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医药的十个“最”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你知道中医药的十个“最”吗?,第1张

中医药是我国独创的、具有传统特色并无法由其他医学代替的一门医学,它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防治结合而见长,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南朝设置太医署,是我国官办医学教育之始,一直延续至清末。

唐高宗显庆二年(656),苏敬、长孙无忌等23人奉诏撰《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该书有图有经,博综方术,详探秘要,广验产地,总结了唐以前的草本成就,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后来还撰有《本草拾遗》《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医药巨著,这些古籍被达尔文誉为中医药百科全书。

在战国时《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中医生理和病理、临床和治疗的总纲。

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简称望、闻、问、切)为春秋时期扁鹊所创,是中医独创的有效无损的诊断法,至今仍在使用。

南朝宋雷敩的《炮炙论》中它录了“直录炮、熬、煮、炙药制方”,奠定了后世中药炮制方法的基础。

该书系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所著,是我国现存的最早骨科名著,其中脱臼整复、骨折捺正、夹板固定、通经活络等10大治骨步骤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列子汤问》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曰,剖胸探心,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凉茶铺)

先秦时期就有用荆棘、骨针刺激人体治病术,为针炙之始。最早的金针实物是河北省满城出土的西汉金针。宋、元太医设有针炙科,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炙图经》统一了人体周身651穴位。

在周代始有 “寒尸”技术。西周初年,哈密的楼兰女尸保存至今仍有原胶组织,整体水平仍然良好,长沙马皇堆出土的女尸震惊世界。

我国的中医药学是古人们通过长期探索积累的科学,是一门值得人们信赖的医药学,数千年来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代中医药学方面的专家写出不少论著推动了中医中药学的发展,对促进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全国药学专业排名前50名的大学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

1、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管理体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2、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3、沈阳药科大学

学校是国家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资格。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

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1、各很多专业高质量人才还是非常稀缺的,有些院校的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学生,非常抢手。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还有一块就是生化药品,这是一个新兴也是尖端的行业,发展前景很好。

2、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随着各种医疗改革措施的实施,在中国的医疗系统中,药学专业的技术人员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早在后汉时期以前,有关本草学的著作除了《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二书外,据《吴普本草》佚文所引可以考知者尚有数家本草学专书,其中包括:《黄帝(本草)》(按,此书原名全称不详,今暂附以“本草”二字,下同)、《岐伯(本草)》、《雷公(药对)》、《扁鹊(本草)》、《医和(本草)》和《李当之(本草)》6种。惟在这些古本草学的佚文中只能看到个别药物性味和有毒、无毒的文字,如果将这部分内容与《桐君》佚文加以对照,除了记述相同者,颇有些差异之处。这种在古代早期的多种本草著作中的论述互有差异的情况,也可以在唐代初期成书的《新修本草》一书孔志约序文中明确地看出。孔序的原文是:“梁·陶弘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君)、《雷(公)》众记,颇或蹖驳。”(“蹖驳”一辞,义为杂乱,不一致)不难看出,唐代时期所能见到的《神农本草经》与《桐君采药录》、《雷公(药对)》等古代早期药学著作相互间已经具有不少明显差异。现将《桐君采药录》与其他古代早期本草学著作的差异之处据《证类本草》中的现存佚文,分别对照比较如下。

与《神农(本草)》比较

莽草——《桐君》:苦,有毒。《神农》:辛。

狼牙——《桐君》:咸。《神农》:苦。

落(络)石——《桐君》:甘,无毒。《神农》:苦。

虎掌——《桐君》:辛,有毒。《神农》:无毒。

与《黄帝(本草)》比较

牡丹——《桐君》:苦,无毒。《黄帝》:苦,有毒。

巴豆——《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狼牙——《桐君》:咸。《黄帝》:苦。

贯众——《桐君》:苦,(一经):甘,有毒。《黄帝》:咸、酸(按:“一经”系指《桐君》之别本)。

与《岐伯(本草)》比较

丹参——《桐君》:苦。《岐伯》:咸

玄参——《桐君》:苦。《岐伯》:咸。

芍药——《桐君》:甘。《岐伯》:咸。

牡丹——《桐君》:苦。《岐伯》:辛。

与《扁鹊(本草)》比较

班猫(斑蝥)——《桐君》:有毒。《扁鹊》:有大毒。

石胆——《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

与《雷公(药对)》比较

落(络)石——《桐君》:甘。《雷公》:苦。

芍药——《桐君》:甘。《雷公》酸。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