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火药武器书籍介绍
两宋虽然在 政治 方面冗官冗员,但经济、 文化 、科学艺术上是不输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故而能在乱世中诞生灿烂的文明与繁荣的经济。那么宋朝在武器方面的发展如何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宋朝火药武器书籍介绍,希望你喜欢。
宋朝火药武器书籍
近代的中外学者们一致认为火药最晚在公元9世纪唐代时期就已经出现。 军事 科技 方面,公元904年,唐朝的杨行密军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将郑璠命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将火药应用到战争中的记载,最早的火药武器则出现在五代时期的敦煌 壁画 。。
领先的军事科技使宋朝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住了北方的邻国的侵袭。火焰喷射器最早起源于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希腊,公元7世纪应用虹吸管而制造的一个设备,称为“希腊火”。在中国,最早提及希腊火的著作是清吴任臣编撰的《十国春秋》中提及917年吴王杨隆滨派使者给契丹主送去猛火油一事。
不过此猛火油与火药武器无关,例如,宋人钱俨的《吴越备史》记录了猛火油(即石油)不能被水熄灭的特性, 书中还提到这种猛火油源自中国的南方海上贸易伙伴“大食国”(今阿拉伯半岛)。宋人将希腊人的发明,即双活塞应用到火器中,以连续喷射火焰。 一直到北宋中期,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猛火油柜”才引入了火药作为引燃物。
火药的破坏力在唐朝炼丹术已经提及,如唐朝清虚子编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的记载的“伏火矾法”,而宋人孟要甫的《诸家神品丹法》则收录了无名氏配方的“伏火硫黄法”。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记载火药作为武器的制作过程的书籍为曾公亮的《武经总要》,描绘了炸药从弹弩发射的机理。 该书记载了中国第一批军用火器,分火 球类 和火箭类,在第十一和十二卷中,记录了引火球、蒺藜火球 、毒药烟球三种火药配方。宋朝后期研制 成功 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炮管和大炮射弹。关于中国火枪最早的艺术作品来自敦煌的佛教壁画,该画大约作于公元950年。12世纪初期,这些火枪被大量使用,用中空的竹管作为枪管,装有火药沙、铅弹、尖锐的金属屑或瓷器碎片的,后来发展成为大的火药推进的箭。最后,易损坏的竹子被铸铁管所取代,同时新武器名称也由原来的“火枪”变为“火铳”。13世纪还发展出了“百子连珠炮”,在铜管或铸铁管中可以填充大约100粒铅弹。中国人来发明了包裹炸药的炮弹。明朝焦玉所著的《火龙经》记载了宋朝初期的“飞云霹雳炮”,这是一种轻型爆炸性火炮,炮身铁铸造,射生铁铸造的球型爆炸炮弹。1126年(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李纲在守城时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宋朝新武器的研制逐步推进,还研制出了投石机。据《宋史》记载,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元兵攻静江,静江外城被攻破,邕守马成旺及其子都统应麒投降,“独塈部将娄钤辖犹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元军围之十余日,“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明朝学者茅元仪在著作《武备志》描绘了这个武器。14世纪的《火龙经》也是中国第一部描绘地雷的书籍,地雷被应用在1277年宋人与蒙古人的战争中,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后来在元朝进一步发展。
宋朝主要兵器
宋军兵器以弓弩为主,弓弩兵在宋军中占六成以上。
由于弓弩是主要兵器,所以宋朝时衡量一个人的武艺,都是以臂力作为第一标准的,即看能挽开多少斗的弓,当时士卒挽弓的最高记录是270宋斤(一宋斤约合12市斤),这是春秋时代士卒挽弓力的几倍。而一些勇将则更加惊人,岳飞和韩世宗都可挽300宋斤的弓,不过战时根本用不到这么重的弓,倒是应该兼顾准确性,这一点宋军非常不重视。
宋军的弩种类很多,突出的有两种,一为床子弩,二为神臂弓。床子弩是一种重武器,是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往往要几十人拉弓才可拉开,射程可达500米,确实当时的远程武器,檀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达览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阵亡的,使契丹士气大挫。
神臂弓其实也是一种弩,装有机关,但可由一人发射,射程也可达370多米,且可贯穿重甲,令金军胆寒。恩格斯说,14、15世纪英国步兵使用的大弓可射200码远,是当时“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它的射程贯穿力和床子弩和神臂弓比起来还差的远。
临敌时,宋军一般都是刀枪居前,弓弩在后,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当敌接近至300米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敌接近至200米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
1、吴越的名剑
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吴越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我们由现存的实物可以充分证明此点,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
此时,钢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许对于青铜兵器的锻冶技术已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又或许摺叠钢的技术本来就承袭自打造青铜兵器的经验,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钢铁兵器,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
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炼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我们心驰神往。
‘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以及:龟文、缦理、列星、溢水、冰释、高山、深渊、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
2、秦朝的长剑
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层铬盐氧化物,显现着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陕西秦墓出土的诸多长剑几乎有如新制,而其他兵器如:铍、矛、殳、镞等也都是应用此法。
这种长度的青铜剑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于青铜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剑的长度历来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长剑硬度一如经过处理的中碳钢,却能具有这种长度,出土之后颇令人不敢置信。
