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老法师 | 了凡四训(第4集)(初学佛及改造命运必修课)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净空老法师 | 了凡四训(第4集)(初学佛及改造命运必修课),第1张

诸位同学:大家好!

 前面讲到有求必应,云谷禅师特别加强语气说,妄语是佛门大戒,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人?这些话都是帮助了凡增进信心。了凡先生听了之后。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曾经说过,“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云谷禅师毕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见面,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六十九岁,而且是一个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们中国俗话称得道,真正开悟、真正契入佛菩萨境界的人。所以孟子的话没有错,你错解了。孟子话哪个地方没错,你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我在上一堂所讲的,诸位要是能够细心去体会,云谷禅师这两句话,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他举禅宗六祖的话来说,这是在《坛经》上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里面去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那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算不了什么,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我们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么叫通?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我这样说,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用什么方法来贯通?用真诚心。什么叫诚?什么叫真?真就是没有妄,不是虚妄,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什么叫诚?清朝晚年,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的《读书笔记》给“诚”这个字下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下得非常正确。佛法里面讲,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里头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些教诲。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读经,你只会读,不了解经里面的道理,不了解它的意思,不能把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的。

 我往年,提起这个事情,大概是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西门町“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我那时候讲经,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一次,他坐在下面蒲团上。有一天,我讲经下来,有一位法师住在基隆,听到我讲感应的事情,他来问我:法师,你讲的感应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我天天向佛菩萨求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还求不到。我听了就笑一笑,我说:法师,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人?他说:就是我一个人住。我说:你一个住,没有要一个电冰箱的必要,所以你求不到。

 我说:我这些年当中,有求必应。他问我求什么?我说:我要讲经,我需要参考数据。那个时候在台湾,找这些经书典籍相当不容易,很难得有人给我介绍香港的智开法师,我跟智开法师没有见过面,以为他是个老法师,每一次写信我都恭恭敬敬称“老法师”;以后见了面,才知道我们两个同年。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多,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尽量给我搜集,搜集寄到台湾给我,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他,没有钱就欠着,这对我的帮助太大太大了。几乎我开的单子,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些古籍,他都替我找到。其中只有一部时间最长,半年,《中观论疏》。这一部书,他六个月之后才寄给我,很不容易找到。

 我跟这个法师说:我有求必应,我求的是求道,是我所需要的;你求电冰箱,你没有需要。出家人在物质生活上应当清苦,不应当奢华,你的那个求不如法,我的求如法。如法如理,真的是有求必应。所以我对于老师的教诲,经典里面所说,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

 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我们应当要发心求善,不要求恶,这个样子才好。下面文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大师这些开示,句句话都非常重要。我们想求,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内省;这个求是反躬,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你要向内心里面去反省。向内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够反省,不能够充实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缘,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论。譬如,像现在我们在许多信息里面看到、书店里面看到,世间有些商业巨子他们成功,写出他们自己奋斗成功努力的经验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这些理论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里头求,你不是向心性里面去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我们看到今天社会,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一段是大师提醒了我们。

 下面这一段,要讨论改造命运的方法,文也有几小段。头一段是讲你一定知道自己过失,确实反省,把这个根源找到。譬如,他命里面没有儿子,没有儿子是什么原因;寿命短,寿命短是什么原因。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云谷禅师问了凡:孔道长算你的命,你这一生的流年怎么样?

 余以实告。

 了凡老老实实向云谷禅师报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你回过头来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这讲功名。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一定要向内反省。

 余追省良久。

 他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想了很久。

 曰。不应也。

 说:不应该。了凡是个读书人、是个聪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了凡一回头、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这个难得。所以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不太跟人说话的,有的时候一天一句话都不说,他能跟了凡说这么多的话,不容易。这也是古人所谓,真正遇到知己,才说了这么多话。了凡一想,我不应该。为什么?“科第中人”,就是官场当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说:我自己福太薄,没有福,怎么能够去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点很多,他不能够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础,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说,他“不耐烦剧”,就是太繁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狭小,容不了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盖”就是遮盖别人,把别人压下去,现在人讲喜欢出锋头,喜欢压别人。“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不是古圣先贤经教里面讲的直心直行。《维摩经》里面讲“直心是道场”,那个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毛病习气。“轻言妄谈”,说话不通过大脑,随随便便妄说的。像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了解;“我这么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业,当然没有办法考中功名”。在古时候,科第都是讲参加国家的考试,取得学位,我们现在人讲学位。在从前也是三个学位: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称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他没有福。然后接着再说,他也不应该有儿子。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先说两句成语。地,我们看到地很肮脏,肮脏它会长很多东西,土地肥沃。水清就没有鱼。

