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年英雄事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古代少年英雄事迹,第1张

1、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

同年4月,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2、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1]  ,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名将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

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

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

3、贞德

圣女贞德(法语: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的圣徒。

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

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国的侵略者,更促成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

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国人以重金购去,由英国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

她17岁时便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但在3年后的20岁便遭处死。20年后英国人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之后并于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笃十五世封圣。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

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4、岳云

岳云(1119年7月14日—1142年1月27日),字应祥,号会卿,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长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历任武翼郎、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等职。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16岁的岳云随父出征,去收复被金国占领的随州、邓州等地。在这次战斗中,岳云手持铁锥枪,冲锋在前,勇不可挡,第一个登上久攻不克的随州城。

后又随军北征,收复邓州。从此军中皆称他为“赢官人”(官人为宋代对男子的尊称,“赢”此指常胜不败的意思)。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除夕,跟父亲岳飞,部将张宪一起惨遭宋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诬陷而死,岳云死时年仅23岁,死后葬于杭州栖霞岭。

5、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南明)诗人、抗清英雄。

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十七岁英勇就义。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夏完淳

——岳云

——霍去病

——孙策

——贞德

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十二岁的使臣甘罗

  战国时代,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出使燕国,百般游说。经过三年的努力,燕王喜答应归附秦国,并且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表示永不叛秦。秦国也打算再派张唐前往燕国,做燕国的国相,企图与燕国联合夹攻赵国,扩大河间的土地。因为张唐赴燕中途必须经过赵国,所以秦王又让张唐顺便访问赵国。最好能游说赵王把河间一带的城池割让给秦国,不动刀兵,避免劳师靡饷。

  张唐受命以后,就拜访丞相吕不韦说,因自己进攻过赵国,怕报复。吕不韦很不高兴。甘罗闻讯找到吕不韦,自告奋勇前去劝说张唐。吕不韦见他小小年纪很不以为然,最后还是同意甘罗前去劝说张唐。甘罗让张唐与白起比战功,再让张唐比较范雎与吕不韦的权势,最后以白起不敢出征攻赵被范雎逐出咸阳死于杜邮的故事,威胁张唐,使之如梦初醒答应下来,但他终因惧怕赵王报复而没去。吕不韦准备奏请秦王派别人去,甘罗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到秦王那里毛遂自荐,秦王见眼前的这个小孩儿这么有胆量,这么有魄力,又听相国吕不韦谈到过他的行事,心中已有几分欢喜。便任命做使臣。给他十辆马车,一百人听他吩咐。

  甘罗一行来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听说秦国使臣来到,急忙出城迎接。出乎众人的意料,从车上走下的是位少年。经过一番舌战,赵王对这个十二岁的孩子非常佩服。

  赵王十分畏惧秦国的武力。他知道秦国既然派人来讨要城池,是非给不可的。他命人把河间一带五座城的地图和户口交给甘罗,又用十分隆重的礼节款待甘罗等人。临别的时候,赵王又把甘罗送出都城亲自扶他上车,还赠给他黄金百斤,玉璧一双。甘罗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使命,而且满载而归。

  秦王对甘罗的表现大为赞赏,破例封他为大夫;不久又提拔他为上卿,把当年封给他祖父甘茂的土地全部赐给了他。

  勇斩双头蛇的孙叔敖

  孙叔敖是战国时的小英雄。

  孙叔敖少年时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苦度荒年。十三岁的孙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在茂密的草丛中。遇见一条大蛇,长着两个脑袋。此巨毒蛇比鹅蛋还粗,好几尺长。孙叔敖逃跑下山,他思忖:曾听乡里人传说人见双头蛇要被毒死。可是,自己逃跑下山,也免不了一死。此双头毒蛇依然存在,乡里人再上山来,遇见此祸害岂不是也要死掉吗?逃跑回家也是死,反不如拼死一搏,为乡里人除此祸害。

  孙叔敖砍了一根双杈树枝,迈步登上山来寻找双头蛇。那双头蛇听得脚步声,双头坚立恶视来人,张开大嘴形似吞食,探头猛扑过来。孙叔敖跨步往上冲,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手举着双杈树枝引逗双头蛇大嘴,右手高举砍柴板斧,猛剁双头蛇。左腿离蛇太近被蛇尾紧紧缠住,疼痛难忍。经过一场人与双头蛇的搏头,终于将双头蛇砍死在山坡上。孙叔敖挖了一个坑,将剁死的双头蛇深深的葬理了。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

  浪子回头的周处

  西晋时期,大兴清谈之风。但周处比较正直肯干实事。

  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比一般小伙子大。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 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服不了它。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一次,周处知道了人们闷闷不乐的原故。便跟人们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把它们除掉。”

