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介绍及评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鲍叔牙介绍及评价,第1张

介绍:

春秋时齐国大夫。少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叔牙常资助之,成莫逆之交。齐襄公时,叔牙为公子小白傅。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及襄公被杀,纠与小白争夺君位,管仲袭小白归路,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得先回国即位,即齐桓公。桓公欲任叔牙为宰,推辞不就,力劝桓公释管仲之囚,使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桓公从之。

鲍叔牙作品 ==>古籍电子书:鲍叔牙 古籍书目:鲍叔牙

检索鲍叔牙 ==>古籍全文检索:鲍叔牙全站站内检索:鲍叔牙

管仲临死前为何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鲍叔牙怎么死的

现如今的社会只要涉及到利益,就算是亲人也可能在利益面前而变得六亲不认,而在千百年前的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两个身份各异,地位不同的人却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利益上即使不是对等关系,也没有丝毫纠葛,感情[详细]

管鲍之交:中国历史上第一对不是兄弟的生死之交

在我中华民族的所有族群里,兄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关系。 在以农耕文化为依托的古代,生产力还极为低下,人们衣食住行的一切,基本上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春秋的那个时代,奴隶社会正在朝着封建社会转变,以家族[详细]

管仲与鲍叔牙的关系到底多好 管鲍分金有什么启示

管仲与鲍叔牙管仲与鲍叔牙可谓是古代朋友中惺惺相惜的一代典范,两人相互知心,相互成就对方,堪称一对佳话。尤其是鲍叔牙宽宏大量的高尚品质最让人敬佩,管鲍分金的故事千古流传,鲍叔牙不计较个人私利的品质在当[详细]

管仲为何不推荐鲍叔牙来接替相位

管仲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却能在齐桓公时出任齐国的宰相,本是鲍叔鼎力举荐的结果。管仲也曾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然而,管仲重病之时,却未推荐鲍叔接替他的相位,连齐桓公都问他“鲍叔牙可乎”了,他只要点[详细]

揭秘:管仲临死之前为什么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春秋时期的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 鲍叔牙简介 ,颖上人。也被人称为“鲍叔”、“鲍[详细]

得一知己胜千金 :史上最仗义的哥们鲍叔牙

提起春秋名相,我们会不约而同首推齐桓公的相国管仲,史称“春秋第一相”。管仲帮助齐桓公实现了春秋霸业,成就了“方伯”之名。正是由于他在齐国的非凡作为和巨大成就,被后世称颂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详细]

鲍叔牙的生平 春秋时期鲍叔牙因何能慧眼识人

鲍叔牙简介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年)(或说生约公元前716年)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名曰叔牙。颍上(今属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广为世人所知的事情 鲍叔牙简介 ,莫过于管鲍之交,推荐管仲当上齐相,从而帮助[详细]

“管理奇才”管仲:一代“窝囊废”的成功秘诀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详细]

鲍叔牙简介 春秋时期齐国名臣鲍叔牙的资料介绍

鲍叔牙简介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年)(或说生约公元前716年)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名曰叔牙。颍上(今属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广为世人所知的事情,莫过于管鲍之交,推荐管仲当上齐相,从而帮助[详细]

齐桓公身后的衰败:源于他没用听从管仲的建议

齐国国君带领大军伐鲁,军中有一个心事重重的管仲。齐军势如潮水,淹向鲁军,鲁军也不是吃素的,飞箭如蝗虫一样扑向齐军,但齐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就这么打起来了。 可是齐军中有一个人却并不“奋勇”“争先”[详细]

