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开封有个包青天,为何专家却在合肥发现了真正的包拯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都说开封有个包青天,为何专家却在合肥发现了真正的包拯墓?,第1张

宋代名臣包公包青天以无私而不贪腐著称。人们常说,包拯有“天上的白月”,代表着包拯对人民公平无私的形象。北宋官员冗多,官员腐败,但包拯从不随波逐流,坚持清廉行政。在任期间,打倒贪官二百余人,为日渐衰落的北宋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包拯墓

包拯墓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它是由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师潘设计建造的。从西到东,主要建筑有照壁、双石阙、墓碑、祁门、王铸、墓前石刻群、香堂、包拯墓、墓及墓葬区等。

1956年,包墓地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省级保护单位被重新批准时被撤销。2004年12月31日,搬迁后的包拯墓被列为合肥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心建筑群简洁庄重,松柏林立,环境十分安静。它和附近的包公寺、福庄一起构成了包拯纪念区。“健康的氛围;两袖清风,古今。”“铁面黄,声远离墓,犹是三宝;心紫,镜垂人,天常记。”游客来到这里,肃然起敬,读对联,想起过去,想起英国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阐明为官的道德标准。

都说开封有个包青天,为何专家却在合肥发现了真正的包拯墓?

包公包青天是宋代著名的大臣,他以无私和从不腐败的行为而闻名。人们常说,包拯有“天上的白月”,代表着包拯对人民公平无私的形象。北宋官员冗多,官员腐败,但包拯从不随波逐流,坚持清廉行政。在任期间,打倒贪官二百余人,为日渐衰落的北宋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虽然大家都很记得他,但是也有很多人因为包拯独特的工作方式而讨厌他。

包拯死后,据说为了防止恨他的达官贵人破坏陵墓,他们决定模仿一些先王获得皇陵的方式,为自己制作了几座不同的陵墓,以扰乱他人的视线。在葬礼之前,大厅里放置了二十具棺材,其中只有一具装有包拯的真身,没有向公众公布。之后送葬队伍把所有的棺材一起拉出来,从七个城门运到不同的城市,同时下葬。

但是,上面的说法显然不太靠谱。据史书记载,包拯是那么的干净睿智,不会花很多钱为自己准备坟墓。如果需要得到20多个假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上传闻可能来自民间口碑,可信度不高。包拯墓是在合肥发现的,因为包拯家在合肥。据《宋史包拯传》,“包拯,字袭人,也是合肥人,泸州人。”

《开封有阿宝青田》的出处来自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里面唱的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从歌词里很容易看出作者写它是为了押韵,好记,朗朗上口。其实大部分人都能背出这句歌词的两句话。除了这个原因,合肥的知名度远低于开封。其实宋代的包拯只是自称泸州的包拯,并不是合肥的包拯。

包拯真正成为的是开封府,也就是代理开封府尹,也就是代理都城市长,因为开封府是北宋的都城。而且包拯在这个岗位呆的时间不长,只有几个月,破案的故事也不多。他以县长的身份决定此案。当然,包拯清廉的名声是一致的,这也是他以天著称的原因。后世亦gav

古人也有强烈的乡土情结。他们老了,就注意落叶。即使死在外地,百姓也要扶棺回乡。所以包拯的墓在他们的家乡合肥是很正常的。

总结:安徽合肥是包拯的老家。起初大家一直以为河南开封是包拯的真正的墓地,但是直到1973年,在合钢二厂扩建时,才发掘到真正的包拯墓,这场纷争才停止。原来包拯去世后是被家人送往安徽老家安葬了。包公墓的发掘从1973年3月开始,同年8月发掘工作结束,历时4个多月,共发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妇崔氏、小儿子包绶、小儿媳文氏、大孙子包永年等墓志六方,共一万多字,特别是包公墓志洋洋洒洒3000多字。

你好!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因为问题涉及的面太宽广了,不过关于资料我想给你些建议,希望能对你有些用

