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世说新语笺疏
1 世说新语笺疏 笺疏什么意思
意思是笺注,是对其它书籍作注解。
笺注一般是建立在对前人研究基础的深入了解之上,注释中常提到前人的意见,对其进行补充订正,分辨剖析,而且比较侧重对原文中典故、词语出处的考证。
《世说新语笺疏》内容极为广泛,但重点不在训解文字,而主要注重考案史实。对世说原作和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的,略为增补,以广异闻;对事乖情理的,则有所评论,以明是非。
扩展资料:
古籍注解辨别
古籍的注解有很多种,名称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其大致区分如下:
1、注
对古籍经典、原典的直接注释;如《水经注》,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直接作注;
2、疏
某部书古人已经有了注释,但注释中也有些不好理解的需要解释,这种“对前人注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侧重于疏通文意,阐明经典;如《庄子义疏》,是对《庄子》的文意疏通和展示。
3、集注或集解
把历代不同注释者的注释集合和到一起,成为“集注”或“集解”;如《论语集注》,则是把不同时代的学者对论语的注解集中到一起。
4、笺
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
-笺注
2 《世说新语笺疏》和《世说新语》有什么区别《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
《世说新语笺疏》作者余嘉锡,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字季豫。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科举废除后回常德师范学校任教。1927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1931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其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和《余嘉锡论学杂著》等。
区别:
《世说新语》的版本较多,《笺疏》专门列了校文一栏,把各本校文一一列举。作者遵循清人传统,不轻易改字,只在“校文”或“笺疏”中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方法是很谨严的。另一方面,《笺疏》中关于《世说》的异文,颇多确切不易之见。如《排调篇》“简文在殿上行”条的“名客”一辞,《笺疏》据宋曾<SPS=0400>;《类说》所载殷芸《小说》引《世说》作“石客”,证明应作“石客”;又据同书载殷芸《小说》引《世说》“右军指简文语孙曰”句作“右军语孙曰”。这样不但文理通顺,颇近情理,足以正今本之误。
《世说新语》中所载魏晋人口头语言,由于时代久远,有许多已不可解。《笺疏》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精当的诠释。如《德行篇》“吴道助、附子兄弟”条中的“料理”二字;《政事篇》“王丞相拜转扬州”条中的“兰”字;《文学篇》“殷中军见佛经云”条中的“阿堵”二字;《雅量篇》中的“伧”字;《贤媛篇》中的“方幅”二字;《黜免篇》中的“椅”字等,既旁征博引,又结合当代方言加以诠释,结论都令人信服,而且又纠正了前人一些误解。这在古汉语及文字学研究也是很突出的贡献。
《世说新语笺疏》对《世说》中的艺术特点,也有所论述。如《言语篇》中卫说的“见此芒芒”等语,《笺疏》从卫的处境和心理加以论述,颇为深刻。《贤媛篇》载济尼评谢道韫与张玄妹优劣,《笺疏》先引证材料说明两人之不同,然后说:“不言其优劣,而高下自见,此晋人措词妙处。”这种评语言简意赅,不但道出了作品的妙处,且指出了一代文风的特色。
3 文言文《世说新语·政事》翻译个方圆七十里的园囿,人们可以到那里去打柴、打猎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有个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鱼,主簿要追查这件事王安期说:“周文王的猎场,是和百姓共同使用的池塘中的几条鱼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①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②”使吏送令归家注释①录:拘捕犯夜:触犯夜行禁令按:《晋律》禁止夜间通行②宁越:人名,这里指读书人《吕氏春秋》载,有人告诉宁越,要学习三十年才能学有所成,宁越说,我不休息,刻苦学习十五年就行十五年后,便成为周威公的老师致理:致治,招致太平;获得政绩“理”当作“治”,大概是唐代避唐高宗李治的讳而改动的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一次,差役抓了一个犯宵禁的人来王安期审问他:“从哪里来的?”那个人回答说:“从老师家学完功课回来,没想到时间太晚了”王安期听后说:“处分一个读书人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获得治绩的根本办法”便派差役送他出去,叫他回家(11)成帝在石头,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①帝泣曰:“还我侍中!”让不奉诏,遂斩超、雅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有之许柳儿思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②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于是欲并有之事奏,帝曰:“让是杀我侍中者,不可宥!”诸公以少主不可违,并斩二人③注释①“成帝”句: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历阳内史苏峻起兵反帝室,咸和三年攻陷建康,并把晋成帝迁到石头城不久苏峻败死,其弟苏逸立为主咸和四年正月,侍卫着成帝的钟雅、刘超二人密谋把成帝救出,被发觉,苏逸便派部将任让领兵入宫杀了钟、刘二月苏逸败死②许柳:苏峻起兵反晋时,豫州刺史祖约派许柳率兵与苏峻会合苏峻攻陷建康后,任许柳为丹阳尹失败后,许柳被杀③少主:指晋成帝司马衍按:成帝即位时,年仅四岁,到这时也只七八岁译文晋成帝被迁到石头城,叛军任让在成帝面前要杀侍中钟雅和右卫将军刘超成帝哭着说:“把侍中还给我!”任让不听命令,终于斩了刘超和钟雅等到叛乱平定以后,陶侃因为和任让有老交情,就想赦兔他另外叛军许柳有个儿子叫思妣,很有才德,大臣们也想保全他可是要想保全思妣,就不得不为陶侃保全任让,于是就想两个人一起赦罪当把处理办法上奏成帝时,成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的人,不能赦罪!”