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籍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形制?各自特点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中国传统书籍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形制?各自特点是什么?,第1张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但必须是有了文字才能产生书籍,而文字一定要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之上。我国最早发现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些文字记录在动物的龟甲、兽骨上。这些龟甲、兽骨算不上书籍,只能说是最早的“纸张”。但龟甲和兽骨不可能像纸张那样连接,只能是以堆放的形式进行阅读,包括后来出现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都算不上书籍的装帧。直到出现在竹木简上刻字,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崭露头角。

1 简策装──最古老装帧的形式

造纸术发明之前,我国古人将文字书写在长条形状的木片和竹片上,木片称为“木简”,竹片称为“竹简”。最初人们只是阅读单个“简”,后来为了方便阅读和保管,将“简”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这种装帧形式被称为简策装。

简策就是编简成策的意思,“简”就是竹简或木简,“策”就是“册”的假借字。简策装就是用不同类型的绳子(如丝绳、麻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两端无字之处打孔编连。古人编简成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绳串连,另一种是两道绳乃至四道绳的编连。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策与册意思相同,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

编简成策、编连卷收的制作技术,极其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书籍的装帧技术。简策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制,流行于商朝和周朝时期,后来逐渐被纸本书所代替。

2 卷轴装——使用最久的装订形式

21 帛书卷子装

帛书又名缯书,是我国古代写在白色绢帛上的文书。帛书和简书一个是用竹简,一个是用绢帛,由于材料不同,成书装帧形式也有差异,既有折叠,也有卷子。

关于帛书的形式,古籍中还未见到详细的记载。《后汉书襄楷传》中说:“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缥素,即以淡青色的素作质料;朱介,以红色作界行;青首,以青色作卷首;朱目,以红色书写标题。又唐徐坚《初学记》卷二一载:“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裁之。”这说明帛书的长短是依内容长短来决定的。

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帛书中,的确存在卷轴式,但仅限于写在半幅帛的帛书,即用一根竹条作轴从后向前舒卷成一束,与简书卷存一样,由于简书本身坚挺,不必加轴固定。马王堆帛书中的另一种形式,则是整幅帛书折叠成长方形存放在漆盒内,由此可见帛书并非完全是卷轴。

22 纸书卷轴装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纸书出现之后,书的装帧形式便模仿帛书卷子装,并慢慢发展为普遍流行的纸书卷轴装。这一点无论是从文献记载,还是实物留存,都能得到有力的证明。

卷轴装的型制是由简策的装订形制演变而来的。其方法是把写有文字的纸按顺序一张张粘连在上,然后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长出卷面宽度少许的轴(一般为木轴),将长卷卷在轴上。卷首裱一张无字的纸或丝织品,叫做“飘”,“飘”不写字,但要质地坚韧,起到保护作用。在“飘”头系一根丝带,丝带用来捆缚长卷,在丝带的末端穿上一根牙签,用以固定丝带。阅读时拿下牙签展开长卷,阅后将长卷卷起,放置于架上。

卷轴装由五部分组成,即长卷、轴、飘、丝带和签,类似于简策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始于周朝,盛行于隋唐时期,后历代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3 梵夹装——最早引进的装帧形式

梵夹装是我国在十九世纪前唯一引进的一种国外书籍装帧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时候,梵夹装这种书籍装帧形式也随之传入我国。

印度是热带国家,印度有一种长着修长硕大、表面光滑树叶的贝多树,古代印度以这种树叶为载体制作书籍。具体方法是把表面光滑的贝多树叶裁成长方形并晾干,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排列,一张张摞在一起。晒干后的贝叶容易碎损,因此其上下需要夹板保护。为确保书叶前后顺序不会混乱,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书叶穿一个或两个洞,穿绳绕捆。这种装帧形式传到中国,称为梵夹装。

用贝多树叶来写经,不仅古印度如此,近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北京图书馆就藏有僧伽罗文的贝叶经,其装帧形式就是典型的梵夹装。近年来,北京图书馆还入藏一批傣文贝叶小乘经,其装帧形式也是梵夹装。这些实物也从侧面印证了古印度梵夹装的形式特点,从而丰富了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

