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可以参观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4收藏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可以参观吗,第1张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是可以参观的。

 文津街古籍馆座 落于北海公园西侧,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指导协调全国的文献保护工作;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及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指导全国图书馆业务工作;对外履行有关文化交流职能,参加国际图联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

2019-05-09 07:53 | 温州商报

百年前的温州

从籀园到沧河巷,从县前头到园西巷,再到世纪广场旁……这一百年来,温州市图书馆历经风雨沧桑,始终恬静地放射着知识的光辉。百年来,温州市图书馆恪守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月9日,温州图书馆迎来建馆100周年庆典,修葺一年之久的温州市图书馆也正式开馆。据介绍,新馆内藏书300多万册、电子图书137万册,占地三万平米。

温图百年庆典无疑是温州人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在温州图书馆即将翻开新一页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百年温图 文脉传承”的过程。

1

新思潮带来的“籀园图书馆”

清末,受西风东渐影响,温州一批经世之士积极传播西学,宣扬维新思想,寻求救国道路。同治十一年(1872)心兰书社现身温州,对开启当地学风和民智、推进维新改革事业起了很大作用。光绪十五年(1889)玉海楼的建立,将19世纪的温州文化推到新的高度。

历史大潮下,现代图书馆呼之欲出。这时,温州一位传奇人物登场了,他就是孙诒让。

孙诒让早在光绪十二年(1886)就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文明,探索救国图强之道。他走出书斋,阐西学,议变法,办实业,兴学校,力图开通民智,革新政治,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

1908年,这位承先启后的士绅巨儒不幸逝世。温郡学人及社会各界深感悲痛,便议立专祠以追思其学术及兴学功绩。

于是,海内外人士慷慨集资,购置九山河畔依绿园旧址,改建成籀园,又在祠旁盖了藏书楼。那时谁也没想到,此举竟为温州的图书文化事业播下了光明的种子。

籀园大门

1919年5月9日,这座藏书楼正式对外开放,定名旧温属公立图书馆。因为图书馆在籀园内,习惯上称为“籀园图书馆”。经过公推,王毓英担任旧温属公立图书馆首任馆长。温图创立时,馆藏仅有浙江、广东书局所赠书籍2000余册。后发动社会捐书捐款,使馆藏书籍渐增,至1925年,总数达26190册。

籀园阅览室

2

战火中守护珍贵古籍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八年抗战期间,温州曾三次沦陷。为保护温图的珍贵古籍,爱书如命的馆长梅冷生先生呕心沥血,绞尽脑汁。

梅冷生先生

1941年春,老馆长孙延钊调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梅冷生接任伊始就遭日寇突袭,古城沦陷。由于事出仓促,温图古籍一时未能转移,梅馆长即采取应急措施,将古籍伪装隐蔽暗壁之处,所幸日寇很快撤退,古籍安然无恙。梅馆长为防不测,又将馆藏珍贵古籍打包分散藏放,隐蔽在亲友家阁楼处。当1942年7月11日日寇再次侵占温州时,又躲过一劫。

1944年,温州第三次沦陷之前,温图的员工以肩挑、车载、船运等不同方式,将古籍善本、珍本以及刻版较为上乘的图书,移迁至文成偏僻山区,安置于龙行村文昌阁内,又派专人前往看管,直至抗战胜利,这批珍贵古籍终于毫发无损回到温图。

梅先生护书有方,博得民众信赖与拥戴,战后即掀起一股新的捐书热潮,社会各界纷纷捐书捐款,以至馆存书达7万余册。抗战后期至解放前夕,经费极其困难,一度靠募捐与借贷度日,仍坚持开放,并举办学术讲座,为进步青年提供种种方便。曾邀请学术名流俞寰澄、夏鼐、苏渊雷等来馆讲座,还举办了“古籍版本”“孙诒让著作”等多种文献展览。有时一楼还会举办猜字谜游园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3

