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出自历史上哪个典故?
智子疑邻,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中的《颜则旭篇》。
原文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1]
故事背景:春秋时代。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西汉时期,当时苏武作为使者出使匈奴,反而被匈奴扣留,西汉要求对方释放苏武后遭到了谎言的拒绝。所以后来想到了从天上射下一只带有书信的鸿雁的理由迫使匈奴将苏武放回西汉。古代鸿雁传书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通讯方法,的确是存在的。
1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也叫飞鸽传书,虽然鸿雁与飞鸽完全是体型和外貌都不相同的动物,但在通讯方面是完全可以对等的。因为“鸿雁”泛指一种运输方式,而古代人大都赡养家鸽以供传音。苏武牧羊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历史,苏武作为西汉的使臣反倒被匈奴以非法囚禁的手段禁锢在了匈奴,无法回国。甚至在西汉要求归还使臣时,说出了苏武已经离开人世的言论。
后来苏武得知这个消息,觉得十分焦急,好在有一个机智的人给苏武出了万全之策。因为传信是古代通用的手段,所以苏武告诉匈奴汉武帝已经收到了自己绑在大雁身上的帛书,并且了解了自己的现状之后,出于无奈匈奴只好归还苏武,从此“鸿雁传书”的典故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2鸿雁传书的使用
古代的信息技术受限,只能通过传信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想法。古代传信的方法不从效率上面讲,十分多样。书简,帖,笺,函,雁足,雁帛,雁书等等,而鸿雁也是其中的一种,不光被用在通讯过程中,更被广泛运用在诗人的作品中,是一种意象,用于抒发作者内心的思乡怀亲之情。而鸿雁传书也叫飞鸽传书,古人大都专门饲养鸽子,例如西夏打仗时就通过鸽子来传递讯息,还有刘邦被困时也是飞鸽传递消息,所以鸿雁传书的的确确存在。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运用典故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运用典故的作用
用典的意思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2023-08-09 01:19: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