温一贞

温大有

温大雅

温子升

温无隐

温曰鉴

温仁和

温生才

温迁约

温仲舒

温汝适

温汝能

温汝遂

温如玉

温如璋

温体仁

温应禄

温若春

温放之

温绍原

温庭皓

温庭筠

温彦博

温泰期

温素知

温祥卿

温继宗

牙关紧急为症状名。指牙关紧收,口不能开。多由痰气风火壅阻经络所致。见《卫生宝鉴·咽喉口齿门》。《万病回春·中风》:“凡卒中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者,此中风痰也。”《张氏医通》卷一:“阳中者,面色赤,唇焦,牙关紧急,上视强直,掉眩烦渴。……痰气闭塞,牛黄清心丸;痰热闭遏,清心牛黄丸。”《证治要诀》卷一:“破伤风者,因皮肉曾破伤处,风从疮口入,其证项强,牙关紧,状如发痉。”又“中气,因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治疗用苏合香丸灌之。本症可见于中风、痉病、惊厥等疾。参见口噤:口噤为症状名。指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的症状。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可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医碥》卷一:“口噤即牙关不开也。由气血凝结于牙关筋脉,不能活动,以苏合丸或生南星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芦末搐鼻或针人中颊车。”《张氏医通》卷一:“口噤不能开,肝风乘胃故也。……风邪乘虚人其筋则挛,故令口眼斜,牙关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汤。”“痰迷心窍,昏愦,口噤不能言,涤痰汤。”本症可见于中风、痉病、惊厥等疾患。

详见百科词条:牙关紧急 [ 最后修订于2015/10/29 15:34:53 共46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辽代,在此之前,古人是用杨柳枝或者直接手指蘸盐清洁牙齿的。据考古发现,在辽代时期的贵族墓中发现了最早的牙刷。北宋时期,用牙刷刷牙的做法非常普遍。中国古人很早就已经知道怎么护理自己的牙齿了。

现代人对牙齿越来越重视,很多人可能以为古人既没有牙刷又没有牙膏,估计是没有这么去护理牙齿的。实际上,古人对于牙齿的保护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也发现了不及时清洁牙齿会给牙齿带来很多的损害,在没有牙刷的时候,他们一直坚持着饭后漱口的习惯,主要是用盐水、醋、茶水等来清洁口腔。 

后来为了更好地清洁,手指刷牙也开始流行起来。晚唐时期,古人还流行过用杨柳枝刷牙,一些没有杨柳生长的地区还是只能用手指刷牙。到宋朝,牙刷渐渐普及开来,牙刷刷牙是很平常的事情。古人还开始研究牙膏。因为漱口的液体、盐颗粒的固体和牙刷不适用,所以他们开发了以茶叶或中药制作的牙膏。

我们现在也知道牙齿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如果牙齿不好,不仅会痛还会影响人的进食。连古人都知道,怎么去护理牙齿,保持一口健康的牙齿。从牙刷的出现,到牙膏的开发,看得出来古人的智慧。而从辽代开始使用牙刷到宋代普及,还有各种牙膏的开发,中国不愧是文明古国,连刷牙历史也是很悠久的。

其实,我们还真别小看了古人,他们关于刷牙的历史,应该源起的非常早。目前考古学界认为,最早关于牙齿的护理应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那时候人们虽然没有牙刷,但也知道牙齿的概念,所以有些人已经开始用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来爱护牙齿。甚至在古代有一些句子,古人利用淘米水漱牙,还有利用淘米水洗头发,由此可见,古人关于刷牙的讲究早就已经有了。

其实这和春秋时代,关于人身体的一周天的讲究。因为那时候很多学者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结构,而且身体发肤皆受之于父母不可稍微损坏。所以不论是掉落的头发还是掉落的牙齿,我们都很注意保护和收藏。因此那时候人们关爱到了牙齿,并且对牙齿开始进行护理。毕竟,中国人有一个讲究,焚香沐浴更衣才能拜祖宗,身体不干净是对祖宗的大不敬,所以牙齿爱护自古有之。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保护牙齿,并且注重整洁,但其实真正养成习惯,我们还是得要到汉朝时期。因为当年春秋战国是贵族,要尊奉祖先,所以必须要对牙齿进行清洁,但是对于底层民众来说没那么多讲究。

根据史书记载,那时候的汉朝已经出现了刷牙的讲究,按照史书的描绘,汉朝人刷牙是不用牙齿的,他们是用一种盐水或者是香料然后蘸着水在自己的嘴里用手指头去摩擦。这个过程看起来有点粗鲁,但在没有牙刷的年代里面这么做,已经能够很好的保护牙齿。

