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知要》校注说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内经知要》校注说明,第1张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医学家。初习儒攻举业,后转攻岐黄著有《内经知要》 《 医宗必读》《伤寒括要》《本草通玄》《雷公炮制药性解》《删补颐生微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等书。

《内经知要》问世于明末,通行两卷。该书简择《内经之精要归纳分类,并加注阐释,计有八篇,卷上为道生、阴阳、  色诊、 脉诊、藏象五篇。卷下为经络、治则、病能三篇。

首篇道生乗承“医道通仙道之旨,多引道家丹经阐发《内经》旨趣,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合于四时,以使形与神俱、与道合真。次篇以阴阳之理,论体之脏腑腹背、上下表里以及病之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认为病变无穷,不出阴阳以下四篇分别强调察面部五色之泽天以观五脏之有余不足、六腑之强弱、形体之盛衰,诊脉之上、下、来、去、至、止以知病之阴阳,按脏腑攸分变化之象以审精气之相生、相克,请经络二十七气之运行流转以明表里、虚实最后两篇要求根据病之阴阳、虚实、寒热、久新而圆通运用论治之则,并对各种具体病态作了阐释。每篇之后另加按语,便于学者把握《内经》的精髓大义。

《内经知要》自行世以来,版本颇多,尤其自清乾隆年间经名医薛雪校正重刊后,流传甚广。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现存《内经知要》版本大约28种,大多为两卷本,其中明代刻本2种,清代刻本、抄本16种,民国时期刻本、石印本、铅印本9种,另有日本宽文二年(1662年武村市兵卫刻本1种(系十卷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现存9种,本次整理,主要以该馆所藏清乾隆甲申年(1764年)南园薛雪扫叶庄藏版刊本为底本,以清金阁传万堂刻本(简称金本)、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武进谢观重订本(简称谢本)为校本,参以清光绪九年常熟抱芳阁刊本、光绪九年上海江左书林刊本及光绪十一年苏州绿慎堂王氏刻本等他校中所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分别准以明嘉靖顾从德覆宋刻本、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刻本,所涉《针灸甲乙经》准以明医统正脉全书本,校记中不再说明。点校过程中,参考了陆鸿元、包来发、胡晓峰等先生的校注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本次整理,按以下几个原则:

凡缺《素问》篇名、缺《灵枢》书名者,依原书体例径补,不出校记。

凡相连数段引《内经》同一篇内容者仅在首段前标示篇名,不出校记。

凡引《素问》,《灵枢》篇名简略、漏字者,仍按原书文气,不作改动。

凡引《内经》内容与顾从德本,居敬堂本有差异者,一般仍遵原文;如确易产生歧义者,据后者改,出校记说明。

凡明显讹误字,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径改为通行简化字,不出校记。

由于版式改变,原方位词“右”、“左”,改为“上”、“下”,不出校记。

限于点校者水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校注者

2009年10月

古书注解的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

现试举主要者一二: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传有的阐明大义,有的引申未言之意,有的逐句解释。

古语云“圣人作其书,贤者作其传”。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注,取义于如水注物,对文字古奥、文义艰深之处,略疏典故。注也是现在通用的注释名词。

扩展资料:

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

2、谓 意为“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

3、貌、之貌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

4、犹“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同”、“等于说”。

5、读若、读如表示注音的术语等。

参考资料:

-古书注解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扩展资料:

古籍版本的历史说明: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

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