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书,第1张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书是《易经》,这本出自洛水的书又称河图洛书。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折叠式或卷轴式 中国至迟在战国时已用帛来写字,除简册之外已流行帛书。帛书有折叠和卷轴两种形式。长沙战国墓发现的楚帛书是折叠式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现的帛书既有折叠式又有卷轴式,卷轴式是将帛卷在一根木片上的。东汉时虽已有纸,但当时人们重视帛书而轻视纸写的卷轴书。晋南北朝时帛书被纸卷轴书取代。

书写材料随朝代演变,各朝各代都拥有着不同的书写材料。但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是简策、帛书和纸。

在原始社会时期,猿人会在动物的骨头上记载事物,但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却是简策,在纸还没有被发明之前都是用竹简子进行书写。在战国时期他们将竹子进行加工制作成竹木,但是单独的一片瞩目是无法记载很多东西的,因此为了不让这些竹木顺序颠倒,我们将这些竹简子有序编排起来并将其卷成一册。这就是古人常说的简策。在汉代之前,人们一直都是用简策这种书写材料进行书写。在夏商周三代时虽然也会将青铜器皿当做书写材料,但是大部分还是采用简策进行书写。周朝却与其不同,周朝采用的则多为青铜器,在当时他们青铜资源十分发达,因此他们将青铜器当做书写材料。

帛书是在简策发明之后才发现的。帛书是指用丝织品为书写文字的一种文献。它比简策更加的昂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殖桑蚕的国家,因此用丝织品当做书写的工具并不奇怪。根据历史的记载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将帛书当做书写的材料了。帛书比简策更加轻盈,易保存收藏,因此更受大家的喜爱,在两汉时期盛行。

早在2200年前就以及出现了纸,在西汉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用纸当做书写材料,但是当时的纸与现在的纸不一样,那个时候的纸很粗糙,书写出来的字也十分的难看,因此在当时没有被广泛使用,在东汉的时候蔡伦将纸进一步改进才使得纸逐渐被大家所接受。由于纸张的质量和数目不断的提高,因此从东汉以后,人们更加的青睐纸作为书写材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