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剑身有规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段变窄,而厚度则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据说兵马俑出土时有过大量碎片压住青铜长剑的实例。
移开碎片后,长剑立即反弹恢复原状,可见这种青铜剑韧性之优良;此时可说是青铜兵器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3、环首铁刀
这种在西汉时期发展的新兵直身而单刃,剑首成扁圆的环形,一般称之为“环首铁刀”,没有明显的剑格,柄以木片夹束,再紧缚粗绳,因长于砍劈而迅速地取代长剑,也由于需求量大增,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地设立铁官,专管铁器生产,而冶炼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东汉时使用百链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使之更加强韧锋利,随着汉朝对四方的经略,东及日本、西达西域,可说威名远播,这种形制也一直延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日本对环首铁刀全盘接收,并着手仿制,对后来日本刀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保有不少实物可兹证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双附耳式的佩系法,改变了配刀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此时也发展出新的刀型,刀身略弯,刀尖前锐后斜,更适于劈砍,其形制与后世的刀型已十分接近。
4、西域民族的刀
这个时期是一个十分开放的时代,各民族交流频繁,中亚的“大马士革钢”(又称为“乌兹钢”)经由丝路在此时传入,这种乌兹钢并非一般的摺叠钢,呈现着特殊的细碎花纹,制作方法至今成谜,自古以来,得之者视若至宝,它的锋利、强韧、耐蚀直可傲视古今。
唐代与西域的关系极其密切,取得这种宝刀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知是否取得这种技术?当时波斯、大食人来华者颇众,其中可有能匠?又或者彼国视为密技、不许外传,然而中唐时与大食的征战,也有可能俘获亦未可知?凡此种种,有待未来专家学者的研究。
5、龙泉剑
虽然剑在战场上已无用武之地,但正式场合仍以佩剑为主,民间亦多习练剑术者,即使文弱书生,也总喜欢在书房挂上一把长剑,以示文武双全,道教更以之为法器,配合穿凿附会的传说,使得剑的本色一时竟模糊起来,充斥着许多不具实用性能的剑器,至今仍数常见,以浙江龙泉出产最多。
龙泉于明清两代均以制刀剑闻名,因用料精良、制作严谨而享有声誉,最盛时,仅此一地,刀剑号竟达数十家之多,尔后以需求日盛,力求大量生产,而识货者日少,所作徒具剑形,沦为壁上装饰,技艺遂日渐中落,就我们常见的龙泉七星宝剑,少有佳作,即是此理。
-中国古代兵器
武器是蚩尤发明的。
蚩尤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传说是兵器的制造者,所以在后世也被称为“兵神”。关于蚩尤制造兵器的传说,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太平御览》中就引《尚书》的话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蚩尤之时,烁金为兵,割革为甲,始制五兵。”
《太白阴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伏羲以木为兵,神农氏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是兵起于太昊,蚩尤始以金为之。”《龙鱼河图》中说“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最大的武器介绍?
古代最强大的武器是什么?不是强弩,也不是唐刀,而是一种叫做“假兽”的神秘武器。这种武器由诸葛亮发明,在冷兵器时代是最为强大的武器,就是放在现代战场,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杀伤力。在三国时期,这种武器的科技含量肯定是100%,而在科技相当发达的现代,科技含量也能达到80%。
假兽到底是什么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自动无人驾驶火焰喷射车”,其战斗诸元主要有:机器人、火焰喷射器、燃油、车载等。这种武器拥有史上三个世界第一。
鲁班这个装备怎样?
不错是节奏
鲁班发明了哪些东西?
关于鲁班的发明创造,民间有多种传说,但我们现在从仅存的史料中已经难辨真伪了,但鲁班是我国建筑师的鼻祖是谁都储能否认的。
(1)云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写到墨子往见公输般时说:"闻公为云梯"。二者皆证明鲁班造云梯的事迹。
(2)钩强:钩强也叫"钩拒"、"钩巨"。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据《墨子·鲁问》记载:从前楚越水战,因"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致使楚败于越。楚为改变这种战局,在鲁班初到楚国后,就首先让分制造了这种兵器,对败退的敌船能钩住,对进攻的敌船能抗拒。
(3)木鹊:一种以竹木为材的飞翔器械。据《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4)木工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木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鲁班和当时的工匠建造房屋、桥梁,都离不开木工工具。《孟子·离娄》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足见当时已有"规"与"矩"。现在沿用的曲尺,可能就是鲁班在"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木工称它为"鲁班尺"。
弹墨线用的小钩又被称为“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头的卡口又叫做“班妻”,
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
鲁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飞鸢,云梯(重武器)、钩钜(人们现在还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武器,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尺 子,栓,伞
鲁班发明了什么东西
鲁班,小邾国(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在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鲁班的成就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航天业,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在军事科学,鲁班发明的云梯(重武器)、钩钜(人们现在还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鲁班很早就被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很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班或者鲁般,惯称“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鲁班
别名:公输盘(bān)、公输子
出生地:鲁国(今山东滕州)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507年
去世年月:公元444年
职业:手工艺者
代表作品: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
时期:春秋末战国初
传说中鲁班都有什么发明创造?
