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为主题的议论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国学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为主题的议论文,第1张

浅谈学前教育中怎样融入国学经典教学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时,有“前概念”和“直觉”两个亚阶段。运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来看,前运算阶段正是幼儿行为与礼仪图式大量建立的阶段。此时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是基于感性的概念特征内容,接着进入依照概念图式对人与事进行直觉的判断。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了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它们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1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2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3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二、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如“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三、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地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可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着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中特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了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参考以下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从受众分层看古籍整理的新趋势

当前,随着古籍整理借助通俗化手段而获得新的发展,一个新的问题已不能回避:新的受众群体对古籍整理有着怎样的新需求?出版界应当选择怎样的方式才能满足他们的古籍阅读需要?对此的全面考察至少需要涉及五个方面,这就是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著名的“五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

产生了什么效果。但限于篇幅,我这里仅仅打算从第四个“W”即“对谁说(to whom)”角度去做点尝试性探讨,着重从受众需要的变化角度看古籍整理的现状与趋势。“对谁说”,突出显示的是受众角色在古籍整理中的重要性,它要求我们思考当前古籍整理究竟为了谁,向谁传播的问题。

我们应当从变化视角理解受众在古籍整理中的角色和需要。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国古籍受众群体大约经历了三变:一变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精英内敛阶段。尽管曾有过古代典籍的通俗化要求,如“评法批儒”、“批林批孔”运动中重新编辑出版部分古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但那主要是出于政府高层政治斗争需要,与普通受众个人的阅读需要关系不大,因此涉及面很小、数量也很少,而古籍整理的真正的受众主流还是少数精英人物或文化人,这种精英受众呈收缩或内敛态势。二变是指80年代的精英复苏与通俗化并存阶段。虽然针对受众的文化启蒙需要,加强精英化建设成为“新时期”古籍整理的主要任务,但随着物质生活的变化、教育水平的快速普及与提高及文化启蒙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普通受众开始拥有了消费和接受古籍的需要与能力,这就迫使古籍整理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通俗化热潮,如《史记注译》、《聊斋志异全译》、《文心雕龙译文》等。三变是指90年代以来至今的精英扩张与趣味分化阶段。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文化时代,精英受众群数量迅速扩张,古籍整理的需求量随之增多。例如,今年我国高校本科高专计划招生530万人,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273万)的19倍,为1991年时(62万)的85倍。另一方面,随着大众媒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文化消费市场的发达,古籍整理面临着以前从未有过的新形势:受众的层次变得更多了,他们的阅读趣味也分化了。古籍整理如何应对这种受众新形势?

冷静地分析当前古籍受众的结构,不难发现一种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已经出现,这就是受众分层。受众分层在这里是指受众群体在传播活动中由于社会身份与阅读趣味差异而出现的层次分化状况。不同的受众会有不同的古籍需要,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古籍整理领域那种单一的精英受众群体相比显然是变化惊人。粗略说来,当前的受众分层状况具体体现为如下三层次分别:精英小众、文化大众和普通大众。这三种人群在数量上的关系如果以图的形式表示,则呈现为一种金字塔分布: (见图)

在这个金字塔的内部构成关系中,尽管可以梳理出四类群体,但从它们之间相互分别又交叉的复杂情形看,分成三个层次应更合理。首先,处于金字塔高层即塔尖上的是精英受众群体,有专家学者、大学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他们的文化教育层次最高,专业性强,但人数最少,属古籍整理受众中的“小众”,可称精英小众。其次,处于金字塔最下层的是低等和初等文化程度的人群,文化教育程度低,但为数众多,拥有最庞大的受众数量。最后,位居金字塔中部、上下两层次的变化与交叉地带的是普通文化人群体——那些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如拥有大专、大本甚至部分研究生学历的工薪阶层、白领、机关工作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等,可称文化大众。他们中不少人虽受过高等专业教育,但往往转而从事非专业的其他应用行业,因而在文化消费方面会呈现需要和趣味的多样化面貌。有意思的是,囿于传统的精英与大众二元对立观念,这个日渐重要的中间层次往往容易受到忽略。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而从事非专业的职业人员数量迅速增长,文化大众随之会不断膨胀,他们携带其强烈而又多样的文化消费欲望会成为图书市场、尤其是古籍整理图书的重要消费群体。这一群体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面对上述受众分层情形,古籍整理应该如何进行?是继续坚持过去的精英主流战略,还是顺应当前大众化趋势而义无反顾地走通俗化道路?我认为这两条道路都有其片面性而不足取。精英战略完全以精英需要为宗旨,明显地与当前受众变化趋势背道而驰。虽然其坚守古籍原味的初衷值得敬重,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然会遭遇市场困境——古籍高则高矣,无人问津又奈何?而大众化战略主要从大众趣味出发去整理古籍,一味地满足大众趣味而忽略提升,难免有时容易滑向庸俗化绝境。我的主张是,根据受众分层状况而实施相应地不同的多元化古籍整理战略。

