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粉的功效与作用,元明粉的功效与作用中药
这是2021年第25篇随笔,全文xxx字。
3月的第6篇。
3月计划跟2月一样,随笔6/9篇
中医检查说阳虚了,正好春困之际,有缘看到武国忠医生的《为我的身体养阳气》,学习了一些知识。
本文作为笔记的二次消化。
首先我是从实践每天10分钟的养生桩开始。这个易于实践,而且能够提升阳气。
为我的身体养阳气
武国忠
133个想法
序言 固护阳气为哪般只因阴邪太猖狂
>> 凡是事物或现象,具有火的炎热、干燥、升发、蒸腾、运动等特点的,它们皆属于阳。如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活动的、外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统属于阳。
>> 如下五条造成阳虚的原因。1.运动失衡导致的太过与不及,太过伤阳,不及伤阴。
>> 2.精神压力过大,暗耗阴精,损及阳气。3.饮食油腻寒凉,耗损伤及后天脾阳之气。4.睡眠不足,房事过度,暗耗阴精,伤及先天元阳之气。5.外在风寒湿邪侵袭,伤及人体阳气。
>> 会导致体内的阳气受损,而阴邪之气过盛,阴阳就开始不平衡了!此时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疲劳无力、抑郁、萎靡不振、饮食乏味、反复感冒、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月经不调、早衰……一系列的不适向我们的身体发出警报,疾病开始敲门了
1.阳气有多足,你的路就有多长
>>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保养身体,活过百岁了
>> 《素问》与《灵枢》合称为《黄帝内经》,里边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并对后世的中医经典书籍
>> 一阴一阳谓之道。阳是指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是“形而上者”。阴是指我们有形的身体,是“形而下者”。
胸闷气短手脚冰凉!说我在。阳虚
>。其实,尽管这些就诊的患者得的病并不一样,但摸摸他们的脉象,都是沉细无力,有时还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
>> 。其实,尽管这些就诊的患者得的病并不一样,但摸摸他们的脉象,都是沉细无力,有时还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
2.湿邪,你这个罪魁祸首!
>> 到底什么是湿?古人认为,湿属阴邪,性重浊而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如果湿邪入侵人体,留滞在我们的脏腑经络中,则会使人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也会妨碍脾胃的运化。
>>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
>>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出行有各种交通工具,坐在办公室对着
>> ,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
>> 殊不知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过重,从面引起一系列的慢性病。
>> 喜爱游泳的朋友,在游完泳上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用干毛巾使劲擦身,把全身的皮肤擦红,最好是用那种半新不旧的毛巾,稍微粗糙一点的,这样的毛巾对皮肤的刺激性比较大,而且不会擦伤皮肤。这么一擦,皮肤发红发热,毛孔张开,湿气就从毛孔排出来了。身体得到了运动的锻炼,又没有湿气的滞留,会非常舒服。这样做,一来不会增加心肺的负担,二来可以预防风湿。而且,在这种内外通透的情况下,人体甚至会排出以往积蓄的湿气。因为肺主皮毛,在运动后刺激皮肤也就等于是在宣通肺气;肺肾相通,肺能通调水道,人体因水道不通而积累的湿邪也就趁机找到出口蜂拥而去了。
3.为什么有的人不怎么生病呢?