1)云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写到墨子往见公输般时说:"闻公为云梯"。二者皆证明鲁班造云梯的事迹。 (2)钩强:钩强也叫"钩拒"、"钩巨"。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据《墨子·鲁问》记载:从前楚越水战,因"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致使楚败于越。楚为改变这种战局,在鲁班初到楚国后,就首先让分制造了这种兵器,对败退的敌船能钩住,对进攻的敌船能抗拒。 (3)木鹊:一种以竹木为材的飞翔器械。据《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4)木工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木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鲁班和当时的工匠建造房屋、桥梁,都离不开木工工具。《孟子·离娄》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足见当时已有"规"与"矩"。现在沿用的曲尺,可能就是鲁班在"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木工称它为"鲁班尺"。 弹墨线用的小钩又被称为“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头的卡口又叫做“班妻”, 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 鲁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飞鸢,云梯(重武器)、钩钜(人们现在还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武器,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尺子,栓,伞。
鲁班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家(木匠始祖),有个全国鲁班奖,是建筑界的最高建筑方面的奖项
鲁班弄了什么发明了什么
鲁班的发明创造有多种,广为人知的就是锯子,其他的有:
机封
农业机具
木工工具
锁钥
兵器
仿生机械
雕刻
土木建筑
鲁班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
《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另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
鲁班的发明创造有多种,散见于战国以后的书籍中,主要有:
(1)机封。《礼记·檀弓》记他设计出“机封”,用机械的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其技巧令人信服。但当时盛行厚葬,这种方法未被采纳。
(2)农业机具。先进农机具的发明和采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重要条件之一。《世本》说鲁班制做了石,《物原·器原》又说他制做了砻、磨、碾子,这些粮食加工机械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另外,《古史考》记载鲁班制做了铲。
(3)木工工具。古代的许多器具是木制的,因此,精巧的工具对木匠来说十分重要。《物原·器原》说鲁班制做了钻(矫正木材弯曲的工具)。《鲁班经》还把木工所用的曲尺称为“鲁班尺”,说明古代工匠认为曲尺是鲁班发明的,但这只是传说,曲尺在鲁班之前已是常用木工工具。
(4)锁钥。在周穆王时已有简单的锁钥,形状如鱼。鲁班改进的锁钥,形如蠡状,内设机关,凭钥匙才能打开,能代替人的看守。
(5)兵器。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鲁问》记鲁班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输》则记他将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
(6)仿生机械。《墨子·鲁问》又记鲁班削木竹制成鹊,可以飞三天。另据《鸿书》记载,他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论衡·自纪·儒增》记述了一种传言,说他制做出备有机关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
(7)雕刻。《述异记》记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这大概是最早的石刻地图。此外,古时还传说鲁班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
(8)土木建筑。《事物纪原》和《物原·室原》都说鲁班创制铺首,即安装门环的底座。古时民间还传说他主持造桥;他的妻子云氏为了使工匠不受日晒雨淋而发明了伞。
鲁班是个怎么样的人?
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在航天业,他发明的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在军事科学,鲁班发明的云梯(重武器)、钩钜(人们现在还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鲁班很早就被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很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历史上正真的鲁班到底是谁?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也应用了不少鲁班的发明。
一、从“钩援”到“云梯”——划时代的重型攻城装备
