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和达芬奇是不是都是聋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爱迪生和达芬奇是不是都是聋子?,第1张

爱迪生12岁就耳聋了。爱迪生说“有一天,我上火车晚了,两手抱着一大捆报纸,勉强抓住已开动的车把手,但力气不足,渐渐下滑。列车员赶忙伸手来拉,不凑巧抓住了我的耳朵,就这样硬把我拉了上来,当时我的耳朵嗡嗡作响,我的生命得救了,但耳朵却聋了。”

达芬奇没有耳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病因病理病机 附: 1 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穴位 1 拼音

tū fā xìng ěr lóng

2 概述

突发性耳聋(以下简称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又称暴聋。De Klevn(1944年)首先描述此病,发病率逐年有所增加,1万人中约有107人发病,占耳鼻喉科初诊病例的2%。两耳发病占4%,其中一半两耳同时发病,也有报告高达17%者。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增加,患病时年龄在40或40岁以上者占3/4。其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应视为耳科急诊。

3 病因病理病机

突聋病因不明,文献记载引起本病的原因共100多种,其中许多是罕见的。据Mattox(1977年)的意见,本病的原因顺序为病毒感染、血管疾病、内淋巴水肿、迷路膜破裂及上述诸因素的联合。

(一)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最常见的原因。病毒感染循下述主要途径。

1.血行感染 病毒颗粒由血循环直接进入内耳血循环内,引起耳蜗循环障碍或内淋巴迷路炎。

2.经脑膜途径 病毒由蛛网膜下腔经内听道底的筛板或经蜗小管侵入外淋巴间隙引起外淋巴迷路炎,故耳蜗症状出现于脑膜炎之后。带状疱疹病毒是引起外淋巴迷路炎的主要病原。

3.经圆窗途径 病毒引起的非化脓性中耳炎,感染可经圆窗侵入内耳。

(二)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在突聋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Wilson指出由于部分或全部耳蜗血管堵塞引起的突聋的发病率还不清楚,但少于病毒性迷路炎。也有人认为血管病变在突聋致病原因中占3/4。由于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形成、血管受压、血管内狭窄、出血、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血压波动以及其他血管障碍,因缺氧而使螺旋器感觉结构发生变性。其中除血管痉挛者外,其他预后均差,常致永久性聋。耳蜗耐氧力很弱,缺氧60s后耳蜗微音电位和神经动作电位就消失,如血流被阻30min,虽血流恢复,但耳蜗电位却不能恢复。大崎胜一郎借助放大55倍的皮肤粘膜显微镜观察到突聋病例中存在血管内“淤塞”现象,认为这种现象可能造成内耳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突聋。其病理生理机制是病理性血管内红细胞凝聚→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速度下降→缺氧→渗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血液浓缩、小血栓形成→组织损伤。

(三)迷路膜破裂 迷路膜破裂系指内耳的圆窗或卵圆窗膜破裂合并蜗管膜破裂。由于膜破裂,引起突发性感觉神经性耳聋、眩晕和耳鸣等症状。因突然用力活动或经历气压剧变引起中耳气压骤变及颅压骤变。此压力的改变引起迷路膜破裂的机制可从两方面理解。

1.外爆途径 脑脊液压力增高,蜗小管和内听道的筛孔将此压力改变传递到外淋巴系统,其中蜗小管可能起主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蜗小管内存在网状绒毛及屏障膜,使脑脊液与外淋巴间不能畅通无阻。

2.内爆途径 耳咽管一鼓室压力骤增,压力向内直接作用于圆窗,或通过听骨链作用于卵圆窗,穿破圆窗膜或卵圆窗环韧带,有相似的内迷路膜(基底膜及前庭膜)破裂的逆向连锁反应,导致突聋。

(四)膜迷路积水 一些轻、中度突聋,不论有无眩晕,可能是梅尼埃病的不同类型。突聋亦可能是梅尼埃病最先出现的症状。患者中最后发展为梅尼埃病者占5%~66%。突聋速尿试验阳性者占27%(3/11人)。速尿是一种快速利尿剂,应用后前庭水肿减退,可使前庭功能趋向正常。上述现象支持有些患者可能存在膜迷路积水。

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穴位 听会

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

听呵

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

听河

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

后关

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

机关

突发性耳聋(以下简称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又称暴聋。其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应视为耳科急诊。

病因

突聋病因不明,文献记载引起本病的原因共100多种,其中许多是罕见的。据Mattox(1977年)的意见,本病的原因顺序为病毒感染、血管疾病、内淋巴水肿、迷路膜破裂及上述诸因素的联合。