大臣们认为不能违抗成帝命令,就把两人都杀了(12)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①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②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③群胡同笑,四坐并欢注释①沾接:款待说色:悦色②胡人:此指胡憎,即外国和尚洽:指沾光,受到款待③弹指:搓手指出声在佛经中也用来表示欢喜、许诺等意思兰闍(shé):可能是梵语的音译,对它的同义有不同解释,解为褒誉之辞,寂静处,宣讲佛法的法师,请高兴些吧,尊美他人的敬称,等等译文丞相玉导出任扬州刺史,几百名来道贺的宾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兴只有临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几位外国和尚还没有接谈过王导便找机会转身走过任氏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氏听了,非常高兴王导于是又走过胡僧面前,弹着手指说:“兰闍,兰闍!”胡僧们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兴(13)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①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②,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注释①陆太尉:陆玩,字上瑶,吴郡吴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司空,赠太尉在他任尚书午仆射时,王导为司徒、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所以他遇字要去请示王导②公长民短:您名位尊贵我名位卑微按:王导兼任扬州刺史,陆玩是扬州吴郡人,所以谦称为“民”译文太尉陆玩到丞相王导那里去请示,商量好了的事情,过后常常改变主意王导奇怪他怎么这样后来拿这事间陆玩,陆玩回答说:“公名高位尊,民职卑微,临时不知该说什么,过后觉得那样做不行罢了”(14)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庚公①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注释①庾公:庾亮参《德行》31 则注①公元322 年晋明帝嗣位,王导参辅朝政公元325 年晋成帝立,王导和庚亮参辅朝政这一则所叙之事大概就发生在此后几年内译文一年夏天,丞相王导曾经到石头城探望庚亮庾亮正在处理公事,王导说:“天气热,可以稍为简略一些”庾亮说:“如果您留下些公事不办,天下人也未必认为妥当!”(15)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篆诺之①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②”注释①“丞相”句:王导辅佐晋元帝、明帝、成帝三世,为政宽和得众,事从简易,晚年更是如此封篆,文书,指奏章、公文、簿籍等诺,画诺,签字②愦愦:糊涂;昏乱译文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他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
4 《世说新语笺疏》许允丑妻许允妇在原书 有三则,你说得不清楚,只能三则全部发上来。
6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魏略曰:“允字士宗,高阳人。少与清河崔赞,俱发名于冀州。
仕至领军将军。”陈留志名曰:“阮共字伯彦,尉氏人。
清真守道,动以礼让。仕魏,至卫尉卿。
少子侃,字德如,有俊才,而饬以名理。风仪雅润,与嵇康为友。
仕至河内太守。”奇丑。
〔一〕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魏略曰:“范字允明,沛郡人。
仕至大司农,为宣王所诛。”妇云:“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二〕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
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三〕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郑注曰:“德谓贞顺,言谓辞令,容谓婉娩,功谓丝枲。”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
〔四〕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五〕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六〕笺疏〔一〕“奇丑”下残类书多“有德艺”三字。〔二〕“故当有意”下,残类书有“门承儒胄,必有德艺”二句。
〔三〕“便捉裾停之”,残类书作“捉衫裙停之”。〔四〕黄生义府下曰:“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
后汉何进传:‘张让向子妇叩头云:“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世说王浑妻钟氏云云,此自称新妇。
凉张骏时童谣云:‘刘新妇簸,石新妇炊。’北齐时童谣云:‘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
’盖必当时谓妇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遂不复改耳。”嘉锡案: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阿传曰:“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
郁之不改,新妇过也。’”此呼其子妇也。
本书文学篇王夫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又本篇本条许允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此自称也。
其他类此者尚多,姑举其显着者耳。〔五〕“何谓皆备”,残类书此下作“放衫,允不敢去,甚有愧惭,乃谢过”。
〔六〕嘉锡案:此事见初学记十九引郭子及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残类书贞烈部于引羊皇后语四条之次引列女传鲁女师一事,即母仪传中之鲁母师。
复次引钟、郝两夫人、李势女、诸葛诞女各一事,许允妇阮三事,周宣王姜后一事,五言诗一首,列女传鲁漆室女一事。其钟、郝夫人以下至姜后凡七事,均不出书名。
而六事见于世说,惟钟、郝夫人及诸葛诞女两事与世说合。其余文字皆有异同。
罗振玉跋疑其即采自世说。今本经宋人改订,自不能无差异。
余考之,殊不然。试以唐写本及诸类书所引用者,与今本校,其于孝标之注固多所刊落,而正文则但有讹夺,绝无删改。
何以此数条为例独殊?不惟有溢出之句,乃至文词事迹亦颇不同,其非采自世说亦明矣。考周宣姜后事出刘向贤明传,余初以钟夫人等六事既杂厕于鲁母师及姜后之闲,颇疑其亦是六朝人列女续传之文,继思此等兔园策子,恐不可以体例求之。
其为果出何书,盖无可考。要之文辞尔雅,其必采自古书,则可断言也。
7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一〕“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二〕“‘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顷之允至。魏氏春秋曰:“初,允为吏部,选迁郡守。