公元前3000年,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希腊人要到特洛伊城解救一位流芳百世的美人——海伦。不朽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曾提及,荷马史诗就是以十年特洛伊战争作为宏阔的历史背景。亦真亦幻的特洛伊之战,堪称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经典战例。
特洛伊古城位于今天的土耳,地处爱琴海沿岸。希腊人跨海征战,在特洛伊城外安营扎寨,连年进攻,但由于城池高大坚固,希腊军队想尽所有办法攻城,但都没有获得成功。最后,希腊人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造了一个巨大的木马,将一批精兵强将隐藏在木马的肚子里中,诱使特洛伊人将木马运入城中,并乘其不备,突然奇袭击,与城外的军队里应外合,终于攻下了特洛伊城。这就是古代希腊传说中著名的“特洛伊木马”的故事。
在战争史上,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城堡的建立与军事目的密切相关,一座坚固的城堡,就是一个城市或国家防御能力的象征,是最重要的军事防线和要塞。因此,攻城和守城,就成为世界古代战争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从防御的一方讲,都会及尽全力,将自己的城堡修筑得坚不可摧、固若金汤;从进攻的一方讲,都会想方设法,研制和改进攻城的武器和装备。
“特洛伊木马”的故事,讲的是希腊人的攻城智慧。而在我国古代,也很早就有了关于攻城和守城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的周伐崇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次攻坚战,当时商纣无道,崇为其臂助,周伯伐之。崇依城据守,周军囤于城下30余日一筹莫展,后文王得“钩援”(一种原始的云梯)“临冲”(一种原始的攻城塔)之法一举破城而灭崇。可见,在年代久远的古代战争中,云梯就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还只是一种较原始的、简单的形态。春秋战国时期,云梯也是攻城的重要器械,《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战国策》卷三十二“宋卫策”也有此记载:“公输般为楚设机械将以攻宋……墨子曰:‘闻公为云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春秋战国时期,海国都高筑城,深挖池,易守难攻,原有的攻城器械如临冲、楼车等已显得落后,鲁班在原有攻城器械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攻城的云梯。鲁班的设计的云梯,弥补了临冲、楼车的不足,既能瞭望城内的情况,又能乘梯登上城墙,这在当时算得上是最先进的攻城军事装备。
鲁班发明的攻城云梯,因没有图样流传,故其形制无考据。但战国时的云梯,在战国铜器图案纹饰中可以看到一些,它是由三部分构成:底部装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攻城时靠人力扛擡,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使之免遭守军的推拒破坏。唐代的攻城云梯较战国时有了很大改进,到了宋代,攻城云梯的各种功能已经非常完备。总之,鲁班发明的攻城云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发明,在漫长的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攻防兼备的“钩拒”(钩强)——用于水上作战的“舰载兵器”
鲁班在历史上被尊称为什么? 20分
鲁班(真实姓名古籍记载有公输班、公输盘及公输般等,亦有尊称公输子。[1])是春秋末叶著名工匠,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据说鲁班出生于鲁国的一个世代大家族——公输族,由于他是鲁国人,又被称为鲁班或者鲁般,后来,鲁班此姓名被流传得最为广泛,成为通称。鲁班生于约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40年后隐居于历山(今济南市东南,又名千佛山),卒于公元前444年(周贞定王二十五年)以后。
由于在中国流传着许多他对建筑及木工等行业贡献的传说,被认为是他设计的工具及建造法则,被沿用至今,是以鲁班被后世奉为工匠祖师,为中国上架行、中架行及下架行(合称三行[2])工匠均敬奉的先师,戏班亦奉鲁班为师。此外,鲁班被神化,道他出生时群鹤云集,满室异香,乃是天上宿星投胎,传说众多,奉为神仙。因此鲁班又有鲁班仙师、公输先师、巧圣先师、鲁班爷、鲁班公、鲁班圣祖、鲁班先师及鲁班祖师等称呼。在中国各地都建有鲁班殿[3]或者鲁班庙。
鲁班为其流传最为广泛的称呼,甚至被误解为真实姓名;其真实姓名难以确认,而且众说纷纭,大至而言鲁班姓公输,名般、班或者盘,又因为他是鲁国人,被称为鲁班或者鲁般。
以下为其出现在古籍中的个种姓名。
公输般:出现在《礼记》、《战国策》及《吕氏春秋》
公输盘:《墨子·公输》
公输班:《后汉书》
据说,于中国古代,“般、盘及班”三字通用。另外,鲁班亦和孔子及墨子等子的尊称。在《墨子·公输》及《孟子·离娄》中都称其为公输子。明朝午荣等人编的《新镌京板工师雕镂正式鲁班经匠家镜》,通称《鲁班经匠家镜》一书中,卷一“鲁班仙师源流”记载:“师讳班,姓公输,字依智”。
里籍[编辑]
关于鲁班生于何处,未见有书籍明确记载。《山东通志·方技志》曰:“公输子,鲁公族,名班,或作般。”鲁国公族就生活在山东曲阜。《太平广记》中说他是“敦煌人”。据任继愈等考证,鲁班故里当在山东滕州[4]。季羡林提出,“墨子鲁班,善国双圣”,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萧鲁阳考证,鲁班的故里在河南鲁山[5]。
传说中的发明与作品[编辑]
鲁班的很多发明事迹都是传说,并无正式的史书记载。
相传他当年发明云梯攻城,但未派往战场采用,而被墨子于模拟战打败。传说他发明了滑翔机,使人可以在空中掠过城墙。据说中国锯子、墨斗、钩强、曲尺(弯尺)、古代大门扇上用来装饰及敲门铺首也是鲁班发明的。
后人为了歌颂鲁班,把许多著名建筑物都说成是鲁班修造的。例如河北省洨河上的赵州桥本是隋代大匠李春设计与修建的,但是民间流传是鲁班所修造的,民间流行歌谣:“赵州桥来,甚么人修?赵州桥呀,是鲁班修!甚么人从桥上过呀,是财神爷推车压出一道沟!”
