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肝火上扰证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耳鸣·肝火上扰证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一 613 方二 614 方三 615 中成药 62 针灸治疗 7 关于耳鸣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的穴位 2 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的方剂 3 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耳鸣·肝火上扰证 1 拼音

ěr míng ·gān huǒ shàng rǎo zhèng

2 英文参考

tinnitus with pattern of liver fire disturbing upwar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鸣·肝火上扰证(tinnitus with pattern of liver fire disturbing upward)是指肝火上扰,以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常伴口苦、咽干、面红或目赤、尿黄或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鸣证候[1]。

4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症状

耳鸣·肝火上扰证患者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鸣耳聋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眩晕,头痛,目红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更甚,或夜寐不安,或有胸胁胀闷,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多弦数。[2][3][4]

5 证候分析

怒则伤肝,暴怒郁遏,肝火不泄,循少阳经脉上扰,清窍失灵,故突发耳内轰鸣,听觉失灵。火盛炎上,故头痛面赤。胆气上逆,胆汁随之上滥,故口苦咽干。肝胆火旺,扰动心神,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胁为肝胆经脉之所过,肝气郁勃,络气不畅,故胸胁胀闷。怒则气逆,故耳鸣、耳聋更甚。肝火内郁,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胆火盛之征。[2][4]

6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耳鸣·肝火上扰证治宜清泻肝火[3]。

612 方一

[2]

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近代方有黄芩、栀子)加减:方中龙胆草、山栀苦泄胆火;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木通、车前子、泽泻等导热下行;生地、当归滋阴养肝。便秘者可加大黄。

肝火耳鸣耳聋,多为实证,龙胆泻肝汤通治肝火挟湿之症。若下焦湿热不甚者,可酌减木通、泽泻等药。肝火上炎多汲伤肾水,若肾虚较甚,虚实挟杂的,可酌加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等以滋肾水;若肾亏肝旺、实少虚多的,当按肾精不足论治。或肝气郁甚,可酌加白芍、夏枯草、川楝子以柔肝理气解郁。

613 方二

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

加减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生地黄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2克,木香12克,石菖蒲12克,菊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火热壅盛者,加大黄10克(后下)。若肝气郁结,耳内胀闷,胸胁苦满者,加蔓荆子12克、香附10克。

614 方三

龙胆泻肝汤加石菖蒲:方中以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胆,苦寒直折火势为主,并以木通、车前、泽泻等利水、导热下行,助以柴胡、石菖蒲以开郁通窍[4]。

《医学准绳六要》说:“左脉弦急而数,属肝火,其人必多怒,耳鸣或聋,宜平肝伐木,龙胆泻肝汤,不已,龙荟丸。”

故肝火盛者,可选用龙荟丸或在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加大黄、芦荟、青黛之类,以增强清肝泻火之力。[4]

若肝气郁结而火热倘轻者,宜疏肝解郁通窍,用遣遥散加蔓荆子、石菖蒲、香附[4]。

615 中成药

(1)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 1~2次,每日3次。

(2)炎热清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3)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62 针灸治疗

取翳风、听宫、侠溪、中渚等穴为主。肝胆火旺者加太冲、丘墟[5]。

7 关于耳鸣

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3]。即耳中鸣响[4],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1]。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4]。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

《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耳鸣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肾精亏虚证、脾胃气虚证等证型。

详见耳鸣条。

8

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手少阳三焦经我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图出自《中国针灸大辞典》)图33(出自《中医大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三焦经 [ 最后修订于2015/7/27 17:54:56 共5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病因治疗

耳鸣的病因治疗是首要而且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有时病因无法确定,或病因虽能确定但却无法治疗,或是虽能治疗但耳鸣可能依然存在,故病因治疗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容易收效。

2、中医治疗

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有关耳鸣的中医治疗的文献很多,有中医辩证用方;有经验方加减;有针灸等。国内有学者认为,中医综合治疗耳鸣具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发挥作用,是一个长期受益过程。中医药治疗耳鸣的优点是辨证论治,但需要注重对相关古籍的整理研究和中医现代化在耳鸣治疗中的应用。

3、药物治疗

耳鸣的药物治疗常规使用如下药物(1)扩血管药物:银杏叶制剂、甲磺酸倍他司汀、西比灵、黄豆苷元、④浩咸烟堑取#2)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2、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等。(3)减轻耳鸣影响的药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4)耳鸣的抑制药:利多卡因;卡马西平等。对于发病6个月以内的耳鸣,应积极药物治疗,而对于发病已12个月以上的持续性耳鸣,不建议常规应用以上药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