关于资料 ,《东京梦话录》确实不错,其实经典的还有我们更熟悉的《水浒传》(当然《水浒传》带有些明代的生活气息)和《清明上河图》,这两个都有反映当时市民生活基本情况的描写。当然文史类的首推看《宋史》了。关于风俗轶事等,推荐《开封的传说》,里面包含了樊楼(宋代著名珠宝商号)、聚将钟(杨门忠烈的象征)、铁塔(建筑的奇珍)、古犹太人(经济发达民族融合的见证)等开封地区著名事物的故事。

当然,有时间去开封博物馆看看最好,肯定有你以前不了解的东西,这个我可以保证。包括各个游览园区,只要你有心,也可以看出些宋代文化的影子,举个例子,翰园碑林就有关于宋代科举制度的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园里的一些细节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有机会可以忖下。

其实有些惭愧,开封人但对此类知识相当了解的人不多,相关参考书籍也不多,你想写一本哪怕是可以从侧面反映时代全貌的小说都是很不容易的。在此支持你!~~

包公的传说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盘子来。”

“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梗,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说:“大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来,就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沫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谁呢?”

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口里却说:“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让他们散吧!”

包拯摇摇头说:“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头,尾还没收呢。”

“此话怎讲?”

包拯严肃地说:“秋菊只是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龄一惊,想不到包拯这么年轻,遇事想得这么周全,办事这么干练。索性试到底吧,便说:“包大人,这样说她吃鸡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谁呢?”

包拯认真地说:“此人就是太——师——你。”

“啊!”

王延龄笑着连连点头,转脸对众人说:“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为的是试试包大人怎样断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们回去,各干各的吧。”

这时,秋菊脸上才现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后,王延龄问道:“包大人,你根据什么断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说:“秋菊已是个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着为两个鸡蛋闯下祸,这是一,二是,当我知道是她吃了鸡蛋时,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众人面前她被当众说出是偷吃,这事根根绊绊的不向众人说清楚,秋菊就不能过安分日子,会因羞愧而寻短见的。太师虽是开玩笑,试试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处理不慎,不是会闹出人命来吗?”

一席话,说得王太师连连点头,佩服地说:“包大人,有你坐开封府,我放心啦?”

苏桦 整理

选 师 爷

包公做了开封府尹后,为了使自己的主张能够很好地施行,决定选一名称心的师爷。什么是师爷了就是在府衙帮助做文书工作的人。

包公选师爷的告示一贴出去,汴梁内外、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士纷纷前来应试。只三、四天时间就来了上千人。考试的第一个项目是做文章,由包公出题,让应试的人去做。上千张卷子包公一一亲自过目,从中挑选出了十个文才最高的人。考试的第二个项目是面试,包公要把这十个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叫进去,随口出题,当面应答。

第一人被叫进来了。这个人对包公毕恭毕敬,唯恐稍有失误,不能入选。他未进门就向包公打躬施礼;进得门来,一步叩一个头,一直叩到包公面前,口中说道:“小人恭听老爷训教。”包公说;“这不是什么训教。你既来本府应试,就请起来入座攀话。”那人说:“小人不敢。”包公说:“哎!叫你起来,你尽管起来。”那人说:“还是跪着听老爷训教。”包公见他这样,也不再勉强,就说:“你的书面文章做得不错。今天老爷我还要对你面试一番。”那人说:“请老爷出题。”包公指指自己的脸说:“你看我长得怎么样?”那人说:“小人不敢放肆。”包公说:“这是考试,恕你无罪。”那人抬头一看包公的面容,哎呀,真是难看死了,头和脸都黑得如烟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简直就象一个黑色的坛子放在肩膀上;两只眼睛大而圆,瞪起来,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令人害怕。那人大吃一惊,没想到包府尹长得这么丑陋。他想:我若把他的模样如实讲出来,他一定火冒三丈,别说当师爷,不挨他的狗头铡都算好的。当官的都爱听恭维话,我何不奉承他一番,讨他个欢喜呢!于是嘻嘻一笑说:“啊,老爷长得真是好看极了!方面厚耳,红润润的脸膛,浓眉虎目,格外精神。真是有福的相貌呀!”包公听了,望着他向外摆摆手说:“行了,你回家去吧。”