另外明清时一些文人著书,书名冠以“鲁班”两个字。例如《鲁般营造正式》,现存宁波天一阁,为唯一残本,书名中为“鲁般”,还有《匠家镜鲁班经》、《新刻京板工师镂刻正式鲁班经匠家镜》、《鲁班经》等。后三书名是一本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末万历版《鲁班经匠家镜》,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版本还有其后的崇祯版,原来保存在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不过南京图书馆的藏本最迟在2002年已经丢失。其它均为清代和民国的传本了。
发明[编辑]
云梯[编辑]
云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传说是鲁班发明。以下是各种相关记载。
《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写到墨子往见公输般时说:“闻公为云梯”。
《淮南子》曰:鲁班即公输般,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作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钩强[编辑]
“钩强”也称“钩拒”、“钩巨”。是古代水战
鲁班的发明、成就、地位分别是什么?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伐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这种思想。
公输般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 发明。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公输般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由于父兄们耐心地传授,加上他勤奋地学习,长大后成了一名优秀的工匠,并有过许多的创造发明。
由于他的创造发明,都是些手工机械,并且这些机械都是根据物理的最基本原理发明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它归于物理学科。当然,这是有些牵强附会。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且说有一年夏天,鲁班家乡鲁国国王要鲁班监工营造一座宫殿,期限为3年。但是这座宫殿所需的木料,足够鲁班等工匠们到山上砍上3年也完不成任务。
这可急坏了鲁班,因为国王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允许随便更改的,如果真的是耽误了工程进度,杀头是不可避免的。鲁班愁得连觉也睡不踏实。
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进度,鲁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选择好要砍的树木。这天,天色刚蒙蒙亮,鲁班便迎著晨曦,踏着夜露,提前出发了。
为了节省时间,鲁班便抄小路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而且横七竖八地长满了小树、杂草,行走非常不便。
鲁班只好搀著树木、拽著茅草往上爬。忽然,脚底一滑,身体便顺着山坡往下滚去,鲁班急中生智,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于没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无比。
滑到山脚,鲁班狼狈地爬了起来,伸开手掌一看,掌心已是鲜血淋漓。鲁班非常惊奇,为何一把茅草能够划破人的手掌。
鲁班顾不得疼痛,沿着滑下来的山坡,爬上去一看,这丛茅草与别的草没有两样。鲁班不甘心,便揪下一根茅草仔细地观察起来。
这茅草的叶子很怪,叶子两边都长著锋利的小细齿,人手握紧它一拽,手掌就会被划破。鲁班又试着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一道血口。
鲁班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忽然看到近处有一只大蝗虫,两枚大板牙一开一合,很快吃著草叶。鲁班把蝗虫捉住细看,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许多小细齿。
鲁班从这两件事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
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
鲁班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
青铜时代的兵器制造 中国的青铜兵器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甘肃省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距今约5000年的青铜小刀,是冶炼工艺尚处于将铜、锡、铅矿石混合炼铸青铜的初级阶段的制品。这种工艺不易掌握青铜的成分配比。从商到西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现已发现的青铜冶铸作坊遗址有河南省的郑州、安阳、洛阳,湖北省的盘龙城,江西省的清江、吴城等处,分布地域较广。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兵器数以万计,主要有斧、钺、戈、矛、刀、镞、胄等。如在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的1004号商代墓中,出土铜戈72件,铜矛731件,铜胄141件。这时的冶炼工艺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它是先将矿石分别炼出铜、锡、铅或铅锡合金后,再按一定比例混合熔炼,易于掌握青铜的成分配比,铸造出的兵器形制复杂,纹饰精美,质地优良。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越王勾践青铜剑(见彩图[春秋时期越王勾践青铜剑(湖北江陵望山出土)])和山西省原平县出土的吴王光青铜剑,都进行过表面处理,虽在地下埋藏了近2500年,至今依然花纹清晰,光洁如新。湖南省长沙市、广西省恭城县等地出土的春秋青铜剑,还采用了高锡青铜与低锡青铜的复合材料,刃部含锡量高,坚硬;脊部含锡量低,柔韧,使得青铜剑刚柔相济。到战国初期,青铜冶铸的规模和分布地区继续扩大。湖北省随县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总重量达10吨,其中有三戈戟、戈殳、镞、矛等多种精美的铜兵器,数量达4500余件。反映了春秋战国时青铜铸造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铜兵器发展的同时,战车、战船、弓箭、皮甲、橹盾、云梯等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也都得到了发展。成书于春秋末期的《考工记》,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水平,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制造兵器的工艺和规范,如对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检验手段等都有科学的叙述。尤其是书中关于青铜合金成分配比的“六齐”规律,反映了人们已认识到铸造兵器时,含锡量过低,兵器韧而不坚,杀伤力不大;含锡量过高,兵器硬而发脆,容易折断。从而可自觉地掌握铜、锡、铅的配比,制造出优良的兵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性能与合金成分配比关系的科学总结。
