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来源 4 原形态 5 生境分布 6 性味 7 功能主治 8 小叶榕的用法用量 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小叶榕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小叶榕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小叶榕 1 拼音
xiǎo yè róng
2 拼音名Xiǎo Yè Rónɡ
3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小叶榕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concinna Miq[Fparvifolia Miq]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4 原形态
乔木,高1525m。小枝具棱,深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托叶小;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575(10)cm,宽1845(55)cm,先端具钝的短尖头,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与叶柄交接处有关节,全缘;侧脉纤细而较密,稍平行,网脉两面均明显,叶表面有时有光泽。隐头花序,花序托球形,直径58mm,顶部有脐状突起,成对腋生,或簇生于叶痕处;有梗或近无梗,长24mm;基苞片3枚,早落;雄花、瘿花、雌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雄花少数,生于内壁近口部,花被片2,雄蕊1;雌花花被片4,子房斜卵形,花柱侧生;瘿花与雌花相似,花柱线形而短。榕果(花序托)熟时粉红色。花、果期511月。
5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溪边或山地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6 性味微苦;性平
7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主风湿痹痛;胃痛;阴挺;跌打损伤
8 小叶榕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9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小叶榕的方剂 咳特灵片
an标准编号:WS3B274297处方:小叶榕干浸膏180g马来酸氯苯那敏07g制法:以上
咳特灵胶囊ng标准编号:WS3B274397处方:小叶榕干浸膏360g马来酸氯苯那敏14g制法:以上
乳核内消片,甘草3g。功效:疏肝活血,软坚散结。主治:乳腺小叶增生, 胀痛,有肿块,与月经周期有明显的关系,
解郁软坚汤。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和血软坚。主肝郁结滞之乳腺小叶增生。两乳肿块坚硬,推之不移,皮色如常,隐隐作痛
露蜂房汤功能主治:疏肝豁痰,软坚散结。主气郁痰结。(乳腺小叶增生)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
更多用到中药小叶榕的方剂用到中药小叶榕的中成药 咳特灵片
an标准编号:WS3B274297处方:小叶榕干浸膏180g马来酸氯苯那敏07g制法:以上
咳特灵胶囊ng标准编号:WS3B274397处方:小叶榕干浸膏360g马来酸氯苯那敏14g制法:以上
还少丹胶囊,温开水送服。20天为1个疗程。3治疗女性乳腺小叶增生症:采用还少丹治疗女性乳腺小叶增生症患者,效
结石通片iumjaponicum(Thunb)Sw或小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phyllum(
消核片性乳腺增生症,尤其适用于中青年妇女的乳痛症,乳腺小叶增生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7片,一日3次,
更多用到中药小叶榕的中成药古籍中的小叶榕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五]野芫荽百八十四
鼻塞,解耳聋而疗痔病。头之。生石缝及阴湿处。细茎小叶,状类芫荽。《本草易读》清汪讱庵公元16441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甜藤剥马血毒入肉,及狂犬、牛、马热黄。敷蛇咬疮。又有小叶尖长,气辛臭者,捣敷小儿腹,除痞满闪癖。《本草纲
《神农本草经》:[卷三下经]梓白皮或作,椅梓也。楸,梓也;,楸也。《尔雅》云∶槐,小叶曰。郭璞云∶槐,为楸楸;当细叶者,为;又大而,楸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凤眼草微圆,长五六寸,谷雨后生苗,立夏后,枝桠间复生二小叶,节节皆有。至秋后,二小叶中心白色,俨如凤眼,故
《本草衍义》:[卷十二]骨碎补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水竹叶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水竹叶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归经 29 功能主治 210 水竹叶的用法用量 211 附方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水竹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水竹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水竹叶 1 拼音
shuǐ zhú yè
2 《辞典》:水竹叶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Shuǐ Zhú Yè
23 水竹叶的别名鸡舌草、鸡舌癀(《泉州本草》)。
24 来源
为鸭跖草科植物水竹叶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
25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匍匐茎节上具不定根,茎圆柱形,一侧有细绒毛。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4厘米,宽5毫米,先端尖基部鞘状包围茎上。圆锥花序,由叶腋抽出;萼片3,草质,绿色;花瓣3,倒卵形,蓝色;发育雄蕊3,退化雄蕊3;子房无柄,雌蕊1。蒴果椭圆形,压扁状,背裂,长约8毫米,粟柄上部呈三棱;种子一行排列,扁平。花期9~10月。
26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地、水稻田中或水边。分布西南、中南及华东各地。