接着第二个人被叫进来。包公一看。这人漫长脸,白面皮,两颗大眼珠没看人就滴溜溜打转。当包公又拿自己的脸进行面试时,他偷偷溜了包公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包公要他随口应答,他眼珠儿转了几转,满面春风地说道:“哎哟,老爷真是个清官呀!”包公问:“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看老爷长得眼如明星,眉似弯月,面色白里透红,纯粹是副清官相貌啊!”包公一听又好气又好笑,心里话:如果照你所说,我这面如锅铁、容貌丑陋的大概就该是好官相喽。真是一派胡言!于是,不耐烦地对那人向外摆摆手。

包公面试完第九个人时,老家人包兴进来了,问:“老爷,可有如意的?”包公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眼下还没选上一个。这些人为了讨得我的喜欢,他们竟然颠倒黑白,胡说八道,如果都象这样拍马溜须、专说瞎话,谁去为百姓办事呀?”包兴说;“忠良难找,你就将就着选一个吧。”包公说:“不行。开封府如果选不着实心眼儿人,我宁愿自己多劳,也不能凑合。唤最后一个进来!”

第十个人进来了。只见他坦然地来到包公面前,施礼说:“见过老爷。”包公说;“免礼,坐下!”那人坐了。包公说:“你的文章做得不错呀!”那人道:“老爷,文章做得再好,那只不过是纸面上的东西,不值几个钱。以小人之见,要报效国家,为百姓办好事,第一是要有德,第二才是要才。”包公一听,暗暗称是,便说;“老爷我今天当面口试,你要马上回答。”那人道:“请老爷出题。”包公说:“别的题也没什么意思,就说说我的脸面吧。你看我的容貌如何?”那人向包公打量了一下说道:“老爷的容貌嘛……”“怎么样啊?”“脸形如黑坛,面色似锅底,实在该说是丑陋。”包公一听,故意把脸一沉;“嗯!放肆,你怎么这样说起老爷来了?难道不怕我怪罪吗?”那人说:“老爷别生气。老爷的脸本来是黑的,难道我说一声‘白’它就变白了?老爷长得本来是丑的,难道我说一声‘美’就会变美了?老爷若不喜欢听老实话,今后怎能秉公断案,做个清官呢?”包公说:“我听人说,容貌丑陋,其心必奸。此话当真吗?”那人说:“不然。奸不奸在心而不在貌。只要有忠君爱民之心,报效国家的愿望,就是长得再黑,也会做清官;相反,就是长得再白,也保不住不做贪官。难道老爷没见过白脸奸臣吗。”

包公听完,心中大喜,说:“你被选中了。”

刘秀森 搜集整理

妙对破案

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包公一听死了人。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下联,不准进洞房。”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衙门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下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想着想着,包公禁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个下联正是“移椅倚桐同赏月”。对联想出来了,破案的办法也就有了。

天明后,包公来到县衙,叫人贴了张榜,上写欲在本地挑选一些有才学的人,带进京城做官。条件是:能对出“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下联来。

榜贴出不久,一个书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来见包公,说:“本书生看过榜后,欲随大人进京,还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说;“你对出那副对联了吗?”书生假装思索了一下,说:“这是个下联,上联应是‘移椅倚桐同赏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包公嘿嘿一阵冷笑。“行,我带你进京!”说罢,惊堂木一拍:“还不快给我拿下!”左右一拥而上,把书生捆绑起来。

书生正做着官梦,不想被当场拿住,吓得连喊冤枉。包公厉声说:“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间*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岂能饶你!左右,掌刑!”书生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高呼:“小人愿招!”