  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射死了老虎。又过了一天,周处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刀剑跳进水里杀死了蛟。

  这件事使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又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学习。那时候吴郡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周处去找他们,陆机出门去了,只有陆云在家。

  周处见到陆云,把自己决心改过的想法诚恳地向陆云谈了。他说:“我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现在想干一番事业,只怕太晚了。”

  陆云勉励他说:“别灰心,您有这样决心,前途还大有希望呢。一个人只怕没有坚定的志气,不怕没有出息。”

  打那以后,周处一面跟陆机、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来做官。到了东吴被晋朝灭掉以后,他就成为晋朝的大臣。

  突围搬兵的荀灌

  这是晋朝时的故事。

  襄阳城被敌军包围了。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箭也快用光了。主将荀崧几次叫人突围出去请救兵,都被敌军堵了回来。眼看城就要被攻破,荀崧焦急万分。

  当时荀灌只十三岁,问道:“爸爸,您有啥难事,能告诉我吗?”

  荀崧叹了口气,说你是女孩子,告诉你有什么用呢?

  您不说我也知道,荀灌眨着聪明的眼睛,说:“为突围求救的事着急。爸爸,您快写信,让我去送吧。”

  “你去”?荀崧摇摇头,“那怎么行啊!”

  荀灌见爸爸不同意,她抽出宝剑,舞了一回。其实,她虽年纪小,但平日苦练武艺、锻炼身体,早已把各种兵器耍得娴熟。而且又爱动脑筋。她舞完剑,又把突围的办法说了一遍。荀崧见女儿身体结实、武艺不凡、办法周到,终于答应了。在一个月暗星稀的深夜,荀灌穿了黑衣,沿绳子爬下城墙,直到快过敌人的兵营时,敌人才发现有人突围。荀灌命令几个士兵故意大声嚷叫,引开敌人,她自己飞快地跑到一条偏僻的山路上走了。

  突出重围后,荀灌凭她结实的身体,翻山越岭,日夜赶路,送到了信,请来了救兵。敌人怕前后受敌,急忙撤退了,襄阳就解了围。满城的人都夸荀灌是个勇敢的姑娘。

  斩蛇除害的李寄

  李寄是战国时代的人,她小时候因斩蛇除害而名传古今。

  李寄,秦国将乐人,生卒年不详。当时闽中有座山叫庸岭,高山绵延数十里,在山的西北石缝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经常危害百姓。地方官用牛羊祭祀它,但仍不得安宁。当时,有人做梦说蛇精每年要吃十二三岁童女,才能无事。官吏搜求穷人家的女儿每年八月用来祭祀,女孩被送到蛇穴口,蛇出来吞噬后回洞。每年如此,已有九个女孩被蛇吞食。那一年,官吏搜寻女子去祭蛇,但没有找到人。李寄家中有六个姐妹,李寄最小,且无男孩。她虽年幼,但决心应募作祭女,好伺机为民除害。父母见她年幼,不肯让她去。

  李寄为民除害之心已决,她偷偷离开家,求得一把好剑和一只猎犬。到八月时,先将数石米麦用蜜糖拌好,放在蛇的洞穴口。不久,蛇闻到香味出洞来吃,只见其头大如斗,目大如镜。李寄全然不惧,先放狗去咬蛇,自己从背后挥剑猛砍大蛇。蛇痛得从洞里窜到洞外,李寄仍挥剑斩杀,终于杀死大蛇。李寄入蛇穴察看,发现九女的髑髅,全部搬出。李寄痛心地责备她们说:“你们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怜。”然后慢步回到家中。

  李寄斩蛇为民除害的事传到越王那里,越王十分惊奇,聘李寄为王后,拜她的父亲为将乐令。她的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

  有大志的宗悫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符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智杀强盗的区寄

  这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个少儿故事。

  一个儿童名叫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要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哭哭啼啼很害怕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开始喝酒,不久就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前去集市上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断,便拿起刀杀死了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他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一看他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

  从此,强盗们都委害怕他。

  岳家军中的勇少年岳云

  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的儿子岳云自幼习文练武,岳云的母亲岳夫人一见儿子习文就高兴,一见他练武就不高兴,生怕他早早离家出征。

  一次岳云和姐姐、众少年在庙前练武,适逢下雨,他们跑入庙中,岳云睡着了,他练武心切,梦中还念念不忘上阵杀敌。天色已晚,岳云回家后见母亲生气,就跟母亲讲起为报效国家的历代英豪。