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期出现杨柳枝作为牙刷的前身,而等到南宋时期,牙刷已经基本登场。所谓的牙刷其实就是用原先的杨柳枝,然后在上面插上一些马尾和鬃毛。虽然这样做出来的牙刷非常的粗糙,但是很快,到了元朝时期,人们已经知道把牙刷的结构进行改。按照当时的记载,牙刷已经分成了不同的种类,有木头有竹子还有一些项目。可以说牙刷已经正式形成,有了我们现在的模样,而且变得越来越花样种类极多。到这时候牙刷正式登场,大家也知道在牙刷之上搞上一些各种各样的香料或者一些清理牙腔的药膏,当时人刷牙的行为方式与现代人基本无二,可以说这时候的牙刷已经真正形成。

古人没有牙膏、牙刷,他们怎么刷牙的?古人是否也用盐巴?早在宋朝,古人就以茯苓等药材(还有些其他药材,略过)煮成“牙膏”,早起用来漱口。至于古时候的“牙刷”,竟然最普遍的是用手指!还有一种,是用柳木枝将一头打扁,露出纤维,然后揩点刚才说的“牙膏”,即可令牙齿“香而光洁”。不过,这本书的作者何小颜又补充了新看法。他依据古籍记载,考证南宋时的城里便有专门制作和销售牙刷的店铺。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有元代实物为证),简直和现在的牙刷没两样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方才知道古人怎么解决这件日常大事。

如果你看过一些日本古装剧,你会发现在一些古装剧中有一种特殊的服装——剧中的一些女人把牙齿染黑,把眉毛剃掉。那他们为什么要打扮得这么特别?事实上,在古代日本,不是所有的女人都穿成这样。在欧洲人和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都是美女。一个欧洲人写了一本书,叫做《住在江湖尽头》 ,和丑男人不同,日本女人用浓密的头发,忧郁的眼睛,优雅的举止,小巧的身体和对每个人不断的鞠躬来玩这个游戏。

美国人和欧洲人对日本充满好奇,是孤立主义之后黑船的到来,然后是日本,真的给了美国人和欧洲人很多新奇。然而,日本女性的妆容并不符合一般人的审美,英国驻日本领事说,日本女性的妆容是夜晚的恶魔。他说,德国人对日本女人的化妆品有意见。日本女人把她们的脸弄得又白又丑。他们的整张脸,甚至肩膀,都是白色的,这让他们看起来像神经病。

对于日本女人染黑了牙齿,欧洲人这说是一个敞开的坟墓,露出日本女人的衣服让欧洲人这么多崩溃。那为什么日本女人穿得这么不一样?事实上,有两个原因。首先,这和日本的传统有关。在平安时代,日本已经有剃眉毛和染黑牙齿的习惯,日本的“枕头草”等古籍中有各种日本妇女染黑牙齿的记载。另一方面,日本女性用茶酒醋和铁糊制成的黑水给她们的牙齿染黑,她们说这不仅能让她们变得美丽,还能让她们保持黑色和干净。

根据源氏物语的说法,一些女性如果不刮掉眉毛和给牙齿染色,就很难结婚。事实上,黑牙不仅仅是日本女人的东西,在日本,许多男人会用牙齿跑,尤其是王子和武士。这种习俗直到明治六年才在日本被废除。日本古代妇女剃眉毛的故事,这是日本模仿唐代中国妇女的做法。在我们国家,女人为了美丽修眉是很流行的。为了美丽,一些女性剃掉眉毛,然后在眉毛上涂上化妆品,细眉毛,浓眉毛,柳叶眉要什么就是什么。

直到今天,日本的艺伎还在剃眉毛。因为日本人有涂黑牙齿的习惯,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古代日本人称之为黑牙。事实上,黑牙国不是日本,因为根据《山海经》和《良书》的记载,日本是日本,日本南部是黑牙国,所以黑牙国和日本没有太多关系。一位德国驻日本大使回忆道: “日本的年轻女孩有时会被白雪覆盖。

他们的自然面孔完全消失了,他们看起来很丑陋”一个去过中国和日本的德国船长说: “中国女人只会涂鲜红的口红”另一方面,日本女人脸上、脖子上甚至肩膀上都有白色的粉末,脸颊和嘴唇都是鲜红的。从远处看还不错,但近处看就是疯子”英国大使的妻子说: 一个长着黑牙的女人的嘴就像一个敞开的坟墓。总而言之,化妆和裙子都很吓人。