原来,那日新郎赌气跑到学堂后,几个同学开他玩笑,说他放着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却到学堂来守夜,新郎便将考对联的事说了。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书生乘机潜往新郎家去答对联,新娘子不辨真假,竟与他同入洞房,以致酿成了这场悲剧。

包公当堂叫书生划供,打入死牢,并叫来姓徐的老人,让他将押在狱中的儿子领回家去。一场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陶锦生 搜集整理

长嫂如母

合肥地区,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还讲究,说句把怠慢姐姐的话,还可以原谅;要是说了怠慢嫂子的话,那可是捅了马蜂窝,不能善罢甘休的。人们常说:“长嫂如母”。老到白胡子的翁,小到穿开裆裤的娃,都晓得这是因为清官包公的缘故。

那还是宋朝,庐州府出了个清官包拯。这年,包拯巡按到赤桑镇。嗬,在赤桑镇,包拯遇到了“咬手”的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哭奔衙门,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强奸她儿媳妇,致死人命三条。包拯准了状,发签拿人,一连数日,缉拿不到凶犯。包拯为这事,吃不香,睡不稳,显得更黑更瘦了。

这天,包拯坐衙,仍旧拿不到凶犯。散衙后,他满脸愁闷地回到家。他妻子——李夫人却手拿一只拨浪鼓迎上来,一本正经地说;

“相公,这玩艺是清东西时翻出来的,年深日久也坏了,要这玩艺干啥?放着还占地场,我看,不如扔掉了吧!”

包拯从夫人手里接过拨浪鼓,郑重地说:

“这,这哪行!”

说罢,端详着拨浪鼓,那么凝神,象是看一件罕见稀奇的珍宝。包拯为啥这么喜爱这件玩具呢?这里有包拯孩提时的故事。

原来,包拯是老罕(指最小的儿女)儿子,母亲生他时已上了年纪,年老体衰,加上产后受了风寒,一病不起,在包拯未满月时就死了。嫂嫂怜爱这个未满月就失去母亲的小叔子,就把包拯抱回自己房里,放在比他小日分的儿子包勉——包拯的侄儿——的摇篮里抚养。嫂嫂心地善良,为人朴实,喂奶先尽小叔子吃,剩多剩少才是自己儿子的。一人奶,两人吃,自然不够。“奶不够,粥来凑”。包勉可是吃米粥长大的。

包拯两岁时,哥哥从集上买了一只拨浪鼓回来,拿给包勉玩。小孩家爱新奇玩艺儿。包拯一看到,就要;包勉不给,包拯就哭着要。嫂子看到这情况,一面责备丈夫不该只实一只,分配不均,一面从包勉手里夺下拨浪鼓给了包拯。包拯止住哭了,但她自己的儿子却哭个不住。一看,才知道刚才因为用力过猛,拨浪鼓的蔑把子把包勉的小嫩手拉破了,血糊淋拉的。爷爷心疼大孙子,又要从老罕儿子手里拿过拨浪鼓,让嫂嫂拦住了。

“爹,没娘的阿叔可怜。包勉哭两声有啥呢?老辈常说:‘葫芦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就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还年轻力壮嘛!”

嫂嫂一席话,感动得公公说不出话来,也就没有从包拯手里再拿回拨浪鼓。嫂嫂转身就从书案的香炉里,抓了一把香灰,捻在包勉的伤口上,止住血。从那儿,包勉的手上就留下一条显眼的疤痕。直到包拯十岁,他父亲临死前,把拨浪鼓交给他,把这件事讲述了三遍,让包拯记住。他才放心地闭上眼睛。之后,包拯就一直把拨浪鼓带在身边。

李夫人看着包拯拿着拨浪鼓这样动感情,又进一步地说:

“相公,这玩艺儿又破又旧,不金不银的,实是没有留头。”

“呸!”包拯动气了,说:“娘子,你马不知脸长,怎么就忘了?从你过门那天起,我就不止一次给你讲了嫂子那颗无私的心,和她金子般的语言。这只拨浪鼓是嫂嫂亲手给我的,它比金比银还贵重咧!”