症状

(一)耳聋。此病来势凶猛,听力损失可在瞬间、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也有晨起时突感耳聋。慢者耳聋可逐渐加重,数日后才停止进展。其程度自轻度到全聋。可为暂时性,也可为永久性。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可为耳蜗聋,也可为蜗后聋。

(二)耳鸣。耳聋前后多有耳鸣发生,约占70%。一般于耳聋前数小时出现,多为嗡嗡声,可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有些病人可能强调耳鸣而忽视了听力损失。

(三)眩晕。约2/5天1/2突聋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其中约10%为重度耳聋,恶心、呕吐,可持续4~7天,轻度晕感可存在6周以上。少数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而就诊,易误诊为梅尼埃病。数日后缓解,不反复发作。

(四)耳堵塞。耳堵塞感一般先于耳聋出现。

(五)眼震。如眩晕存在可有自发性眼震。

检查

(一)详细询问病史。病毒感染所致突聋病人可清楚地提供流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副鼻窦炎等,或与病毒感染者接触的病史,这些可发生在听力损失前几周。血管病变致突聋者可提供心脏病或高血压史,也可有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胆固醇血症或其他影响微血管系统的系统性疾病的病史。迷路膜破裂患者多有一清楚的用力或经历过气压改变的病史,如困难的排尿、排便、咳嗽、打喷嚏、弯腰、大笑等或游泳、潜水、用通气管或水下呼吸器的潜水或异常的飞行活动。

(二)全身检查。 应针对心血管系统、凝血系统、新陈代谢和机体免疫反应性。神经系统检查应排除内听道和小脑桥脑角病变,椎基底和大脑血管循环障碍,如摄内听道片和颈椎片、头颅CT扫描、眼底和脑血流图检查。王淑春等对104例突聋患者作了脑血流图检查,发现突聋患者脑血管功能状态较正常人为差。

(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血沉、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血清学检查分离病毒和抗体滴定度测量,还可考虑血糖、血脂、血氮和血清梅毒试验。

(四)耳镜检查。鼓膜常正常,也可微红。

(五)听力检查。了解听力损失的性质、程度和动态。

(六)前庭功能检查。必要时作眼震电图检查。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外耳露于体表,中耳和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是听、位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到内耳,使内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发生兴奋,将声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听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鼓膜的振动再引起三块听小骨的同样频率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以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听骨链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刺激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兴奋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的耳蜗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位听神经由内耳中的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组成。

听觉和位觉(平衡觉)器官。通过耳,动物可感知外界声音信息和本身躯体位置,借以交往、寻偶、避敌、捕猎和保持身体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动物进化的一种表现。不同动物耳的结构有很大差异。脊椎动物中原始类群只有内耳,主要起平衡身体的作用。软骨鱼内耳中有椭圆囊、球状囊和半规管,兼有一定听觉功能;大多数硬骨鱼内耳中有听壶,由于没有鼓膜,经借助侧线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声波。两栖类中的蛙和蟾蜍已产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声波对鼓膜的振动通过耳柱骨传入内耳,引起椭圆囊及听壶中感受器的兴奋。还有耳咽管通过咽腔平衡鼓膜内外的压力。爬行类的耳有了进一步发展,听壶内有独立的声感受器,内耳瓶状囊显著加长,鳄类有卷曲,蜥蜴听觉发达,鼓膜内陷,出现了外耳道的雏形;蛇类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声波沿地面通过头骨的方骨传到耳柱骨,从而使内耳感觉。鸟类的耳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有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外耳道。鸮形目耳较发达,并有特殊耳羽帮助收集声波及确定声波的方向。哺乳类耳达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由可转动的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起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又称鼓室,为外耳与内耳间的腔隙,其外侧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块听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杠杆系统将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传至内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时关闭,吞咽及某些口部运动时开放,可调节鼓室内空气的压力。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为瓶状囊卷曲形成,状似蜗牛,故名,为感受声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属位觉感受器。穴居哺乳类和水栖哺乳类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类耳廓非常发达,可捕捉非常细小的声波。有些水栖哺乳类可通过下颌骨将水中声波传至中耳和内耳。 耳,古称“窗笼”,《河间六书》称其为“听户”,《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称之为“龙葱”。耳为听觉器官,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近代发现其兼有平衡功能。

