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鉴赏手抄报
1 文言文手抄报
手抄报的板式不要太火爆,因为主题是文学,我不知道你是几年级的学生,所以不能确定什么样阶段的文学作品适合你,如果是小学,那就选择一些短篇散文摘抄(鲁迅的就别选了 很深奥 不怎么好理解 建议选择朱自清的);如果是初中的那就建议你摘抄一些短篇小说(欧·亨利 莫泊桑的都不错);如果是高中生那就可以选择鲁迅的杂文和短篇摘抄也可以找一些余秋雨散文。
以上是准备工作。主题是:文学。
题目可以用“精髓”髓字不怎么好写,可以用其他的有创意的词代替内容:我上边说的那些根据你自己学级来选择,其实文学部分也有中国的古文学,简单的说就是文言文、古诗词,你可以选择一些唯美的古诗词做一些点缀。我建议你的板式安排上用4开的纸,第一:选择短篇小说一篇(或散文)在文末写上自己的简短的感受(因为老师之所以让你做这个其中的目的就是拓展你的阅读量,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又会是你的手抄报的一个亮点)第二:一片文言文,或古诗词,写上白话文的翻译,如果你已经上初中了就用文言文吧《滕王阁序》不错,你可以摘一段,因为翻译很长。
文言文的话就写上一些要注意的词的解释。第三:如果还有空隙,就摘一篇诗歌,徐志摩的不错。
泰戈尔的长诗不多。第四:如果可以的话你上网查一查文学的时间段的分化,什么是现代文学什么是近代文学什么是古代文学,做一个资料小卡片,让你的同学长点见识。
关于背景,不要太花哨,简单一点就好,最好是黑白版的,你知道矢量图吗?上网查一下 矢量图 线条的 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就好,这个也不难。可以找一些有创意的艺术字,模仿一下,如果你有能力自己创新就更好了,我给你的建议也就这么多了,在写之前先设计好板块,规划好。
要留给自己写明自己的地方哦。加油!祝你成功。
对了,做事情不要嫌麻烦,要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背后的努力工作是少不了的。
2 文言文手抄报手抄报的板式不要太火爆,因为主题是文学,我不知道你是几年级的学生,所以不能确定什么样阶段的文学作品适合你,如果是小学,那就选择一些短篇散文摘抄(鲁迅的就别选了 很深奥 不怎么好理解 建议选择朱自清的);如果是初中的那就建议你摘抄一些短篇小说(欧·亨利 莫泊桑的都不错);如果是高中生那就可以选择鲁迅的杂文和短篇摘抄也可以找一些余秋雨散文。以上是准备工作。主题是:文学。题目可以用“精髓”髓字不怎么好写,可以用其他的有创意的词代替内容:我上边说的那些根据你自己学级来选择,其实文学部分也有中国的古文学,简单的说就是文言文、古诗词,你可以选择一些唯美的古诗词做一些点缀。我建议你的板式安排上用4开的纸,第一:选择短篇小说一篇(或散文)在文末写上自己的简短的感受(因为老师之所以让你做这个其中的目的就是拓展你的阅读量,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又会是你的手抄报的一个亮点)第二:一片文言文,或古诗词,写上白话文的翻译,如果你已经上初中了就用文言文吧《滕王阁序》不错,你可以摘一段,因为翻译很长。文言文的话就写上一些要注意的词的解释。第三:如果还有空隙,就摘一篇诗歌,徐志摩的不错。泰戈尔的长诗不多。第四:如果可以的话你上网查一查文学的时间段的分化,什么是现代文学什么是近代文学什么是古代文学,做一个资料小卡片,让你的同学长点见识。关于背景,不要太花哨,简单一点就好,最好是黑白版的,你知道矢量图吗?上网查一下 矢量图 线条的 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就好,这个也不难。可以找一些有创意的艺术字,模仿一下,如果你有能力自己创新就更好了,我给你的建议也就这么多了,在写之前先设计好板块,规划好。要留给自己写明自己的地方哦。加油!祝你成功。对了,做事情不要嫌麻烦,要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背后的努力工作是少不了的。
3 优秀语文手抄报欣赏我建议从这些标准做法中欣赏吧。
一、手抄报的形式 办手抄报用八开纸的版面,中间对折成为一、二两版。要求有标题,有刊头刊尾。
版面布局合理,排版设计匀称。字迹规范美观,一律用珠笔或钢笔书写。
二、手抄报的内容 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可以是课堂中的内容,也可以涉及课外的内容;既可以是语文知识,也可以涉及物、化、数、英等其它学科的内容;既可以是知识积累为主,也可以涉及学法探讨,难题寻解;既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预习新内容。具体要求:一般配合教学内容及进度来拟定小报的内容,每二周一期,每期要求有明确的标题,确定重点内容。
主次分明,版面新颖活泼。 三、具体步骤 1、讲清意义,激发兴趣 办手抄报的意义在于:培养读写听说等实用的语文能力,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基础工具的特点。关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是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明确定位。从这“工具”和“基础”两词中我们足以了解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因语文不过关而影响了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呢?有的同学理科学得很不错,而只因为文科太差而名落孙山。有的人喜爱数学,可面对复杂的应用题却一筹莫展。
有的人工作做的非常出色,让其总结一下经验,却说不出个一、二、三。 从中、高考,到工作中的继续学习;从工作上、学习上的工作总结,到社会工作中的大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语文这个工具,都有赖于这个基础。
那么我们如何从现在就认真打好这个基础,掌握好这门工具呢?靠每天一节的语文课?谈何容易。现时学习中又不允许我们用太多的时间去学语文。
那么,有没有一种能把课内与课外的活动结合起来;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的方法呢?这时同学们的表现很活跃,有的在闪动着眼睛思考着;有的则用期待的目光企盼着老师的答案。这时,我并没有说出答案,而是趁势发问:“你们想不想当编辑,做记者”?这时同学们都说:“想”!这时我把办报的想法告诉他(她)们:“你们通过办手抄报不但能尝试着做编辑,做记者,而且还能当主编,自己排版设计。