李夫人并不是忘了这件事,而是故意要引起包拯回忆起这事的。原来,包勉知道外面告了他,包拯准了状。老叔这个人一向铁面无私,他害怕了,就躲到老婶身边,求老婶给他讲情。李夫人自然就答应了。可是,她熟知包拯禀性刚直,怕一时不容情,就想点子来打动包拯的心。

这时,她觉得有门了,就说:

“好吧!拨浪鼓我来好好收藏!相公——”

包拯急躁了,说:

“夫人,有话,你就脆崩点说吧!”

“相公,嫂子就只有包勉这点骨血,念嫂子抚养之恩,赦了包勉吧!让他改邪归正,服侍嫂嫂晚年。”

“啊!”

包拯一惊,明白事故点儿出在家里。李氏拿出拨浪鼓原是为了给包勉讲情的,包勉缉拿不到,是“家鬼害家人”。这怎么能行呢?岂能因包庇自己的骨肉,坏了国法呢?本来,包拯想发怒的,但一想这样会让事情更麻烦。于是来了个“老鸭浮水——表面不动”,说:

“这……这……这事,往后再说吧!”

李夫人以为包拯动情了,为包勉担忧的心也松了点。

当天下午,包拯带着李夫人登衙升堂。让王朝、马汉把白发大娘请上堂。包拯说:

“老人家,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冤屈,说出来,我与你做主。”

白发大娘忍着悲痛,说:

“我叫肖刘氏,赤桑镇人。包勉为强奸我儿媳妇,杀害了我一家三口,请大人为我做主伸冤。”

“肖刘氏,你可看清了,不是坏人冒充包勉的吗?”

“大人呵,贼子行凶时,我在场。我亲耳听他说,‘我是包大人的侄儿,状子是告不透的。’他杀我儿子时,我亲眼看到他左手心中有条又粗又大的疤痕。连我那哭着要娘的两岁小孙孙,他也不放过,伸出疤痕的左手夺了小嫩手中的拨浪鼓,又伸出右手抓起小孙孙,摔死在地上。儿媳妇被抢走,抵死不从,也被杀死。惨呀,大人啊!”

李夫人听了,也气得脸儿发青;包拯听了,心似刀绞。可他故意说:

“肖刘氏,包勉是我的侄儿,你就原谅点,我给你三百两俸银,给你安排好晚年生活。”

好似一声霹雳,肖刘氏一怔,眼里泪水没有了,圆睁着眼,怒斥道:

“呸!我不要你的臭钱,你也甭为我这孤老婆子操心。常言说:‘屈死不告状’,原来你包大人也是‘官官相护亲为亲’,枉有清官的好名声!”

包拯并不动气,转脸对李夫人说;

“娘子,你看这事如何处理?”

李夫人咬着牙,说:

“相公,你照国法发落吧!包勉藏在我后花园。”

“砰”的一声。包拯一拍惊堂木,叫道;

“带凶犯!”

“喳!”

声音一落,包勉就给带上了大堂。咋会恁快呢?原来,包拯把李夫人带上街,就命令张龙、赵虎搜查自己的家,没有李夫人的阻拦,包勉自然被捉拿归案。包拯计策用得好啊!李夫人想通了,自然交出凶犯;李夫人想不通,也照捉凶犯。

包勉一带上堂,肖刘氏就叫道:

“正是这贼子,大人你与我做主,替小人儿媳报仇。”

包勉晓得事情不好,哭着向李夫人说:

“老婶,你答应替侄儿讨情的;老婶,你快向老叔说说吧!”