铁器时代的兵器制造 中国的人工冶铁技术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发明。战国之后,冶铁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铁兵器的发展。这些新技术集中表现为两方面:①提高铁兵器的硬度和韧性。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的一把春秋末期钢剑,已采用把块炼铁长时间渗碳、反复锻打成块炼渗碳钢的技术,比铁剑锐利而坚韧。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的剑和戟,具有坚硬的高碳钢刃部和坚韧的剑身,经鉴定是先用低碳钢锻打,再经表面渗碳和淬火处理而成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出土的汉武帝时的铁甲,甲片是用块炼铁经过渗碳、反复锻打、退火、表面渗碳等工序制成,提高了甲片的硬度。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西汉燕王墓出土的环首刀,采用了铸铁固体脱碳成钢法,夹杂物质很少。汉朝流行一种“百炼钢”技术,制出含碳量高、杂质少、组织均匀、耐腐蚀性好的优质钢。山东省苍山县出土的汉朝“卅”钢环首刀,江苏省徐州出土的汉朝“五十”钢剑,日本奈良出土的东汉灵帝“百”钢刀,都使用了“百炼钢”技术。三国时期,钢铁热处理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太平御览·兵部》引《蒲元传》记载,蜀国蒲元造刀必用爽烈的蜀江之水,而不能用性软的汉水,反映了中国人民很早就掌握了质量不同的水会影响淬火效果的科学道理《北齐书·方伎传》记载,綦母怀文造宿铁刀“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使用了多种淬火冷却介质,所造钢刀锋利异常,斩甲过三十札。②提高铁兵器的生产能力。初期的块炼钢费工费时,产量很少,故在秦朝以前,仍然是铜铁兵器并用。汉朝以后,先后采用了生铁冶铸、铸铁脱碳钢、灌钢、炒钢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的先进工艺,使铁兵器逐步增多。如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中出土了用钢制造的消耗量很大的箭镞。东汉以后,青铜兵器终由钢铁兵器取代。
在铁兵器发展的同时,其他种类的兵器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青铜剑和箭镞,有的表面有铬盐氧化层,起了良好的防蚀作用。满城汉墓出土用灰口铁铸成的战车上的铁轴瓦,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较小的摩擦阻力,改善了战车的性能。汉朝造船技术已趋成熟,所造楼船高大雄伟,舱室多达4层,是当时水军的主要战舰,橹、帆等先进船舶技术也出现了。汉朝造弩最盛,弩机望山上标有刻度,用以瞄准。东汉制造弹射力更强的床弩。三国时,诸葛亮改进连弩,“一弩十矢俱发”,提高了发射速度。利用杠杆原理的(即抛石机),从春秋到唐朝始终为攻防战的远射利器。官渡之战时,曹操令造车,号“霹雳车”,提高了的机动性。唐李光弼制成用 200人挽索发射的重型。南北朝时,石油开始用于火攻。
火器出现后的兵器制造 据文献记载,10世纪时,火药已用于火攻。宋朝以后,火器迅速发展,先后出现了燃烧、爆炸、射击火器,表明了火药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早期的火药成分较杂,硝的比重也不大。成书于宋庆历四年(1044)的官修《武经总要》记载的 3个火药配方,成分多达十几种,硝与硫的比例在3:1到2:1之间,主要起燃烧及发烟、施毒等作用。到了元朝,火药只保留了3种基本成分,如在陕西省西安市出土的元朝铜手铳中残存的一些黑火药,经化验只含有硝石、硫黄和木炭。明初焦玉著《火龙神器阵法》,记载了十几种3成分火药的配方,可根据引燃、发射、爆炸、喷火等不同用途配制出各种火药,其中有的成分很接近于近代黑火药的标准配比(硝75%、硫10%、炭15%)。明万历年间,赵士桢在《神器谱》中,记述了制火药时,用萝卜、蛋清提纯硝的方法,强调了火药的颗粒要细而均匀,“上粗大者不用,下细者不用,止取如粟米一般者入铳”,认识到火药燃烧速度与火药颗粒大小的密切关系。随着火药性能的改进,火器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神器谱》记载明末制鸟铳,用熟铁打造法,质韧而坚。制铳管时,采用钻孔的先进工艺,技术日益精密。明末焦勖在《火攻挈要》中,第一次记述了以口径为基数确定火炮各部位的比例数据,使火炮制造有了科学依据,直至清朝仍是制造火炮的主要依据。
宋和明是火器生产的两个高潮时期。北宋时,组织了火药兵器的成批生产,京师开封(今河南开封)设有广备攻城作,拥有工匠5000人,由10作组成,火药作为首。南宋时,在一些军事重镇都设有火器制造工场,生产能力很高。如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在两年三个月内“创造、添修火攻器具共六万三千七百五十四件”(参阅《景定建康志》)。到南宋晚期,火器在兵器中的比重增大,抗击金军、元军已离不开火器。元末明初时,火铳有很大的发展,从铜铸到铁铸,从小型到大型,从零星生产到大批生产。明初40年内,仅生产“天字”、“胜字”、“功字”、“英字”火铳即达13万多件。明嘉靖以后,火器品种猛增,茅元仪辑《武备志》(1621年初刊)就收录有15大类、近200种火器。
在近代枪炮出现之前,火器的战术性能还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始终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宋朝以后,冷兵器仍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宋初,设有弓弩院,兵匠达1042人,“岁造弓弩、箭镞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玉海》卷一五一)。后又设南北造箭库、弓弩造箭院等,工匠达1071人,“戎具精劲,近古未有”。宋初使用的“三弓八牛床子弩”,以70人张发,一次射箭数十支,远达300步(约合465米)。宋神宗时,李宏进献的“神臂弓”,1人发射,远及240步(约合372米),“施于军事,实有奇功”。后韩世忠又加以改进,制成“克敌弓”,“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约合558米)”,可以贯穿重甲。宋朝的冶金技术又有发展,经反复锻打而成的“蟠钢剑”,杂质极少,组织致密,因而刚柔相济,不仅削铁如泥,且可屈之如钩,纵之复直,有良好的弹性。边疆少数民族用冷锻法制成的“瘊子甲”,甲片表面光滑如镜,硬度很高,“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宋朝使用很广泛,开禧三年(1207),金军攻击襄阳(今属湖北省),曾使用千余座抛射火器。元至元十年(1273),元军攻襄阳,用回族人亦思马因制,称“回回”,利用重力下坠抛掷石弹,重达150斤。宋元时,造船技术发展迅速。宋朝每年造船3000多艘,元朝每年造战船5000多艘。明初,郑和下西洋,最大的船长达137米,舵杆长1107米,张12帆,可运载上千人,是世界公认的当时优良的海船。在火器发展过程中,具有机动力、打击力和防护力的战车也随之发展,这种战车四周围有屏障,车中放置轻重火器,用畜力或人力挽曳,在明代的野战中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