这可是个极富挑战性的活动,相信你们只要能坚持办手抄报,你们不但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排版、设计等综合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时,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从他们企盼的目光中似乎在闪着一个个的问号,什么是手抄报?怎样办?我能做好吗? 2、典型引路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具体指导如何办手抄报的方法,我的做法是: (1)让学生先独立办一期手抄报,专题自拟,自行选材,自行设计,自行抄写。
可参考《学习报》、《北京日报》,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时间在两内周完成。
(2)将收上来的手抄报选择出几份较好的,进行认真指导,让他们反复修改。经反复修改后的手抄报基本符合要求了,我便通过点评的形式把每份报纸的优点都展示给同学们,并在点评过程中较详细的把手抄报的基本格式讲解给大家,回去再实践,经过这样的反复实践,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办报方法。
(3)要求具体化,手抄报规范化。 在大部分学生掌握手抄报的基本格式后,为了提高手抄报的质量,我于是进一步要求。
A、手抄报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集中,标题新颖。根据中心内容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
如:“以复习旧知识为主,可拟为《复习指导报》,如是语文知识方面的内容可拟为《语文学习报》,力求新颖。 B、版面布局合理。
布局合理主要指,版面安排匀称,主次分明,版块横、竖参差,插图位置合理。整个版面要给人以美观舒适的感觉。
C、书写要规范。书写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
要求字迹要清晰、笔顺要规范,大小要适当(以三米左右能看清为宜)。
4 关于小古文的手抄报,急用《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5 中华古诗文手抄报古诗文名句(转贴自唐晓勇网志)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4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
(《苟子?劝学》)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吕氏春秋?尽数))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记》)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汉书》)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
(曹操《龟虽寿》)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 张溥抄书文言文的白话翻译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原文:
张溥年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扩展资料:
启发: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若想从书中吸取营养,研究前人的写作方法等等,囫囵吞枣是不行的,与其匆匆忙忙地读一本书,不如仔仔细细地读一页书受用。有些同学读书图快,读书只是看看情节,读书缺乏刻苦的态度。
他们虽读过不少书,但书里的有用知识象天空的云雾,象银幕上的一个小镜头,在眼前闪现一下,立即消失了。这样虽读得多、读得快,实际收效并不大。
作者简介:
张溥(pǔ)出身官宦门第,惟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 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著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授庶吉士。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天启六年(1626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正史《张溥传》和梅村的《复社纪事》说他是病卒于家。计六奇《明季北略》中说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夜腹部剧痛而死,时年四十岁,“千里内外皆会哭”,私谥曰“仁学先生”。 张溥死后,由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搜狗百科-张溥抄书
2 张溥与"七录斋",原文翻译一、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
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二、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扩展资料
张溥介绍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