郭沫若做客温图题词留念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办。新中国成立之初,图书馆经费暂以田租收入为主,市府适当补助,市电灯公司免费供电,坚持每晚开放至9点,还用流动书车送书至中山公园供公众阅览,并取消了旧社会凭铺保借书方法,便利民众。

1950年6月更名温州市立图书馆,1955年改为现名。由于梅冷生馆长及时提出建议,温州地区名家的藏书在土改中得到妥善保护,并悉归市图书馆接收。同时还接受玉海楼等公私藏家的赠书,馆藏古籍增至20万册,编目上架计15万册(复本未在内)。

1952年,因籀园馆址年久失修,外借和阅览部暂迁借用的石坦巷王姓旧宅开放。同年市政府拨专款8000元,购得沧河巷金氏楼房一幢。1953年5月温州市图书馆迁入新址。馆舍从籀园的平房变成三进二层洋房,使用面积约1300平方米。

沧河巷馆舍

1953年六一儿童节,“温图”还建立了儿童阅览室和儿童读物外借处。

温州市图书馆儿童分馆

1964年5月,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老先生做客温图,对他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作出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

4

小小黄豆成传播知识的种子

“土改”运动时期,梅冷生奔赴各地,从土改队、造纸厂,甚至废品堆中抢救了数以万计的珍贵古籍。在他的努力下,温州地区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基本都聚于温州市图书馆。在一次下乡期间,梅冷生在一个“糖儿担”上发现一部明万历年间刻印的《温州府志》,后被证实为国内唯一完整版存书。

1966年夏季,温图被迫闭馆,而工作人员仍坚守岗位。经过各方努力,温图在“文革”中没有被烧毁一本馆存书籍,反而从社会上运回保管查抄图书,总数达2万余册。(后来,依照党的政策,凡属有主的查抄图书文物,都陆续物归原主。)同时还花6000元,收购了被迫关闭的温州古旧书店。

“文革”以后,沧河巷温州市图书馆恢复开放。许多老读者还记得,那时阅览室的入口处放了一个小木盒,每个进入的读者将一粒黄豆放入木盒,每天闭馆后工作人员就通过数黄豆来统计人数。小小的黄豆,犹如一颗颗带着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温州大地的各个角落。

为了扩大藏书规模,1973年10月,温图进行第二次大搬迁,迁至县前头,新盖四层楼房,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加之灰桥下村的古籍部,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藏书达40万册,成为全省历史最久、藏书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县前头馆舍

5

修葺一新,“飞船”再次启航

园西巷馆舍

1998年,由市政府投资,台胞姚宏影女士赞助,温图又由原县前头旧馆搬迁至积谷山麓的新馆,建筑面积达9200平方米,馆存图书近70多万册,且逐步实现电脑化管理,为读者提供浏览、信息存取、文献检索、光盘阅读、数据下载、资料复制、多媒体视听以及远程登录多种服务。

2005年,位于市府路的现代化图书馆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正式开放。新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外形为梭形,如同一艘巨大的飞船停靠在一泓碧水旁。馆名就是郭沫若1964年所题。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始于1998年的籀园讲坛,已成为温州的知名讲座品牌。籀园讲坛就最前沿、最热门的话题,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及本地专家开展各类讲座活动。至今,已举办1081场,活动人数20多万,曾获得“浙江省优秀讲座品牌”的荣誉。

自去年5月份起,温州市图书馆闭馆装修改造,新馆的建设一直备受关注。今起,新馆重新开放,更新更舒适更有文化味。据介绍,新馆内藏书300多万册、电子图书137万册、占地三万平方米。

百年温图引领书香温州,这座温州人心中的文化丰碑,将以全新的科技拥抱信息时代。

大事记

●温州市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1919年5月的籀园图书馆。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办,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

●1950年6月更名温州市立图书馆,1955年改为现名。

●1964年5月,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老先生做客温图,对他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也曾作过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

●1966年12月,“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闭馆。

●1969年,与市文管会合并为文物图书馆。

●1970年10月,恢复开放。

●1979年,恢复单独建制。

●1986年,建成上村路古籍分馆。

●1998年10月,园西巷馆舍落成开放。

●2005年12月迁入市府路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9年5月,重新开馆。

寻访温图“镇馆之宝”