 余好洁。

 他有洁癖。

 宜无子者一。

 好洁,变成了洁癖,这怎么能有儿子?这是第一个,没有儿子,不应该生子的原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相和睦,这个国家哪有不强盛的道理?如果不和,那就是衰败的预兆现前。所以和,比什么都重要。他没有和气,常常喜欢发脾气。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讲的贡高我慢、狂妄自大,没有把别人看在眼睛里头。了凡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想想这不应该生儿子。第三: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这是第三条,不应该有儿子。“爱”,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很残忍。“忍”是残忍,残忍是不育之根。他说:我对自己的名节非常爱惜,因为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不能够舍己救人。这是不应该生子的第三个原因。接着他说: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他喜欢说话,喜欢发牢骚,喜欢讽刺人,现在讲喜欢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别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欢捉弄别人。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第四个因素。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喜饮,欢喜喝酒。常常喝醉,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也是不应该生子的因素。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喜欢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些都不应该有儿子。纵然生育,那个儿子也短命。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了。

 说到“彻夜长坐”,佛家有“不倒单”,用打坐代替睡眠。我讲这个话有毛病,你们要会听得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着睡得舒服,坐着睡多难过,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初学佛的时候非常羡慕,人能学到不倒单多好,连床铺都不要了,生活愈简单愈自在。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过,我说:我学这个好不好?因为我在台中学日中一食,我有五年的时间每天吃一餐饭,早晚都不吃,精神体力都很好,老师也很欢喜、很赞叹。因为老师本人日中一食,他大概是有四、五十年了,我在台中学他。我进一步想学不倒单,学打坐。老师笑一笑,躺着睡比坐着睡舒服。以后我就算了,我就不再学了。为什么?他已经把我看准了,我没有办法入定,不过是坐在那里睡觉而已。如果坐在那里睡觉,那就错了,不如躺着睡觉。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有些不倒单的,我仔细观察,他是坐在那里睡觉,坐在那里打呼,睡觉了,所以他不是入定;不是像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睡觉。

 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确确实实不动心,这个时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没有阴气,所以常在定中。智能光明,念念在增长。睡眠这个现象,他断掉了。睡眠是可以断的,要功夫,要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为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欲界有,色界跟无色界都没有。由此可知,这个东西是可以断的。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要是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你的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场合当中,千万不要好面子、好强、好胜,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到最后把自己身体毁坏掉了,这是愚痴的事情。

 了凡先生这样一反省之后。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这段话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去玩味。云谷教了凡,他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家里有千万财产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换句话说,他要有这个福分才行。他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他怎么能够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他就得小福报。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己作自己受,与老天爷、与鬼神、与佛菩萨毫无关系。所以末后他说,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换句话说,老天爷对于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此地这个老天爷,实在讲就是自然的果报,确确实实没有加丝毫成见、没有加丝毫意思在里头。下面,这是告诉他积功德的重要。他举例说: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这是云谷禅师借着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要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古圣先王,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这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国那么久,文王、武王、周公,他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的,中国的孔子,孔子是教学,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我们今天看到,当代的子孙,大概是传了七十多代,不但在中国受到国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国去,在旧金山受到美国当地社会人士的尊重。大家一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对待他礼遇。是说的这桩事情。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今天讲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积的大功大德,所以能传十七代,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多年。我们再看看世间人,一般富贵人家,传三代的、传二代的,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多,但是还能见到。一代就完了,甚至于自己晚年还保不住;中年的时候发达,晚年的时候破产,我们常常看到。这是什么情况?“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他做好事,没有条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这些好事,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他必须要有代价,要以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他才肯干;他为这个干的,不是真心。这是假善,不是真善。这是德至薄。

 举出这些例子来给他说,然后教他,针对自己缺点,彻底改过自新,你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

 你今天既然晓得你的过失。

 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现在已经说了这么多,你很清楚,为什么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这些过失统统改过来。为什么你没有儿子?现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这些过错统统改正过来,“尽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然后教他要修善。