汉译佛经梵夹装的出现,影响巨大,意义非凡,不仅丰富了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也促进了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过渡。

4 旋风装——早期向册页装过渡的形式

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是由卷轴装演化而来。旋风装形式上和卷轴装一样,首先用一张长长的纸做底板,在底板的右端将第一页无字面整幅裱贴上,从第二页起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然后将第二页用一窄纸条粘在第一页左边无字处,余下的页数按顺序由右至左依次粘在上一页的下面。阅读时展开长卷,书页如鳞状排列有序,从右向左翻页阅读,阅后从右边卷首卷起长卷收藏。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

旋风装是为了解决阅读时翻检不便的问题,是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的一种装帧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但没有形成规制。因此,旋风装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5 经折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经折装,又叫折子装。顾名思义,经折装应该是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唐朝时期最盛行卷轴装的装帧形式。唐代是我国佛学的鼎盛时期,佛门弟子念经时盘禅入定、正襟危坐,如果使用卷轴装对诵经的僧尼们会造成诸多的不便。因此,一场对流行许久的卷轴装的改革首先在佛教经卷上发生了,即将本是长卷的佛经从头至尾依一定行数或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厚纸封皮,一种新型的装帧形式出现了,这就是所谓的经折装。

书籍装帧形制发展到经折装,可以说已完全脱离了卷轴装的形式,几乎接近于册页书籍的装帧,因此说卷轴装是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6 蝴蝶装——装帧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

唐代已有了雕版印书业,故原有的装帧形式(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这就必然促使书籍装帧以新的形式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蝴蝶装应运而生。

蝴蝶装又称蝶装,是由旋风装演变而来的,其装帧方法是将每张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对折,以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逐叶彼此粘连。再预备一张与书页一般大小的硬厚一些的整纸,从中间对折出与书册的厚度相同的折痕,粘在抹好浆糊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最后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成了。从外表看,这种装帧形式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页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的特点是一页一版,改变了卷轴形式这一沿袭千年的书籍装帧形制,是书籍装帧的重大进步,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但是,由于蝴蝶装有无字页面、易于脱落、造成掉页等缺点,一种新的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书籍装帧形式出现了,这就是包背装。

7 包背装——使用最久的册页形式

包背装发明的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元代时特别盛行,明清时期的书籍装帧大多使用包背装,如明清时期的巨著《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包背装的特点与蝴蝶装恰好相反,是反蝴蝶装倒折书页的方法,即将印好的书页正折,使版心所在的边朝左向外,使文字向人,并将折好的书页按顺序排好,将左边的折边对齐压稳,在右边框外余幅上打眼,用纸捻订起砸平,并将边裁齐并作书背,再用一张硬厚整纸作为封皮,用桨糊包背着,再裁去书的上下及封面的边沿,就成为所谓的包背书。包背书与现代的平装和精装书本非常相似,只是包背书是单面印刷,合页装订,并在书背内侧竖订纸捻以固定页;而现代平装和精装书本是双向印刷,折配装订,书背上横向素线以固定书页。由于包背书仅便于收藏,经不起反复翻阅,若翻阅的次数多了容易散乱,而且在制作上也相当复杂,因此人们就在书页的空白边上打孔(一般打三个孔),用线绳横索书背,再连穿下端的孔,最后用系扣打结的方法装帧书籍,这就是线装书了。

包背装比蝴蝶装先进很多,但用纸捻装帧、包裹书背的缺点一是不便于反复翻阅、容易散乱,二是不利于长期收藏保存。因此,一种更先进的装帧技术出现并且取代了蝴蝶装,这就是线装。

8 线装——古代最先进的装帧形式

线装书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线装书装帧技术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改革。

线装书的装帧特点是线装的折页与包背装完全相同,版心朝外,背面相对,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装帧成册。早在南宋时期,线装书籍的形式就出现了,盛行于明清时期。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不仅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更便于保存和修补重订。线装是我国古代装帧技术史上最先进的书籍装帧技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发展到线装形式,可以说已经到了精善完美的程度了。

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编辑本段小说简介

中国古代手工业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编辑本段明代小说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三国演义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四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等