(1)古国名。古籍所说不一,已难确指。《山海经·大荒东经》:“有 黑齿 之国。” 郭璞 注:“黑齿,齿如漆也。”《淮南子·修务训》:“西教沃民,东至 黑齿 。”《新唐书·南蛮传下》:“羣蛮种类,多不可记,有 黑齿 、 金齿 、 银齿 三种。” 清 黄遵宪 《和锺西耘庶常德祥津门感怀诗》之六:“ 黑齿 雕题 徵鬼籙,赤文绿字天书。”\x0d\(2)染黑牙齿。古代妇女的一种妆饰。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八章:“女子既为男子私有之物,但供男子玩弄,故穿耳、裹足、细腰、黑齿、剃眉、敷黛、施脂、抹粉、诡髻、步摇,不惜损坏身体以供男子一日之娱。”\x0d\(3)复姓。 唐 有 黑齿常之 。\x0d\\x0d\黑齿:历史和地理\x0d\\x0d\作为以牙齿洁白为美的民族,中国人在极久远的年代时起就已经注意到了“黑齿”这一与自身截然不同的风俗。\x0d\\x0d\《逸周书·王会解》:“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己、阘耳、贯胸、雕题、雕丘、漆齿。” 《淮南子·修务》:“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按这里的说法,中国上古时代,西部和极东地带都有黑齿部落。\x0d\\x0d\《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最早为《山海经》作注释的东晋学者郭璞引《三国志·魏书·鲜卑乌桓东夷列传》云:“女王国东,渡海千余里,复有国皆倭种……黑齿国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也。”\x0d\\x0d\黑齿族人椐称是帝俊的子孙,此族人西周时齐鲁一带的姜太公族也是同姓。《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又《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看来这一族属于当时的东夷系范围。何新在《扶桑神话与日本民族起源》一文中推断“所谓黑齿国,位置应在日本本州岛岛的东南部。富土山则在其北侧。”(按,王大有认为黑齿国是今墨西哥,这一说仅凭音近,缺乏有力证据)\x0d\\x0d\按东山魁夷的记叙,则直到20世纪初,日本女性尚有这样的习俗。日本这一习俗,不知是由吴越还是朝鲜半岛传入——这两地古代均有黑齿习俗。百越不必说,唐时还有大将黑齿常之(흑치씨黑齿氏?-689),此人是高丽族,出生于百济西部,战功显赫,封燕国公。梁羽生小说《女帝奇英传》20回中还说到“黑齿明之,乃是大将江南道总管黑齿常之的弟弟,他们一家本是胡人”。)\x0d\\x0d\这一习俗更常见的是在南方。《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管子·小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而中国卑我。”\x0d\\x0d\这里雕题(纹身、绣面)和黑齿都被作为典型的南方习俗,而且以词句来说,是极为蛮荒的地带。《战国策•赵策二》:“披发纹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由此来看,先秦时百越等族的黑齿特征,已经得到华夏族的相当注意,而具有这一特征的人群,主要似乎在东南沿海一带和南方。\x0d\\x0d\台湾的原住民也有黑齿习俗。直到清康熙年间,高拱干的《台湾府志》还记载:“台在昔为雕题黑齿之种。”清人蓝鼎元1722年的《东征集》记载:“……(台湾花莲一带)八社之番,黑齿文身,野居草食,皮衣革带。”\x0d\\x0d\随着对内陆的深入了解,人们也开始注意到西南地区民族也具有这一特点。862年,樊绰任职云南,之后写下《云南志》,其中按傣族服饰的特点,而称之以金齿、银齿、黑齿、漆齿、绣脚、绣面诸名。该书卷四说:“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又卷六提到茫乃时,同时提到黑齿部落,这些部落可以基本确认是傣族祖先。