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乌梅肉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乌梅肉的炮制方法 4 乌梅肉的性状 5 乌梅的性味归经 6 乌梅的功效与主治 7 乌梅肉的炮制作用 8 乌梅肉的贮存方法 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乌梅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乌梅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乌梅肉 1 拼音

wū méi ròu

2 概述

乌梅肉为乌梅的炮制品。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1]。乌梅肉为去核果肉,呈乌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极酸[1]。乌梅肉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与乌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强[1]。

3 乌梅肉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醋浸一宿,去核再蒸熟捣如泥”(《金匮玉函经》)的方法[1]。

晋代有炙制、熬制(《肘后备急方》)法[1]。

唐代除沿用汉代方法外,还有蜜醋渍蒸、单蒸、熬制(《备急千金药方》)等法[1]。

宋代有制炭(《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焙(《洪氏集验方》)、炒焦(《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1]。

元代有煮法(《世医得效方》)[1]。

明代用醋煮(《普济方》)、酒浸(《保婴撮要》)、蜜拌蒸(《寿世保元》)等法[1]。

清代有麸炒(《食物本草会纂》)、盐水浸(《本草便读》)的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去核取乌梅肉、炒炭、醋蒸等[1]。

净乌梅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1]。

乌梅肉的炮制方法为:取净乌梅,用清水润软或蒸软后,剥取净肉,干燥,筛去碎屑[1]。

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中华本草》)

4 乌梅肉的性状

乌梅为不规则的球形或扁圆形,表面乌黑色,皱缩不平[1]。果肉柔软,果核坚硬,椭圆形,棕**,内含淡**种子1粒[1]。味极酸[1]。

乌梅肉为去核果肉,呈乌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极酸[1]。

5 乌梅的性味归经

酸、涩,温[2]。入肝、脾、肺、大肠经[2]。

乌梅味酸、涩,性平[1][3]。归肝、脾、大肠经[1][3]。

乌梅味酸,性平,归肝、脾、肺、肾、胃、大肠经(《中华本草》)。

6 乌梅的功效与主治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能[1]。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3]。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中华本草》)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2]。

1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烦渴,蛔虫病腹痛,便血,尿血,血崩,遗尿,带下不止[2]。煎服:3~9g[2]。

2治牛皮癣[2]。熬膏服:每次9g,每日三次[2]。

3治疮疡胬肉,乌梅炭研末敷;鸡眼,用乌梅和盐水、米醋研烂涂敷[2]。

生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1]。多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1]。如治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心法》);治肺虚久咳的一眼散(《杂病源流犀烛》);治蛔厥腹痛呕吐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1]。

乌梅肉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与乌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强[1]。

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1]。如治下痢不能食的乌梅丸(《杂病源流犀烛》),用乌梅烧存性为末,醋打米糊为丸,可治大便下血不止(《严氏济生方》);治小便尿血(《本草纲目》);或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治妇人血崩(《妇人良方》)[1]。

醋乌梅功用与生乌梅相似,但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用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1]。

7 乌梅肉的炮制作用

生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1]。多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1]。如治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心法》);治肺虚久咳的一眼散(《杂病源流犀烛》);治蛔厥腹痛呕吐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1]。

乌梅肉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与乌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强[1]。

8 乌梅肉的贮存方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