《灵枢·卫气》说:“窗笼者,耳也。”《甲乙经》说:“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似指听宫。突出于头部两侧,形如喇叭者,名耳廓。耳廓的周围,称为耳轮。耳前上下切迹间突起如屏风者,古称“蔽”。耳廓下垂部分名耳垂,古又名耳珠。通入耳道之孔,名耳孔,即现代所称外耳道。位于外耳道深部的鼓膜,《血证论》称其为”皮膜”。耳廓上有众多穴位,习称耳穴。就耳的解剖结构而言,古人所论多为外耳,很少涉及中耳与内耳。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中,以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脾主升清以充养耳、肝胆之气影响耳的理论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肾开窍于耳:《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为藏精之脏,肾精充沛,则髓海有余,耳窍濡养有给,表现为听力聪慧;若肾精亏损,则髓海空虚,耳失所养,出现耳鸣耳聋。老年人听力多减退,即与肾中精气减衰有关。

在肾主耳理论的机理探索方面,唐容川《血证论》引陈修园之语说:“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从脏腑相关理论看,这一解释有一定道理。王清任

《医林改错》力图从解剖学角度阐明耳与内脏联系的途径问题。他说:“耳孔内小管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而肾藏精生髓通脑,且肾脉贯脊,督脉属肾贯脊络脑,故肾气完全可通过肾脉、督脉上达于脑,而后输精于耳窍。唐容川对此作了概括:“肾主脑髓,耳通于脑,路甚直捷,所以肾开窍耳也。”(《医经精义》)。肾通过脑髓与耳联系的认识,较为合理地说明了肾主耳的机理和途径所在。

中医学的有关资料中,几乎均将耳鸣耳聋作为肾虚辨证的重要指标。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肾与耳的关系作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人们发现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鸣耳聋症状。作肾透析和肾移植治疗的病人常有听力损失。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实,耳毒性抗菌素对肾脏有毒性作用,而抑制肾功能的利尿剂也可引起耳蜗损伤。有人在实验动物中比较卡那霉素对肾、耳、肝、脑等器官的毒性作用,发现该药对肾与耳蜗具有共同的特异性作用。现代医学发现,肾与耳这两个相距颇远的器官,在解剖组织结构和酶的含量与分布方面,在水和电解质平衡生理机制以及对某些药物的药理反应上却有类似之处。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认为醛固酮、铁、钙、甲状腺素等为肾开窍于耳的物质基础,中医肾虚证的听力学改变规律及机理、氨基甙类抗生素肾毒性与耳毒性的关系,中医补肾方药在耳科应用等众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积累了不少资料,为肾耳相关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无论从基础理论研究,或是从临床实践观察,均发现肾脏确实存在着某些与内耳相似或类同的特性,两者具有某些客观上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现代研究的这些发现,多侧重于泌尿系统的肾脏与耳的关系。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既是解剖学上的肾脏,更是藏精、生髓、主骨、主水、纳气等具有多种功能的集合体。因此,中医肾主耳理论的机理和途径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心寄窍于耳:耳与心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联系,对此《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本开窍于舌,而舌并非为窍,故有“心寄窍于耳”之说。所谓“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正是此义。

心寄窍于耳的机理分析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有认为心属火而肾属水,心火肾水互济互调,则清净之气方能上达清窍而使听觉聪慧。若心肾失调,水火不济,则易致听力失聪。临床可见因心火暴盛而致突发性耳聋的实例。有认为心通过其主血脉的功能与耳保持密切联系。心气旺盛,心脉和利,方能血流不息,营养周身,耳窍得养。且心经之别络入耳,加强了心与耳的密切联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说明心气在维护正常听觉中起着重要作用。有认为心通过其主神明功能与耳加强联系。心主藏神,而听觉在祖国医学中亦称为“听神”。故心神精明,助于听神,则听觉聪慧,能闻声辨音。

在病理方面,心气不平、心血不足、心火暴盛等均可导致耳疾。如《严氏济生方·耳门》说:“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聩、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或为聤耳,或为焮肿。”《古今医统》说:“心虚血耗,必致耳鸣耳聋。”由于精神紧张导致心火亢盛而出现耳胀耳鸣暴聋的病症,于临床时可见到。近有文献报道,以“心寄窍于耳”的理论为指导,用养心安神、通阳开窍方药可有效地治疗心源性耳聋。