  此时金兵偷袭岳家庄,危急关头,岳云请求出战,祖母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他带领村民、家将杀退金兵,保卫家园。村外,岳云带着众少年和金兵交手,金兵见是些少年,不免轻视,但岳云和众少年英勇、机智,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大胜回庄。

  祖母见岳云已长大成人,决定让他到牛头山投奔父帅。途中,岳云和关胜的后代关铃相遇,两人比武后结拜为兄弟。

  岳云上了牛头山,看到高悬着"免战牌",不明白为何如此,难道是战不过金兵!一气之下,挥捶砸碎了"免战牌",又敲起了军鼓。岳飞不知何人如此大胆,破环军纪,打乱了他的整个部署,立即升帐问罪。不料破环军纪的却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儿子,他十分痛心,但为了整肃军纪,岳飞下令将岳云推出斩首。在众将的劝阻下,又听了岳云的慷慨陈词后,岳飞决定让岳云出马,大战金兀术的儿子金弹子,戴罪立功。

  岳云虽刚满15岁,在战场上他却像一个真正的武将一样,挥舞银锤,大战金兵,获得全胜。岳飞因岳云立功免罪。岳云这一仗的得胜,为牛头山更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此他跟从父亲岳飞转战疆场,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风波亭上,他与父亲一起被秦桧害死。

  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是明末一位少年抗清英雄,被害时才十七岁。

  夏完淳的父亲叫夏允彝,他的老师,就是在当时很有名的陈子龙。夏允彝是明朝的一员大将,满清入关,明朝灭亡后,夏允彝和陈子龙一道联合起兵抗清。

  十四岁的夏完淳,就追随父亲和老师走上了抗清的战场。但终以无力回天,兵败后其父夏允彝自杀。夏完淳又随老师陈子龙加入吴易军,吴易军也兵败后,夏完淳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夏天,夏完淳被人告发而被捕。解送到南京后,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八十天。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那最后一次庭审,主审官就是那赫赫有名的洪承畴。

  洪承畴早就知道夏完淳是很出名的江南“小神童”,为爱其才华,他想用感化的手段,让夏完淳能悔过自新,为清庭出力。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夏完淳明知堂上坐的就是洪承畴,却指着洪承畴厉声说道:“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这番话不但让洪承畴啼笑皆非,更让他如坐针毡,一头的冷汗直往外冒。堂上的衙役们,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就告诉他大堂之上坐的就是洪承畴。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条,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掉。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脸如死灰。

  1647年九月,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被斩首。

  自故英雄出少年,他那报国驱虏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以身相践留名节的豪情,虽有免死之机,但依然慷慨赴死的大义,都将辉映千古!

  单骑退胡--史万岁

  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隋朝开国四大名将之一,少时英武,长于起射,好读兵书。15岁时史万岁就随父参加北周伐齐之战。两军将战于芒山,史万岁观察周围形势后,命部队马上撤退,随后周军果然大败,有了未卜先知的名声。杨坚称帝不久,大将军尔朱勋谋反被杀,他受牵连被发配至敦煌为戍卒。开皇三年,秦州总管窦荣定击突厥,他至辕门自告奋勇。当时双方绝对一战定胜负,突厥派了个猛将上来挑战,史万岁一出马便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军大惊,不敢再战而退,于是授上仪同,兼车骑将军。史载的这种单挑定胜负可是非常罕见的,就凭此战,史万岁就够资格称为勇将了。

  后来史万岁又参加了灭陈之战,隋朝统一天下以后,江南很多豪族造反,开皇十年,史万岁带领2000兵马从浙江金华一带进击,转战千里,经历大小700多战,击破判军无数。开皇17年,云南的少数民族首领爨翫反隋,他再次转战千里,攻破三十多个部落,俘获二万多人,迫降爨翫。开皇20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境,史万岁和汉王杨谅从马邑出击,与突厥军遭遇于大斤山,达头可汗知道是史万岁带兵后,慌忙领兵撤退,史万岁带领一队骑兵追击俗话百里,大破敌军,斩获数千。

  史万岁南征北战,功劳很大,不过太耿直了,在政治上也是一老粗,带兵时不管理营伍,当兵的都很随便,晚上也不设防,因为敌人惧于他的威名,也没人敢进犯。杨素进谗言于杨坚要降罪于他,史万岁还不知趣的给将士请功,“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言辞激烈,顶撞了样杨坚,气得杨坚让武士们一起上去把史万岁暴杀于朝堂,死得惨啊。《隋书》云:“万岁实怀智勇,善抚士卒,人皆乐死,师不疲劳。北却匈奴,南平夷,獠,兵锋所指,威惊绝域。论功杖气,犯忤贵臣,偏听生奸,死非其罪,人皆痛惜,有李广之风焉。”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