 务要积德。

 务必要,一定要积德。过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贡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压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这都是缺德,要改过来。

 务要包荒。

 “包荒”是拓开心量。你的心量太狭小,要能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今天还跟朋友们谈起,我讲到澳洲的土著,他们自称为“真人”,生活在沙漠旷野,政府提供他们的房屋,他们不住,把房子拿去当作储藏室,他每天晚上还是愿意睡在旷野大地上。有道理!他的心胸多么开阔。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说:确实,蒙古人、西藏人,青海、新疆人,这些游牧民族,他们住在旷野,他的歌声豪放,心胸开阔。我们现在人很可怜,住在公寓,鸽子笼里头,那个心量多小!怎么能跟人家相比?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

 务要和爱。

 一定要和爱,了凡先生缺乏和气、缺乏爱心,一定要修养。

 务要惜精神。

 喜欢喝酒,喜欢熬夜,这都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他,改毛病,要认真去修学,修善积德。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以前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这话说得好。人只要能够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在佛法里面,佛常常劝学生们要发愿。佛家的发愿,就跟世俗人讲的立志,是同样一个意思。但是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换句话说,你要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你才有条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因此,你这个心一发之后,你就要去修养你那些条件。修养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改掉;成就学问,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积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愿以偿。我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这个愿是空愿,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假的愿,不是真的。如果发的愿是虚假,那就有罪。什么罪?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所以虚假的愿有罪,没有功德。

 佛教弟子们,最普通的愿叫“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说,帮助、协助。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去协助他们,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破迷开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末后接着三条,第一个断烦恼,第二个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你这个愿就是真实,就不是虚假的。如果这个愿力很强、很大,超过了业力,那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了。愿力大于业力,就成功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根据《西游记》里面描述,玄奘曾经在唐朝的时候是在成都的大慈寺修行,但是又根据一些事实的史料记载,事实又不是这样的。因为玄奘曾经确实是和哥哥来到成都学习过五年,经常在大慈寺和空慧寺等著名佛寺讲经,却并不是这个地方出家。

还有一个依据就是当时的大慈寺在唐朝根本还没有什么名气,地位也远不如空慧寺,因此在联系到玄奘和他哥哥的地位之后,我们都可以猜想到他极有可能是在空慧寺,这样才更加合乎情理。并且在修行寄居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和哥哥同住一座寺庙。因为玄奘当时拜访求学多位高僧,也很有可能在成都城东的多宝寺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在隋唐时候,多宝寺也是一座成都的名寺,地处偏僻,却有许多的高僧聚集在这里,比较适合清修和潜心学习。

而且因为成都的多宝寺当时有戒律院,寺庙规模很大,高僧云集,具备传授戒律的资质,因此能够吸引很多的和尚到这里求学。

而玄奘之所以出家,也是因为他的哥哥陈素,当时他哥哥很年轻就在洛阳的净土寺出家,而他深受他兄长的影响,也选择了在这里出家做了小沙弥,就算比哥哥晚出家,他在佛学上的成就却超过了哥哥,而当时隋朝的时候佛寺兴盛,就算他们身为县令的儿子,成为和尚也不会让人觉得十分的尴尬。毕竟在这样一个时代,佛学兴盛,很多人出家不仅是为了能讨一口饭吃,更是想躲避战乱争纷,寻得一方安身立命的净土。

法师主体的普通技能书在商店能够买到,比奇省,封魔还有白日门都有卖。高级技能书的话,打尸王BOSS,白野猪,还有各种大BOSS都有几率爆。

英雄的技能书需要使用书页找白日门龙人合成,2张书页能够合成18级以下的(包括18级的各个职业的英雄技能),5张书页能合成30级以下(包括30级的各个职业的英雄技能),35以上的英雄技能书只有8个书页才能合到。需要注意的是,具体合成什么技能书是随机的,成功收取一个金刚石,什么都合不出来既合成失败。