耳与肝胆、脾胃的关系:胆系少阳之脉,循经上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肝胆互为表里,有经脉络属。肝胆之气机失调或蕴生湿热,常易循经上逆于耳,发为耳疾。《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丹溪心法·耳聋篇》也说:“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少阳厥阴者,分别言肝与胆。临床上因耳道流脓或耳道肿痒而辨证属肝胆湿热上扰者颇为多见,因肝胆气逆而致暴鸣暴聋者亦不少见。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脾胃虚弱,受纳运化无力,清阳之气不升,水谷精气不能上供清窍,或水湿内阻上犯,亦可影响听力或导致中耳积水。《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近有不少临床报道表明,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益气升清方药为主。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耳鸣、耳聋及中耳炎、中耳积水等,具有较好疗效。

耳与经脉有诸多联系,所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中,以足少阳胆经与耳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经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经脉》)。此外,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分支也直接入耳中。与耳有一定联系的经脉尚有手阳明大肠之别络入耳中,足阳明胃经抵耳前,足太阳膀胱经至耳上角。耳通过经络与脏腑及全身发生较为广泛的联系,正是耳针可诊治多种疾病的依据所在。

为五官之一。听觉和位觉(平衡感觉)的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其与肾关系密切。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肝、脾等脏有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通过经络联系,全身脏器及肢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均可在耳部反映出来,故耳廓有与全身脏器及肢体相对应的反应点,即耳穴。通过耳穴可以诊治多种疾病,亦可进行针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机能是收集声波。鼓膜为椭

圆形的薄膜,形如斗笠、尖顶向内,周围固定于骨上,将外耳与中耳分隔。鼓膜能随音波振动而振动,停止而停止,故能如实地把声波刺激传导到中耳。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为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等。听骨有三块,彼此形成关节,位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与鼓膜接触的称为锤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的称为镫骨,连于两骨之间的称为砧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块听小骨的连串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三)内耳

内耳由一系列复杂的管腔所组成,亦称迷路,位于颞骨部内,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与骨迷路形态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闭的,管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含有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内耳迷路中可分为耳蜗、前庭器官二部分,耳蜗与听觉有关,前庭器官与位置(平衡觉)有关。

耳蜗形如蜗牛壳,为一条围绕骨质轴的螺旋形骨质管道,围绕蜗轴旋转

轴向骨性蜗管中伸出一骨板,其外缘连结着基底膜,在基底上方有一斜行的前庭膜,因此,耳蜗被分成三个腔,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阶,其中充满外淋巴,中为蜗管,充满内淋巴。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蜗窗膜相联,前庭阶在耳蜗顶部与鼓阶相联通。蜗管是一个盲管。基底膜上有听觉感受器,称为柯蒂器官,又称螺旋器。柯蒂器官主要由支持细胞与具有纤毛的听觉细胞(或称毛细胞)所组成,其上覆以盖膜。毛细胞对机械刺激敏感。听神经的末梢纤维以网状绕于毛细胞上。

前庭是位居骨迷路中部略呈椭圆形的空腔,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的后部有五个小孔与三个半规管相通,前部有一大孔通连耳蜗。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总称为前庭器官。它们都是膜质管道,其中充满内淋巴并互相连通。椭圆囊与球囊是膜质管的相对膨大部分,内有囊斑,囊斑是位觉感受器,上有感受性毛细胞。三个半规管形状大致相似。每个半规管约占三分之二圆周,均有一相对膨大的壶腹,在壶腹内有壶腹嵴,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内也有感受性毛细胞

正常人耳能听见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万HZ。相同强度的声音如果频率不同,人们听起来感觉响度是不一样的。人耳听声音最敏感的频率是3千到4千HZ。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耳鸣·肾精亏虚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耳鸣·肾精亏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一 613 方二 614 方三 615 中成药 62 针灸治疗 7 关于耳鸣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耳鸣·肾精亏虚证的方剂 2 治疗耳鸣·肾精亏虚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耳鸣·肾精亏虚证 1 拼音

ěr míng ·shèn jīng kuī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tinnitus with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鸣·肾精亏虚证(tinnitus with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肾精亏虚,以耳鸣病程较长,病人年龄较大,常伴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潮热盗汗或畏寒肢冷,舌红少苔或淡胖,脉细数或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耳鸣证候[1]。

4 耳鸣·肾精亏虚证的症状

耳鸣·肾精亏虚证多见于虚人、老人,患者听力逐渐下降,耳鸣如蝉,昼夜不息,夜间或安静时尤甚,可见头昏眼花目暗、腰膝酸软、虚烦失眠、颧赤口干、手足心热、夜尿频多、男子遗精,在女子则白*,发脱齿摇,舌红少苔或淡胖,脉细数或细弱[1][2][3][4]。