温州图书馆素来低调,但馆藏也是“卧虎藏龙”,尤其7层顶楼的古籍库中,现藏传统装帧书籍约15万余册,包括古籍善本、历代碑帖、家谱族谱等。5月9日,温图迎来百年华诞,我们跨越时空,带你了解馆藏珍贵古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

万历《温州府志》

看点:镇馆之宝、国内孤本

衡量古籍价值的标准,主要包括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等。万历《温州府志》由明代温州知府汤日昭修、王光蕴纂,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刊出版,该书线装十二册,共十八卷,附有温州府境图及下属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等五县县境图,记录了明代温州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

教务老师了解到,该书刻本现存三部,温图所藏的明万历刻本为国内唯一较为完整的版本。另外,日本内阁藏一部,国家图书馆藏残本一部。

该书是上世纪50年代,时任馆长的梅冷生下乡时在一“糖儿担”上购得的。后来图书馆历经数次动荡,该书却在图书馆长、馆员的多方保护下存留于世,成为温图最重要的家底之一。

2

《***宣言》中文译本

看点:我国最早出版的《***宣言》中文译本,书名被错印

在市图书馆7层顶楼的古籍库中,藏着一本我国最早的《***宣言》中文译本,该书印于1920年8月,接近百年历史。

工作人员告诉教务老师,该书内文56页,由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翻译,采用繁体字和新式标点,是国内现存最完好的珍本。值得一提的是,封页书名《***宣言》不小心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但就是这个小差错,也成为了该书为1920年8月首译本的有力证据。

说起这本书的来历有一个小故事,1967年,温州古旧书店停业。那时市图书馆虽经费不足,还是咬牙购下了该店2万册图书(其中古籍约六千册),首译本《***宣言》也在其中。因为该版《***宣言》目前存世极少,极为难得,所以市图书馆对它的保护也是层层戒备,但是读者想一睹芳容也并非难事,技术人员已利用现代扫描技术,制作出了首译本《***宣言》的扫描版,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3

《温州经籍志》

看点:温籍学者孙诒让亲自校改,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温州经籍志》为温籍学者孙诒让的目录学集大成之作,收录唐至清道光年间温籍人士著作或外地人关于温州的著作共计1759部。该书史料丰富、区分得当,被姜亮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地方文献书目之祖”。

该书草创于同治八年(1869年)夏,中途两易其稿,大约光绪三年(1877)才完成定稿。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温州经籍志》初稿、再稿、定稿三种稿本。初稿本二十一册,存十八卷,中有孙诒让朱墨笔校改痕迹。再稿本二十一册,存三十二卷,卷八补配杨绍廉抄本,有孙诒让、孙衣言朱笔墨笔校改,另有雌黄修订。定稿本八册,存十二卷,有少量朱墨笔与浮签校改。这些稿本从玉海楼流出后,曾由瑞安书法家、金石学家杨绍廉收藏。民国三十五年,籀园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前身)以90万元购入,此三种稿本均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相比于其他同类古籍,该书优势主要体现在:收录完备,为研究温州风貌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编排合理,同一类目下一律按朝代排序,同一朝代的著者以生卒科第为序;此外考证精详,著录出处会具体到卷次。

4

《周礼正义》

看点:梁启超称其为“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被梁启超称为“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该书草创于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定稿。其存世稿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藏于市图书馆,一部分藏温州博物馆。此稿本为铸版付印前的清样,上有朱笔批校,但改动不多,与最终出版的版本内容几无差别。本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5

《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十八卷

看点:刘基诗文总集的第一个类编本

本书是刘基诗文总集的第一个类编本,其影响至为深远,此后刊行的刘基总集,除《四库全书》本外,均沿用本书编排体例。教务老师看到该书保存较完好,字迹清秀明晰,为二级乙等善本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作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对温州的影响十分深远,无论是其谋略、才学、情怀,都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原标题《温州市图书馆,100岁了!》,教务老师 郑小萍 张温乐。编辑 张亦盈)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特藏库包括资源有:古籍、民国图书、民国期刊、当代图书、外文图书、满铁、地方志、侨批等。