中国古代兵器制造业的管理体制 早在春秋时期,国君已开始设官统一管理兵器制造部门。《考工记》记载,周王设“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战国时期,兵器主要由各国府库附属的作坊制造,设造者、主造者、监造者三级管理,兵器上常要题铭,以考核兵器的质量。秦由管理宫廷事务的少府掌管兵器制作。汉少府中有职官“考工令”,主作兵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铁官49处,冶铸兵器及农具。为了加强兵器的管理,汉制诸侯王不得私作兵器,民间若私铸铁器,要处“左趾”(用铁钳束住左趾)的刑罚。北周建德四年(575)置军器监,首创在中央一级设置独立的兵器制造业的管理机构。隋仍置少府监,领尚方,掌兵器制造,下辖甲铠署、弓弩署。唐却承继了北周的建制,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设军器监,领甲坊署、弩坊署。据唐官修的《唐六典》记载,国家有制造兵器的统一标准。北宋初,只由三司使中的盐铁使典领胄案,主兵器制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王安石变法,仿唐制设军器监,总内外军器之政,兵器制造大为改观。南宋以后,开始由工部参与制造兵器。元朝注重造兵,中央依次由军器局、军器监、武备监、武备寺、武备院等主管造兵,机构品级越提越高。各路设军器人匠提举司、军器局,辖各州县的甲局、弓局、箭局、弦局、杂造局等,造兵机构遍于全国。军队并带有工匠,随军制造各种应急兵器。明朝的兵器制造分由工部和内府监局主管,下辖军器局、兵仗局、火药局等,其中的盔甲厂、王恭厂有工匠9200余名。清朝仍由工部和内务府分管造兵,设有武备院、八旗炮厂、八旗火药厂等。嘉庆以后,火器制造处于停滞状态。
铁兵器]
古代利用钢铁铸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
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以至火器发明的漫长时期。
主要包括铁剑、铁杖、铁锥、铁鞭、铁锏、铁枪等。
随着炼钢术的不断进步,铁兵器的质量和形制及种类也不断发展、完善,其形状逐渐趋于统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没脱离近战的以直接杀伤为主的范围。
铁兵器直到火器出现并发展后才逐渐消亡。
另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 《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 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
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
“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
汇总起来。
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 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
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
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
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
有长器械,短器械。
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长兵器]
古代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
长兵器的称谓是与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
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等于身长或超过身长,多用双手操持的冷兵器列为长兵器。
[短兵器]
古代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
短兵器的称谓是与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
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不及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冷兵器列为短兵器。
[抛射兵器]
利用物体惯性,在空中独立飞行一段距离后杀伤敌人的冷兵器。
抛射兵器种类繁多,按赋予飞行动力的形式可划分为手抛兵器、抛掷器械和弹射器械。
抛射兵器源于在原始社会用于狞猎的石块、木棒等。
后出现了将树枝弯曲用绳索绷紧的弓。
随着劳动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出现了金属手抛兵器和较为复杂的抛掷、弹射器械。
射击武器出现后,抛射兵器作用逐渐下降,现已成为狩猎,体育和特种用具。
抛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头的弹力、卷起或拉长的纤维的弹力投掷各种弹丸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摧毁其防御工事。
常用约有:投掷弹、狼牙捶、飞镶、投石带、投矛器、弓、弯、希腊纵火剂、投掷机、弓箭、自射器、标枪、短投枪、德里德矛和投射机。
[系兵器]
古代系以绳索,抛放打击敌人后可以收回的兵器。
系兵器按杀伤方式分为打击、钩割、捆缚等类型。
打击、钩割类系兵器中国古代又称为犬兵。
捆缚类系兵器一般称为袭索。
系兵器是抛射兵器与长、短兵器的结合,具有独特的作用。
这种兵器不算军队主要武器,往往用于特定人员和任务。
[短兵器]
对古代直接用于防护人体,免遭敌人兵器伤害的装具和器械的,总称。
它可分为附着人体的防护装具和手持防护器械两大类。
人体防护装具包括头盔和皑甲。
皑甲又有人体和个部位防护甲之分,如面叭颈甲、胸甲、护手、甲裙等等。
手持防护器械在古代各国一般均选用盾牌。
卫体装备按制作材料区分,可分为木、竹、藤、革、金属等类型;按作用可分为单纯防御型和攻守结合型两类。
[戎]
中国古代对兵器的总称。
如弓、丈、矛、戈、戟称五戎。
《礼记·王制》:戎器不粥于市。
郑玄注:“戎器,军器也。”
[五兵]
一组兵器的合称。
关于五兵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楚国的子恶请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诸门左”。
五兵又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