多元化古籍整理战略,是受众分层时代的一项必然选择,要求根据不同受众群体需要而采取分层化古籍整理方式。(1)面向精英小众层次的古籍整理,应尽量满足这个层次人群的高雅文化需求。这类古籍图书需求量较小,印数一般不会超过5000册,但这类古籍在整理出版时就需要尽量保障专家们所偏爱的“原汁原味”,如繁体、竖排、无标点或者线装书之类。市场销量小却又质量要求高,往往造成要求高、投入大而市场亏损严重的结果。支撑这类古籍整理的应是政府或各种团体的文化事业专项投入,以及下面几类古籍整理的市场回报和补贴。(2)面向第二层次受众即文化大众的古籍整理,则一方面要保障高雅文化的雅趣,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增强趣味性。因为这一层次文化水平较高,人数稍多一些(近年每年高校本专科毕业人数就已达三百多万人,未来几年将激增到五百余万),是文化消费市场的一支主要力量。他们既有文化阅读需要,又有一定的购买力,同时还有强烈的日常生活娱乐与休闲需求,因此对于古籍有既高雅又广泛灵活的需求。这类古籍整理则可能既需要简体、横排、标点、注释甚至白话译文,还有相应的研究性著述,以及某些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课余通俗读物。这样的古籍整理显然就有更大的市场,既可以养活出版机构,又可以促使它们把盈余投向上述精英小众的古籍整理补贴。(3)面向第三层次受众如初高中文化程度阶层(包括高中生、初中生、工薪阶层等)的古籍整理,则需要走提高与赏析结合的路线,即一边接受古籍教育一边有趣味满足。这个群体人数更多,大多处于青少年成长与认同阶段,性情活泼而为定型,受教育的欲望强烈、文化提升任务繁重,但又受到经济实力的限制,比较谨慎,选择时比较挑剔——即喜欢读那些相对不大费力的文字。因而这类受众在阅读古籍时,可能需要在第二层次书籍形式基础上更多地配以插图、连环画、评书、白话重写、演义、武侠小说等通俗形式。金庸小说虽然可以“雅俗共赏”,深入到所有阶层读者群中,但受众数量最多的可能正是这一读者群。(4)面向第四层即较低文化层次如小学生、普通人员、打工仔等的古籍整理,就需要实施娱乐中学习战略了。娱乐中学习,是说以娱乐为主而辅之以潜移默化的感染与提升效果,大抵相当于古代所谓“诗教”或古罗马贺拉斯所谓“寓教于乐”。这个层次的人数最多,其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目前重视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舍得在教育方面下本钱,在孩子身上花钱。而这些儿童少年尤其需要的古籍形式,就可能是边娱乐边学习了。如何使广大少年儿童在娱乐中逐渐地接受中华古代典籍的潜移默化熏陶?这无疑是古籍整理工作者需要考虑的迫切课题。

当然,对上述多元化战略的描述尚是初略的,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无论如何,我们既不能死守“原汁原味”的老路,也不能干脆全盘通俗化,而应面对受众分层状况而制定相应的多元化与分层化古籍整理战略。

  学前 教育 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学前教育的成功,为幼儿的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学前时期是幼儿心理刻痕最为深刻之时期,对幼儿的认知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里,学龄前 儿童 处于“前运算阶段”时,有“前概念”和“直觉”两个亚阶段。运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来看,前运算阶段正是幼儿行为与礼仪图式大量建立的阶段。此时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是基于感性的概念特征内容,接着进入依照概念图式对人与事进行直觉的判断。由此看来,这时幼儿获得的行为与礼仪图式,很可能进入深层意识里(直觉,下意识),形成内在的行为、礼仪基本认知,并外显为幼儿的行为与礼仪举止。以后如不是遇到特别的变故与环境,幼儿的行为与礼仪认知结构就只有量的补充,而不是质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成功的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今后有着良好的行为与礼仪习惯。这就提高了他们的人际智能,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度,减少了幼儿今后可能遭遇的人际矛盾。这体现为幼儿园课程的礼仪教育内容。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 传统 文化 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 方法 ,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 礼仪知识 ,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 记忆力 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 国学经典 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 文明礼仪 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 标语 :“育苗以爱树人以德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 集邮 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 句子 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 同义词 ,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 口号 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 故事 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 体操 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中特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 渠道 、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 五线谱 、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条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途径共同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典礼仪教育就这样全面融入幼儿园课程。

此外,我园还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幼儿家庭中。我园通过调查问卷、专家 报告 、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我园把国学经典礼仪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里已有一段时间了,效果还不错。幼儿们不但在园里知仪懂礼,在家里也变了,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的礼貌行为表现也多了……事实证明,把国学礼仪经典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让这些意存高远的中国优秀古典经文,培养幼儿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给幼儿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幼儿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