>> 第一要节饮食。节饮食的意思是我们要少吃点。想要降低我们膨胀的欲望,首先就要降低我们对食物过分的欲求,减少吃过于精细、过于高档的食物,也应适度减少对肉、蛋及五谷的欲望
>> 古人讲“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
>> 第二要惜精神。什么是惜精神呢?就是指我们不要让自己的想法、欲望太多。人要知足常乐,时而反省,清除贪欲,更要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随时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心情低落时要适时调节情绪,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语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 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
>> 这是因为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 气质会影响一个人自己的心态,也会影响身边的人对他的态度。一个人气质变好了,周围的人会更喜欢他,更配合他;他自己也会有充分的自信。如此内外和谐,心气顺畅,做起事情来当然就顺利了。
4.秒懂你体内的湿气
>> 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比如冬天,如果仅仅是气候干燥,就算很冷,我们也都还能接受,但如果又冷又湿,人就很难受了。为什么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熬,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更重,寒邪伤人更狠
5.艾灸熏一熏,治病又益寿
>> 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灸”从字面上来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有长时间用火烤的意思。灸既能提神回阳,又能祛邪除湿,还可以去除家里的异味和人体的异味。故而灸在道家养生里是一种特殊的养命方法,也是升腾阳气最快的方法。
>> 一壮就是指这种艾炷从点燃到烧完的时间。我
>> 后膀胱经的穴位。这些艾灸罐可把艾灸条弄成段,放进去,戴在穴位上,十分方便。不过灸治的时间就需要比艾灸条长了,一般需要20〜30分钟
>> 灸的具体方法,我首推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穴位熏灸。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
>> 风汗出,灸噫嘻”,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
>> 灸法
灸是烧灼的意思。灸法是一种中医的治病方法。点燃由艾叶等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绒,置于人体穴位上,利用灼热的方式,熏热人体的穴位表面,借由艾条所产生的气味和温度,刺激人体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功效。
艾灸有多神奇呢?古书里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了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身体,在从军队退役后,因为当时退伍士兵的待遇太差了,这人索性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官府也一直抓不住他,结果王超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还能作案,后来终究是夜路走多终遇鬼,被官府抓住了,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
>> 不要指望一次或几次就把身体调理好。在身体最舒适得力的时候就停止,留有余兴,直至慢慢养成一种好习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其实就是养生。万万不要陷入盲目追求效果的误区之中。
>> 过多地在一处穴位上调动人体能量,反而会使身体系统失去内在平衡,这种方法不可取。
>> 治病时不要武火猛攻急于求成,要用文火慢慢温补,唤醒人体的自愈能力。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的诗句
6.春夏养阳,地久天长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春生、夏长、秋养、冬藏
>> 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热为阳,凉为阴。春天暖、夏天热,都是有其道理的。人在秋冬养阴时,毛孔闭合,身体在积聚能量的同时,也积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张开,人体的能量要向外宣发
>> 春天,收敛了一冬的身体还有寒气没有散尽,那就要用温的办法来驱寒,所以,春天需要多穿点衣服,捂一捂,把汗捂出来,这就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
>> 出汗是夏天必须的,我们可能注意过,夏天出的汗,又黏又腻,这就是体内存积的湿浊邪气,出汗,就是除湿的过程,
>> 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
>> 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午睡,夏天最好别午睡,因为夏季属火,心旺于夏季,午睡又是补心的
>> 要把精力放在外面,傍着一身的大汗淋漓更是最好不过了。一句话,春天和夏天你尽可以遵守这八个字: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 春夏时节,不要贪凉,不要犯困,努力工作,使劲折腾,如同放风筝一般,让自身的阳气也随春夏而高飞吧,这就是春夏养阳。
>> 春游,不仅仅是舒活筋骨、放飞心情,还应该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生机,与大自然交流信息。
>> 不会什么天人合一啊。其实很简单,在野外,闭上眼睛,放松呼吸,放松全身,什么也别想,就是听听山涧溪流、鸟叫虫鸣,保持5分钟,你就会发现,糟糕的心情已经“多云转晴”啦。
>> 户外跑步:筋骨更舒活,气血更畅通
>> 边跑边进行这样的想象:你的头顶上就是天,天高到无垠,毫无压抑感。在神秘的高处有一股神秘的能量灌注到你的头顶,让你神清气明,这是上天的赐予。你矫健的步伐穿过身边的草木,而这些草木精灵们,同样吸收着天地的灵气,顺应四季的节律。千姿百态的树影,就是生命的