历史演义小说

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

、 《全汉志传》 、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

英雄传奇小说

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小说,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作的《杨家府演义》

此外,郭勋的《皇明英烈传》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也是明后期影响较大的英雄传奇作品

神魔小说

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

《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此外,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董说的《西游补》等也流传较广

世情小说

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

公案小说

明后期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反映较著名的公案小说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和无名氏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这类小说在歌颂清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公案小说一般都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着力刻画,艺术上显得粗糙

代表作品

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於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於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水浒传

《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

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犟,善於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份多於《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

西游记插图

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由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该书想象丰富,手法浪漫,语言诙谐,是白话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敢於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的艺术概括,也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美好理想

金瓶梅

刊行於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在白话长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摆脱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表现现实日常生活的创始之作作者题兰陵笑笑生,前人疑为王世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龙、李开先、贾三近诸说,但均缺乏有力证据该书籍《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故事为线索,演成百回长书,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语言,描摹人情世态细致传神,语言泼辣生动但书中对官僚地主放纵肉欲颇多自然描写,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与流布

长篇小说

此外,较著名的明代长篇小说还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郭勋的《皇明英烈传》、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董说的《西游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均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定地位

明代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的兴起,是明后期社会政治腐败的产物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无名氏著《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余象斗著《皇明诸司公案》等,歌颂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况锺等但多追求情节离奇曲折,艺术上较粗糙,多夹杂迷信描写,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短篇小说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获丰收冯梦龙辑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收入宋、元、明话本及拟话本一百二十篇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及戏曲都有很大影响常与“三言”并称,地位相当的是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各四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实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艺术性不及“三言”,但为凌氏本人创作,选材标准与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种但成就皆逊於“三言”、“两拍”这些短篇小说中,爱情婚姻题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题,但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相当数量

影响意义

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也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

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

、 《醉醒石》 、

《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说,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编辑本段清代小说

简介

聊斋志异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后虽历代续有新作,如《夷坚志》、《剪灯新话》等,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代表作品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曹沾,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但曹雪芹只写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今通行本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清代后期还有许多续《红楼梦》的作品,但多为续貂之作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编辑本段作品影响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发迹于讲唱的中国白话小说形成了单线结构,重视情节,通过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上口,风格独特,而大规模的文人和群众密切融和的创作方法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少见的范例这些白话小说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戏剧、**有巨大影响,也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本段小说特点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编辑本段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书的体例指什么?展开

百度网友d21276eb7

TA获得超过2986个赞

关注

成为第3位粉丝

体例是指史书内部的编写技术或技巧。具体些说,体例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标题、断限、序言、评议、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项内容。清代桐城史学家姚仲实在《史学研究法》一书中说:“史之为法大端有二:一曰体(指体裁——引者);二曰例(指类例——引者)。必明乎体,乃能辨类,必审乎例,乃能属辞,二者如鸟有两翼,车有两轮,未可缺一也。”

由上可知,体例应该只是针对历史类的书所做的分类方法由于史书多指古代的,所以体例也常用于古代的书,不过如果现代的书也是历史题材的,我想也可以用体例来形容

具体内容参考如下: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8-11-19 16:52:16选出

体例是指史书内部的编写技术或技巧。具体些说,体例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标题、断限、序言、评议、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项内容。清代桐城史学家姚仲实在《史学研究法》一书中说:“史之为法大端有二:一曰体(指体裁——引者);二曰例(指类例——引者)。必明乎体,乃能辨类,必审乎例,乃能属辞,二者如鸟有两翼,车有两轮,未可缺一也。”

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回答于 2016-03-04

赞同5

已采纳

大同用户福利!18款云产品0元试用!限12月1日领取!

天翼云广告

手抖震颤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找对方法,快来看看这个方法!

德因特广告

电脑桌书柜一体-京东电脑配件,颜值高又实用!

电脑桌书柜一体-京东电脑配件,颜值性能双在线,用户神器,价格优惠,你值得拥有!

广告

什么是“编写体例”?

