用,也是打制石锄、石镜等石具的工具,有如现代的工作母机一样,所以用斧名其地名和族名。

  遂,在今山东肥城与宁阳县之间,又名炫,或隧。三字为古今字。这里的氏族大概是鲁西南一带最初使用石器挖掘黄土、造穴而居的民族,或擅长于打击石头取火,与斧氏族同样是具有传统技艺的工巧之族。斧和遂并肩作战,可见其关系密切,也可能是同一部落的两个氏族。后来,他们又同样地由游牧为生转而兼作石器,成为半牧半工的氏族部落,这是由他们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都于陈的神戎部落,因农业生产的发展,日益需要数量多、质量好的石器农具,而他们本身却难以制作高质量的石器。一则缺乏坚质石料,二则没有较高的工巧技能。现在看来极其简陋的石器工具,当时却是“尖端”产品。为此,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一部分农产品去换取斧、遂氏族的石器和陶器之类的东西。这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仅促进了斧、遂地方的石器工业的兴起,而且神戎氏族部落与斧、遂氏族部落的交易关系也日益频繁,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密切关系。

  战争的起因和结局

  有联系也就有矛盾。神戎和斧、遂的战争也就植根于双方的联系之中。可以作这样几种推断:

  (1)神戎氏生产力低下,有时没有多余的农产品可供交换。《文子》描述神戎社会“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机者;妇女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宗者。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力者无以衣形”。这种情况对外交换当然不会很多,而斧、遂氏族以娴熟的技巧、辛勤的劳作制造出来的手工产品换不到农产品,辘辘饥肠迫使他们有时采取抢夺的办法,取得神戎氏的农产品。加之,他们本是牧猎氏族,剽悍勇猛,又有锐利的石制武器可恃,容易挑起战争。

  也可能起初只是少数人的零星劫掠,得手以后,尝到甜头,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持续性的掠夺,以至于于掠夺成性。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神戎氏族经常遭受到斧、遂的掠夺,必然要进行反击,因而酿成战争。《汉书.食货志》称:“神戎之款日,有石城十仍,杨池百步,带甲十万,而无票不能守也。”这种坚甲危城的描述,未必符合神戎社会的情况,但却反映了原始农业部落重视组织防御战,以对付游猎部落的掠夺,则是可信的。游牧部落掠夺农业部落的事,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虽然原因不尽相同。

  (2)斧、遂氏族部落也可能经常以抬高石器价格的做法,换取更多的农产品,进行不公乎的交易,致使神戎氏部落无法忍受,双方发生争斗,因而形成战争。

  (3)神戎氏为了发展生产,企图拥有自己的石器工业而出兵征服斧、遂,爆发了战争。

  (4)神戎氏到泰山地区去建立自己的工业基地,途中遇到斧、遂的袭击,因而交战。

  《路史.后纪三》说:神戎氏是因为“补、遂不供,乃伐补、遂,而万国定。”《说文》:“洪,战票也”这不能算是战争的起因,没有说明斧、遂为什么不害怕。显然是神戎对他们采用了威胁手段,而斧、遂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如果是这种情况,战争的起因就是上述(3)、(4)两种。但也可能是(1)、(2)两种原因,由于斧、遂偷袭或强取神戎氏的农产品,神戎氏对之发出警告,斧、遂不听,引起战端。不论是上述何种原因,神戎氏先采取了威胁手段是无疑的,企图吓唬对方,不战而胜;终于遭到了斧、遂的反抗,这也是无疑的。

  战争的结果,神戎氏取得了胜利,不然他就无法“徙鲁”、“别营曲阜”、“万国”更无法而定。同时,苏秦称“神农伐补遂”,用一伐字已带有神戎获胜的意思。《释名》曰:“伐,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苏秦与孙膑不同,他是外交家,很讲究遣词用字,绝非信口言“伐”。是根据他所知道的战争结果而说的。再者,神农获胜的条件远过于斧、遂。第一,神戎氏族部落有比较充足的粮食供应,斧、遂无法相比,长期饿着肚子作战,虽有“不供”的精神,也必然会失败。第二,神戎氏族部落人数众多,有足够的兵员补充,他之所以事先要提出威胁或警告,也是自恃其人多势众。而作为手工业部落的斧、遂,尽管石制武器比较精良,但武器并非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也终会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战争的特点和意义

  失败之后的斧、遂氏族部落,是被屠杀灭种,沦为奴隶,还是有其他前途,这是值得考察的。

  《春秋左传.庄公十三年》经曰:“春,齐候、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夏六月,齐人灭遂。”传曰:“会于北杏以平米乱,遂人不至。夏,齐人灭遂而戍之。”说明:遂到春秋时还以独立小国的姿态而存在,而且对于当时势力强大的齐桓公竟然不予理睬,不派人前去捧场,过去那种“不供”的氏族自尊心,这时也还不曾泯灭。虽然不久遂国便被齐桓公灭掉,但反抗的浪潮未息,不然为什么齐国还要派兵去“戍之”呢显然,原始社会的炎帝神戎氏不曾像阶级社会中的齐桓公那样,对斧、遂采取灭国、镇压的手段。

