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三白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 31 处方 32 炮制 33 功能主治 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三白散 41 组成 42 功效主治 43 制法 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5 《妇科玉尺》卷二方之三白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用法 54 功能主治 6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三白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扶寿精方》之三白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8 《普济方》卷三十三方之三白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杂病广要》引《医林集要》方之三白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96 加减 10 《万病回春》卷八方之三白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辨证录》卷五方之三白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2 《嵩崖尊生》卷十三方之三白散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眼科临症笔记》方之三白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卫生总微》卷二十方之三白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46 用药禁忌 15 《普济方》卷二四四引鲍氏方之三白散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三因》卷十四方之三白散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功效 164 主治 16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66 制备方法 17 《良朋汇集》卷四方之三白散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白散 1 拼音

sān bái sǎn

2 概述

三白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五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 31 处方

白牵牛子(半生,半炒,杵碎)、炒桑白皮、白术、木通(去皮节)、陈皮(去白)、甘草各半两[1]。

32 炮制

上捣为粗末[1]。

33 功能主治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常服导利留滞,不损脏气。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主治小儿初患四肢肤囊浮胀,大小便不利,因膀胱蕴热,风湿相乘者[1]。

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姜汤调下,空心服,未觉再进。

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1]。

3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三白散 41 组成

杭粉1两,石膏3钱,轻粉5钱。

铅粉一两,轻粉五钱,煅石膏三钱[1]。

42 功效主治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三白散功在去热解毒,主治漆疮。

43 制法

为细末[1]

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韭菜汁或凉水调敷,纸盖[1]。

如无菜汁,凉水调敷。

5 《妇科玉尺》卷二方之三白散 51 处方

白术、茯苓各三钱,白芍药二钱[1]。

52 制法

为粗末[1]

53 用法

水煎服[1]。

54 功能主治

《妇科玉尺》卷二方之三白散主治妊娠泄泻[1]。

6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三白散 61 方名

三白散

62 组成

煅石膏31g,轻粉(炒)3g,冰片15g。

63 主治

慢性湿疹,局部溃疡及搔痒者。

6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撤布,外敷藤黄软膏。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 《扶寿精方》之三白散 71 方名

三白散

72 组成

白术钱半,白芍药(炒)钱半,白茯苓2钱,泽泻1钱,厚朴(姜汁炒)1钱,黄连(炒)1钱,干姜(炒)5分,乌梅肉(煎用2钱,为丸用3钱)。

73 主治

泄泻。

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3片,水钟半,煎1钟,食前服。神曲糊为丸服更妙。

75 加减

如兼伤食,加神曲、麦芽各1钱。

8 《普济方》卷三十三方之三白散 81 方名

三白散

82 组成

远志(去心)、莲肉、白茯苓各等分。

83 主治

小便遗涩痛,赤白浊。

8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空心用好酒调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杂病广要》引《医林集要》方之三白散 91 方名

三白散

92 组成

白术、茯苓、芍药各等分。

93 功效

调胃去湿,益气健脾,和中养胃。

94 主治

感湿气,四肢懒倦,小便少,或下利,大便走泄,神思沉困,饮食减少;孕妇泄泻。

9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6 加减

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

10 《万病回春》卷八方之三白散 101 方名

三白散

102 组成

白及1两,白蔹1两,白矾(煅)5钱。

103 主治

一切肿毒,诸疮疼痛。

10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用时入药于水碗中即沉底,外用桑皮纸托水搭于患处,热则再易,连搭连易,直待其肿处冰冷,将药敷上。立时即消。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 《辨证录》卷五方之三白散 111 方名

三白散

112 组成

白芍5钱,川芎5钱,栀子3钱,茯神3钱,天花粉3钱,当归5钱,白豆蔻2枚,南星1钱,菖蒲1钱,枳壳1钱。

113 主治

大怒之后,又加拂抑,事不如意,忽大叫而厥,吐痰如涌,目不识人。

11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 《嵩崖尊生》卷十三方之三白散 121 方名

三白散

122 组成

白薇1钱,白蔹1钱,白芍1钱。

123 主治

遗尿滑脱之有热者。

12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酒调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 《眼科临症笔记》方之三白散 131 方名