特藏库”,可看到民国文献大全、甲骨数字化、老照片及简介信息,并可以点击进入对应的外部数据库。“书单推荐”,可以进行书单分享、收藏、点赞、进入书单操作,点击“换一批”会更换推荐书单。“共建共享单位”,可看到共建单位,共享单位的数量。

使用方法

1、注册:用户点击首页右上角“注册”按钮,进入到CADAL注册页面,填写用户名,使用邮箱获取验证码,并设置密码,即可注册成功。

2、登录:注册成功后,用户切换到“登录”页面或者点击右上角“登录”按钮,进入到登录页面, 支持扫码登录和密码登录,用户可以选择对应的登录方式进行登录。

3、检索:首页搜索框,下方展示最近搜索的检索词,左侧下拉可限定搜索条件,包括“名称”、“作者”等,检索框中输入检索词,点击右侧搜索按钮即可进入检索结果页,搜索包含两部分:系统内搜索、扩展搜索,默认是系统内搜索,即检索范围为CADAL资源。

CADAL 项目资源提供校园网服务,CADAL系统会根据参建单位提供的IP地址范围进行控制用户的阅读权限。用户计算机的IP地址如果不在该参建单位提交的IP地址范围内,用户就无法阅读图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高粱[1] 河畔,紫竹院公园旁。坐落在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1987年落成,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书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2000万册。2008年9月9日二期馆舍(现称总馆北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图书馆建筑总面积增至25万平方米。[

《丰山集》

(明)孙存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

此书版刻精美,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黑鱼尾,左右双边。卷首钤“拙者之庆”竖长方阳文印。《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仅著录本馆有藏,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古文渊鉴》

(清)徐乾学等撰注,清康熙内府刻五色套印本。

此本为清代康熙内府朱墨黄绿蓝五色套印本,版式精美,色泽鲜豔。半叶九行二十字,粗黑口,双顺黑鱼尾,四周单边。

《广金石韵府》

(清)林尚葵辑,清康熙刻本。

此本为清康熙九年周亮工赖古堂朱墨套印本,刻印精良,半叶六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

《重刊明心宝鉴》

(元)范立本辑,明嘉靖刻本。

此书刻印精良,宽行大字,粗黑口,双对花鱼尾,有元刻之遗风,且保存完好,品相上乘。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

(唐)杜甫撰,(宋)王十朋集注,(宋)鲁訔编年并注,宋刻本。

此书版刻精美,纸墨优良。谢国桢先生认为其所刻字体、刀法、行款与宋黄善夫所刻《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蘇东坡先生诗》大致相同,断为南宋建阳麻沙坊刻本,刻于孝宗之後。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宋)欧阳修等撰,元刻明递修本。

此书具有典型元刻风格,书中有三页出现三黑鱼尾,上顺下对,原刻与递修本都有刻工。元刻遗留已罕,虽经递修,亦属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版本价值。此本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唐)陆德明撰,明汲古阁影宋钞本。此书系明末汲古阁毛氏影宋钞本,墨妙笔精,与真刻无异。本叶钤有“席鉴之印”、“ 萸山珍本”等印记。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需要有注册的用户帐号进行注册。

早稻田大学不但拥有巨大的藏书量,同时也拥有庞大而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所有领域的学术信息都实现了在线搜索。并且早稻田大学的图书目录数据库被世界最大的图书目录利用机关OCLC(Online Library Center:本部在美国)所采用,供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所利用。

早稻田大学收藏的汉籍如四库系列丛书、敦煌系列丛书、地方志系列等,以及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还收藏了大量从韩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购买的汉文古籍珍本,如《礼记义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级的《玉篇》。其汉籍目录有1991出版的《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汉籍分类目录》和1996出版的索引。

国家图书馆古籍可以扫描的。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 “册页”、 “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