>> 不用怀疑,每次跑步之后感觉满满的正能量,就是你吸收到的万物阳气。
7“三阳开泰”——身体健康的风向标
>> “动”能升阳——想高飞先动起来
>> 古人发现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
>> 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的意思。
>> 升发阳气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当时给了一个回答,就是减少欲望,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 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能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 朋友约也是“约饭”“约喝”“约唱”,却没有几个人“约动”。
>> 动摇精神损耗的是我们的阳气
>> 动摇身体则能升发阳气,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就一定得先让身体动起来。
>> 中医有一句话叫:“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如果你体内阳气严重不足,阴气过盛,可以选择一些柔和舒缓的传统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和我们后文会仔细介绍的养生桩等
>> 运动有一个标准,就是以心脏不剧烈跳动、身体微微出汗发热为宜,也就是进行有氧运动,运动过度反而会伤害身体
>> “善”能提阳——好心永远有好报孟子曰:“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要求和标准之一。道家名著《太上感应篇》中对“善”作了三个定义:第一是语善,第二是视善,第三是行善。
>> “语善”就是要求我们说一些激励人的柔和的话。正向的语言鼓励不仅会让人觉得温暖,从健康角度来说,语善可升阳。
>> 视善,就是要让眼睛经常去看美好的事物。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间的大美,所以久居尘世的人要经常出去看看,以此养目调心。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一定会感觉到暖暖的,这种暖就是阳气升发的表现
>> 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大小,都是行善。
>> 都是在讲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欲,内心光明磊落,多为他人着想,那种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 “喜”能助阳——开心快乐每一天
>> 实际上冲喜是借助外在的环境改变病人的身心状态。
>> 升发阳气还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1.饮食的最高境界
>> 固护阳气
>> 随“脾”应变,四季有方
>> 而我们脾胃的需求呢,也恰恰会随着气候而变化,因此想要通过强脾健胃来提升阳气,就要顺应四时更迭,选择相应的食材。春天多吃“青色菜系”
>> 春天主升发,在五色中对应是青
>> 春天我们只要吃各种常见的绿色蔬菜就可以,比如菠菜、水萝卜、芹菜等,这些都是在春天大地升发时首先长出来的。在春季,我们就是要多吃一些含叶绿素比较多的植物,这样的食材能保证我们的体内阴液充足
>> 春天主风,容易使人感觉口干、口渴,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饮水,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
>> 夏天多吃“红色菜系”
>> 草莓是红的,西瓜是红的,西红柿是红的,樱桃是红的。
>> 告诉大家一点,尽量不要去吃这种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大棚里生产出来的水果,
>> 秋天多吃“**菜系”
>> 秋天吃梨也非常好,但有的人吃梨以后容易腹泻。因为梨本身性偏寒,所以一些体质寒凉,或者肠胃偏寒的朋友,吃完梨以后就易腹泻,那怎么办呢?建议大家吃完了梨后,顺便把梨核也嚼了。有人会说,梨核是酸的呀!没错,我们就是要这种酸,起到一个收敛的作用。如果你平时吃一个梨会闹肚子,那好,请把梨核一起吃了,就不会闹肚子了。这在临床上屡试不爽。
>> 冬天多吃“白色菜系”冬天又怎么去调节饮食呢?这个不用多说了,吃点羊肉补补身子,尤其是寒凉体质的人要多吃,热性体质的人则注意少吃点。但是吃肉是要讲究技巧的,不能贪吃。
>> 因为我们的运动量是不够的,还像往年那样吃羊肉,就会上火、生病。很多感冒在春节前后高发都跟这个饮食结构有关系。
>> 冬天就应该吃以大白菜、萝卜为主
>> 通过饮食来调理阳气的最高境界就是随“脾”应变,这是一条健康的饮食法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滋养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生命力
>> 饮食戒“暴”,素食健康
>> 能随便买,有些人索性就使劲去吃。暴饮暴食,给胃脏和胰脏造成了不良的刺激,使肠胃负担越来越重。
>> 人的胃通常能盛2〜3千克的食物,如果我们突然增加饮食的量那就是暴饮暴食
>> 胰脏,吃多了,胃就会挤压胰脏,胰脏被长时间挤压麻木后,则会致使胰导素的不合理分必,久而久之就会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出现。
>> 升阳的重要环节。几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总结出“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
>> 否食肉过多,如果大便的颜色发青、发绿,就证明这段时间我们肉吃得太多了,这时候最好能吃一段时间素食
>> 改善环境,修身养性
>> 说到底,你内心对健康的渴望,对养生方法的认同与坚持,才是养生效果的保障。
2.薏米红豆汤,养颜除湿好妙方
>> 就是薏米和红小豆,二者一起熬汤喝,是清除体内湿气最好的偏方。
>> 薏米红豆汤什么时间喝呢?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年从5月到10月,都可以喝,特别干旱的地区,可以掐头去尾减两个月,特别潮湿的地方,就可以适量延长喝的时间了
>> 薏米红豆汤每天喝多少呢?等量的薏米加上等量的红小豆,熬煮之后,不限量,可以随意喝。
>> 每天晚上吃完饭看电视的时候,把等量的薏米和红小豆放到电饭煲里,加适量水,不用浸泡,直接按煮粥键,然后你可以看电视啊,洗漱啊,到睡觉前,粥煮好了,断电,不要开电饭煲的盖子,你就踏踏实实地睡觉,第二天早起,打开电饭煲,红小豆也煮烂了,薏米也煮软了,直接盛出一碗,既除湿了又当早饭,也节省了时间,多么方便!