3 张溥嗜学古文翻译原文 张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做动词,命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做名词,名气)高一时。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4 明史张溥列传的翻译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他的伯父是张辅之,身为南京的工部尚书。张溥小时候很爱学习,读书的话必定用手抄上一遍,抄完以后朗诵,然后烧掉,接着又抄,就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完成,以至于他右手握笔管手指和掌心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得皲裂了,他就用水洗几次。所以后世称他读书的房间为“七录”,原因正是为此。他与同乡里的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他被选做贡生因此进京,张采这时刚成为了进士,两人的名声遍播于京城。然后张采去临川当官。张溥就回到了家乡,与郡里的名士一起复兴古文学,命名他们的文学社为复社。崇祯四年他考中了进士,改授庶吉士。后来因为要埋葬父亲告假回乡,不分寒暑的读遍诗书。四方慕名而来的人竞相拜访他,于是这些人都称为复社文人。张溥也全力结交这些人,交游日益广阔,他的名声也开始在朝野之间传播。凡是经过他所品评的人物,都能为此变得声名显赫。这些人都以此为荣,并自夸:“我得到了张溥的品评”。当朝执政的高官为此都忌恨他。他的乡里人有一个叫陆文声的,掏钱捐了一个监生,请求加入复社而没有得到批准,张采又经常用他捐钱买官的事情羞辱他。于是陆文声向朝廷告发他们说:“现在这些风俗的弊端都起源于读书人,而张溥和张采正是他们的领导者,举办复社,扰乱天下。”当时正好赶上温体仁执政,将这件事发下给有关部门审理。时间长了,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扬、太仓知州周仲连都说复社没有什么罪过,于是三人都被贬官,并下令追究到底。福建有一个叫周之夔的人,曾经当过苏州推官,因为犯事被罢免,他怀疑这是张溥所为,所以对他非常痛恨。听说陆文声诬陷张溥,于是上奏说张溥等人把持朝政舆论,自己罢官的事其实是张溥所为,然后联系到复社骄恣横行的行为。巡抚张国维等人说周之夔的罢免与张溥无关,却也被贬官罢免。到崇祯十四年,张溥去世以后,这件事还没完结。
5 “溥幼嗜学”文言文翻译是什么张溥自幼好学。
此句出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六,原文: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伯父辅之,南京工部尚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译文: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自幼好学,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立即烧掉,然后又抄,直到六七遍才止,右手握笔的指掌起了茧。冬季手冻裂,每天要用温水烫数次。所以后来把他的书斋题名为“七录”。与同乡张采同学,二人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6 张溥嗜学 翻译张溥嗜学 原文 张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名词做动词,命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名气)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他烧掉,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辉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凭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很有名气。 加点字: 01已:停止 02 钞:通假字,通“抄”,抄写 03 汤:热水 04 沃:洗 05名:题名 06嗜:特别喜欢 07幼:年幼的时候 08即:就 09焚:烧 10如是:像这样 11皲(jūn):因受冻而开裂 12俄顷:一会儿 13以故:因为这个原因 14征索:讨要 15日:每天 16始:才 17名:名气 18草:草稿 品质: (1)体现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和十分诚实的优点。
启示: (2)我们要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张溥简介: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市)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1 苏轼抄书,这篇文言文的翻译,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学
苏轼抄书译文
司农朱载上曾经分教于黄冈县。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居住在黄州,不认识朱司农。有位客人吟诵朱司农的诗说:“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苏东坡惊愕地说:“什么人作的诗?”客人回答是朱司农所作,苏东坡再三称赞,认为很有幽雅的情趣
有一天,朱司农去拜见苏东坡,他们于是成为知己。从此,朱司农经常登门拜访。偶然有一天来拜见,负责接待的人已通报了姓名,但是苏东坡好长时间不出来:他想留下来,则等候得很疲倦了;想离开,又已经通报过姓名。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并且说:“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没能及时来接待你。”两人安坐定落,别的话说完后,朱司农请教说:“刚才来时,先生所说‘日课’是指什么?” 苏东坡对答道:“抄《汉书》。” 朱司农说:“凭先生这样的天才,打开书看一遍,可以终身不忘,哪里用得着手抄呢?” 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以后要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 朱司农离开座位, 又请教说:“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苏东坡就命令老兵在书桌上取来一册书。朱司农看了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个字。”朱司农按照他说的做了,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共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朱司农心悦诚服赞叹了好长时间,说:“先生真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才啊!”