编写体例,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下面以《汽车电气设备结构与维修》为例 汽车电气设备结构与维修 项目一 汽车发电机 课题一 起动机的拆卸工艺 基础知识:本课题的理论支撑部分 课题实施:本课题的实践部分,包括课堂或课后方面。例如: 操作1拆装喷油器, 操作2检修喷油器 知识链接:(以提高学生知识面) 课题二 柴油机的燃料系统 课题三 …… 项目小结:本项目讲述的知识点的总结 思考与练习:本项目的习题部分 项目二 汽车电动机

百度网友50c75e5

3点赞4156浏览

更多专家

书的体例指什么?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体例什么意思

词目:体例拼音:tǐ lì基本解释1[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编辑部或印刷所对于拼法、大写、标点、排印和版面所遵循的习惯2[guiding principle and detail rules]∶纲领与细则3 [rule]∶办事的规矩详细解释1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宋书·傅隆传》:“ 汉 兴,始徵召故老,搜集残文,其体例纰缪,首尾脱落,难可详论。” 清恽敬《答来卿书》:“而其用意用法之巧胜,有不可胜求者,略举数篇,以为体例。”王鹏运《序》:“拙集既用《味梨集》体例,则《春明花事》诸词,其题目拟《金明池》下书《扇子湖荷花》,题序则另行低一格,而去其‘第一’、‘第二’等字,似较大方。”2 纲领制度和内容细则。《晋书·李重传》:“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3成规;惯列。 宋苏轼《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欲乞检会去年体例,更赐加数。”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无那舞蹈扬尘体例,只打个稽首权充拜礼。”郭沫若《今昔集·论儒家的发生》:“正考父的《鼎铭》是法诫语,不合体例,不能认为它是真的。”

匿名用户

5073浏览

自费出书-自费出书流程和费用

值得一看的自费出书相关信息推荐

湖州梦熙电子商务有广告

百度爱采购书架专营店_认证企业_在线询价

百度爱采购广告

全部

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写成了130篇、50余万字的巨著《史记》它展示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社会历史无论是时间之绵长,还是空间之广阔,场景之壮观,还没有哪一部史传文学作品能超过它的《史记》的人物更是林林总总,共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以深刻鲜明印象的有一百多人,令人叹为观止司马迁写《史记》首创了以“纪传”为体例的史学体裁,把人作为本位,以人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同文学以写人为对象是相通的《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除十表、八书之外,其余一百一十二篇都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描写对象的,几乎每一篇都是具体生动的人物传记,写出了许多惟妙惟肖的历史人物因此,《史记》的最精彩部分不在于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而在于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通观《史记》中的这些人物传记,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司马迁在《史记》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有: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二、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三、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这些艺术手法,多被我国后世的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所继承和发展,对我国小说、散文、戏剧形成独具的民族特色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有时候,将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紧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划出来了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是颇具匠心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骄横无礼,“不肯与会”、“称病不朝”、“引车避匿”,但作者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也是读者的疑问),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划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范增在鸿门宴上召项庄舞剑刺沛公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后来当刘邦脱逃时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

  史传文学中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运用司马迁运用细节塑造人物的一个新成就,就是使细节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司马迁写《史记》爱在人物传记的一开头,就用一两个细节来刻画人物如《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留侯世家》写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列传》开头写李斯观厕鼠之别而叹;《张汤传》写张汤劾鼠掠治如老狱吏;《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得食于漂母及甘受裤下之辱;《陈丞相世家》写陈平为里中社分社肉甚均,等等这些细节看来似乎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甚关系,但仔细一想,它们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义它们往往或揭示人物的好尚、志趣、抱负和性格发展的趋向,或确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从侧面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政治问题,在其中寄寓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物的褒贬高尔基说“创造——这就是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史记》的人物传记,正是这样的创造《史记》中的细节描写,都是真实的它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史记》中的细节描写又是性格化的,起到了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作用,所以《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二、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划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有时将正反面的人物映衬,使真善美在假丑恶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有时将不同气派作风的两类人物对比,如绿叶扶持红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鲜艳夺目《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就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郡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读到这里,读者才恍然大悟在《李将军列传》中,为什么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原来是为了衬托李广