隋唐时期是中印金丹术交流的高峰时期。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所录印度医方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门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由于这些方书的翻译,印度金丹术的某些知识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如《千金翼方》记载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养长生不老丸和耆婆汤等都是源于印度,王焘《外台秘要》天竺经中介绍了印度早已应用于眼科的矿物药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印度八分医方中,列为第七的是长命药科论。唐代帝王酷好长生药,除请教道家的金丹术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寻求灵药。《酉阳杂俎》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唐太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采怪药异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访名药。但那罗延娑婆寐造的药并无奇效,太宗只好听任去留,但他因年老体衰无法返国,死在长安。高宗即位,又从东天竺迎来卢迦逸多,任怀化大将军,派往印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可见,印度金丹家那罗延娑婆寐和卢迦逸多在长安和中国宫廷名医、金丹家有过一定来往,曾共同研制一种新药,以求返老还童,但没有成功。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隋唐时期中国金丹术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赞扬。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师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组成一个三十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逐字逐句译成梵文。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金石药物和草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于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只有中国的最灵,因而备受印度人的推崇。

《诗词曲赋文·还山贻湛法师》原文与赏析

孟浩然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

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妙墨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中。

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卒於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少好节义,工五言诗,初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张九龄、王维尤赞赏之。王维还将浩然邀入内署论诗,正谈论间,忽然玄宗皇帝驾幸,王维将浩然引见玄宗。帝问其诗,浩然自诵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句,帝不悦,言道: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以布衣终。(唐书本传)

诗题“贻湛法师”,这位湛法师,疑即僧湛然。湛然为唐代高僧,天台宗九祖,与浩然友善。湛然原为儒家弟子,20岁入左溪玄朗之门,学习天台宗教义。玄朗死后,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说,认为天地间木石等无情之物,也是有“佛性”的,发展了天台宗的教义。浩然受湛然影响,为诗多求禅理禅趣。严羽说:“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甚远,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并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严羽以禅喻诗,认为禅道与诗道原有相通处。将诗道融入禅道,于诗中寻求佛理禅趣,认为这是浩然诗超过韩愈诗的地方。严羽此论,的确抓住了浩然隐逸诗多佛理禅趣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此诗中也是很突出的。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无生理;佛教关于,世间万物都是无生无灭的教义。佛教认为世间万物无生无灭的。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小的时侯就听说过佛教关于世间万物无生无灭的道理(教义),并常常用这个道理来观察自己。开头二句,表明诗人对佛教教义中的某些观点还持一种慎重的保留态度。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心迹:心意事迹。心谓心意,迹谓事迹。尘:尘世。意思是说:心与事很难两者都如意,道路与人事的崎岖,原因在于人生活在尘世。

前四句收结为用佛理观察人生,指出道路的崎岖和人事的烦恼,其原因都是因为人生活在尘世间。这就为下面诗中所创造的远离尘世,与湛然法师相处无间的自然平淡而又是极为自由闲适的生活,作了铺垫。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旧壑:隐士所居住的地方,此处似指鹿门山。支公:晋时僧人支遁。善清言,有道高僧,生前就负盛名,人称支公。后世又以支公泛指高僧,这里似借指湛法师。意思是说,晚上很晚才回到隐居的地方,无意中恰好却与高僧湛然为邻居。“偶与”二字用得极好。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随意。心不恬静到极点,情绪不淡雅到极点,不能言此。