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将加其罪。允妻阮氏跣出,谓曰:‘明主可以理夺,不可以情求。
’允颔之而入。帝怒诘之,允对曰:‘某郡太守虽限满,文书先至,年限在后,日限在前。
’帝前取事视之,乃释然。遣出,望其衣败,曰:‘清吏也。
’”〔三〕笺疏〔一〕“其妇出诫允”,残类书作“有人告明帝,明帝收之。其妇出合,隔纱帐诫允”。
〔二〕“允对曰”下残类书作“臣比奉诏,各令‘举尔所知’”。〔三〕嘉锡案:此事见类聚四十八引郭子,与魏氏春秋不同,世说则采自郭子也。
8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魏志曰:“初,领军与夏侯玄、李丰亲善,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
无何,有人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允,门吏曰:‘有诏。’因便驱走。
允投书烧之,不以关呈景王。”魏略曰:“明年,李丰被收,允欲往见大将军。
已出门,允回遑不定,中道还取葱。大将军闻而怪之曰:‘我自收李丰,士大夫何为□□乎?’会镇北将军刘静卒,以允代静。
大将军与允书曰:‘镇北虽少事,而都典一方。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历本州,此所谓着绣昼行也。
’会有司奏允前擅以厨钱谷,乞诸俳及其官属。减死徙边,道死。”
魏氏春秋曰:“允之为镇北,喜谓其妻曰:‘吾知免矣!’妻曰:‘祸见于此,何免之有?’”〔一〕晋诸公赞曰:“允有正情,与文帝不平,遂幽杀之。”妇人集载阮氏与允书,陈允祸患所起,辞甚酸怆,文多不。
5 世说新语的内容内容写写就OK了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世说新语》通行本为 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於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上卷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中卷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慧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下卷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崇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有梁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参证,这些材料多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本书最好的笺释,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6 《世说新语笺疏》许允丑妻许允妇 在原书 有三则,你说得不清楚,只能三则全部发上来。
6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魏略曰:“允字士宗,高阳人。少与清河崔赞,俱发名于冀州。
仕至领军将军。”陈留志名曰:“阮共字伯彦,尉氏人。
清真守道,动以礼让。仕魏,至卫尉卿。
少子侃,字德如,有俊才,而饬以名理。风仪雅润,与嵇康为友。
仕至河内太守。”奇丑。
〔一〕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魏略曰:“范字允明,沛郡人。
仕至大司农,为宣王所诛。”妇云:“ 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二〕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
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三〕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郑注曰:“德谓贞顺,言谓辞令,容谓婉娩,功谓丝枲。”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
〔四〕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五〕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六〕 笺疏 〔一〕“奇丑”下残类书多“有德艺”三字。〔二〕“故当有意”下,残类书有“门承儒胄,必有德艺”二句。
〔三〕“便捉裾停之”,残类书作“捉衫裙停之”。〔四〕黄生义府下曰:“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
后汉何进传:‘张让向子妇叩头云:“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世说王浑妻钟氏云云,此自称新妇。
凉张骏时童谣云:‘刘新妇簸,石新妇炊。’北齐时童谣云:‘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
’盖必当时谓妇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遂不复改耳。”嘉锡案: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阿传曰:“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
郁之不改,新妇过也。’”此呼其子妇也。
本书文学篇王夫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又本篇本条许允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此自称也。
其他类此者尚多,姑举其显着者耳。〔五〕“何谓皆备”,残类书此下作“放衫,允不敢去,甚有愧惭,乃谢过”。
〔六〕嘉锡案:此事见初学记十九引郭子及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残类书贞烈部于引羊皇后语四条之次引列女传鲁女师一事,即母仪传中之鲁母师。
复次引钟、郝两夫人、李势女、诸葛诞女各一事,许允妇阮三事,周宣王姜后一事,五言诗一首,列女传鲁漆室女一事。其钟、郝夫人以下至姜后凡七事,均不出书名。
而六事见于世说,惟钟、郝夫人及诸葛诞女两事与世说合。其余文字皆有异同。
罗振玉跋疑其即采自世说。今本经宋人改订,自不能无差异。
余考之,殊不然。试以唐写本及诸类书所引用者,与今本校,其于孝标之注固多所刊落,而正文则但有讹夺,绝无删改。
何以此数条为例独殊?不惟有溢出之句,乃至文词事迹亦颇不同,其非采自世说亦明矣。考周宣姜后事出刘向贤明传,余初以钟夫人等六事既杂厕于鲁母师及姜后之闲,颇疑其亦是六朝人列女续传之文,继思此等兔园策子,恐不可以体例求之。
其为果出何书,盖无可考。要之文辞尔雅,其必采自古书,则可断言也。
7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一〕“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二〕“‘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顷之允至。魏氏春秋曰:“初,允为吏部,选迁郡守。