  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论人属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广为抗击匈奴,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终于被迫自刎两相对比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读了这样的文字,读者禁不住要为李广唏嘘叹息,而对当时压抑人才的社会不觉扼腕而切齿了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用人物间的相互对比和映衬来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了人物的不同面貌借助于这一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所写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在巨鹿之战中用诸侯军的“从壁上观”、“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来表现诸侯军的怯懦和项羽的英勇垓下之围中用赤泉侯杨喜见项后“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来衬托项羽的勇武而在鸿门宴中用刘邦的工于心计、范增的老谋深算来淋漓尽致显示项羽的志得意满、少谋寡断、妄自尊大的心理状态,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对比映衬,最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十分重视这种手法的作用,并且能够巧妙运用

  三、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

  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人物一生的言行故事化,历史的运动也就溶化在这些故事情节之中了矛盾冲突是构成故事的基础,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没有矛盾冲突,人物就没有活动的舞台,性格也就无由表现《史记》塑造人物的经验之一,就是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通过一些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把人物迅速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冲突之中,表现他们胆识的高低,品德的优劣,灵魂的圣洁与肮脏,即表现他们各身的性格特征

  《史记》写人物,总是在对其姓名籍贯略作交代之后,立即将人物推到矛盾斗争的尖端如《陈涉世家》,在对陈涉作简要交代之后,即写:“二世无年七月,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廖廖数十字,就交代清楚当时面临的困境,把陈胜吴广推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让他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来表现他们的智慧和勇敢果不其然,陈胜和吴广分析了起义的条件和时机,决定了起义的策略,采取措施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终于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他们也在斗争中迅速成长而被推举为起义军的领袖

  有时则通过一连串的冲突来刻划人物《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性格就是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逐渐展开的文章开篇就立即揭示秦赵之间围绕和氏璧所产生的矛盾和赵王遇到困境,为蔺相如的出场创造了典型环境接着由宦者令缪贤,引出蔺相如,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经过和秦王的两个回合的斗争,终于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的大义凛然、不畏强暴而又善于审时度势的性格特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这个“好会”是秦王说的,对赵国来说却是威胁秦王的步步紧逼,秦赵斗争的日趋激化,又向作者要写的人物提出了棘手的难题于是“廉颇,蔺相如计曰:不王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针锋相对,与秦王展开斗争,挫败了秦王的挑衅,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使赵王得以安全回国蔺相如这个人物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智与涉,进一步得到表现文章在紧张的对答之中,插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如“跪请”、“张目叱”、“顾召御史”,更使那英俊威严、潇洒自如的形象跃然纸上,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留给读者永不磨灭的印象在秦赵矛盾渐趋缓和之后,内部矛盾又激化起来出身舍人的蔺相如新建奇功,位在良将廉颇之上,引起将相不和的新冲突廉颇对蔺相如大有势不两立之势面对廉颇的骄横,蔺相如一再忍让,“不肯与会”、“称病不朝”、“引车避匿”,写出了蔺相如宽宏大量,以团结为重的品德,特别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一语,写出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崇高文章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场面,让蔺相如的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最终完成了这高大形象的塑造,显示出司马迁杰出的艺术才能

  现实中或历史上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和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也往往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才能得到最充分最鲜明最突出的表现作家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只有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通过他与周围环境,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才能表现没有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巧妙而合理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就无法充分显示出来,人物形象也不能鲜明突出起来《史记》就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的这一艺术规律它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分析总结,加以借鉴和吸收

  《史记》不但在史传文学发展史上,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部波澜壮阔,包罗万象、雄伟无比的史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册166页)《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与司马迁在人物形象塑造所创造的独具匠心艺术手法分不开的认真总结《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这对研究我国小说、散文、戏剧的艺术特色,提高当前小说、散文、戏剧创作的艺术水平,将是大有补益的司马迁的历史观、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曹家继康熙死后,雍正即位,曾两次抄家,致使家道中落,其一生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阶段。少年时的雍容华贵,衰败时的穷困潦倒。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脂砚斋评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功夫不寻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书名也是几度变更:

《石头记》无才可去补苍天,空空道人用石头记下来的

《情僧录》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为《情僧录》

《风月宝鉴》东鲁孔梅溪题为《风月宝鉴》,甲戌本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