《南诏德化碑》:“建都镇塞,银生于墨觜(嘴)之乡。”即在墨嘴人(黑齿)聚落处设城镇,设银生节度。这里的“墨嘴”,在今西双版纳。(尤中《云南民族史》)\x0d\\x0d\辞源“黑齿”条解释:“黑齿,古国名。古籍所指不一,已难确指。”《姓氏考略》云唐时百济西部有黑齿姓;而《古今姓氏书辨证》又云出南诏。这些解释看来非常矛盾,实际上却反映了一个现实:即黑齿在古代是极为普遍的习俗,其范围从日本、朝鲜、中国东南沿海、一直蔓延到越南、广西、云南等大片区域,所以造成“所指不一,已难确指”的困惑。我大胆推测,最早习此俗的可能是上古的百越族,然后他们渡海传给日本、朝鲜西部(注意都是沿海地带),同时向西南传播。\x0d\\x0d\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习俗甚至在印度也存在,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时有罗x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发,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x女。”罗x女是食人的恶鬼。她们貌美而妖艳,性情凶残。但这十位罗x女,已经改邪归正,作为护法善神。\x0d\\x0d\又《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智经第三》黑齿比丘问曰:“尊者舍梨子于此法中而爱乐耶?”尊者舍梨子答曰:“黑齿,我于此法无有疑惑。”黑齿比丘即复问曰:“尊者舍梨子于当来事复云何耶?”尊者舍梨子答曰:“黑齿,我于来事亦无犹预。”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染其牙齿,或赤或黑。”\x0d\\x0d\三、 黑齿风俗的衰落:以日本为例\x0d\\x0d\日本民俗中以白色为最高贵,而黑色称为“黑不净”,平安时代《衣服令》将墨色排列在最末位,表示身份卑贱之人所穿衣服颜色。《万叶集》就有描写贱民穿用“橡衣”(黑衣)。然而,在“口腔色彩学”上,日本人却又以黑齿为尊贵;这也证明该习俗可能是外来的。据说日本的黑齿习俗是从朝鲜传入的,如果考虑到朝鲜古代百济这一习俗兴盛,而百济又和日本关系极为密切,这一说是有一定道理的。\x0d\\x0d\早在平安时代,黑齿就已是贵族的特征之一。水野十子的漫画《樱花盛开》里所画的平安朝贵族男孩就都染黑齿。这一习俗在当时甚至有宗教意味,传说有一种叫“衾”的妖怪,会杀人,只有用黑齿咬它才能得救。\x0d\\x0d\《源氏物语》载,紫姬年幼时并没有染齿,但被源氏收养后,她的外祖母为她把牙齿染成黑色,使她看上去“更美了”。她之所以染成黑齿,与她被贵族收养有关,可见这一风俗当时被认为是公卿门第的行为。此外《枕草子》、《紫式部日记》、《荣华物语》等作品中,均记载当时贵族有染黑齿的习俗。 \x0d\\x0d\《平家物语》第9卷记载,12世纪的源平合战中,源氏一方的武士一看到对方染着黑牙齿,就认出那不是自己人,因为那是公卿贵族的行为,平常武士是不这么做的。平氏本来也是武士,现在却学贵族染了黑齿,这在当时是被认为背叛了武士阶级的腐化象征。\x0d\\x0d\这一习俗在日本相沿数千年。据明代李言恭着《日本考》,当时日本贵族中普遍流行以黑齿为贵的风俗(“其土官本身宗族子侄并首领头目,皆以锈铁浸乌倍子末,悉染黑牙,与民间人以黑白分其贵贱。女子年及十五已上,不分良贱,亦染黑牙始嫁”)。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今川义元对传统文化和京都风俗极为痴迷,其中就有染黑齿、描蝉眉、抹脂粉等行为,和当年的平氏一样,他这种“武士装贵族”的行为也被天下大名所耻笑。\x0d\\x0d\这些情况,甚至西方人也注意到了。清人曹寅在《日本灯词》中提到了日本男女的打扮、装束:“洋舶人云,倭国惟妓女始着彩衣,所唱与粤东采茶歌音调相近,亦涛洧之属也。灯则以布机、春盒之类为戏。男以腊扌然须,剃顶发;女黑齿,着木屐……”他转述“洋舶人”(西方船员)的话,说明西方人也对此印象深刻,因而列为主要特征之一。