李夫人掩着脸,哭着说:

“包勉,你的罪孽太重了,老婶救不了你呀!你不要怨怪老婶,老婶给你备了纸钱。”

包勉贼人也有贼智,看看求李夫人不行,就伸出有疤痕的手,只是摇着,想打动包拯。包拯一看,胡子直抖,便毅然画下“斩”字,说:

“包勉,你妈留给你的是只‘无私’手,你怎么用这手做歹事呢!国法无情,只有斩了你,才能对得起一世无私的嫂嫂。”

说罢,扔了笔,吩咐行刑。

“喳!”

张龙、赵虎把包勉推出大堂。

包拯对肖刘氏说:

“肖刘氏,斩了包勉,替你那惨死的儿子媳妇伸了冤,只是人死不能复生,本官念你孤苦无依,生活无着,仍将三百两俸银给你去安排晚年吧!”

“谢包大人。”

一会,斩了包勉,张龙、赵虎呈上一颗血头,包拯一见,一改他往日那种刚硬的性子,放声呼陶大哭,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还在饮泣的李夫人,止住了悲伤,说:

“相公,包勉已正法了,你还哭什么呢?”

老包说:

“包勉被正法,他是罪有应得。我哭,是对不起嫂子呵!嫂子不仅用乳汁把我喂大,而且也给了我一颗无私的心。我光知道报嫂子恩情,对侄儿一味宠爱,没有教育好侄子,以至使他犯下大罪。我对不起嫂嫂呵!”

说着,又哭;越哭,越伤心。李夫人只得劝说:

“相公,你要以身体为重。嫂嫂深明大义,她也不会怪罪你的。我们还是多想想嫂嫂的晚年吧,一个人够凄苦的。”

包拯停住了哭泣,说:

“啊,这你就把心放到肚里吧。我早考虑好了。嫂嫂,我来供养。‘长—一嫂——如——母’,‘敬—一嫂—一似—一母’,往后,你也得记住。”

“是!”

自那,“长嫂如母”的话头,就流传下来了。

陈义侣 搜集整理

清不过包公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世美,皇上怀恨在心,借个由头,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样,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策划了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当日就动身回家。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走。却没有料到太监还跟在后面盯梢咧。

那时正是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走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天,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结得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有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象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老包愉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住到小镇上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钱不多,就要了素莱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干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拣,满桌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大监说:

“糟踏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眼看走到淮河边上,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么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一个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弄脏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正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老包真是天下无双的铁清官,再跟下去,也找不到他的问题。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

奸不过太监,

清不过包公。

中国历史悠久,帝王交替、朝代更迭,出现了很多的都城。在众多都城之中,人们能够说上来的则屈指可数。近年来开始有了“中国八大古都”的说法。能够评上中国的八大古都,可是有一定依据的。八大古都的最终选定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且被中国史学家承认,八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可以说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半壁江山,河南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无可比拟。下面我们来聚焦河南的四大古都。

千年帝都——洛阳

洛阳得名于其地处洛河之阳,位于河南之西,黄河中下游,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全市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680万。中国建都最多的城市之一,建都于洛阳的十三个朝代分别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洛阳因此被誉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市花是牡丹,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拥有四项世界文化遗产。

汴京富丽——开封

开封的前身是启封县,西汉时为了避景帝刘启讳“以开代启”,启封县改称为开封县。开封位于河南之东,黄河下游,地形为平原。全市面积6300平方千米,人口550万。建都于开封的八个朝代分别是:夏朝、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国,开封因此被誉为八朝古都。开封是古今中外仅有的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中国最富有的朝代宋朝的都城就在开封,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市非它莫属。开封有八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发源于此。

文字之都——安阳

安阳地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安阳位于河南之北,西倚太行山,东联华北平原。全市面积5600平方千米,人口580万。建都于安阳的七个朝代分别是: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安阳因此被誉为七朝古都。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可查的都城遗址,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殷墟和大运河(永济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地之中——郑州

隋文帝实行州、县二级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郑州地名开始沿用至今。郑州是河南省会,位于河南之中北,黄河下游,山与平原皆有。全市面积7500平方公里,人口960万。建都于郑州的五个王朝分别是夏、商、管、郑、韩。登封“天地之中”、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拥有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天地之中等众多历史景观。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在河南四都城之中经济最为发达,未来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这是新乡人民公园外的一个雕塑!