>> 回家喝了一两周之后,就反馈说感觉到腿脚发轻了,走路不那么沉了,湿疹也慢慢地消退了。湿答答的风筝沥干水,又能慢慢飞上天了。看到他们有所好转,我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啊。
>> 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桂圆还能提味,单纯的薏米红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不仅能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能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
>> 但从治疗的角度来讲,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加大米。因为薏米红豆汤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除湿。红豆是红色的,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红豆还有减肥的作用。薏米性偏寒凉,主要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正是这种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才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粳米本身就是湿气重的食品,加了它,则薏米红豆汤的效果就事倍功半了。
>> 女性经期能不能喝呢?也最好不要在经期食用薏米,我在前面说了,可以将薏米去掉,熬点红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对女性经期保养是非常合适的。
>> 薏米红豆汤加减方[插图]
3.米饭损阳不用愁,古法新招好帮手
>> 人们做米饭还都是遵循煮、滤、蒸这3个步骤的,即下锅时,将大米和适量水同入锅中,大火煮沸,滤去米汤,再将大米倒回锅里,改文火蒸熟。
>> 传统方法做出来的饭里边就不再有湿气了,因为湿气一部分化到米汤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过程中发散出去了。
>> 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锅里煮,煮开后,滤去米汤,再把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为真正的熟米饭。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吃进嘴里,感觉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胀,使我饭量比平时增大了一倍
>> 稍微勤快点,生饭变熟饭
>> 首先,当把米放到饭煲里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按下煮饭键,在水煮开后,打开饭煲,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再继续煮饭,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
>> 有人也许要问,稻米的湿气到了米汤里,喝米汤不是又把湿气喝进体内了?不用担心,湿气溶到水里,就不复存在了
>> 把米做成“熟饭”,不再“吃生米”也还有别的方法,最典型、最简便的一种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长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湿气。所以喝粥可以温里健脾,因为粥里湿气少。
>> 中医里有一个理论,叫“焦香者入脾”,认为焦香的东西有燥湿、化湿的功效。所以中医主张用焦香的东西来健脾、化湿。比如由湿邪引发的慢性胃炎,中医通常就会用一味药叫焦三仙来治疗。焦三仙实际上是三味药组合而成的——焦麦芽、焦神曲和焦山楂。同样,锅巴也是焦香入脾的好食物。
>> 要尽量多吃一些面食或者锅巴,这样对缓解体内湿邪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说的锅巴不是超市里卖的那种小零食,而是在蒸米饭时,米饭底部和锅相接处,形成的焦焦的那一层。
>> 面包干就是焦香入脾、健脾化湿的最好的药。
4.道家秘传的“养肾食疗”法
>> 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才有更好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黄芝麻和白芝麻都只能用来做一般的食品。
>> 要把不饱满的芝麻去掉,可用淘洗法:在用水淘洗的时候,不能浮起来的芝麻,都是饱满的,浮起来的芝麻都是变质、生虫或籽粒不饱满的,都不能要。瞧,一般人就做不到这一步了吧?但做到这一步还不算完。
>> 一是晋朝道士葛洪传下来的,见《抱朴子》:芝麻3斗,蒸熟后晒干,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晒,如此反复9次。这时芝麻皮肉分开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制成弹子大的小丸,每天服用3次,每次用温酒送服1丸,忌食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痼疾,1年皮肤光泽,两年白发返黑,3年齿落更生, 4年水火不能害,5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
>> 九蒸九晒黑芝麻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很多玄机。
>> 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经过九晒,芝麻又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家看来是得了天地间的阳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大有裨益。