27 性味《泉州本草》:"味甘,性平。"
28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脾二经。"
29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肺热喘咳,赤白下痢,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痈疖疔肿。
①《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泻热,消肿,解毒。"
②《泉州本草》:"治丹毒,疔疽,脚气,心脏病,热痢,发热狂痫,咽喉肿及蛇蝎虫伤等症;外敷治关节肿痛。"
210 水竹叶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211 附方①治肺炎高热喘咳:鲜水竹叶五至八钱。酌加水煎,调蜜服,日二次。
②治肠热下痢赤白:鲜水竹叶一两。洗净,煎汤,调乌糖少许内服。
③治小便不利:鲜水竹叶一至二两。酌加水煎,调冰糖内服,日二次。(①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④治口疮舌烂:鲜水竹叶二两,捣汁,开水一杯,漱口,约五至六分钟,一日数次。
⑤治疮疖:鲜水竹叶三两,冰糖五钱。炖服,并将药渣敷患处。
⑥治鸡眼:鲜水竹叶和冬蜜捣烂敷患处,日换二至三次。(④方以下出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
⑦治指头炎未成脓者:鲜水竹叶茎叶一握,醋糟少许。共捣烂外敷。(《福建民间草药》)
212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水竹叶的方剂 辰砂导赤散
二经之火盛,发热,发惊者。用法用量:加水竹叶、灯心为引,水煎服。附注:服此药,惊不退者,用泻青散。
加味竹叶汤,麦冬1钱,炙甘草1钱,阿胶1钱,生地黄1钱,水竹叶12片。功能主治:《广嗣纪要》卷十方之加味竹叶
竹叶灯心汤gxīntāng《痘疹仁端录》卷八:组成:竹叶30片,灯心5分。主治:痘疮干呕。用法用量:水煎服。
枣肉黄连点方用法用量:每日临卧点目大眦。即愈。制备方法:先以水2盏,煎竹叶至1盏半,去竹叶澄清,纳枣、黄连煎至
五味竹叶汤心半两。主治:痈疽。发背痈及发乳。用法用量:先以水2斗煮竹叶、小麦,取1斗,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
更多用到中药水竹叶的方剂用到中药水竹叶的中成药 安魂定魄丹
拼音:ānhúndìngpòdān处方黑铅2两,水银1两,硫黄(细研)1两。制法上先销铅成水,次下
二十五味儿茶丸牛角细粉,混匀,用儿茶膏、渣驯膏、麝香细粉加适量水泛丸,干燥,即得。性状:本品为**水丸;气芳香,
小儿七星茶冲剂方:薏苡仁625g稻芽625g山楂3125g淡竹叶4688g钩藤2345g蝉蜕781g甘草7
清暑解毒冲剂味酸、甜。鉴别:取本品10g,加乙醇m130,置水浴上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5ml,照
肺安片杏仁(去油)粉碎成细粉,过筛,备上。麻黄、马兜铃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10倍,时间2小时,第二次加
更多用到中药水竹叶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水竹叶 《证类本草》:[卷第九]虱建草
生山足湿地。茎叶似山丹,微赤,高一、二尺。又有水竹叶,如竹叶而短小。生水中,亦云去虱,人取水竹叶生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二]一十种陈藏器余亦主诸虫疮生山足湿地茎叶似山丹微赤高一二尺又有水竹叶如竹叶而短小生水中亦云去虱人取水竹叶生食○含生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斑疹、隐疹门]化斑汤人参、石膏、知母、甘草、水竹叶,粳米引。如斑红者易治,黑者难治。小儿瘾疹多属于脾,以其隐隐在皮肤之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附:秘传十三方]3胃苓丸:。白浊,盐汤下。泻泄,炒米、车前草汤下。潮热,水竹叶炒米汤下。浮肿,长流水、灯心、五加皮汤下。疝气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附:秘传十三方]2凉惊丸:《中医大辞典》·水苏水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鸡苏、香苏、望江青、天芝麻。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japonicaMiq的全草。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及华东地区。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胃、肺经。功能主治疏风下气,止血消炎。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痿,头风目眩,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血淋。煎服:9~15g。2治带状疱疹,鲜根捣敷。《辞典》·水苏出处《本经》拼音名ShuǐSū别名芥蒩(《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蒩(《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7~8月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刺;花冠淡紫红色,简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本植物的根茎(水苏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性味辛,微温。①《本经》:"味辛,微温。"②《别录》:"无毒。"③江西《草药手册》:"酸涩,微温,有小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②《本草再新》:"入肺经。"功能主治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①《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②《别录》:"主下气,杀谷,除饮食。主吐血、衄血、血崩。"③孟诜:"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
详见百科词条:水苏 [ 最后修订于2015/12/5 14:40:33 共1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9 01:41: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