“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林下:隐士所居的隐逸之所。席上珍:用席上珍贵美玉,以比喻人的美好才德。《礼·儒行》:“儒有席之珍以待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很高兴能与湛法师结为林下契友,相互称赞对方美好的品德。“推”字极富深意,将二人淡泊功名富贵,相互谦让的恬淡友好之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苦海:佛教语。佛教认为,人生在世,苦痛无边无际,有如大海,故称苦海。迷津:佛教语。佛教认为,人在色、欲、无色三界及六道轮回中,往往迷失方向,需赖慈航济渡,方才能找到正确道路。方便: 佛教语。指为 “度脱” 众生所采取的各种灵活方法。这两句,是诗人对湛法师的请求。请求湛法师以慈悲为怀,如慈航菩萨渡众生那样,指示他 “度脱” 众生所采取的方法,使他早日脱离苦海。这两句诗,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在佛理禅道中求得解脱的心情。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微妙法:精微奥妙之法,指佛理。《无量寿经》: “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导: 开导。清净: 佛教语。佛教称远离恶行与烦恼的境界为清净。《俱舍说》: “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因: 因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湛法师于是用佛教的精微奥妙之法对诗人加以开导,使诗人远离一切恶行烦恼,与清净结为因缘。清静无为,也是道家的微妙大法。在这一点上,佛道又是相通的。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烦恼: 佛教称身心为贪欲所困惑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景德传灯录 ·宝志 ·大乘赞》: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业 “梵语”羯磨”的意译。佛教认为,在六道中,生死轮回是业已注定的。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谓之业因。业包括行动、语言、思想意识三方面,称之为身业、口业、意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从思想上,语言上、行动上消除身心困贪欲而产生的困惑,山川风物一下子也变得殷勤多情,物我为一。惠能 《坛经》说:“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意思是说,人如果认识到本心,发现真性,便自然成佛了道。在禅宗看来,达到这一境界的标志就是万物同一,梵我同一,心物同一,一切皆空。“山林情转殷”句,包含着无数佛理禅趣。山林本来是无情之物,但只要心领神会,融汇贯通佛理禅趣,心物同一,本来是无情的,静止的死的东西,一下子充满生命,充满感情。这境界,不同于西方哲学美学家所讲的移情论,个人感情移注到物上去,而是主体去拥抱大自然,使自然和物充满着生命与感情。以上四句,是湛法师向浩然宣扬佛理真谛,以及诗人领会了事物中所蕴含的佛理禅趣后所获得的愉悦的身心感受。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疑义: 诗文或佛理中难以理解的地方。陶渊明 《移居》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里指佛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早上因为对佛理有疑义而向湛法师请教,晚上听了湛法师一夕话,才算是明白了佛理真谛。清真:清洁纯真,意犹真理,这里指佛理真谛。以上,写诗人因物悟道,得湛法师指点而渐得佛理真谛的过程和心理感受。

“妙墨称古绝,词华惊世人。”妙墨精妙的书法。词华:诗文文采。此二句写湛法师,说他书法极妙,古今少有,诗文也时有惊人之作。李梦阳说: “妙墨以下,便不称,虽李杜其古诗亦皆前密而后散。”指出 “妙墨”以下诗意有散乱的毛病。李梦阳没有去找诗致“妙墨”以下显得散乱的原因,只是以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也难免于此病而为之辩护。我们认为,“妙墨”以下显得散乱的原因,在于诗至此而加进湛法师事,同时写两件事,主题显得不集中。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禅房: 僧人居处。意思是说,湛法师住在虚远幽静的禅房里,养花种药,一年不断,很少与人接触。“闭”字用得高妙。只此一字,便写尽湛法师居处的绝少尘世搅扰,幽明清空的意境,自得佛理禅趣。

‘平古籍琴砚,落泉洒衣巾”。藉: 本为坐卧其上的意思,这里用于琴砚,为陈列义。意思是说,琴砚随意陈理在平磨的石几上,飞泉的水滴,无意中洒落在衣巾上。一切又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漫不经心。这似乎在说湛法师深得佛理禅趣,已经完全摆脱物的束缚,达到梵我合一,心物同一,清静无为的最高的禅宗境界了。

“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明灭意:生与灭的道理。这里指摆脱烦恼,求得长生的佛理。驯:顺服。《列子 ·黄帝》: “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顺者。”这两句诗意思是说,要想知道生与灭的佛理,摆脱尘世间的烦恼,就要像海鸥那样驯服。一切顺应自然,与世无争。这最后一句,似乎是诗人追求佛理禅趣全过程的自我总结。

通观全诗,诗人将禅宗境界与尘世生活作对比,在湛法师的点化下,终于摆脱物的羁绊,求得 “物我为一”,“梵我合一” 的禅的境界,从而寻求到无穷佛理禅趣。

浩然这首诗,除了上面所说的饱含着无穷无尽的佛理禅趣外,在写作上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纯朴、自然、清新。事情经过,顺叙写来,有头有尾,思想脉络,极为清晰自然,毫无雕琢、斧削的痕迹,有水到渠成之妙。方回评孟诗 “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这一评语用于本诗也是非常恰当的。语言既清新,又经过锤炼,如前面分析的 “推”字,“闭”字,“偶与”二字,这些字看似平常,却寓意深刻。

作为禅理诗,最忌艰涩、呆板。此诗中的佛理禅趣,无一字明言,全从闲谈疏豁、悠然自得的情趣中显露出来。读浩然此类禅理诗,使人感其 “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 (胡震亨 《唐音癸签》)这成绩的取得,又不能不说是诗人得之于佛理禅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