>> 经过了九蒸九晒的芝麻仁,已经很酥很脆了,不用说捣300次,就是捣30次,也已经完全成了细细的粉末了。但是,捣了300次的芝麻仁粉末,不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有一番不同,而且还加进了人的意念。在捣的过程中,捣制的人一定要怀着欢喜和祝福的心情,千万不可烦躁,不可嫌麻烦。
>> “老神仙”说:“强调人的意念正是制作和服用养生药丸的关键所在,历来只有师徒口传心授,一般的养生书里都不会仔细讲的。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用手工打出来的药末跟用机器打出来的药末绝对不同
>> 我可以心情愉快地给你沏一杯茶,也可以怒气冲冲地给你沏一杯茶,你愿意喝哪一杯呢?我把自己服用了大半辈子的养生方子传授给你,至于你信不信,那就得看你的领悟啦。”
6.花椒盐水——除湿升阳的良方
>> 花椒是一味解毒的良药。如果是冷热食物引起的牙痛,用一粒花椒放在患痛的牙上,痛感就会慢慢消失。
>> 其次,花椒对止痛止痒也有奇效。盛夏时节,经常有来就诊的患者抱怨,说被一些蚊虫
>> 因为花椒和盐对红肿疮疡溃烂有消炎作用,所以对治疗痔疮能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
>> 花椒盐水治疗痔疮法准备一个专用盆,取花椒20粒,食盐10克,一起用水煮沸,熬上15分钟,然后蹲在盆中,熏洗患部,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重症者可每日早晚各一次。
>> 花椒盐水泡脚能强身健体,是因为在人的足部存在着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用药汤浸泡或按摩这些反射区,就可以使全身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能够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
1.八大最安全的穴位通治百病
>> 人体有十二正经,非常重要,而在此之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如果说十二经脉之气犹如江河之水,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水库,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需要将充足的元气存储起来,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会长寿。八脉就是存储人体元气的蓄水池。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著作《奇经八脉考》
1.激发阳气的养生桩
>> 用站桩来消除无意识紧张
>> 在婴幼儿时期,人的意识未开,处于混沌状态,身心都是放松的,遇到外界的刺激会有本能的紧张,外界的刺激消除后,身体马上恢复到自然松弛状态。老子所讲的“抟气至柔,能婴儿乎”,就是要让我们学习婴儿的先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是没有病
>> 人消耗的不单纯是体力,还有心神,也就是阳气。阳气耗损过多则导致阳虚。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行走在车辆川流不息
>> 放松的最大秘密是肩部放松
2.站桩可牢牢锁住体内阳气
>> 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一休的师父经常跟他说:“悟性就在你的脚下。”其实站养生桩养生的最大玄机也是如此,这也是我经过多年的摸索体悟出来的
>> 养生桩是静中有大动:看似静静站着,只有轻微晃动,实则全身的气血都在动,这是真正的动,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动。站养生桩又是不静而真静,虽则不能全无杂念,但能心生欢喜,精神愉悦。简简单单的养生桩,养身和养心就这样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 早上起来站养生桩朝东最好,晚上则朝西最好
4.养生桩四大疑惑解谜
>> 站养生桩初期,震颤轻微,不见于形,但用手抚摸时能有所感觉,不过是由膝到大腿。继之,震颤明
>> 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颤抖以后,由于肌肉耐劳能力和神经系统控制力的增强,颤抖又逐渐变为震颤,最后不显于外形
>> 站养生桩练到一定时期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
>> 站养生桩时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可急躁,每次能站10分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一个月后如果感觉站的过程中很舒适,那么此时可以延长到20分钟或30分钟。
>> 养生桩的姿势是为其锻炼的内容服务的,因此,要以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就养生桩的姿势而论,它是内在力量的外部表露,之所以称它为运动,之所以能够祛病健身,是依赖于意念诱导,使得机体内在活动逐渐加强。由于肢体间与腹脏内在联系加强了,从而使得整体处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运动状态。这就是“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道理。
>> 明白了这个养生的秘诀,每天抽出10分钟来站站养生桩,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以获得一生的健康,免去求医问药之苦,这是天下最划算的事了。
看看黄芩长什么样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黄芩,看看黄芩到底长什么样?