《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二:“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经言阳气万物甚上而跃故耳鸣也。”。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精脱者耳聋,……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酸,耳数鸣。”

5 证候分析

《明医杂着》卷三:“若肾虚而鸣,其鸣不甚,其人多欲,当见劳怯等证。”因肾精亏损,不能上充于清窍,以致耳鸣、耳聋日渐加重。

《医贯》卷五:“若有能调养得所,气血和平,则其耳聋渐轻,若不知自节,日就烦劳,即为久聋之证。”

《寿世保元》卷六:耳者属肾,而开窍于少阳之部,通会于三阳之间,坎离交则聚气以司聪以善听也。关于肾而贯于脑。

《黄帝内经素问》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其耳鸣耳痒耳聋者,皆属肾虚,水不上流,清气不升所致也。从补益门治之。

肾主骨而生髓,脑为髓海,肾亏则髓海空虚,故头晕目暗,耳鸣耳聋[5]。

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窍而邪火转而上乘,所以耳鸣耳聋,甚则眩晕[3]。

腰为肾之府,肾亏则髓不充于骨,故腰膝酸软[5][3]。

肾阴亏虚,虚火上浮故颧赤口干,手足心热[3]。

肾主封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亏相火妄动,干扰精室,故多虚烦失眠,梦遗走泄、白*[5][3]。

肾虚及脾,则运化失职,故食欲不振[5]。

舌质红而少苔,为虚火上炎,阴液衰少之象[5]。

精血不足,故脉来细弱无力,若见细而兼数,可知阴虚相火亢盛[5]。

舌红、脉细弱均为肾精不足之征[3]。

间有阴虚火旺则尺脉虚大[3]。

6 耳鸣·肾精亏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耳鸣·肾精亏虚证治宜滋阴补肾。

612 方一

治法:治宜补肾益精,滋阴潜阳

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肾阴虚而阳偏亢之头晕耳鸣,可加磁石、龟甲、五味、牛膝等药。

613 方二

治法:滋肾降火,收摄精气[3]。

可用耳聋左慈丸[备注]耳聋左慈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柴胡、磁石加减治疗:本方即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五味子、磁石等而来[5]。方中六味地黄丸补益肾阴;磁石镇摄;五味子敛精[3]。或加龟版、阿胶、龙骨、牡蛎、女贞子、桑椹子等滋阴填精;牛膝、杜仲强壮腰膝[3]。

若肾亏复为外风所乘,以致下虚上实,经气闭塞,头痛口干者,可合用本事地黄汤[备注]本事地黄汤(《普济本事方》):生干地黄、桑白皮、磁石、枳壳、羌活、防风、黄芩、木通、甘草,滋阴疏风并举。若肾阳不足,不能固摄者,而见下肢清冷,阳萎腰酸,颧颊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脉虚弱者,宜温补肾阳,可用贞元饮[备注]贞元饮(《景岳全书》):熟地黄、炙甘草、当归送服黑锡丹[备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补骨脂。[3]

若因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热内郁的,可用滋水清肝饮[备注]滋水清肝饮(《医宗已仁篇》):生地黄、山茱萸、茯苓、归身、山药、丹皮、泽泻、白芍、柴胡山栀、酸枣仁以滋肾养肝舒郁。[3]

若偏于肾阳虚,耳鸣耳聋,兼下肢觉冷,阳瘘,舌质淡,脉虚弱者,宜温壮肾阳,可用补骨脂丸:方中以补骨脂、胡芦巴、杜仲、菟丝子填精益肾,加肉桂、川椒以温阳散寒,熟地、当归、川芎以补血,菖蒲、白芷、蒺藜以通窍行气,磁石以镇纳浮阳[5]。附桂八味丸等,也可择宜取用[5]。

614 方三

治法:补肾益精,滋阴潜阳。

主方:耳聋左慈丸(陆懋修《广温热论》)加减处方:熟地黄15克,淮山药3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牡丹皮15克,五味子12克,磁石30克(先煎),石菖蒲12克。水煎服。若见肾阳亏虚,畏寒肢冷,或有阳萎,面色晄白,头晕目眩,脉细弱者,宜温壮肾阳,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焗服)、补骨脂15克。

615 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滋阴补肾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滋肾宁神丸,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4)金匮肾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5)全鹿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6)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62 针灸治疗

取翳风、听宫、侠溪、中渚等穴为主[6]。肾虚者加太溪、关元[6]。

7 关于耳鸣

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4]。即耳中鸣响[7],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1]。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7]。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

《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耳鸣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肾精亏虚证、脾胃气虚证等证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