以后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朱新仲又曾经用这个话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
苏轼抄书字词注释
①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
②谒:拜见。
③典谒已通名:主管迎宾的人已经通报了姓名。
④移时不出:过了一阵不出来。
⑤了些:了结。
⑥离席:离开坐席,表示恭敬。
⑦谪仙才:谪降到人间的神仙之才。
⑧中人之性:才资居于中等的人。
⑨新仲:朱载上的儿子,下文的辂(lù)是他的孙子。
⑩诲:教育,教诲。
苏轼抄书解析
苏东坡的才学众人皆知。他的才学是怎么来的呢?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清楚的答案。
朱公与东坡已互为知己,可某一日典谒通报之后,东坡却迟迟不出,这不禁令人生疑;东坡出来后解释道,刚才是在做“日课”,这“日课”是什么呢?东坡竟然回答是“抄书”。名震天下的大才子苏东坡居然每日抄书?这一切使朱载上深感不解。就这样,随着情节的展开,朱载上的心理经历了“生疑—烦倦—不解—赞叹”的变化过程。这样的记叙清楚而又生动,简洁而又丰富,为文章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本文极少涉笔人物的心理,但在人物的对话中又分明写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阅读时要好好体会;此外,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一些多义词。
2 苏轼抄书的翻译(完整的)司农(管钱粮的官)朱载上曾经分教于黄冈县。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居住在黄州,不认识朱司农。有位客人吟诵朱司农的诗说:“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苏东坡惊愕地说:“什么人作的诗?”客人回答是朱司农所作,苏东坡再三称赞,认为很有幽雅的情趣
有一天,朱司农去拜见苏东坡,他们于是成为知己。从此,朱司农经常登门拜访。偶然有一天来拜见,负责接待的人已通报了姓名,但是苏东坡好长时间不出来:他想留下来,则等候得很疲倦了;想离开,又已经通报过姓名。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并且说:“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没能及时来接待你。”两人安坐定落,别的话说完后,朱司农请教说:“刚才来时,先生所说‘日课’是指什么?” 苏东坡对答道:“抄《汉书》。” 朱司农说:“凭先生这样的天才,打开书看一遍,可以终身不忘,哪里用得着手抄呢?” 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以后要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 朱司农离开座位, 又请教说:“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苏东坡就命令老兵在书桌上取来一册书。朱司农看了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个字。”朱司农按照他说的做了,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共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朱司农心悦诚服赞叹了好长时间,说:“先生真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才啊!”
以后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朱新仲又曾经用这个话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
3 东坡画扇文言文翻译及答案译文
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多事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注释
⑴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⑵陈诉:状告
⑶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⑷某:我 ⑸适:适值,恰好遇上 ⑹姑:暂且⑺发市:开张 ⑻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⑼逾:通“逾”(yú):走出 ⑽逋(bū):拖欠 ⑾不售:卖不出去
⑿草圣:草书 ⒀ 公:对东坡的尊称 ⒁适:适逢(恰逢,正赶上)
⒂故;故意 ⒃其;其中 ⒄去:离开 ⒅须臾:一会儿
⒆立:立即 ⒇好事者:多事的人 (21)以:用
4 苏东坡劝学所文言文及翻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5 苏轼文言文翻译这句话是苏轼在阐述自己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的观点时所说的。这种文学创作水平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也许只有大文豪东坡先生才能,才敢出此语。
译文:探求事物的精妙之处,就像击打捕捉清风和影子般飘渺,能够让事物形象在心中清晰明了的人,大概在千万人中也遇不到一个,更何况能通过语言和行为来使事物形象清晰明了?
这便是苏轼所追求的“词达”的文章写作境界,讲求文章通俗易懂,反对艰深刻薄、华而不实的文风。这句话阐释了苏东坡对于文章风格的追求,同时这种追求满足了当时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具体要求。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对这段话也有引用。并认为这种平坦通俗,平中见奇的艺术风格追求恰恰是苏东坡文章千古流传的精妙之处。
他说作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在此为风格做解释,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词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便能不求而自至,此处所谓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具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致于索然无味,而我们也就不怕没有好文章读了。
本文2023-08-09 00:39: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