一、黄芩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 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生长习性 1)根的生长:黄芩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长正常,其主根长度、粗度、鲜重和干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黄芩苷含量较高。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开始变慢,部分主根开始出现枯心,以后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黄芩几乎所有主根及较粗的侧根全部枯心,而且黄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 2)茎、叶生长:出苗后,主茎逐渐长高,叶数逐渐增加,随后形成分枝并现蕾、开花、结实。5~6月为茎叶生长期,一年生黄芩主茎约可长出30对叶,其中前五对叶每4~6天长出1对,其后叶片每2~3天长出1对。 3)开花结果:一年生植株一般出苗后2个月开始现蕾,二年生及其以后的黄芩,多于返青出苗后70~80天开始现蕾,现蕾后10天左右开始开花,40天左右果实开始成熟,如环境条件适宜黄芩开花结实可持续到霜枯期。
3、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
二、中药黄芩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若配黄连、干姜、半夏等,可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黄连、葛根等药用,可治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茵陈、栀子,可治湿热黄疸。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可治肺热咳嗽气喘,如清肺汤(《万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热咳嗽痰多,如黄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 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力强,配薄荷、栀子、大黄等,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之高热烦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者,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大黄用,如大黄汤(《圣济总录》)。本品经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证,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热便血;配当归,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医鉴》)。 4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配伍,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治热毒壅滞痔疮热痛,则常配黄连、大黄、槐花等药用。 5胎动不安。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可配生地黄、黄柏等药用,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配白术用,可治气虚血热胎动不安,如芩术汤(《医学入门》);若配熟地黄、续断、人参等药用,可治肾虚有热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2《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3《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萎、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乙酮、棕榈酸、油酸、脯氨酸、苯甲酸、黄芩酶、β-谷甾醇等。 2药理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本品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调节cAMP水平、抗肿瘤等作用;黄芩水提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等;用黄芩、金银花,水煎服,治疗麦粒肿150例,一般1—2日即愈(山东医药,1989,1:22);用双黄连粉针剂(由黄芩、金银花、连翘组成),加入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33例,痊愈30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6:412);用以黄芩为主药,配玄参、麦冬、石斛、三棱制成的疱疹I号口服液口服,治疗带状疱疹157例,其疼痛缓解及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龙胆泻肝颗粒对照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亦少于对照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6:388);此外,临床上还用黄芩等制剂治疗高血压、病毒性肝炎、流脑带菌者、沙眼等。
(非原创)
据古籍记载,多食山药有“聪耳明目”、“不饥延年”的功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而民间也流传山药对于调理生理能力、病后虚弱体质、妇女产后调养,小孩强健体魄都有显著效果,因而被称为“食物药”。
山药
祖国医学认为,山药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多种功效。并且对肺虚咳嗽、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及小便频繁等症,都有一定的疗补作用。而莲藕中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矿物质,所以具有补血、助眠、清凉退火、止血散淤等功效,而且由于莲藕在人体内产生的综合作用,还可以对消除神经疲劳,自律神经失调、更年期障碍失眠等症状的恢复有所帮助。
山药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山药含有可溶性纤维,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升高。
还能助消化、降血糖。用于糖尿病脾虚泄泻,小便频数。
控制进食欲望
作为高营养食品,山药中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choline)、尿囊素(allantoin)等。其中重要的营养成分薯蓣皂,是合成女性荷尔蒙的先驱物质,有滋阴补阳、增强新陈代谢的功效;而新鲜块茎中含有的多糖蛋白成分的粘液质、消化酵素等,可预防心血管脂肪沉积,有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
更值得一提的是,山药对于MM们而言,更是一种天然的纤体美食。它含有足够的纤维,食用后就会产生饱胀感,从而控制进食欲望。其次,山药本身就是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食品,可以放心地多加食用而不会有发胖的后顾之忧。
保存并不难
新鲜山药容易跟空气中的氧产生氧化作用,与铁或金属接触也会形成褐化现象,所以切开山药最好用竹刀或塑料刀片,先在皮上画线后,再用手剥开成段。切口处容易氧化,可以先用米酒泡一泡,然后以吹风机吹干,促使伤口愈合,再用餐巾纸包好,外围包几层报纸,放在阴凉墙角处即可。
山药别名又称淮山、山薯、薯蓣。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药性味平、甘、无毒,有益肾气、强筋骨、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治泄精健忘等功效,是一种上等的保健食品及中药材料,在东南亚一带自古被广泛地作为医疗食补之材。
吃太多山药也可能造成子宫内膜增生
宏恩医院妇产科主任陈俊霖表示,山药本身虽然很温和,但是因为含有雌性激素,如果食用过量,可能过度刺激荷尔蒙,造成子宫内膜增生,会出现生理期不顺、经血不止和经痛等症状。
医师表示,有些民众以为自然的食材没有副作用、多吃也没关系,其实是个错
本文2023-08-09 04:44: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003.html