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车兵五兵为戈、支、戟、酋矛、夷矛;这五种兵器都插放在战车的车舆上,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
步兵五兵,据《周礼·夏官·司右》郑玄注所引《司马法》文记载,包括弓矢、支、矛、中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配置的伍的兵器装备。
当时认为,步兵的这五种杀伤方式戈、戟。
它是当时步兵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和杀伤距离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构成的梯次配置的组合体,可以充分发扬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即《司马法》所阐明的“兵惟杂,兵不杂则不利”的原则。
此词渐渐流为对兵器的泛称。
[十八般兵器]
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
源于“十八般武艺”之说。
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艺,由于多是兵器名称,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说,其具体说法有八、九种之多,较为常见约有两种,一种是指刀、枪、剑、哉、棍、棒、梁、镜、斧、饿、铲、镀、鞭、锏、锤、叉、戈、矛十八般。
另一种说法,出于明代谢肇制《五杂组》和朱国帧《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鸳、枪、刀、矛、剑、盾、斧、饿、戟、鞭、锏、挝、受、叉、爬头、绵绳、自打。
前17种是兵器名称,第 18种是徒手拳术。
[古代作战器械]
古代用于作战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统称。
按尺寸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为攻击型、防守型、机动保障型、维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围可分为步骑战阵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战器械,车战器械等。
[珂罗摩迦]
印度古籍记载的一些尖端锋利的劈刺武器。
其中有:
1、镊积底,有4臂长,金属制的手执武器;
2、帕罗斯,24安古尔(1安古尔相当于1英寸)长的双柄铁制武器;
3、恭特,长约7臂,或6臂,或5臂的标枪;
4、哈特邀,三角矛;
5、米底帕拉,巨型标枪;
6、首罗,尖角矛;
7、刁达摩罗,前端如箭形,长4臂、或4臂半、或5臂的木棍;
8、猪耳,顶端如猪耳形,锋利的木棍;
9、逝那那,铁制武器,两端各有三角,长有20、22、24安古尔,中间有双柄;
10、迎罗帕那,手中投掷物,即矛,重量分别为7、8、9邀尔沙(1邀尔沙等于16克),可投出一石驮努沙([1驮努沙即l弓的长度);
11、特拉悉迎,尖端锋利的铁制武器。
[砍砸器]
石器时代的工具或兵器,形状不固定将砾石或石核边缘打成厚刃,用以砍砸。
常见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
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
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
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青铜)铸盔甲。
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
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
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
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
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
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
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钢盔等取代。
中国古代兵器:石兵器如何进化到青铜兵器?
据古籍记载,黄帝曾采铜铸鼎,蚩尤曾以铜制造兵器。甘肃东乡、永登,山东胶县等地的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确曾出土过距今5000年至4000年间生产的铜小刀和铜锥等。在甘肃的永靖、武威以及青海的贵南等地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相当于夏代前期的一些铜锥铜凿、铜刀等。
但它们形状都很小,最长的铜刀和锥,还不到13厘米;面且绝大多数是红铜制品,有的含铜量高达995%,所以它们还不能适用于战斗,还不是兵器。也可以说,夏代前期的军队装备,仍然是木、石、骨制的石兵器。
随着冶铸手工业的发展,夏代中、晚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铜、锡、铅的合金技术,可以生产出比石兵器更好的青铜兵器。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冶铜作坊,并出土了两件铜戈、一件铜钺和一些铜镞。经测定,大致为公元前17、18世纪前后,即夏代后期的产品。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也曾出土了大致与此同一时期的铜匕首及铜镞、石范等。
可见夏代后期,军队已开始装备了青铜兵器。特别是用铜来铸造消耗量极大的箭镞,说明这时的青铜兵器铸造手工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当时尚处于初创时期,生产的数量毕竟不会太多,还不可能满足军队装备的需要。只有夏王的侍卫部队和贵族军官们,才有可能装备这种锋利而又贵重的当时最先进的兵器。
进至商代,青铜兵器制造手工业及青铜冶铸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河南郑州和安阳的商代中,晚期冶铜作坊遗址,而积都达一万平方米以上,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范和大量坩埚残片。从出土青铜器的分析研究证明,这时的冶铸工艺,已超越由矿石混合冶铸的低级阶段,发展至由纯铜、锡和铅来冶铸的较高阶段。已能大量生产各种功能不同的青铜兵器,用以装备军队。
西周王朝设有专管制造兵器的职官,面且分工极细;如函人管制甲,桃氏管造剑,冶氏管造镞、戈、戟等,国家常备军装备青铜兵器,在品种、功能上,也略有增加和改进。总的来说,夏、商、西周的青铜兵器,主要有用于消灭敌人的戈、矛、戟、钺、刀、剑及箭镞等杀伤性兵器和用于保护自己的甲、胄及盾等防护性兵器。
本文2023-08-09 03:09: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0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