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将加其罪。允妻阮氏跣出,谓曰:‘明主可以理夺,不可以情求。
’允颔之而入。帝怒诘之,允对曰:‘某郡太守虽限满,文书先至,年限在后,日限在前。
’帝前取事视之,乃释然。遣出,望其衣败,曰:‘清吏也。
’”〔三〕 笺疏 〔一〕“其妇出诫允”,残类书作“有人告明帝,明帝收之。其妇出合,隔纱帐诫允”。
〔二〕“允对曰”下残类书作“臣比奉诏,各令‘举尔所知’”。〔三〕嘉锡案:此事见类聚四十八引郭子,与魏氏春秋不同,世说则采自郭子也。
8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魏志曰:“初,领军与夏侯玄、李丰亲善,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
无何,有人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允,门吏曰:‘有诏。’因便驱走。
允投书烧之,不以关呈景王。”魏略曰:“明年,李丰被收,允欲往见大将军。
已出门,允回遑不定,中道还取葱。大将军闻而怪之曰:‘我自收李丰,士大夫何为□□乎?’会镇北将军刘静卒,以允代静。
大将军与允书曰:‘镇北虽少事,而都典一方。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历本州,此所谓着绣昼行也。
’会有司奏允前擅以厨钱谷,乞诸俳及其官属。减死徙边,道死。”
魏氏春秋曰:“允之为镇北,喜谓其妻曰:‘吾知免矣!’妻曰:‘祸见于此,何免之有?’”〔一〕晋诸公赞曰:“允有正情,与文帝不平,遂幽杀之。”妇人集载阮氏与允书,陈允祸患所起,辞甚酸怆,文。
一.周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英文名:The Zhou Dynasty
1、周朝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2、西周朝的兴起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巨大而很深远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发继位, 称周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 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3、主要诸侯国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东莞县。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县。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4、西周王系
西周朝:(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 :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周成王 :在位30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周康王 :在位25年,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周昭王 :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 :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 :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 :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周孝王 :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 :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周厉王 :在位37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后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周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周幽王 :在位11年,(前781-前771)。
5、东周朝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 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 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 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6、东周王系
东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厘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功臣名将:
姜尚,周公旦,召公奭
王后:褒姒(周幽王妃)
7、政治制度
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8、经济技术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这样,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础。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9、科学文化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地图包括南越
思想家荀子述评摘 要: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思想体系是系统而全面的,形成了包括方法论、天人关系的本体论、人性论、礼义论等在内的较完整的体系,将先秦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通过吸收包括此前儒家在内的各家思想精华为其所用,荀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儒家文化的综合与统一,成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本文评述荀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师承、思想产生的背景,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与继承,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后世影响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山西著名思想家荀子。关键词: 荀子 山西思想家 荀学一、荀子研究概况荀子是先秦时期著述丰富的大家,但后来的两千年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唐人杨_《荀子注》的流传,清代中后期荀子著作的考订,使荀学渐渐兴起,宋人对荀子的负面评价也受到挑战。