  再者,煮海为盐的夙沙氏,距斧、遂不远,最了解战败后的斧、遂的情况,如果神戎氏奴役或者屠杀了斧、遂人民,夙沙氏之民是不会“目攻其主,而归神戎”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说:原始社会中的氏族、部落制度是十分单纯质朴的,人与人之间“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他们还不曾有奴隶,奴役异族部落的事情照例也是没有的。当易洛魁人在1651年前后征服伊利亚部落和‘中立民族’的时候,他们曾建议这两个部落作为完全平等的成员加入到他们的联盟;只是在被征服者拒绝了这个建议之后,才被驱逐出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恩格斯这段论述说明,原始社会的战争有它不同于阶级社会的特点。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战败的斧遂也曾以“平等”成员的资格加入到神戎部落中去。从神戎来说,石料产地和工艺技巧都已获得,目的已达,更何所求。按理,原始战争也应有它独特的战略战术,因史料缺乏,无从考察。但神戎进攻的路线可作如此设想:即从豫东平原出发,渡过降水,先同斧作战,得胜后再沿古大野洋向东北续进,渡过江水再同遂作战,然后南下定居曲阜。

  这次战争不仅反映了原始农业社会已经发生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而且还反映了二者既是互相结合,又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反映在人与人、氏族部落与氏族部落之间的关系上,就爆发了神农与斧遂的战争。

一些古籍说炎帝就是神农氏。但是

更多的古籍记载炎帝是和黄帝同一时代,炎黄之争,是著名的历史事件。而神农向来被列为三皇之一,黄帝是五帝之首,神农早于黄帝,因而也应该早于炎帝。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炎帝是神农氏的后代,因为都是从事农耕的氏族,亦被后代称做神农。屠武周先生认为:“神农在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炎帝在后,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炎帝是神农的后裔。”

黄帝和炎帝是同时代人。据何光岳先生考证,黄帝也是羌人的一支,生活在与羌水相邻的歧水。“原始社会,在一个氏族内,所有同辈男子都是兄弟。既然神农(炎帝)与黄帝同出于羌人,且又毗邻而居,故被视为兄弟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炎、黄是同宗共祖的兄弟部落。只是炎帝氏族从事农耕,顺渭水东下,在黄河以南的大平原发展农业。而黄帝氏族仍过着游牧生活,迁徙游牧于黄河以北的山区丘陵地带,后末顺着渭水以北东下,最后在华北平原上的涿鹿和阪泉与炎帝族展开激战,并取得了胜利,而这时炎帝族的首领已是蚩尤了。蚩尤被灭之后,馀

部向南方迁徙,因此在南方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神农的遗迹。

炎、黄两族统一后,黄帝族已经从游牧氏族转为农业氏族,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于是后人也把一些创造归功于黄帝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就代表了上古时期两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我们也都知道神农遍尝百草的故事,如果没有他,我们的先祖很可能会有更多因误食毒果而死的人。很多人可能一直认为,炎帝与神农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但是却也一直存在一种观点,炎帝与神农是有关系的。两种看法差别非常大,究竟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炎帝”“神农氏”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在百科词条中,这两个是同一个词条介绍,即认为炎帝就是神农,号神农氏。炎帝原姓姜,因本姓的首领善于用火,因此得到王位,所以被称为炎帝。这里要注意的是,“炎帝”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指这个首领,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成为姜姓部落的首领,都会被尊称为“炎帝”。就像后世的统治者被称为“皇帝”,这就是一个指代的称呼,并不是单指某一个人。

而神农,被认为是炎帝的一个号。这个“号”可不等于我们现在很多人在社交网站上,除了一个经常用的大号,还有很多小号的“号”,后来的古人除了姓名,还会有“字”“号”,差不多可以这样理解。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等都是炎帝的号。从这一角度来看,神农氏的确与炎帝就是同一个人,尽管“炎帝”指代是一群部落首领,但是其中的含义毕竟没有变化。

炎帝的政权又被分为两个大的支脉,一个是魁隗氏政权,另一个是神农氏政权。虽然说是分了两派,但是并不是同时存在的,而是魁隗氏传了七代之后,被神农氏取而代之。

至于另一方认为炎帝与神农毫无关系的看法,由于古籍记载颇多且杂乱,几乎每一本的说法都不一样,这里只挑一个来讲一讲。

《史记》中记载,黄帝时期,神农氏衰落,没有办法去征讨破坏安宁的诸侯,于是黄帝起兵,消灭了危害最大的炎帝与蚩尤,从而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首领。试想,如果神农氏与炎帝是同一个人,那么为什么在其他书中“无有相害之心”的神农氏,怎么会变成要与黄帝多次交手才被打败的,暴虐百姓的人呢因此,炎帝等于神农氏的说法,颇有些站不住脚。

只不过,由于上古时期的文字记录、考古资料匮乏,因此炎帝与神农氏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目前还是没有定论。但抛开这些,他们对于上古时期社会发展的贡献,却也是值得纪念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