1858年,美国商务代表Perry Collins从俄国南下到日本函馆,发现“许多少女和年青的女人牙齿都长得很好,洁白而整齐,而已婚的女人的牙齿都是黑的”(《西伯利亚之行》)。\x0d\\x0d\黑齿习俗在中国古代长期被认为是蛮荒、不开化的特征之一;上引《楚辞·招魂》的话最能体现人们的这种恐慌,“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似乎是一些骇人听闻的食人部落。但到后来,这一形象慢慢改变。\x0d\\x0d\《镜花缘》第16-19回中提到一个黑齿国。该国是小说中唐敖、多九公等人出境后游历的第一个文明国度,礼节分明,秩序井然,路不拾遗,唯有窃书之风泛滥,屡禁不止。原来,由于该国读书人太多,以至于书商来不及贩书,书市上洛阳纸贵。国民唯恐购书不得,多数人家都把书籍视为万贯家财,仔细匿藏,以防被他人偷窃。\x0d\\x0d\该国国民“不但通身如墨,连牙齿也是黑的,再映着一点朱唇,两道红眉,一身红衣,更觉其黑无比。唐敖团他黑的过甚,面貌想必丑陋”,唐敖和多九公以天朝上国自居,颇为鄙夷之。不料这里无论男女都能日读万言,聪明绝顶;他们和人谈论音韵学,被驳得体无完肤。在这本小说中,歧舌国和黑齿国代表着儒雅斯文的最高境界。\x0d\\x0d\茂吕美耶在《江户日本》中谈到江户时代的日本风貌时说:“将牙齿染黑的,肯定是已婚妇女;牙齿不但染黑,又将眉毛剃光,则必然是膝下有孩子的妈妈。把牙齿染黑,以现代人眼光来看,似乎很恐怖,不过,染牙的另一个目的,是预防蛀牙与牙周病。有怀孕经验的女性应该都知道,怀孕期间,由于胎儿会吸收母体的钙质,继而影响到母体的牙齿,所以染牙习惯也并非完全是一种装饰。”这里说的染牙的目的是防止牙病,恐怕是现代的解释,在这一习俗起源的时候,应当不是不是这样的。\x0d\\x0d\不过,这里作者承认“把牙齿染黑,以现代人眼光来看,似乎很恐怖”,这也证明现代观念下的人们是比较难以接受这一习俗的。这也正是本文开头东山魁夷所面对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东山魁夷因为祖母的黑齿而厌恶她,却很爱母亲,这证明其母是没有染黑齿的。\x0d\\x0d\东山家世虽不显赫,但也算贵族,他说自己的父亲是“公子哥”,自己小时“出入都乘坐印有家徽的人力车,可见家境是相当宽裕了。”所以这一习俗本来是他们家贵族的象征之一。按东山出生于1906年,则这一习俗的废除与明治政府强力推行“文明开化”有着显然的联系。\x0d\\x0d\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阴翳礼赞》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他在文中说:他小时,也就是在十九世纪末,他的母亲一代人就把脸涂得雪白,同时染黑牙,剃眉毛,抹黑紫色嘴唇。他见到的很多,到了二十世纪初,他在一个旅店里还见过这种场面。那就是:“当我进入这宽敞的客房时,一个剃掉眉毛、染黑牙齿的大年纪女侍,手持烛台迎候在屏风之前。”这一幕在日本古代可能极常见,但当时必定已很罕见,以至于他只能见过一些“大年纪”女性如此装饰,且给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x0d\\x0d\同时代的侦探小说家江户川乱步的《黄金假面具》中,也提到一个“能乐面具黑齿外露,让人恐怖”。按这样的面具,本应是表现古代的真实情形,但在小说中,却被人当作非常恐怖,可见对这一习俗的认知已经出现断代。\x0d\\x0d\日本的这种断代和黑齿的绝迹,在100年后,也在中国南方、东南亚重现了。如今在越南,黑齿习俗几乎已经绝迹,只有游客偶尔能在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身上看到。而傣族本来将染齿当作女子婚前必须做的一件事,现在也已经看不到了。毫无疑问,在现代口腔医学和牙膏广告的强大攻势下,这一习俗和其他许多传统习俗一样,必定节节败退,而这,只是在“现代化”下文化趋同、灭绝的一个小小缩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