觚gū ㄍㄨˉ

  〈名〉饮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西周后期,肌逐渐消失。

  饮酒器,作用与爵、角相同。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

  觚之与觯,古籍记载颇有混淆处,如《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而《韩诗》云“二升曰觚”,因此古籍对于觚的容量解释也不相同。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觚,是沿用宋人所制订的旧名,是否即为古籍中的觚,无法证明。因为商周之觚铭中皆无自名,但据形体定为饮酒器,还是可信的。有一商代早期觚,其口部半封顶,并有一流可饮,是为饮器的直接证明。

  觚与爵是一组配合使用的青铜饮器,常相伴出土,也有觚与斝成组合的。郑州白家庄三号墓、安阳小屯338号墓中均出土过二觚、二爵、二茸。

  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这一时期觚的基本形体有以下数种:

  半封顶流口式,中腰收缩,上口喇叭形封顶似商早期的盏状,出有一流槽可倾倒酒水,圈足上有大十字孔。此器仅一件,今馆藏于河南开封。

  宽体式,上口似喇叭而倾度不大,胴体较粗,器底约在通高的三分之二处,圈足约高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有大十字孔。

  宽体侈口式,器形如上而宽,口侈大,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束腰式,器形中等,胴体收缩,最小径在体形中段,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妇好觚 西周时期,觚趋向衰落,很可能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铜觚。但西周青铜觚也有较为特殊的,如中腰甚细的觚,体形比例皆细长,自圈足以上皆作细体管状喇叭形,外观无腹;还有腰细如笔管状的腰极细式觚,皆为西周早期觚的独特形状。

开封市历史上的称谓有:老丘、大梁、、浚仪、陈留、汴州、东京、汴京、汴梁等。

1、老丘

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开封一带建都217年,史称老丘(今开封市东北国都里村),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

老丘为夏朝中后期都城。春秋时期为宋国城邑。在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约45里黄河大堤南岸的国都里村附近。相传夏代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东北),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迁至西河,共历六世,成为当时夏代政治、经济中心。

1998年春,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商开高速公路建设的文物勘探中,在位于国都里村北仅15公里的刘京寨的北部,探明一处较大型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具有夏、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残碎陶片。国内学术界多数人认为,今国都里村及其附近应是夏都老丘所在地。

2、大梁

大梁,是指战国时魏(梁)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说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国都城自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此。秦,设大梁县,属砀郡,郡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

3、东京

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后梁定都开封十七年,时间虽短,但国家的租赋较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后梁定都开封,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从河洛地区的洛阳转向豫东平原的开封地区,对中国古代的都城转移及政治中心转移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4、开封

西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县改名为开封县,这便是“开封”这一名称的最早由来。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带领北伐军攻取河南,此时许多人向朱元璋建议定都汴梁。四月,朱元璋来到汴梁城考察。五月,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将开封县并入祥符县,至此两县合一,置河南中书分省,省治开封府。同年八月,以开封府升格建为北京,位居陪都,重建开封城,改土城为砖城。

5、汴州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近百年的开封又逐步的恢复了元气,开封也成为北魏对南部各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

6、汴梁

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的称呼。元朝初,沿袭金朝称呼,仍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始而得名。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北京于汴梁。洪武二年(1369年),罢北京,复称开封府,为河南布政司治。领州四、县三十。

——开封 (河南省地级市)

——老丘

——大梁 (战国时魏国都城)

——汴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