三白散

132 组成

白矾3钱,硼砂2钱,冰片5分。

133 主治

炎性睑肿,暴发赤痒。

1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秋梨1个去皮核,捣涂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4 《卫生总微》卷二十方之三白散 141 方名

三白散

142 组成

砒霜、粉霜(2物先研细末)、石灰(研细,罗2次用)各等分。

143 主治

小儿走马急疳蚀唇,牙齿臭烂,逡巡狼狈者。

1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以鸡羽尖摭少许,扫疮上,其疮便干。

145 制备方法

上相合,先左研千下,却右转研千下,当极细腻如粉。

146 用药禁忌

慎勿多用,恐毒入腹,无令咽津。此药儿小者难用。

15 《普济方》卷二四四引鲍氏方之三白散 151 方名

三白散

152 组成

陈萝卜子、地枯蒌(即萝卜种)、三白叶(生溪涧边,叶如蓝,顶上三叶白)。

153 主治

脚气。脚偏大如柱,皮肉不仁,时发寒热。

15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糊为丸,

16 《三因》卷十四方之三白散 161 方名

三白散

162 组成

白牵牛(略炒)2两,白术半两,桑白皮半两,陈皮半两,木通半两。

163 功效

导利留滞。

164 主治

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疒颓)肿胀,大小便不利。

16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姜汤调下,空腹服。初进1服,未觉再进。

16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 《良朋汇集》卷四方之三白散 171 方名

三白散

172 组成

红绒(毛曷)子(烧灰)1钱,珍珠(煅)1钱,冰片1分。

173 主治

小儿牙疳,红白口疮。

1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先用净米泔水洗,后上药。

175 制备方法

在中医学方面,隋唐时期出现的重要中医典籍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干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唐代公私修撰的一系列本草著作。另外,还完成了几部整理、注解《黄帝内经》的典籍,如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唐代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释义》。所有这些著作,都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宋元时期中医学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这个时期的医药学典籍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的特点。方书方面有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私修的有《苏沈良方》《史载之方》等一百余种。疾病诊断方面,有崔嘉彦的《脉诀》、朱震亨的《脉诀指掌病式图》等。妇科方面,有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等。儿科方面,有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诊方论》等。法医学方面,有宋慈的《洗冤集录》。针灸方面,有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许希的《神应针经要诀》。研究伤寒病的,有庞安时的《伤寒病总论》、朱肱的《伤寒百问》等等。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不仅内部的分科更为细密,同时也出现了代表不同理论特色的医学学派,金元时期的四大家便各有多种著作,阐述各家的医学理论。如“寒凉派”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问病式》等,“攻下派”的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等,“温补振”的李呆著有《脾胃论》等。“养阴派”的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他们的著述都从不同的侧面为丰富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产科(departmentofobstetrics)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妇女生产疾病的医学专科。为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产科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此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医学分为九科时,产科已成为一科,元丰改制后的九科中仍有产科的设置。元代产科中包括妇人杂病,实际上是妇产科。明代十三科中设妇科(其中包括产科内容)。清初十一科中也设妇科,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后取消。

详见百科词条:产科 [ 最后修订于2016/7/22 22:00:12 共20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最近更新

医学著作:《伤科汇篡》

医方著作:《时方歌括》

舌诊著作:《伤寒舌鉴》

伤寒著作:《伤寒心法要诀》

养生专著:《寿世青编》

伤寒著作:《伤寒直格》

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图——《导引图》

医家著作:《邵兰荪医案》

综合性医书:《时方妙用》

综合医著:《苏沈良方》

内科虚损类医书:《慎柔五书》

妇科医书《沈氏女科辑要》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为书名,原名《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于7世纪中期。30卷(后代又有93卷本,内容同)。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卷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篇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列妇、儿、五官、内、外各科疾病的证治、方药及食养、养生、针灸等,是我国现存唐代的一部方书名著。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 ,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但也掺杂了某些糟粕内容。建国后有影印本。综合性临床医著。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备急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备急千金要方》。30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同。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约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卷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

详见百科词条:千金要方 [ 最后修订于2015/8/28 15:57:30 共234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