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对荀子著作的辨伪使其成为显学,继而得到肯定;五十年代以来,大陆的荀子研究呈现出政治化趋势,七十年代政治化达到高潮;1980年以来,荀子研究以“拨乱反正”为特征,讨论由浅入深。二、荀子生平及其师承荀子生平记载较少,较难考证,对此观点在《荀子文艺思想研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荀子评传》中多有叙述。《史记》载: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_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_,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讥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①。此外,《孙卿书录》载:“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於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於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_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②此孙卿即指荀子,有关荀子,以下就生卒年、姓名、生平事迹及师承等问题进行阐述。(一)荀子生卒年史料提及荀子为战国赵国人,关于荀子的生卒年仍存在一些争议,有其对荀子游学于齐国的年龄问题。在《史记》《孙卿书录》中有提到游学年龄,即年五十;《风俗通义》和《郡斋读书志》则认为是史记中将“年十五”误写成“年五十”。针对这两种观点,在荀子文艺思想研究中通过刘延福已经对这两种观点的支持者做了总结,主张“年五十”的人有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清人汪中,今人胡适、罗根泽、蒋伯潜、梁涛等;主张“年十五”游齐的学者有东汉应劭,清人晁公武、纪昀、罗_、胡元仪、梁启超、刘师培,今人钱穆、游国恩等③。支持前者以胡适为代表,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认为荀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15年—公元前310年,50岁时(约公元前265—公元前260年)游学于齐,卒于公元前230年,活了80岁左右④。而第二种支持“年十五”的人则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公元前293年荀子游学于齐,生于公元前308年,卒于公元前213年⑤。对于两种观点都有各学者的理由,主张“年十五”的学者对于游学、有秀才、始来游学于齐、年龄等质疑进行了一系列阐述。(二)荀子姓名荀子又称荀卿、荀况,古籍中还有孙卿和孙况之称。《荀子》中《儒效》《议兵》《强国》《尧问》等及《战国策》《韩诗外传》《汉书艺文志》皆用荀卿。究其原因有三:避讳(唐司马贞)、音同语异(清人谢墉、刘师培)、两姓并称(林宝)。但是这三种观点中谢墉把避讳的观点否定了,最后一种被清代学者江_在《读子卮言》中做了反驳。最有可能的是第二种观点即音同语异。(三)荀子生平事迹入秦。《荀子》《儒效》提及: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⑥这里可间接表明荀子在秦国。《强国》载: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⑦也是证据之一。从荀子的回答可知荀子入秦是应侯为秦相的头几年,即是前266年—前264年间⑧。游学于齐。刘向、应劭认为是齐威王齐宣王时期;汪中、梁启超、游国恩、梁涛等学者认为是在齐_王末年;宋人唐仲友、明人宋濂认为是在齐襄王时期;胡适、罗根泽认为是在齐王建初⑨。初为兰陵令。《史记春申君列传》云: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⑩。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由赵返楚,客死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葬兰陵。”(四)荀子师承关于荀子的师承史料中并没有具体的记载,而是在相关的一些书籍中有所提出,所以后世的一些学者利用这些史料进行研究推断。对于史记中的片段如: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这种观点是在蔡德贵的《试论荀子和淳于髡的关系》一书中体现出来的。在《荀子》中有关的篇章,比如《非十二子》《儒效》中都有一些荀子对于前人的一些称赞,有学者就此认为荀子对于这些人有借鉴和师承的关系。杨_、郭志坤就这样认为,但有些学者并非这么认为。他们则是认为这些人并不是师承关系而更多的是对于前人圣贤的一种学习和吸收借鉴,才形成了荀子的“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的一种思想格局。三、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荀子生在战国末期,社会动荡,吕思勉先生说:“先秦诸子之学,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然兴起者也。其在前世,旁薄郁积,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时势,乃如水焉,众派争流;如卉焉,奇花怒放耳。”来源:文教资料
汉纪·汉纪一
作者:司马光
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涒滩,凡二年。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
◎元年乙未,公元前二零六年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贾谊论曰: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先是,诸侯吏卒、繇使、屯戍过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闻项羽号章邯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已而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项羽进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项羽大怒,飨士卒,期旦日击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与俱去,曰:“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料公士卒足以当项羽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尝,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
本文2023-08-09 01:42: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